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 听枫

共:💬230 🌺136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热烈希望伊粟同学自己坚定信心,过文革时期标准的生活

不用别的,您就每个月用油不过半斤/人,肉一斤/人,布一尺/人就得……

一边吃着改革开发生产的鸡鸭鱼肉,一边怀念没吃没喝的年代,不是一般的牛,是大牛

家园 说实话,拥毛的老年人是不敢在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物资上向邓发难的

只敢说城里人和工人免费上学和医疗,他们知道那段日子,只有真不明白那段日子的80年代以后才懂事的敢在这个问题上胡咧咧,原因很简单,这批人没过过一人一个月只有半斤油一尺布的日子……所以希望这些同学自己勒裤腰带过上半年再出来闲扯……

家园 您还是多了解一下表面数字下的背后原因吧

改革前中国外汇有结余,外汇主要用于购买关键技术和设备。没有外债也没有内债,是无赤字财政。改革后迅速用光了外汇结余,并大量借贷,从外债到内债,并出现财政赤字。你总不能说你考大量借贷去大肆购买也能算是一种积累吧。日本的经济腾飞中国用外汇和贷款高价购买重复引进功不可没。一号机引进N号机依然引进,而且是各地恶性竞争竞相引进,而且和吸毒一样地还必须不断引进,这种积累算起来能低得了么?

改革初期收入普遍提高但是没引起后来八九年那样的动乱,主要不还是因为原有的积累和结余支撑着。为什么八九年前后同样的招数就不灵了?这和改革后粮食产量的变化是一个道理。如果如同表面数字那样积累率更高,您如何解释中国的工业体系非但没有大发展而且还走向解体呢?改革后的数字又多少能够经得起严肃的推敲。现在的GDP数字不就是典型的事例么。您这很像一个败家子在变卖老子的积累初期的大言不惭自吹自擂。给大家解释解释,怎么八十年代这么高的积累怎么没有象七十年代的积累之于八十年那样,反而到了九十年代工农业先后走向绝境呢?就可劲吹吧,最后不是吹爆就是吹破。

农村改革当年不但国家降低了积累和战备,而且分田之后集体经济时期用于公共积累、公共建设和公共福利的部分也逐渐基本上取消,所以这种国家、集体和家庭的分配调整,即使生产没有发展,农民也会感到生活压力的减轻,生活水平的改善。当然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就是农村公共建设开始出现摊派后来就干脆基本停滞不前坐等消耗了。从南街村华西村的实践来看,他们除了个人分配和股金分红之外,还有公积金和公益金,前者用于经济发展,后者用于公共建设和福利。人家的富裕可是建立在公私兼顾、集体和个人都受益的基础之上。您说说改革村的农家知道公积金公益金是什么?好像除了乱摊派打白条并不知道这些吧。

家园 您所有的论证并没有真实数字只是拍脑门闲扯啊

1,改革至今26年,“九十年代工农业先后走向绝境”了么?怎么看来看去是外国的工农业走向绝境,纷纷对本国工农业举起反倾销大刀呢?摆脱您胡扯也有个根据好不。

2,我倒真想听您解释解释在您脑子里这积累率和借贷、引进技术/设备、引进外资的区别,可惜您就这么浑水摸鱼的混在一起胡扯是不行滴。连帐都算不明白分不清,就好意思指责别人败家?太拍脑门了吧?

3,说到底,您还是不肯正视改革26年来生活的提高生产的发展,拿剥削外来工的南街村当例子更可笑,76年以前,南街村怎么没发展啊?

家园 孩子,别忘了不是所有的农村都是参与邓的改革了

幸好在农村还保留了一些继承原来体制的农村,还可以横向进行比较,否则真是死无对证,您就可以信口开河口无遮拦了。

您留心过农村私有企业的发展过程吧,半厂初期难道不也是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到厂房和设备,这时好像都不敢也没有条件大吃大喝,也是所谓的“物质匮乏”,但是如果用建设基本完成后工厂投产之后产品出来利润显现的时候来批评投资的初期条件,说您什么好呢?这种人算是一种什么人呢?

