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前言:从中医争论到中国古典整体观讲座 -- 老平
前言:从中医争论到中国古典整体观讲座
送交: laoping老平
内容:
这段时间我写了三篇关于中医争论的东东,其实我本人不大想参与这类争论,写博客嘛最好是轻松好玩,娱人乐己。那天在网友“想不到”的博客里看到了方舟子批中医的文章,当时也没往心里去,只是跟贴说,批批中医也没啥,各抒己见嘛。
但后来心里老是觉得不舒服,再去看方舟子的那篇文章,原来是那句“我得感谢中医没有在我的祖宗留下后代之前就将其毒死”在闹心,用这种语言来骂自己的老祖宗,这口气俺咽不下去,所以就写了《新闻会客厅:黄帝PK方舟子》一文来解解气。
接着在网上看了N篇中医争论的文章,渐渐看出了一点苗头,不论是方舟子还是张功耀,他们要否定的不仅仅是中医,正如张功耀所说:“告别中医中药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出发点,改造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为我国走向未来奠定一个强有力的新文化基础。”坦率地说,我认为张功耀的动机并不坏,问题是他是不是真的弄懂了中国古典文化。
我在看争论文章的时候,总希望有人能从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本质区别上来分析和讨论,但我始终没有看着。我心里纳闷:为什么很少人提到中医的落后是因为基础理论研究的落后?而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中国古典整体观的一部分,这个古典整体观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实践产生出来的?为什么后人无法写出超越《黄帝内经》的著作等等?哈哈,你可别跟我说中医是一种信仰,《黄帝内经》是一本“圣经”。我不信这一套。
我看过一些先秦诸子的著作,知道古人认识世界时主张先“内求诸己”,再“知内而达外”,这是中国古人修身、治学、用世的根本。我也聆听过一些前辈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系统诠释,前辈认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源头是内求实践,其精髓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我知道有不少人懂得这些道理,水平比我高的人有的是,可他们好像都不大上网,或者是当了潜水员。没法子,俺只好自告奋勇来讲讲中国古典整体观,不为啥,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老祖宗和教过我的前辈。(老平 2006-10-18)
科学是好的,但好的不一定是科学的。比如爱情是好的,但爱情不是科学,但爱情是好的。
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一定比古人更聪明,更能干。动不动就要改造文化改造世界的人,恐怕是不会喜欢反求诸已这样的话的。责人总是比责已容易。以为真理在握的人,总不免让人觉得可疑。
这是我以前的发言,似有共同处。
个人觉得,中医历史是一部发展的历史。从6经辩证,到脏腑辩证,到卫气营血辨证,到三焦辩证,学派之多,攻讦之烈,倒也洋洋大观。古人尊古,一有争议,就回到内经里找理论支持。遥想当年,搭内经这个框架的人,确称得上绝世的天才。内经好比一座大厦,预留了无数的毛培房让后人装修。前面我说过,古人不知道脏腑间的血液循环,神经支配。他们就观察这个病,慢慢的发现这个病又会出现其它毛病,症状。他们就用5行作为符号来记述这种传变规律。如出现例外,他们就扩展这个系统来容忍这种例外,如我所说的反侮。这个系统好就好在它的扩展性很好。在这个系统内,记录了医学实践,形成了对疾病的传变规律的看法。
cchere.net http://www.cchere.com/alist/616126
回过头来看,6经辩证,到脏腑辩证,到卫气营血辨证,到三焦辩证都是面对医学实践的产物。当原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新的医学难题时,即例外产生时,在原有的框架扩展装修就顺理成章了。内经还是那部内经,但已经后人反复解释,微言大意(桃花按:实际上此即发展,但中国人尊古的特性很难让他们说出自己在内经上更进一步的话来。同理,孟子何尝说自己对仁的理解比孔子更进一步?)。如果说写书人都洞烛机先,倒真的让人难以置信了
中医一开始不是完全走内求法的。内经开篇就讲解剖。中医内部长期以来都猜测是否有外经存在。
汉以后可能是受制于文化习俗制约,尸体解剖已不被允许, 才被迫完全走内求之路。其高峰是隋代巢元方的代表作《诸病源候论》。 系统提出“有诸内者必形诸于外”。
但知识是要靠累积的。
爱情不是科学,甚至不一定是学问,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医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学问,因此也应该是科学的。
至于‘动不动就要改造文化改造世界的人’,我觉得讨论中医与讨论反中医运动应该分开来谈。因人、因立场废言是不好的,这也是在验证‘责人总是比责已容易’这一道理。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医的成果,但要避免神化中医的框架基础,否则即使掌握着现代科技与知识,也难给中医带来多大的发展。
中医理论还能指导实践,表现在,不按理论开方,治疗必然会失败。怎么用现代科学解释是一回事,但如果因为现在解释不了,而斥之为伪,就不是科学的态度。分子生物学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局限,所以系统生物学崛起了。将来可能在这方面与中医有更多的融汇点。
我觉得这是一个根本的分歧点。说哲学的终结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但我觉得并不是如此。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逻辑和实证。但这并不意味着逻辑和实证就必然是科学。我觉得探索自然是可以有多个出发点的,科学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而且严格的说说来,科学的定义并不是这样宽泛的。在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科学的方法,实际上是指理性和实证的方法,而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医并不是科学的,但却完全可以是理性和实证的。
我的看法就是,凡是理性和实证的,都是可以探索因果关系的,也就是规律性。把理性和实证等同于科学,不是一个正确的提法。现在的很多说法就是把科学这个概念泛化了,把正确合理等同于科学。在这样广义的定义下,但在很多时候又用狭义的科学概念来要求,这就使得很多问题变得似是而非了。
我对中医的看法就是如此,我认为中医是经过了理性思考的,又经过了实证证明的,所以是有规律性的,是可以深入研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科学的,同样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对它加以反对。
先前的话只是牢骚,老兄这么认真,不好意思。。。
怎样的理性和实证是科学的,怎样的理性和实证又不是科学的?
