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工分制”的惨痛回忆 -- 嘎嘎

共:💬118 🌺123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再次确认我父亲当年的师范学校依然存在:)))

尚未升级,也未被其他学校吞并,还是“XXX师范学校”。

家园 每次听到有人向往“改革开放以前美好纯真的岁月”

我对这些人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胡说八道

嘎兄的好文章好历史。

家园 其实也有生产队办的好的

我老家是盐城的,高中有一个同学他就说他们生产队在包产到户以前就比较好,队里面的工分收入就比较高,好像原来就搞了多种经营,好像什么都养点,但是没有人上报什么的,(貌似我们那里这方面一直就比较松,我爸爸还跟我说以前他小时候放学还要放鸭子....)包产到户以后,大家把生产队的东西一分(好像还有手扶拖拉机...),像水利之类的事情就反而没有人管了...

家园 我们家那里的地就是这样的

我家在苏北里下河平原,河流众多,地都是一块块的,站在任何一个地方,不管往哪个方向,不出5百米,肯定会有一条河(我父亲跟我讲他以前到县城考高中是把衣服顶在头上,游过河去县城考的,应该是6几年,考高考是坐船到盐城去考试,上大学是坐船到高港换船到南京再换火车....),现在搞村村通公路,很多小的河流不是填掉了,就是变成一段段的了..

家园 类似于马克思描述的资本主义时代有人怀念封建社会的田园生活
家园 在很长一个时期,初高中毕业生可以担任中小学教师

依照教育部规定:初等教育师资必须来自中等师范,中等教育师资必须来自高等师范,换言之,国家规定小学教师最低学历是中专,初中为大专,高中为本科。但是由于教育发展较快,而师范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速度,所以建国后到八十年代,中小学教师除了师范毕业生外,大量的是来自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甚至有少数小学毕业生。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学历和编制问题,各市县设立教师进修学校,学历不够的教师,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去进修一下,考试合格后与全日制学校毕业的教师同等待遇。值得一说的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学历要求,在2001年教师资格证全面实施之前,全国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完全达标,教育发达地区小学、初中教师大体达标,但是高中教师学历要在2001年之后才基本达标。

新时期以后,中师招收高中生的也有,但是似是专科班,不是中专班。查了下资料,从2002年开始,全国除了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绝大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培养小学师资的任务由师范专科学校来完成,招收五年制小教大专班,招生对象仍然是初中毕业生。依旧以浙江省为例子,现在依旧有少数中师没有被合并,但是中专班已经停止招生,浙江省现在小学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是大专。

家园 看了楼下诸位的帖子,俺也来说说俺知道的情况吧。

  俺是正儿八经的师范学校毕业生。

  俺幼年至工作之初所居之地属于城乡结合部,当时叫公社,后来叫乡,但属于市内建成区。家严是工人,属于吃国家粮的;家慈是农民,是市区里的农村户口。

1、师范的级别及毕业生身份问题。

  师范类学校分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建国后不久似乎就取消了初等师范学校,因此讨论60年代后的事似乎不必涉及了)。

  中等师范学校的名字一般叫“(XX省)YY师范学校”,正常情况下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学制三年。当然这只是正常情况下。在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因为师资力量的极度缺乏,全国大范围内都曾经有一段时间内招收过高中学历者,学制各地不同,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不过据我所知,大多数地区都是一年。毕业后正常的去向是到小学当教师,个别人有去初中的。

  高等师范包括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学校的名字一般叫“XX(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师专)、“XX师范大学”(简称师大)。通常师范大学是大学本科(简称大本或大学),学制一般是4年,师范专科学校是大学专科(简称大专),通常学制是3年,个别有2年的。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去向一般是大学教高中,大专教初中。但那时大多数城市里的中学都是完全中学,即5年(80年代后改6年)一贯制,因此这些人教初中或高中很多都是由所在学校决定的。县里一般初、高中分设,因此这些人的区别比较明显些。

  以上这三种学校毕业生均是国家干部。中等师范生毕业转正定级后为行政24级,大专、大学依次上推。

  另外文革及以后一段期间有很多以工代干、顶替等情况,这些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拿工人工资,有的拿干部工资。

  正式国家干部的工资,在全国11个工资区内,没有任何一个区的工资会低到十几元钱。即使是学徒工,最低也是16元,并且每年都要涨(好象是每年涨2元,最长学徒3年),出徒后也得20多元。

