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通鉴评说》五霸七雄 -- 唵啊吽

共:💬72 🌺29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行。我尽快。
家园 thanks a lot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 孟子“定于一”的悖论

《资治通鉴》卷三 评说(1) : 孟子“定于一”的悖论

评说1:

孟子以前跟为惠王推销仁政,魏惠王没采纳。魏惠王死了,他又来看新立的襄王,看了一眼就出来了。说是看着就不像君王,走到他跟前一点畏惧都没有。有人问:天下就不能安定吗? 孟子说,统一了就安定了。问:谁能统一?答:不好杀人的能统一。问:谁愿意统一?孟子答:天下都愿意。就好像久旱逢甘雨的禾苗,蓬勃生长,无人能当。

定于一。孟子认为:世界统一就天下天平了。这一论点好像经不起历史考验,应为统一的天下,也会再分裂的,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裂的天下总有战争倒是事实。统一是和平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和平就需要统一,但统一了未必就有安定和平。当今世界如果把所有军事消费用于消除贫困,全人类过上温饱生活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世界偏偏不是如此,这不能不使人怀疑人类能否掌握自身命运,还是人类注定在大国竞争中毁掉地球,毁掉人类。什么时候联合国决议真正具有约束能力,联合国成为人类政府而不仅仅是个论坛,孟子的理想就实现了一半了。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不好杀人的人能统一,这是孟子王道治天下的论点。这个论点又漏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能力杀人的人不好杀人才能统一,没有能力杀人的人,迟早被人杀,那有机会统一天下呢?我在卷一的评论中说过这个问题,那就是行仁义只能在自身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实施,超出这一范围就是空想。人为砧俎,我为鱼肉时,谈仁义传递的是软弱的信息。

反之,有权力和能力的国家赋有不可推卸的仁政责任。电影《蜘蛛侠》中外公对蜘蛛侠说的一句话就是这道理,那就是非凡的能力肩负着非凡的责任。今天美国是全球政治秩序中最有能力国家,人类不毁灭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美国肩负起人类未来的责任,将人类利益置于美国一己利益之上;一是美国霸权在生态环境不可逆转地恶化之前崩溃,而取代美国霸权的是一个对人类负责而不是对个别国负责的国际政治秩序。就今天的国际形势来说,人类毁灭自身的几率似乎比人类得以延续文明的几率要大得多。

美国现在要求中国承担国际责任,中国有这权力和能力吗?中国连国际贸易中一个平等地位都得不到,能担负什么责任呢?中国连自身领土完整都无法保障,何论国际责任?美国“中国责任论”的潜台词是“中国也应该维护美国利益”。一个实行霸道的国家谈仁政与一个没有控制能力的国家谈仁政都是荒谬的,前者是虚伪欺骗,后者是空想误国。

孟子天下都愿意统一的论点违背了个体利益不必然导致集体利益的原则。固然统一对所有厌战的个体都有好处,但这一好处不导致人类统一的集体行为。当今普遍接受的信仰自由的道德观念几乎是与天下统一背道而驰的。

孔孟之道,大统一后实施很好,但不能用于实现统一。所以孔子孟子战国时惶惶如丧家之狗,中国统一后又被捧为至尊。统一以后,政府就应该行仁道,否则社会不稳,又要分裂。但在统一之前的国际政治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孔孟之道没有用武之地。

原文1:

慎靓王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见而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关键词(Tags): #通鉴评说#孟子通宝推:Wjwu,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看了很久发现个问题,怎么还在秦以前打转?兄弟是研究先秦哲学的?
家园 哈哈哈哈,您是明白人,真正的明白人!

说出了多少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却未曾说得出的话。

家园 大花特花佛经兄!

