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兵报道!兼思乡贴一篇 -- 淮海路顺昌街道

共:💬15 🌺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新兵报道!兼思乡贴一篇

淮海路的弄堂(一)

  最近老是做梦回到了淮海路的各只弄堂。离开故土很多年,思乡却越来越浓,老是魂引梦牵的穿过淮海路附近的条条弄堂,空气中的上海春天的芬芳,叽里呱拉的沪语混着自行车的铃声,排排的石库门夹杂着洋房和我一个贴着墙边默默走路的少年。

  淮海坊

  故名思义,淮海坊是贴着淮海路的弄堂,四条边分别是淮海路-茂名路-南昌路-陕西路。主干道是L形的,两个出口一个在淮海中路哈尔滨食品店隔壁,另一个在南昌路,茂名路口。我能清晰的记着这两个出口位置是因为它们完成了从葱油饼到惯奶油的接轨。南昌路离淮海路不到50米。南昌路那一段是小菜场(八十年代,现在我不知道)。我从没想过那时如果有一个人从天空中俯视这一段路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早上6点半喧闹了一夜的淮海路就那些霓虹灯还在业以透亮的早晨中蹦来蹦去,路上是寥寥的“夜神仙”们顶着张张隔夜面孔走在路上。一坊之隔的南昌路上却热闹非凡,买小菜和买早点的淮海坊小市民们把这条只有淮海路三分之一宽的马路挤到水泄不通,载着大桶的“豆腐浆”的“黄鱼车”,踏车的小伙子一边打着铃,一边操着半淡不咸的上海话叫着“开水来了!开水来了”。生煎馒头西施 “哗”得一声把水倒在马上要出锅的生煎包上,穿着睡衣的中年一手拿着铝锅,一手拿着零钱,走在弄堂里半醒不睡想着今天要买的小菜。在他们眼里,淮海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淮海坊的另一头有惯奶油和奶油蛋糕。父母有个熟人在哈尔滨食品店做会计,会计是干什么的我不知道,但是她有“奶油蛋糕边”,所谓的奶油蛋糕边是大蛋糕“凹好造型”以后多余的边角料。在那个时候,奶油蛋糕是及其刺激的奖励啊,一般的食品店根本没有的。所以有时候星期六的下午,我会慢慢的踱过淮海坊(我不喜欢走淮海路,那不是我的地方),早早的在哈尔滨的后门--淮海坊中的一条小弄堂等她,哦不,其实是等我的蛋糕边出现。满地流淌的腻腻的脏水和空气中奶油的香味。淮海坊其实是很干净的。这和这里的居民层次有关,我没做过调查,但是我同学中住在那里的都是书香门第。所以我喜欢着里的夏天,没有赤脖的工人同志在弄堂里打牌。昏暗的路灯下只有思春的连衣裙姐姐靠在高高的墙边在等着她的情人。这里的石库门房子也非常的不经典,西方的元素要多过传统。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种公寓才有的有小格的钢窗嵌在蔓布着爬山虎的墙上,只有那一根根窗口里伸出的晾着衣服的竹杆提醒着里面的人也是在上海衣食住行的。

陕南村

  一个这么土的名字却是这一段最小资的居民区。陕南村是由陕西南路-南昌路-茂名南路-复兴中路围成的。7,8幢非常典型的欧洲公寓和花园组成了这个和周围格格不入的环境。每个公寓大概有5,6层高,回旋的楼梯,高挑的屋顶,大理石的地面。曾经有部电影叫 “Professional\\\\\\\\\\\\\\\\\\\\\\\\\\\\\\\",讲的是一个杀手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里面他们住的公寓和陕南村的公寓及其像,我还记得我也曾坐在冰凉的大理石上,把两条腿穿过栏杆,晃悠着看着进门的人从我脚底下穿过。虽然这里是不折不扣的上只角,但是在我的少年时代,上只角的居民和下只角的居民并不是以钱来划分的,也不是以职位的高低,更不是以小资不小资来划分的,他们也要到南昌路去买葱油饼,但是不会穿着睡衣去,在这里你听不到麻将声,衣服还是晾在窗口,但是不会有内衣。夏天的时候这里更安静。陕南村里的弄堂有点歪歪扭扭的,因为是顺着花园的边,可能花园都是圆的吧。我的一个同学曾经告诉过我他们家如何用两套在顺昌路的石库门换来了陕南村的一套公寓。但是他的父亲非常的骄傲,因为从顺昌的酱油店小开到陕南村的居民那是质的飞跃。但是生活在公寓里的高档次人们也有烦恼的时候:搬自行车。上海的偷车贼们不会象纽约的混混们一样只在一块地盘上混,这使得陕南村的居民们也不得不每天回家跟其他弄堂里的人们一样--把自行车搬到楼上自家门口。本来顶就很高,加上回旋的楼梯,住在六楼的人们每天感觉就象是铁人两项赛:负重登高和耐力自行车。后来我就发觉了楼住的越高骑的自行车越破--都不搬了,放在楼下吧,爱谁谁了。长大后我曾经到家住高邮路的大学同学家去,那里的高干公寓和陕南村很象,但是总缺少什么,后来我明白了,还是却少生活气息。

