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对一名志愿军战俘的调查 -- 西河泳者
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句话葬送了多少英雄
也只有体会到了战友情深之后,才会知道不战而降 -- 尤其还是在全排兄弟的尸体上不战而降 -- 是多么的可耻...
道理还是马甲说得透,加精!
对好几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来说,只不过是很偶然的一次。不错,那次损失非常大,但它仍然不是普遍现象。对那次战役志愿军战士被俘,河里没人歧视他们。但现在这个题目下讨论的情况和那次并不相似,你不能总拿那次的情形往这次的事例里套呀。
也不用说以前的青洪帮之类组织严密的帮派, 就是现在两拨人打架也是为人不耻的,
既然有这种情况,而且影响到的人数不少,我的立论就是成立的。
而且那次是众所周知的,大规模的,在志愿军那种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小规模的出现你那么肯定就没有出现过?
我当然谈的不是河里,也不仅针对ppl文中的一个例子,而是当时志愿军战俘普遍受到歧视的情况,和我们文化中歧视俘虏的传统,“活着回来”就是耻辱,就是给部队丢脸的传统。这个,虽然强调的是不同的侧面, 还不算跑题吧
一场比赛往自己门里进过仨球,到现在还被斗争着呢...
老伴去世多年
~~~~~~~~~~~~
去台湾的大陆俘虏
多年不给结婚
~
老了只好找个高山妹
或者来大陆泡老妞
~
其实,主要是台湾70年代经济起飞!
所以,待遇会好些。
而且那次是众所周知的,大规模的,在志愿军那种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小规模的出现你那么肯定就没有出现过?
180师被围是志愿军整个作战期间极其偶然的现象,这和志愿军的作战方式有关。志愿军被迫后撤的时候并不多,因此个别部队被敌人包围的情况极为少见。
虽然这次被围导致被俘人员众多,但这仍然是个别现象,这和人数多少无关。
把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叫以偏概全,是典型的逻辑错误。
这就和志愿军的作战方式有直接关系了。如果经常发生志愿军小股部队被包围导致战士被俘的事件,而且已经变成一种普遍现象的话,人们对战士被俘的看法就会改变。
正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战士坚持战斗都是有意义的、积极的作战,而不是无意义的抵抗,那么被俘就容易使人和胆怯、消极作战联系起来,就会被看作是耻辱。
足够的代价。他大概也后悔千百回了。
我说的是有这种情况的存在,并没有说都是这样情况,不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
我不同意这点,你好像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能支持这点。
不多说了, 其实你既然对这点
,我们的观点就没有什么大的分歧
无论如何,他也付出了,也去了朝鲜,也在炮火下经历过
要是部队打仗前,说,怕死的可以不去,肯定有人转业!
而且在不允许的情况下,都有跑的。犯了错误,应该付出。
可是用大半生的代价来偿还,还不够吗!老了,看在浑身
伤疤的份上,看在他没有去台湾的份上,难道不应该赡养
他吗,每个月,给他点生活费,不应该吗!
好像哪里看到过,志愿军战俘去了台湾,前些年回到家乡,
当地政府也没有难为他,允许他回家定居,生活平静!
是不是变了台胞就不一样了,我说,至少该赡养他,至少
我愿意每个月负担300元赡养他!
他只是看着战友战斗和牺牲。至於:
不知从何说起?莫非一开战,他就预见到全排阵亡,“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有转机”,所以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