能不能告诉小弟我,您的字库从哪儿来的,我每次敲您这ID总成教长,我都烦了。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 》:黄歇“肥仁义之地”论

《资治通鉴》卷四 评说 (15):黄歇“肥仁义之地”论

评说27:

秦国打败韩国和魏国后,正准备带领韩魏一起伐楚,这时楚国使者黄歇刚到。黄歇一看楚国即将有难,于是上书劝阻秦王,让他不要伐楚。对于秦国盛气凌人的兵势,黄歇先说了一遍物极必反的哲学观点,并点出秦国三朝战略重心都在齐国,因为齐国是合纵的要地。黄歇进而称赞秦国的丰功伟绩,对秦王的英明伟大歌颂了一番。

黄歇续而用三王五伯的王道哲学,劝秦王保功守威、诎攻取之心,肥仁义之地。并引经据典,说明“始之易、终之难”。并举了两个例子非常类似秦国现在的形势,但因为没有保功守威反而前功尽弃。一个例子是吴国听信越国的主意而伐齐,打赢齐国后反而被越国灭了。另一个例子是智氏得了韩、魏的地以后,带领韩、魏攻赵,结果被韩、魏、赵一举消灭。后边点明韩、魏是屈服而非心服,攻楚正给他们机会来反叛秦国。

黄歇继续说出远交近攻原则,说楚国远,秦国攻下了也难以增加秦国势力,秦国应该交结远方的楚国而进攻邻近的三晋。黄歇建议秦国先兼并韩、魏,然后拿下齐国使得燕赵与楚分隔不能合纵,这样秦国统一就有望了。

黄歇劝说中,最有价值的论点有两个,一个是远交近攻原则,一个是巩固战果原则,两个原则都被秦国采纳了,而且都为秦国统一发挥了作用。这两个原则,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远交近攻是说不能强国的仗,能打赢也不要打;巩固战果原则是说可以强国的仗打完以后,要加快将其强国效果发挥出来,所谓“肥仁义之地”,在占领的土地上搞搞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安民养生,增强国力,稳定人心。

战争是要耗费国力的。而耗费的国力要能够用战争成果补偿回来,才能使秦国扩展得以持续。这和公司的现金流管理是一样的道理,也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样的道理,扩展太快,耗费就会高于补偿而导致崩溃。

就拿中国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来说,经济发展是有成本的,成本的耗费必须由经济发展来补偿。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是社会成本和社会动乱的风险。如果经济越发展,人们生活越没保障,社会越没有安全感,那么就会遭遇黄歇所说的物极必反,社会成本得不到补偿则再强劲的经济增长也会崩溃。犹如公司业务发展兴旺,市场不断扩张,但一个现金流接不归,就骤然破产。中国物资丰富了,中国世界影响力提高了,是“肥仁义之地”的时候了,中国要放多一点精力,将丰富的物资转化为民众福利和社会文化进步,将国际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形象提高和安全环境改善。

黄歇陈述的理论,确实有益于秦国长远战略,那么黄歇是帮了楚国还是帮了秦国呢?就效果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道德判断。但黄歇人品基本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是黄歇忽然发现楚国大难临头,即刻为国家排忧解难、避凶趋吉。第二是黄歇劝说,以实相劝,有政治家与政治家对等外交风度,黄歇为楚国赢得了和平,楚国无法利用和平时光自强,错不在黄歇。楚国不能发挥黄歇的战略才能,是楚国的悲哀。如果黄歇今天说服美国不要遏止中国,而中国因此腐败得更加一发不可收拾,那也不能说黄歇是汉奸。

黄歇不设法说服韩、魏与楚国合纵,而是说服秦国与楚国联横,战略上似乎是完全错误。因为联横绝对是秦国战略,合纵应该是楚国战略。但当此之时,黄歇的劝说联横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阻止秦国侵略的方案。韩、魏新败,已经没有国家意志,与韩、魏谈合纵只能是对牛弹琴。

这于目前日本问题一样。按合纵策略,应该是中日联合,但日本只是美国附庸,跟日本谈合作几乎不可能。真正需要的是再有一个黄歇,说服中美联合拿下日本。现在中国就有如楚国,美国就有如秦国,日本就有如韩、魏。美国遏阻中国,中间隔着个日本,美国得不到利益,反而利益都给了日本。相似地,和韩、魏对秦国的怨恨一样,日本对美国的怨恨无时不在。美国压中国开放市场,结果第一轮日本电器音响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第二轮日本汽车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现在美国拿知识产权说事,日本则继续占领中国卡通和电子游戏市场,美国一直在贸易商为难中国,其利益全让日本占完了,而美国忙碌半天,得利有限。