  今天先写到这里吧,明天接着写,我不是个会写文章的人,只是想把我心里最真实的上海给全国的朋友看看,上海是个国际大都市,但它更是我们这些升斗小民的居住地,有草根,有知识分子,也有小官们,他们是上海魂--在时代的把他(我)们渐渐淘汰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也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元宝推荐:宁子,
家园 新手原创,照例送花

欢迎下河

家园 还有么?期待下篇!花!
家园 好文要花。
家园 好看!
家园 花送好文

!

家园 进来看照片!

发现一个很酷的三维地图网站,爽!http://sh.edushi.com/?156320

淮海坊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陕南村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顺便看看我奶奶家附近(这条路80年代也是小菜场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三维地图
家园 淮海路的弄堂(二)

48弄

  上海管胡同叫弄堂,和北京一样,上海的弄堂也是曲里拐弯的,没有一条直的(不过,上海一些地方的马路都是弯弯曲曲的,没有北京的规划的那么好,但是却有柳暗花明的味道)。48弄却是一条上海非典型的弄堂:因为有着一群被花园洋房和法式公寓包围的棚户区。48弄是由茂名南路-南昌路-瑞金二路-复兴中路围成的。这个区域在卢湾也算的上是好区,解放前是法租区,上海话说也算是上只角,为什么突然在中间有这么个棚户区,没有人知道,据说是抗战时期,有这么一群穷苦的人从南市(上海的老城区,也是个曾经饱受苦难与屈辱的地区)迁过来的,看到48弄当中的一块空地就安营扎寨了。所以从茂名路穿入48弄,那是很赏心悦目的,一边高高的围墙,黑黑的铁门,银杏树的种子幽雅的飘落在地上,有时候,小铁门轻轻的打开,蹦出来个乖巧的小姑娘快乐的提着空瓶子一跳一跳的远去。而从瑞金路和复兴路进去的话,则是表面看上去很法式的公寓,红红的砖,高高瘦瘦的窗,我记得后来还在那里开了一家卖各种欧式家居小玩艺儿的小店,不得不佩服店主的眼光。

  但是如果你往弄堂的深处走去的话却是阶级的断层毫不留情的横切在那里,这样的突然简直怀疑是人为的把这样的冲突客意地摆在你的眼前:随着围墙的结束,一块大大的空地,中间是口不知多少年的井,周围是一群破破落落的平房。白天没有什么人,只有不知哪里来的小孩在空地上嬉闹,如果是晚饭光景,这里就会充满了疲劳的人们--大家边打水,边聊天,边吃饭--就象许许多多中国村落里的人们一样。房子是盖在周围的,都是用水泥砌成的一层楼平房(不可能有两层楼的,没有那个造诣)。有窗和门,但是屋里的地仍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房高平均低于178厘米(没有测量过--因为我那时候就那么高,反正走过去就能看到铺着油毡布,压着红砖的房顶),房和房之间的距离是需要一个正常人侧身才能穿过的,还要注意脚下,不要把人家的煤炉给踩了。房子间的距离显然是为那个时代准备的:没有胖子。所以每家都可以尽可能的扩大自己家里的居住面积,减少公用面积。一排排的房子,我不知道有多么深,因为我从来没有穿越过,那是被禁止的:住在洋房和公寓里的大人总是会警告他们的孩子:48弄“里面”(注意里面两字)的人很“龌蹉”。这是个上海话,意思是脏。我父母为了体现与普通小市民的不同,更是用了个体现知识分子的定义:他们是流氓无产者。一直到读大学我都在惊叹着中文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无产阶级,和我们一样,但是他们又是流氓,因为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强抢了我们的地方。还好,那时候小学还是就近入学,所以他们的孩子跟我们都快乐的坐在一起,以至于我惊奇地发现他们都和我们一样,并不“龌蹉”。但是随着成长,我的流氓无产者同学们后来却又慢慢的跑到了时代的后面,绝大多数进工厂当了工人(在我的记忆里,做工人从来不是个光荣的职业,哪怕报纸上这么讲,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我个人并没有歧视工人的意思)这让我非常迷惑,是我们的过错,是他们的过错?

