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到底是贫民们的价值观问题,还是报道者或者执政者的价值观问题呢?
这点得严格区分,否则就如同诚实女游客跟山坳里的大伯说“啊,你就是天天住在着如诗如画的山林间,面对小河,耳闻清风,过着悠然生活的么?”
“嗯...这个...我想你说的使我那条狗吧。”
孟买的贫民窟居民,要是你单独(注意是单独哦)挑出一个来,按照北京或者上海广州的拆迁标准给他一套公寓来换,你说他换不换呢?这个时候,他会自豪地说“我住贫民窟,但我是业主吗?”而拒绝这个交换吗?
浪漫的想法是由记者或者政客产生的;其实住户除了一点自尊之外,一点都不浪漫。这种制度设计使孟买的贫民窟难以改造,已经不是一人两人可以改变的,因此他们已经无从选择。我是说,他们除了选择“当贫民窟的业主”之外,实际上选择业已不多。印度的制度设计,无法从群体上解决贫民窟的产权与拆迁重建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或者从政治的角度,说“产权意识”,这些当然都是美好的词汇。但是就制度经济学而言,“选择本身也是一种福利”,没有选择的浪漫,又能好到哪里去;解决不了民生问题的制度,归根到底还是烂制度。
因此,这个价值观问题,归根到底是旁观者(报道者)的价值观。
说远点,就好比《图雅的婚事》,王导演拿了电影局的资助,却跑到国外去申述,说是中国的工业化毁坏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蒙古族成为新的印第安人!”我想,王导演和他漂亮的女主角毕竟不是剧中那顽强生活的蒙古族妇人;剧中那样的女人,她们顽强,且对现实的生活充满渴望。
再好比,在人们已经历的社会形态中,原始社会的组织方式无疑是最接近我们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但要是那个记者错把“原始社会”当作了“共产主义”,站在民生之外来谈“价值观”“世界观”问题,估计也就没什么人买他的报纸,也没什么人受到他的破价值观的怂恿了。
忽然想到这个问题,借贵方宝地问一问。
是否如果中国大陆和台湾开战了,国际资金离开中国这个资金的热门目的地,印度开放卢比自由兑换,趁机吸引大量资本,就有了崛起的机遇了?
果然如此就很邪门了,不艰苦奋斗把机遇寄托在邻居倒霉的基础上.
台湾啊台湾,总是一个危机,台独分子到底图个啥呀?
说大陆不民主,台湾回归中国不就一下子民主了?有了国民党民进党不就多党制了吧,而且台湾还不是照样选举?
不过他却漏算了伊朗
中国的利益在哪里
上兵伐谋,中国可以在未来几年里搞定几个亚洲对手或在此时
印度目前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000亿美圆,其中新增部分75%为非直接投资.
台海如果发生紧张是赶东亚的资本,从最近朝核危机的缓解来看米国的策略是先欧后亚。
中国目前的取向也比较明朗了,就是也要分杯羹,可压制房价后,流入资本的大蓄水池除了资本市场,我们还准备了几个?
也许这就是现在上大飞的部分原因之一。
什么反补贴税之类的,不怕把中国赶到欧盟一边了?
刚看的新闻,中国很不高兴,拒绝参加G7会议了.
老美不打伊朗,就来跟中国过不去了,反正老美不能闲着,总要收拾几个看不顺眼的.
真逼急了中国对美国也没什么好处。
第一个要卖的是移动,联通,卖个好价钱,然后多发几个牌照,竞争去吧
第二个要卖的是17,27,37,赚了钱之后,和吉利成立个国家级汽车研究院,变相补贴自有品牌。
第三把垄断企业都卖给外企,然后立个反垄断法。
第四 老外买了国企之后一定会裁员,我们就定个员工福利法,增加企业裁员难度。
资本不稀缺就不值钱,现在国外游资过剩,不乘机利用卖个好价钱,以后再司机买回便是。
再者经营企业要冒很大风险的,外资进入中国,用人成本高,企业获利能力可能高嘛,只要不让他们形成垄断,没几个外资能在中国挣钱,一个高度竞争的买方市场,没人能赢,赢的是消费者。
电信是典型的现金牛+排它性企业,卖了是买不回来的。就拿互联网为例子,中国电信把联通、网通、铁通打得落花流水。就算BELL来中国和中国电信竞争互联网,我看也未必能赢。这样的企业,为什么要抛售呢?最关键一点,除了上网费用能降些许,对国家有何好处?中国的财政现在又不缺钱。
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没法用钱买的,同时短期有利的东西从长期看未必有利。别的不说,中石油、中移动和中人寿、建行、交行卖给所谓外资战略投资者的价格就令人心酸。看了巴菲特在最新的报告中对中石油的评价就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