评说28:

前273年黄歇说天下大势。前230年秦国灭韩,符合黄歇预言。前228年赵被灭,但宗祀未绝,变为代国。前225年灭魏,符合黄歇预言。前223年秦灭楚,不是黄歇预言的先灭齐。黄歇劝秦国先灭齐以截断合纵,这是草肚皮主意,秦国续韩、魏后灭楚,是金角银边策略。如果先灭齐,秦国就会南北两面受敌。黄歇当时灭齐一说,还是为楚国避祸着想。

消化战果,颇费时日。“始之易、终之难”,就在于此。秦国消化韩、魏,化了四十一年时间,要美国十届总统才能完成。一旦消化完韩、魏,则统一事业势如破竹,速度按几何级数加快。

(观物篇论有三王五伯王道论述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shaoyong/guanwupian.htm)

http://www.guoxue.com/xstj/zgcjx/603.htm

原文27:

赧王中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二七三年)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闻之,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乃上书曰:“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王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王若能保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昔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夫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信韩、魏之善王,此正吴之信越也,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且攻楚将恶出兵?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舆、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如此,则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矣。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而朝;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魏亦关内侯矣。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王从之,止武安君而谢韩、魏,使黄歇归,约亲于楚。

原文28:

昭襄王十七年(辛未,公元前二三零年)内史胜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颖川郡。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二二八年)王翦击赵军,大破之,杀赵葱,颜聚亡,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如邯郸,故与母家有仇怨者皆杀之。还,从太原、上郡归。赵公子嘉帅其宗族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赵之亡,大夫稍稍归之,与燕合兵,军上谷。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二二五年)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始皇帝下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二二三年)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始皇帝下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二二二年)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王贲攻代,虏代王嘉。王翦悉定荆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始皇帝下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二二一年)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

关键词(Tags): #通鉴评说#黄歇#远交近攻#肥仁义之地#中美日关系通宝推:Wjwu,
家园 好文!
家园 【文摘】匾匾的伏

犹如众泼皮见了智深一般......

家园 【文摘】秦建中:日本人为何敢在中国注册“三光”商标?

据媒体报道,日本一家在华企业福见产业株式会社要注册“三光”商标,而且已获公告。如果在三个月内无有异议,将于2006年8月28日获得认证。

大凡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三光”是什么意思。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人的“三光”政策给中国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沾满中国人鲜血的词语,竟能通过审查获得公告,不能说不是我们国人的悲哀。

为什么日本企业敢在中国注册“三光”商标,从有人为它代理申请,有人接受申请,有人为它注册商标大开绿灯的行为就可以看出端倪。

有人说中国人是猪的传人,我不敢苟同。然而,如果说中国人像猪,我真的深以为然。中国人忘打不忘吃的特点世人皆知,为了一已私利可以出卖良心,为了蝇头小利就可以出卖祖宗。日本企业至所以能够完成注册“三光”商标的一切手续,就是有人为了金钱不顾了民族大义。

为什么日本人不敢在美国注册“偷袭珍珠港”的商标,为什么日本人不敢在韩国注册“慰安妇”的商标,而独独敢在中国注册“三光”商标?其实,日本人就是看准了中国人没有民族气节的弱点。有的人,给他一点食物,他就成了别人的哈叭狗。说得再难听点,那就是有奶便是娘。

直到现在,有的人还在抱怨中国人太敏感了,还在为日本企业喊冤。对此,有国人评论说,没有民族耻辱感的中国人如果容忍“三光”商标注册成功,得到的不仅仅是日本人的耻笑,而且还会助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再次侵略中国的野心,因为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在战争中就会不堪一击。

外链出处

家园 you are right!
家园 强!按照可扩展性来说

还是帝制最具有可扩展性了。

无非是增加一些统治级别罢了。统治小小地球不在话下。

家园 日本就是美国养的狗,抢了中国的肉,也得给美国突出来

就像80年代的日本泡沫破裂~~

家园 好帖子,还是要花

家园 这个题目可有点大了。堂上衮衮诸公,非得自裁了才能答了你的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