复兴坊

  复兴坊是个最复杂的弄堂区,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里面的许多小弄堂都是通向哪里,复兴坊是个很经典的上海里弄,基本住宅是新式石库门,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违章建筑,在上海传统社区没有违章建筑是很少的--除非市里拿你当典型,那你连衣服都晾不出去了。复兴纺由复兴中路-瑞金二路-思南路,另外一边就是瑞金医院了。复兴坊坊口的公用电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在我懵瞳的少年,那里总有位长腿姐姐在打电话,如果是夏天,她总是会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白皙的小腿,脚尖勾着红红的塑料凉鞋。住在复兴纺的同学告诉我她是“拉三”--一种生活作风有问题的女孩,说有作风问题,那是当时,要放到现在估计连给卫慧提鞋都不配。但是在我眼里,她是最弄堂里最美的风景。总的来说复兴坊是个出美女的地方,我小学,中学班上好几个极具江南风情的小家碧玉们就住复兴坊里。弄堂里的美女是充满着生活气息:齐耳的短发或者清汤挂面的长发,清秀的脸,白天穿着连衣裙,在弄堂里慢慢的踱着,晚上因为家教,女孩是不会出门的,所以,总是穿着睡裙:那种用碎花的薄布自制的从头套道膝盖的裙子,我能看的到是因为一到期末考试,我总到我的一位复兴坊美女同学家去借笔记,看着她通通通地从幽暗的楼梯走下来,隐隐约约的睡裙总让我在回家的路上心潮澎湃。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还有还有,明天继续,另外,后来我看到报纸上讲城中村啊,城市贫民啊,我总想到48弄的人们,他们应该和我们一样也是城市一部分,我们的城市不应该是只有灯红酒绿,更应该是老百姓歇息的地方。

家园 多谢鹰兄,让我不禁触景生情
家园 淮海兄加油啊! 石库门也被用作很多上海菜馆的名字吧?吃过

还有一个上海老亭子间的保护地区,忘记什么名字了。 好像就在华亭伊势丹附近,很多木头阁楼房子。 市政府在街口有铜牌子立着,说明是亭子间保护区。

家园 我就是觉得那样很没有意思

住人的地方改什么博物馆?倒是把人搬走再改啊?人不搬,告诉房主,屋里屋外都不能动,洗完了衣服也不许晾出去撑万国旗,自己弄干,什么玩意儿?!

家园 亲切, 又回到上海了. 花
家园 另贴一篇一位老饱学看贴后的斧正,必读!

瑞金二路48弄的存在,给很多熟悉此地的孩子,大人带来的好处很多、很多。最使人得益的不是“阶级斗争”,尽管文革和文革前的左曾经也给那里带来灾难,比如那位叫“林昭”的被毛左枪毙的女性,虽然其居住实际门牌号码应该算是茂名南路弄堂的,但由于其居住弄堂实际与瑞金二路48弄相通,故附近的居民仍然视其为48弄居民。那么得益的是到底什么呢?实际上是由于48弄的存在,使得周围的“交通”发达了,不知道这么讲是否或许也能勾起主楼作者的很多切实回忆?

主楼作者,你讲的“流氓无产阶级”的居住地,实际上根本不得算在48弄里。因为,周围的居民都非常清楚,48弄南面哪条几乎与48弄齐名,但往往容易不被上海居民往外宣称的,与48弄相通的弄堂——王家浜,才是楼主文章里所提及的“……屋里的地仍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的弄堂。由于这条弄堂的存在(至今仍然存在),她所具有的一个在复兴中路的出口,一个在瑞金二路的出口,由于其本身与48弄相通,故使得瑞金二路48弄更凭添增加了东和南两个更可信的“交通能力”,使得48弄更具“活力”,也给附近的孩子,带来更多的童年乐趣,大人们可以不用顾及马路川流不息的汽车流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不安全,而孩子们却也凭空多了一个比上海任何别的地方都安全可靠的、易于发挥遐想的、可以开展“抓人”“伴洋猫猫”的地方,当然做“好人、坏人”游戏在这里确实是个非常好的风水宝地,用“占地面积”这个词汇来说,使得48弄成为孩子们的可以“南”及复兴路,“北”靠南昌路,“东”在瑞金路,“西”通茂名路之大的“天然”游乐场,对大人来说,却可以看到的“居民生活”情景从面包西点惯奶油一直到垃圾桶隔壁啊毛拉娘卖逼等,应有尽有。