没有公社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村村通电,自来水等基础投入,没有毛时代工业积累的逐步释放,以农药化肥农机反馈农业,靠邓小平的小农经济,阁下拿什么来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靠什么有足够的农副产品,靠什么冬天能够地膜覆盖和大棚温室生产蔬菜?您以为有了积极性,地上就自己猛产粮食,您还不如干脆说天上自动往下掉馅饼呢。

孩子,农村当年的艰苦以您哪种描绘还差得远,您见过纺车么?您用过油灯么?您去土井摆过水并喝过这种土井水么?……。南街村华西村的农民对此比您了解的更多,但是为什么人家就没有您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仇恨呢?为什么南街村当年曾一度实行邓小平的改革,中途又悬崖勒马回到毛时代的模式呢?小岗村倒是一改到底,不过现在听说是小岗村这个改革样板反倒要向南街村这种改革中的典型保守老派农村去学习致富经验。

家园 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要归结到八十年代后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伊粟的看法比较有道理,但有些极端。

  农业的发展根本还是在农业科技的发展,这包括化肥、水利、良种、种植方法等。这其中除了水利基本上在吃集体化时代的老本外其他与当时都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集体化还是单干,都有多种方法激励人的积极性。问题就在要因地制宜,全国都用同一方法是不行的,这包括全国人民公社化和全国一下都分田到户。

  分田到户的好处是可以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并且可以根据每个人自己的意愿种植(这后一点大部分地区在分田到户后还是不能这样)。但一个人本来就没有积极性他也发挥不出来。集体化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好的带头人,如果没有或有但没被选上这个集体就不可能搞好。

  实际上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地,次一等的是科技,再次一等的才是劳力,没地再多的人也增加不了多少产出。无论是集体化还是单干只要还是人(农业劳力)均那点地说破天了解决不了农村收入低的问题,现在国内农村富裕地区都是靠大部分人从事工商业,而不是靠在地里的农产品。

  所以解决农民收入的根本方法就是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口,让多余的人口全部进入城镇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老毛时代我国的实力不足,把农民栓在地里是无奈的办法。现在我国的实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城镇容纳这些人口完全有可能而且是必要的。现在实际上已经有大批农民进城,其中相当一部分全家都在城里生活,对于农村除了养老人外已经没有什么经济联系,他们与城市人的区别只是还没有一个合法身份而已。

  即使是给农民再多的补贴对于解决农民问题都是无济于事,要想真正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需敞开城市大门,让愿意进城的农民都进城成为城市居民,农村只留种田大户和农业工人(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工人的工资也必定会相应提高)。

  至于集体化还是个体化只是枝节问题不是关键问题,现在的公司化、集约化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化。

  现在农民较富裕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的,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不多于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家园 恩,拿南街村华西村这等剥削外来工的东西当例子

亏你不脸红,不按“2个凡是”“以粮为纲”就罢了,拿这种赤裸裸剥削的红皮白心的东西当拥毛的例子也太搞笑了吧?

对了,您现在每月消费多少油肉啊?超过文革时期几倍啊?

家园 我觉的人不能忘本,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7、80年代前后生活物资提高的原因一个是科技一个制度

但是76年连56年也不如,不知道是什么道理,拜托别用人口增加这个烂理由,现在的人口比那时候多多了,也没这么凄凉

“从吃的方面看,粮食人均消费量1966年为381斤,1976年为383斤,比最高的1956年409斤分别低28斤和26斤,食用植物油人均1966年为3.5斤,1976年为人均3.2斤,1956年则为5.1斤。从穿的方面看,1966年棉布人均消费量为20尺,1976年为23.7尺,而1956年则为29.2尺,1968年每人平均只发9尺布票。从住的方面看,一五期间住宅建设投资占非生产性投资的百分之9.1,而文革中只占百分之4。”

作者:金春明

文章来源:《文化大革命简史》

还是建议那些怀念旧时代的人认真考虑一下按旧时代标准生活几年以后再出来扯淡

家园 “南街村华西村这等剥削外来工”是现在。

  这叫顺应了现在的潮流。

  他们开始发家时是靠自己村的农民干起来的。

家园 自己干?81年以前他们“集体化”干出了啥?