中医是经过了很多理性思考,又经过了实证证明的。不过是否全部内容都是这些过程的产品?未必。其过程又是否严谨?这些都是问题。须知思考也可能有误区,证明也可能有遗漏,凡知识体系都难免有错,关键要有自我检验,改错,进步的能力,而我觉得这些便应用科学方法来更严格地加以规范。
老兄这么认真,我也试着答复一下。
我个人认为严格的科学只指数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公理演绎体系,形式逻辑,实践检验。所以在历史上,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这种种学科都不算科学。
在这些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个所谓科学化的问题,现在的中医科学化和这些学科的发展过程有一些类通的地方。那就是尽可能建立起学科大的理论框架,形成一个基本的演绎体系,尽可能引入量化分析,尽可能引入可重复性检验。这方面,这些年经济学,心理学的发展都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传统的科学领域自身也向外拓展,比如费曼自己我看就更倾向于实证体系而不是公理体系。这些学科的发展其实这些年就有很多的争论,一方面大家承认学科更规范,但另一方面也对所谓量化,模型化有质疑。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历史学,你可以看看汤恩比的历史研究,抛开书的内容不谈,开篇他谈的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历史学的科学化的问题。心理学也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些年科学哲学本身对这些问题以经讨论得很多了。
这里我先申明,我并不认为凡是理性和实践的就是科学的。因为科学这个概念本身起于17世经,但理性和实践从人类有文明之初就是人类文化的基本概念之一。所以勿需科学来背书。所也我不觉得中医这样的体系一定要加上科学这个名词才能有前途。
我对于中医并不特别了解。本来最初回这个帖子只是对网上的有些现象发发感慨而已。个人粗浅的看法中医也是演绎体系,但中医没有严格的形式逻辑,所以公其公理,即五行这样的概念出发不能保证结论的绝对正确。但中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可以依靠实践来纠错。所以我同意你所说的,可以引入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来提高中医的水平,但我并不认为中医需要科学化,因为我个人定义的科学化,也就是严格的公理体系和形式逻辑,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更进一步,我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学科的所谓科学化。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我觉得今天的中国就有一个正名的问题,那就是不能一切好的就是科学的,民主的。这里所表现的,是文化本身的多样性。牡丹是美的,梅花也漂亮,如是而已。
也有不少人认为数学反而不是(严格定义的)科学呢。
不过这不是重点了,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中医本身是怎样,以后应该怎样,诸如此类。撇除用语定义的分歧,倒没多少根本的不同,有时只是程度问题,或者强调的东西不同而已。比如你说:
在我看来,就不仅仅是可以这样做,而是需要这样做。
是把研究自然科学本身作为科学,还是说只有西方那一套分析思想体系才是科学。如果是前者,那么窃以为我们可以说中医也是一种科学,只不过发展受到了种种原因制约而停滞在唯象理论阶段。不要看什么“气”“经络”之类似乎缺少解剖学证据就怎么怎么样,物理学里面唯象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来就是开拓新发现的动力之一
但是,至少也应该把现代科学搞搞懂再来批判吧。
我在这个主题里说的科学就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Scientific methodology,而不是生物化学物理等等具体的知识结构),是一种从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的方式,不知道属不属于你说的‘西方那一套分析思想体系’?
研究自然并不是科学的定义。科学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论,还有很多其他不科学的方法论。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才叫自然科学,以玄学或者其他方法也可以研究自然,但那就不叫自然科学,同时也被公认没有科学那么可靠。如果对中医理论的研究能够达到理论物理学那般科学化,那自然是好事,当然这很有难度,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