王家浜里实际也有居住方面的贫富区分。以前,如果需要看上海附近农村小镇的风貌,那么你可以从48弄进去(或者直接从该弄进入),里面就是了。但,如果你熟悉南市区方浜路的生活环境,那么进入看到的,一定是主楼作者文章里所提及的了。所以,主楼文章里使用的字“流氓无产阶级”,用得是比较贴近事实的,……,某年某日,确实存在的上海滩以前的某地流氓们,来到了这里,从此有了这条“王家浜”,而有钱的头子们的房子,就是典型的中国式高楼,内部结构和建筑材料,非常高档,仅仅是外表远不如48弄里的花园洋房式的法式房子。水井是这类居住区的一大特色,也给夏日的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当然,我也免不了必须提及,在上海这个区域的历史上,周围居民确实曾经把“王家浜”叫住“这条流氓下作角弄堂”,也因此与48弄的看法有了心理上的隔阂。

也不易忘记的是,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斗争,也体现在这条弄堂里——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的实际真实共产党主人公“李白”,也曾经在被捕后被在这条弄堂里关押拷打过,只是由于后来文革的开始,主人公“李白”因为是当年“白区”的地下党,也被认为是刘少奇分子,所以知道这个事情的当地居民,从此致老死都不敢说出来,以至于至今中共自己都不清楚这个历史。……。

还有,“复兴坊”的楼房建筑,可不是“新式石库门”,是“天井小园式”的正宗法式楼房,不应该小视的。

家园 淮海路的弄堂(三)

淮海路的弄堂(三)

绍兴路的弄堂

  

  原本写的是淮海路的弄堂,写着写着,慢慢就越写越远了,绍兴路其实和淮海路中间隔着好几条马路,所以并不能算淮海路周围的弄堂,但是因为他也很有特色就一并写了。绍兴路连着瑞金二路和陕西南路,瑞金二路那头,斜斜的对面是瑞金医院(原来叫广慈医院)--一所上海屈指可数的市级大医院,更是卢湾区最大的医院。中国医院门口的特色就是不同寻常的繁华:花店,礼品店,豆浆店,饭店,甚至还有一家时装店(不懂是什么概念的市场策划)。加上病人,小贩和有时候呼啸而过的救护车,这里通常是24小时的“闹猛”。但是咫尺之遥的绍兴路却是出奇的幽静,仿佛人们都不愿意去打扰它:不但车辆少,平时行人也很稀少。干干净净的绍兴路本身很短,弄堂也就不多了,绍兴路的弄堂都集中在陕西路一段(剩下的都是洋房),一条条分列的很清楚:整个分布就象个的“王”字。从弄堂口看过去,一眼就能看到弄堂底白刷刷的围墙。但好几条弄堂口都有骑楼,由于骑楼遮挡住了小半条弄堂,这使得整条弄堂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时候也看上去清晰却不明朗,仿佛是摄影大师故意摆弄了光与影的黑白布景。绍兴路的弄堂建筑和布局跟上海许许多多的小马路基本相同,但是靠着旁边的上海昆剧院却赋予了它们不同寻常的韵味。昆剧院坐落在一个沿马路小洋楼里。所以绍兴路的弄堂里经常会飘荡着那种若有若无,婉若柔丝的昆曲。那里弄堂里的人们是有福气的:躺在亭子间的躺椅上,伴着这若即若离的昆曲牡丹亭的恩恩怨怨,恍恍惚惚睡个午觉。绍兴路上除了昆剧院还有许多出版社和书店,还有许多的画廊及咖啡馆。似乎为绍兴路添了书香气,但我总觉得,他们和这里的弄堂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是给那些寻求海上旧梦人所准备的。弄堂里的人们还是在明明暗暗的弄堂里进进出出,忙碌却幽雅的生活着。

  今天忙先写到这里,明天再继续,另外,昆剧是一种江苏昆山,苏州周围的戏曲,历史非常悠久(好像起源元代吧),唱腔委宛细腻、流利悠远(和那里人说话一样)。所以唱个爱情故事是最合适的。有机会可以找两本听听,不一定你会喜欢上,但肯定安神,那就当安眠曲吧(有点亵渎啊)。

家园 好文,让我想起了上海,虽然小时我住的弄堂

算是下只角。不过我很怀念那时无聊而又平淡的生活。到老虎灶打开水,拿着水筹和水桶去拎自来水,酱油店买腐乳,拆纱头,夏天乘凉听老人说山海经,呵呵,真是有太多的回忆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