什么叫睁眼说瞎话莫过于此了,没有市场化改革,他们不生产方便面一直靠单纯种地发展的出来么?没有放开政策束缚,他们敢开厂子做方便面么?弄的到银行贷款么?

一句话,没有改革开放,他们还叫“难街村”呢

再加一句,无论南街也好小岗也好,79年前什么德行85年后什么样子,一目了然,怎么都比66-76年强,这个是您和那个伊同学自始至终回避的

家园 我们农村老家当年发展可以说介于华西村和南街村二者之间

改革前已经通电有了公共机井,大队(现在的村)有自己的面粉厂塑料厂砖瓦厂,有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小队有手扶式拖拉机,有小队磨光厂。条件比南街村只好不差,但是现在已经看出差距和问题了。

农业真正要发展必然要以科技和机械来代替人力,从而提高效率有效管理。结合当年的情况和南街华西现状,集体积累发展社队工厂企业以及各种副业,才是转移农业人口的有效手段。过去媒体一说就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好像乡镇企业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其实不就是社会工厂在公社该乡镇之后的新称呼,这个“异军”一点也不异,而是有着连续的发展脉络的。当年乡镇的中学和小学都是靠这些企业支持的,当年的民办教师的收入也是靠它来支持,而后来这些经济的垮台和私有化则是农村民办教师工资无着落,没有自己经济基础的衙门化的乡镇政府也只能靠对农民的摊派来实现,打欠条乱摊派在贪污从南方泛滥到全国之前其实其中还是有着内部原因的。

这种集体经济才很好保证了邓当年说的“离土不离乡”,既完成了农业人口向工商服务业的转移,同时又为农村农业的升级和集约经营提供了发展基础,这才是一种良性互动。而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相互支持,也是在国家不能给农村农业提供补贴以稳定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公共建设和公共福利提供了资金。象南街村华西村就没有民工进城和工人抢饭碗的情形,没有公共设施只能靠吃老本停止不前的情况,没有小学中学教育条件落后儿童失学的情况,没有老无所养幼无所依以至于几岁的儿童几十岁的老叟还要去农田帮工的令人不堪的场面。那些坐而论道整天就知道胡说八道的人,直到农村今天的这些困境么?

家园 2000人靠剥削10000外来工过日子当然不错

再加一句,无论南街也好小岗也好,76年前什么德行85年后什么样子,一目了然,怎么都比66-76年强,这个是njyd和伊同学自始至终回避的

家园 76年不如56年,是么?

76年能吃上机井水的农村,56年能么?76年前后用上电的56年有么?有了电,进而有了机磨面粉厂,农民还用去用碾子和萝自己磨面筛面么?有了电,进而有了机井,农民还用去喝那种不卫生的土井水么?再后铺了管道,因此也就不用专门的强壮劳动力大老远地担水吃。而土井也因此被填死,再也没有儿童因此而失足落入井中而溺毙。这些56年都有么?

孩子对于农村的变迁您就别出洋相了,为了丑化那个年代,搞得自己跟个民运一样地从屁股的站位去信口开河地乱说乱讲。

家园 每人每个月半斤油呢还是随便买呢,这的确是个屁股问题

我就等着您说一哈您家里现在每个月油肉的消费量呢

当然您一直不肯明确这个问题,我一直是理解的

家园 到南街村您就怎么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呢?

先不说人家早期积累阶段没有您所说的问题,但是人家规模扩大了雇佣外地人,这样做难道有问题么?人家本来就是外方内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也不是说要跟全世界人民分享财富是吧。

而且南街村只要在人家坚持工作大概是十年吧,表现良好就可以申请成为完全同等权利的村民。请您介绍一下,中外的哪个私人剥削者有着这种规定。

另外,南街村华西村都有许多帮扶对象,并不是只顾自己,用邓的说法那是真正实践了“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您倒说说改革样板小岗村除了解这块金子招牌引来大量无偿的援助,它倒是帮扶过那村哪乡?

您这种说法不正是您所批评的一大二公么?中国的人民公社不是苏联的国营集体农场,不是全民所有制,是集体所有制。您批评了半天,难道不是一直在和风车作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