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放松的一己之见 -- 飞龙在天

共:💬23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关于放松的一己之见

自从我们开始学拳,老师就整天讲放松,打拳的时候腰放松,站桩的时候要放松,长期以来,大家对于到底怎样才算是放松却众说纷纭,各衷其是。 笔者不惴浅薄,从几个角度来尽力说明。

从身体运动来说,放松的状态就是自己要伸手出去抓东西,还没有伸出去,是刚刚要伸出去的状态,称为蓬松;

从数学上说,放松应该是一种临界状态,它是介于松(-1)和紧(+1)之间的临界状态0,也可以用来说是一种待命的状态。

从生活上说,如同你皮带断了,用手提着自己的裤子,害怕他掉下去,可是也不能把他完全提上来,刚刚合适。

放松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是减少无畏的肌肉消耗,使你做的每个动作更加的协调,省力,顺畅。从拳架要求上说,放松是保持同样的间架强度的前提条件下,使用最少的肌肉,更多的肌肉处于一种待命的状态,随时都可以调动,这是它的最大作用。

平时由于人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往往肌肉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肌肉用的多, 有的肌肉用的少,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对于平时很少锻炼的肌肉,应该能够调动起来。一个合格的练习者,应该能够最大限度的调用自己的肌肉和神经。有人的肌肉不是很发达,但是力道雄浑,主要是因为小肌群训练的比较好。

完成一个动作,需要一定的肌肉参与,保持住这个状态,然后逐渐减少自己的用力肌肉,也就是可以慢慢的放松了。如果骨节放松的好,轻微一动可以咯咯直响。通过放松的训练,实际上可以拉长平滑肌肉,对于关节的韧带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关节的活动裕度和范围更加增大,这在技击中意义重大。

放松是为了重,所谓的拳打七分劲,或者说戒刀在戒不在杀,主要的原因在于保持肌肉用力的平衡,自己感觉没有出全力的时候,往往各部分肌肉配合比较好,即使运动频率有所差异,但不会是很大。

如果自己每次都要出全力(事实上这是一种假象,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所谓得出全力实际上是把自己可以控制的肌肉最大的爆发,很遗憾,没有经过意识神经训练的人能够控制的大小肌肉实在有限),往往破坏了相互之间的一种和谐和平衡,往往把自己搞得很累(心里累),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高手往往可以谈笑自若,大力层出穷。

放松的效果大家一般都喜欢用赖皮劲来说,举一个小例子,一个五十斤重的人我们可以能够抱起来,但是五十斤重的面我们可能就要费点事,一言以概之,面除了感受自然的重力以外别无所求,人的体重有几十千克,但是10千克以上的力作用到人身上往往就会有摧残的效果。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好好的利用自身的重力呢,这个就需要从放松里练出来。发力的时候各张弓要协同作用,因此肌肉筋骨之间的平衡相当重要,运气如九曲珠,节节贯穿,没有很好的身体肌肉和意识的平衡是不会做出来的。

人只要一紧张,发出力就是单项的没有变化的,如果保持放松,可能有多个角度和力度的变化,别人就会感到比较秫。虽然可能从某部分肌肉来说,所调动的肌肉不是最大的,可是综合的作用效果却是最佳的。

老人们经常说一句话“桩架如铁”,可是老师又要求放松,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问老师,如何能做到桩假如铁,两者不是矛盾的吗?

现在慢慢的理解了那个含义,比如说一个50斤重的小狗装载一个筒里,可能一脚就能够把筒踢翻了,但是换上50斤的沙子,你可能就不能踢动,原因在哪里呢?小狗的体重是50斤,可是蹦来跳去,对筒的压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力量,很不均衡,

这样就会影响了筒和狗的总重心不断变化,

而沙子除了感受地球的自身引力以外别无所求,力量的分布也是平衡的,所以他就难以打动。往往一个人可以轻松的把人打出去,但是打出一袋面就不是那么容易,这就需要过硬的功夫。

放松能够做到气血平和通畅,对于养生的作用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也是一种技术,睡觉是一种比较好的休息方式,可是如果不会放松,那么休息一晚上也还是很累的。尽量减少无畏的肌肉消耗和磨损,武术家可以做到使用最经济的力量来完成每个技术动作,相比较而言,他对身体的损耗就小一些。

李小龙把空手道和中华武术的区别坐了如下的比喻,空手道是铁棍,中华武术是流行锤,可是你看流行垂的链子是松的还是紧的呢?

