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 听枫

共:💬230 🌺136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单产,消息来源是走访调查当地农民,另一部分来自于当年这里的知青
家园 知青开荒,上山伐树打石头,五七战士开垦沿海芦苇荡,外带勒紧裤腰带

更有农民吃庄稼秸秆芯的。

以上种种,我家都摊上过。粮食够吃犯得着这么折腾吗?

吃肉也能活,吃米也能活,吃糠也能活~

想起一个笑话,城市中学请贫下中农做报告,控诉万恶的旧社会。问题是贫下中农们当时还没啥文化,说话颠三倒四没个主心骨。开始讲如何如何给地主家扛活,后来慢慢就变成——给地主家扛活那一天真是三顿大米饭!真得给炒两个菜呀!

没有给就社会翻案的意思,但新社会如果采取人民公社化之外的办法,哪怕是渐进的削弱直至消灭小农经济,效果都会好很多。

以俺老爹种地的经验,自己家种地铲两趟就能基本搞定杂草问题。但是人民公社向来要铲四趟,效果还不好,为啥呢?

家园 总统凶猛

家园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家园 其实这个问题不好说,也很好说

让这里的先生们自己到农村用当年的生产条件单干去试试看,看是不是象他们想象的那样单干就让农产品的产量上去了?怎么作为过来人,我们怎么就没有这些位大仙的美好感觉。解散生产队,分田分农具分牲口之后普遍的感觉除了不方便之外,一点也没有感受到他们那种幸福感。当时对于大家庭大姓人家还好,自发组织大家庭的集体劳动,总算好歹能凑齐像样的一套像样齐全的生产工具,否则大田生产靠人力翻耕播种,看来这里的人没有经历那个艰难时期,根本不知道在这方面人的积极性也改变不了人力无法代替畜力的事实。不过他们都是牛人,比牛马都牛的牛人,靠热情就万事大吉增产增收了。有些人对中国历史中国农村究竟有多少真实的知识,和当年庙堂上的清流神侃和大跃进在数学数字上狠下功夫的官僚文人有多大分别?

其实真正到户的单干相对滞后一段不短的时间,也即各个小家庭有一定积累后置办全自家的一套家什,其实已开始可以说是先从生产队集体生产退回到大家庭的类合作组模式,之后才是真正的到户的单干。而真正感受到粮食单产提高,则是在化肥推广使用、优良品种的普及和机灌面积的增加之后,这里面没有一条和分田到户存在因果关联。

家园 爱啃的也就是你老兄了。

在这除了咬人,提供过数据吗?

我不过没看数字,凭着记忆说了两个数,

数字还是开放前人口增长4亿多对开放后的3亿多。

你拿人口增长算成绩,更本没什么意义,国民党

时期国外侵略,内战频繁,人口也涨了1亿到解放

初的5亿多了。

家园 "其实真正到户的单干相对滞后一段不短的时间",its' true

其实真正到户的单干相对滞后一段不短的时间,也即各个小家庭有一定积累后置办全自家的一套家什,其实已开始可以说是先从生产队集体生产退回到大家庭的类合作组模式,之后才是真正的到户的单干。

I grew up in countryside of Sichuan and witnessed the reform happened from 1980s and 1990s, my experience does confirm this.

家园 “真正到户的单干相对滞后“意味着什么

真正到户的单干相对滞后一段不短的时间,也即各个小家庭有一定积累后置办全自家的一套家什,其实已开始可以说是先从生产队集体生产退回到大家庭的类合作组模式,之后才是真正的到户的单干。

注意: 包干到户的核心目的不是生产资料和方式的分离,而是让农民所得与他个人的投入挂钩,目标是改变分配方式,这个在实行包产到户之后是立即起作用的.

让这里的先生们自己到农村用当年的生产条件单干去试试看,看是不是象他们想象的那样单干就让农产品的产量上去了?

实际上,正因为当时农村的生产方式不够机械化,农民对生产的个人投入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素和"化肥推广使用、优良品种的普及和机灌面积的增加"等等一起,共同导致了粮食单产提高.

按你的描述,在包干到户的开始,对生产资料的利用

效率实际上是下降的.如果发生了粮食增产的结果,那是不是强化了"包产到户促进生产发展"的结论?

家园 包产到户之后,除了土地之外生产资料是不是都分了,我介绍过我们家乡

我们家乡,土地是基本全都分了,但是其他很多生产资料,如:船只,打谷机,大的风扇,拖拉机,几片大的空地(用于打谷,晒粮食,堆稻草等等),基本上还是“公有”的,有的是几户家庭公有,有的还是生产队公有。这种模式还是不错的。我上了大学以后,才知道有很多地方的农村,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分了。我想,这不是“分田”本身的过错

家园 我问的是比较标准,你说的是来源

要是你说包干到户比人民公社增产/减产,那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你是拿这两个互相比较,问题是你说

包干到户不一定(比X)增产,但是人民公社肯定(比Y)减产
,显然还有个第三者甚至第四者(X,Y)参与比较,X,Y分别是什么?

家园 哎呀,又亏了,这么好的活为什么不介绍dafemren的外祖父去做

链接出处

家园 “吃肉也能活,吃米也能活”是对的,但“吃糠也能活”就是胡说八道了

人还没有进化/退化到能够消化糠的水平,吃糠的人有,但一定要掺点别的什么,糠的作用就是骗肚子。

家园 拿一年两年的情况来比较,不说可笑,至少也是不严谨的

因为没有把天时考虑进去。

家园 凭一两年的数据排除某个因素的影响,很严谨么

注意,是伊粟同学试图用这个生产资料分配滞后的情况得出“分田到户”与粮食增产无关的结论。

实际上,如果分配体系的根本改变对生产居然没有影响,那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家园 我的意思是,包干到户未必虽然是最佳模式,但人民公社肯定

是比较差的选择,是不适合中国当时情况的。

人民公社化之后粮食供应长期困难,可谓比之前“减产”,这已经足以证明人民公社的不实用。至于拿他对比于包干到户,我认为单干是比人民公社增产的,问题是本楼一开始就以种子化肥一类进步将这个对比变为不可能问题,我也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这些因素对增产的贡献率。这种模糊化比较讨厌,同样也无法证明,人民公社可以匹敌包干到户。唯一可以说的是,人民公社之前之后,新中国的粮食供应状况均未遇到人民公社时期遇到的长期窘境(连续饥荒,或者大量城市人口不得不向农村农业转移)。

实际上,对比实验也作过,凤阳小岗村的那18位吃螃蟹者,在当年的对比实验中全面胜出不服气的公社社员们。这段故事您应当有耳闻吧。

其实,事在人为,但在现阶段,虽然有个别成功的例子,但是大面积上,普遍的公民素质决定了,需要高度理想主义责任心维持的公社制度必然失败,注定无法解决出工不出力一类的问题。我举过关于除草的例子,就很明显。社员上工是要敲钟催促的~不把个人劳动与明确的个人利益挂钩,目前来说就是不行。

个人认为股份制农场/合作社,有助于克服目前小农经济的问题。国家应该加以引导,在地广人稀,地形平坦适合机械化的地区着手试点,黑龙江新疆都是合适的地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