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 听枫
那运动的20年(58-78)实在太烂了,无论包产也好集体农庄耕作也好,全比整天运动好……搞农业搞成那个样子实在太离谱……
84年还是85年,还强制农民种桑养蚕的呢!这个十八亩能理解当年生产队为何要交蚕茧么?
领导说的就是规定就是法律
说农业就拿农业数据说话吧。
没实力,美国人干吗要点头。
这实力很大就体现在非洲兄弟抬轿子吧。
http://www.cchere.com/article/897356
恩,虽然俺也比较喜欢硬数据,呵呵,感觉更客观,更容易服人,可是数据有时候也不是很可靠。俺的领域里面(中国政治)老外对中国政府的统计数据都是比较小心的,有的甚至根本就是怀疑。不过据说近来国家统计局的专业水平逐渐得到认可,普遍认为统计数字可信度提高了很多。
其实,俺一直在想,中国太大了,大家讨论的现象的确可能都存在过。
我听说过磨洋工的事,据说挺普遍,倒也没有到一个月的活儿三五天就可以干完的。在我们那里,有一个原因是据说因为土地少(人均在7分地),其实根本没那么多活儿。一年四季都上工,但是我们也知道其实农活儿真正忙的也就几个月吧。现在技术改良了,我统计了一下,我们家乡一年两季,一季稻一季麦,加上一些旱地种菜阿什么的,花在地里的时间一个月足够了。现在中稻已经是直播,过去是秧苗移植最费时间的。至于收割已经基本上机械化了,一个钟头就可以收一家了。
其实,分田到户之后,有一阵子在许多地方上机械化水平降低了,因为不太好协调,而且农民一目地挣不了多少钱,请机器划不来。现在请是因为劳动力要做其他非农业工作。脱粒也是,过去我们村集体有脱粒机,刚改革的时候还能用,大概我十几岁的时候(我们那里分田十年左右),机器坏掉了,然后几乎家家都买了小的滚筒,效率低很多。(有一年很多人家人工脱粒,因为集体机器坏了,滚筒还没有流行。)
干燥,我们那里的情况是,晒场被分掉了,所以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晒场上晒。后来,有得人家把晒场变成旱地,那一家一户的都太小了,晒场用不了,只能到家门口,或者去公路上。
入库,每啥说的。不知道分散储存的损耗率是不是比集中高,可能看情况吧。在我们那里应该好一点,因为粮食少,很多人家用缸装,比用粮食围子少老鼠,也不容易受潮。
俺以为改革的确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是除了种粮食之外,有了自由地干别的事情的机会。种粮食不应该束缚那么多的劳动力的,把这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起码就创造了价值。
全国平均数字是不反映地区差异的。比如说浙江一个农民一年纯收入现在应该至少在5000块以上,甘肃估计最多只有3000块,全国平均可能是在4000块。还有更极端的情况,比如浙江或者江苏最富的村跟甘肃最穷的村比起来,全国数字就更不能反映这个差异了。俺这里数据不是准确的,只是打个比方。
Mei Chi Guo Zhu Rou,
Zong Jian Guo Zhu Pao.
文革开始时说是六亿,结束时就是八亿了。
收割到入仓的时效性是农业生产中非常要紧的因素.我小时候在苏北,那里的种植结构比较复杂,有麦有稻还有地瓜和棒头(玉米),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春小麦也有冬小麦,有早稻也有中稻和晚稻,甚至还有种大麦的.秋天收完粮食还经常会种一些萝卜什么的.收获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要不然下一茬就种不成了,譬如冬小麦接晚稻,差十几天就不行了,中稻接冬小麦也是一样.每次农忙都是非常紧张的,提前半个月就得准备好种子农具伙食和晒场什么的,大到队里的拖拉机,小到各家各户的扁担麻绳.现在看来,这种紧张高效率且需要提前计划的生产方式,为后来的全面工业化提供了最初的实战训练.
我家也是苏北的,扬州,呵呵。解放前那里是种麦子,后来大干水利,改成了水田,种一季麦子,一季稻子。有一阵子种双季稻,就是把早稻的稻穗割了,追肥,然后等稻子再长出头来,再收获一次。这个创意其实慢好的,不过因为气候的原因,这样的结果是早稻还不饱满就要割,晚的来不及长熟,最后的结果是产量没有提高,而且稻谷质量下降。所以搞了两年就废除了。
而是后者,而把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结到了分田到户的农村改革。
就这些所谓出身农村种过庄家干过农活的人不照样还在宣扬改革办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也即“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克服了农村干好干坏一个样儿消极怠工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粮食生产”的论调。这种农民子弟真是还不如当年的晋惠帝,毕竟人家从小就在那个宫廷环境中长大,我们不能过于苛求。
其实无论是文革的“抓革命促生产”还是改革的“抓改革促生产”(无论改革还是文革其实不都是运动。总不会只有国共合作的大革命称之为政治运动,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就不算政治运动。现在热衷于改革,总是改革的问题要在改革中解决,等等等等,不照样也是改革健将。凭他们的“政治觉悟”如果生在其他时代也同样是运动健将),要真能促进生产必须最终归结为物质的力量,物质条件的变化,这不是文人的动动笔头或嘴皮子就可以说降千军万马那样简单。
但是能归结的真正决定性物质条件,如水利、如电力、如化肥、如种子、如农药(当然农机等则在改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倒退阶段)等等,有几个可以归结为家庭承包分田到户的农村改革政策,又多少是靠农民的积极性能够改变现实条件的?还不说水利等的大幅度退步,以及现代井田制把原来为大机械生产而平整的平畴为了划界和浇水而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条块从而减少了有效种植面积(这完全可以将农民的边角料的开发新增的土地)以及由于承包所造成的大量使用化肥在自己的承包期内用尽地力多种高产而不顾土壤恶化的后果等等。有人说分田到户和粮食增产是负相关关系,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