最后说一下求证的方式:每当你洗完澡或者疲劳了以后,肌肉的惰性特别强,胳膊都懒得抬起来,然后你尽量让自己去活动一下,打几下拳,拳架和平时一样符合规范,那种肌肉状态就是你平时应该保持的肌肉状态。

----初稿于Fri Nov 19 12:55:16 2002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飞龙兄的好文,不花不厚道!鲜花招呼!
家园 【文摘】看到比喻部分,贴阿钻旧文《宋氏形意之求劲六喻》以和之

宋氏形意的内功、劲力可以说是形意拳诸般功夫里的奇葩,诸多形意先贤在宋世荣先生处得到指点,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拳学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存义、孙禄堂二位先生。但宋门劲的威力究竟如何?它的产生机理又是怎样的?近百年来知之者秘不授人,不知者妄加揣测,致使真传不彰,谬言不绝。

世人皆知宋氏绝学以《内功四经》贯穿始终,而内功内劲,无形无相,往往被传的玄而又玄,似乎离开玄学就不能练内功。

今有宋氏明师吴炳文先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就用“大白话”和日常能够看见的现象来给晚辈解释种种神奇的内劲效果,而且在他的指导下,几个年轻小辈也具备了一定的内劲。笔者忝列其中,不敢私密其珍,今将吴老平时对我们的启示整理如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迪:

1、出手如同链子锤。

很多朋友都认为内家练法松柔无力,养生尚可,技击效果不佳,甚至自作聪明的添上了很多“功法”,追求力量或硬度,殊不知南辕北辙,离内劲越来越远。宋氏形意在五行拳之前要打下劈掌,要求上肢丝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来,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动作顺畅之后,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这么说也许有的人还想象不出这种劲力的效果。笔者试举一例,有一种简易暗器,就是用根绳子系个二两沉的小铁锁,当甩手流星使——不少“江湖打斗术”的研究者都很推崇它。宋氏形意习练者经过内功锻炼,日久功深,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手头则沉甸甸的,象个铅砣,这种力量甩出来,落在血肉之躯上,威力可想而知。此劲出自易筋易骨之功,一旦练出,终身不退。张贵良先生临终前几小时,给弟子们最后一次讲拳试劲,一掌撂下,大弟子(已有三十多年的功夫)的胳膊当时就抬不起来了。下劈掌修炼本极容易,只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可惜习武之人往往好打,爱抡胳膊,总想发力。殊不知上肢三节有一点发僵之处,则如同用使木棍的力量去使流星锤,所练皆非,故此关反而最难过,慎之慎之!

2、后背起伏如蹭痒

后背是整体力传递之中很重要的一环,形意门里有句口诀:“前手打人,后背使劲”,尚云祥先生讲得很生动,“就是狗熊在树上蹭痒的劲”,《内功四经》和太极拳诀里也提到“贴背”。从生理结构上讲,乃是脊椎立柱之后,斜方肌、背阔肌均匀的向两侧展开,并向前束裹,厚实如熊膀,形成“圆背”,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间架圆整,保证了根节(腰胯)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发力点)。但这只是初步功夫,使用时还要保持抱圆之形,所发之力尚为冲撞力,方向性明显,平直而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进一步锻炼背部筋肉(俗称两膀扇儿)、肋部筋肉的开合之功,使其具有极大的弹性,达到“骨动肉不拘”,开如弓崩弦断,合如兽夹咬闭,为发惊弹冷炸之力打下基础。发力时以腰胯为轮盘,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上下相错,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所云“牵动往来气贴背”,到这时始可真正不受外形拘泥,任意发挥。

3、丹田抖擞如同金鸡抖翎

丹田是人体总重心之所在,丹田抖绝之劲是各种力量之源,以丹田的抖擞催动后背翻浪,如滔滔浪涌,连绵不绝,又干脆利索得象金鸡抖翎,猛虎宗身。这样即使被对方缠抱得很死,也一样能发出冷脆的爆发劲,少林拳讲“千金难买机灵颤”就是此义。正因为丹田抖擞是内家拳看家的宝贝之一,所以历来只见用法,不见练法,而且“丹田”一词,源于道家,很多人把它与玄学相附会,编出各种奇妙的理论,于拳术实修毫无意义。其实构成拳术运动中所谓“丹田”的就是腰、腹、裆、胯。李旭洲先生详细记述了它们的关系及应用中的开合、蓄发、虚实等变化之法。

只有具备了开合功、抖绝劲,在实战中,才能发挥粘连绵随,大胆进身,做到“打人如亲嘴”,诚如李旭洲先生在笔记中记载“武当拳之长处,愈进身则愈得势,若退至圈边,为他种拳术之长处得以发挥也”。

4、腰脊拧弹滚翻如同弹簧

李旭洲先生所传形意,每一式俱含八卦、太极之理法,其表现在于举手投足都由腰轴的转动和划圆而产生,故对腰脊的要求极高,不但要强壮似虎,更要变转如龙。李先生记载道“太极拳动作每一种开合即由卷放而成,卷放至于极点即是蓄发。蓄发之枢机在脊,非以脊做蓄发之领导,则不能全身均蓄发。”李传三体式在传统斜中寓正式的整劲基础上,将腰转四十五度,成正三体式,身正胯斜,空胸紧背,腰椎如弹簧发条般拧上劲。在所传拳架中也有独特的龙形劈拳,势如龙行浪中,蜿蜒游动而整劲不失,“辗转合身不停步,束展二字一命亡”,把形意的龙形三折身练功、技击之妙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形意与八卦合一,内家拳“鹰熊龙虎”四相的奥义也尽在其中了。