  2、农村地区家里有吃皇粮的

  农村地区如果家里有吃皇粮的,家庭生活水平如何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负担情况;另一个是看当地生产小队对待这种家庭是什么态度。

  家庭负担情况对家庭生活水平的影响简单明了,负担重就生活困难,负担轻自然就稍好一些。而生产小队的态度对负担重的家庭的影响就很关键了。

  以我的家庭为例,我母亲所在的生产小队对这种情况的家庭可以说是非常歧视的。农忙时,重活累活派给我母亲她们,干不干就这些活;农闲时,一大早出来到街上等着,队长分完了以后对这几个工人(或干部)家属说,没活了,回家吧。我弟兄三人,因此我家年年得给队里倒找钱。以我父亲每月37元的工资,生活非常艰难。而队里一个情况与我家完全一样的家庭,因为男主人是队长的弟弟,因此女主人农忙时就可以干一些轻活,农闲时也可能有活干,他们家的生活要比我们家好得多得多。

  家慈至今记得,那些年月,新鲜葱上市时,看着别人买来吃只能干咽口水,家严粮本上的细粮都是换给他的同事,以便能够得到多一点的粗粮且价格还低。我之所以上师范学校,原因就是因为上师范学校国家给的补助多一点,家里基本不需要花钱就可以上完学,并且毕业后还能挣工资补贴家用。

  3、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各地的情况不同,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基本上是稍富裕的地区、当地乡村干部重视教育的地区民办教师的待遇稍高点。有的是直接给钱,从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不等,有的是算工分,有的是给一些实物补助。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只是说一些我了解或亲身经历的情况,也许不具有代表性,只是说一些事实。

家园 花谢分享!我已经知道为何是10几块一月了,稍后整理出来:
家园 您所言不假

不过,按照你的推算,也推不出17块钱的小学教师工资水平。

家园 【文摘】事实陈述,我并没有驳斥过什么。
家园 del
del
家园 所以说你无知啊:))))

显然对当年的情况没有了解,所以建议你开口前最好想通罗:))))等本人有时间继续教育你,因为你还有好多谬论。

家园 请教。

请教。

所有问题都从你的贴子(包括谈副业的贴子)里叙述的情况而产生,这些贴子都在这里,所以不赘述了。

1、分出“生产队”应是58年、59年的事,那么你“那未曾谋面的祖父因此不幸去世”,大约在60年前后吧。你祖父倒了,好比家里顶梁柱倒了,你父亲、你叔叔却能进中学上学,好象给人的印象,当时你祖父的家里境况不错,否则怎么能同时供两个中学生上学?

(农村来的网友定能理解两个农家孩子上中学的含义)

2、你父亲66年毕业后回即到家乡的中学教书,按正常年龄推算,他一定要工作几年才会娶妻结婚,那么你和弟弟出生大约在70年代初了,等到你们小哥俩5、6岁,那时差不多文革快结束或已经结束了,这时你们才放牛?放牛时,放牛娃一般做什么?

3、你父亲教书的学校离家远么?为什么“我妈求爹爹告奶奶地终于获得了养两头猪的任务”?真是闻所未闻呢,小猪居然是生产对提供的(生产队也是化钱去买来吧),小猪死了怎么办,陪吗?生病了?最后的生猪重量达标是多少?如何换算成工分?为什么不让个体养猪?……

4、在文革结束前生产队有没有“副业”,例如你举例的种蘑菇、养蚕等,换句话说,这些副业开始的时间?既然种中药材是集体化的,跟种水稻、油菜一样,那总有人担负这些活儿,这活儿工分另算?

5、“父亲一年到头从牙缝缝里省下的工资还不足60块,咱家要应付的“倒找款”倒有140多”。这么说来,你母亲辛勤劳动一年挣不到(140-60=80块)钱,可是按照有种蘑菇、养蚕、种中药材等副业,加上农业,整个生产队的经济规模好象不小,但效益仍很差。然而当时农业(主业,加不加副业?),却也能供两个孩子上中学什么,不有点自相矛盾么?

家园 您说得完全正确,但那是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标准,师范学校

是中专(初中或高中毕业再读两年).我的那些有正规大学文凭的老师拿的确实就是你说的那个数目.

家园 算算看

嘎嘎父亲66年中专毕业,2006 年居然退休了。

那就是说他父亲上师范的年龄比较大了。

否则按部就班的学生中专毕业,2006年肯定不到

60岁。

嘎嘎老大说不定他父亲上师范前就出生了。

早年上初中又不花什么钱,如何不能应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