5、发劲时骨架接如斗榫,6、劲走螺旋如同冲击钻

以上局部功夫具备之后,还需明全身各大关节的接骨斗榫之法,在发劲时形成刚体效果,保证腰胯抖擞之力没有多余损耗的传至发力点,即常说的“龟尾转抖”之劲,这才是宋氏形意的抖绝劲。大致过程是,腰胯的抖转形成脊椎的拧转蓄劲,脊椎一蓄即发,那种螺旋、弹抖的力量,沿着骨架传递到梢节,形成类似于冲击钻的穿透性杀伤力。

最后两个,一个是结果,一个是效果,不是练法。

这篇东西,是对宋氏形意劲力一种粗浅的解释,不是练法。大家看文章也好,写文章也好,目的要分清。练功也是,练法和拳理要分清,再贯通,不然容易乱。

家园 多次拜读钻兄的文章了,文治武功俱佳亚

没有文人的那种脂粉之气,但多一份客观实际的亲和力亚。难能可贵的是真人真事,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这根靠嘴治学的是两重天地亚。

家园 飞龙兄过奖了,兄的妙文一看就是实践出真知!花之

兄这样的好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可多得!

家园 写得真好,接着发吧
家园 由下劈掌忽然想起羽毛球的挥拍儿!

[SHADOW=255,RED,3]下劈掌修炼本极容易,只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可惜习武之人往往好打,爱抡胳膊,总想发力。殊不知上肢三节有一点发僵之处,则如同用使木棍的力量去使流星锤,所练皆非,故此关反而最难过,慎之慎之![cchere.net 西西河 热血龙魂][/SHADOW]

看到龙魂兄文章中提及的下劈掌的修炼法门,突然想起这和羽毛球中的挥拍的

训练非常相似!教练在教授如何挥拍时反复强调应该象挥鞭子一样发力,想象拍面

就是鞭梢,胳膊是鞭身,肌肉应放松,避免僵硬,在击球的瞬间发力。这样球才能

打的又远又快。我当时练的时候比较愚钝,靠胳膊发力打球,最大的感觉就是发力

越大,肩胛骨附近的肌肉就越疼。挥拍动作越来越僵硬,常常力量使得很大,球却

打的不远。和体校的那些十一二岁的小孩子比较一下,论力量绝对是我比他们大,

但他们击球就是比我轻松,感觉没有用很大的力量,还比我打的远。后来在教练

的反复纠正下,胳膊放松很多,效果也非常明显。不必用很大的力量也能击出

质量较高的高远球了。

“殊不知上肢三节有一点发僵之处,则如同用使木棍的力量去使流星锤,所练皆非”

一语深有同感啊!

家园 【原创】势虽不类,气归于一亚

动作可以千差万别,但发力的基本模式都是类似的,现代运动追求最快最高最强,从很多程度上讲,他们的训练是很科学的。本来很多东西应该互相沟通借鉴的,但由于人心中的那个鸿沟,导致了相互之间不相往来亚。

说到羽毛球,我平时不怎么练,但跟朋友一起打上几个点都不觉得累。

家园 呵呵,已经为兄弟补齐了。

记得河里曾经转贴过,不过时间太长了不知道还找不找得到,干脆还是俺都给贴出来吧,呵呵

家园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大哥和龙魂堪称双龙,小弟愿为羽翼祥云。

家园 【原创】贤弟过谦了亚

古人云,菩萨心肠,霹雳手段。虽然虚拟空间中,良莠不齐,但贤弟几年来始终如一,而今更发大愿心,光度有缘,实在非我能及。小兄习惯了躲进小楼成一统,,而今能够稍微对人有些帮助,也足聊以自慰了。言为心声,眼为心之苗,从河友的雪地鸿爪中,我们也能推知一二。

这几年的经历,我深刻的体会到,人最本质的那颗善心是最可贵的,正所谓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呀。

家园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

愿中华瑰宝在大家的努力下光耀世界

楼上都是飞的,偶等就作垫背的吧

家园 那我等只能遥望了。。。。

飞的飞,

垫背的垫背,

站在地上遥望的遥望。。

也算各得其所。。

呜呼!。。。

家园 那我就是收钱的了

带领广大的爱好者来参观大名鼎鼎的西西河英豪真人展,连大名鼎鼎的小菲侠也在,估计门票销售额客观,再找上赞助商。

呵呵一文钱不花,现捞一笔,当启动经费。

趁着报纸报道影响扩大

把这个模式推广起来

把文化整理出来,推出不同的阶段的体验课程。。。。。。。。。。。。。。。。。。。。。。。。。。。。

家园 受教受教

飞龙在天,潜龙在渊

最近疏懒,远没有刚开始的热情了。加上忙于准备考试。周日就考试了,之后要再次开始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