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千古文人武侠梦,从来少年多绮思——武侠记忆之前言 -- 淡淡微风

共:💬351 🌺2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千古文人武侠梦,从来少年多绮思——武侠记忆之前言

  去国数年,舟车劳顿,生计羁縻之间,精神委顿之时,再也没有了国内闲来弄笔的逸致。然而做无聊文人的毛病一旦染上,就极难根除,仿佛堕入红尘后的缠倦爱意,因果纠集,摸爬滚打,再也没有个了时。可惜没时间和精力翻卷成文,止多了一本本小册子,记下心中偶尔跳出的点滴些许,如故纸堆一般,扔在角落,大约在心意彷徨的某个时刻,会拿出来聊博自己一笑吧。

  

  一日清晨,微雨飘飞,风铃碎响,信手推开窗前风,呀,一阵潮湿扑面,花园中那红花早已飘零殆尽,绿叶却添了许多黄意思,地上满是不知哪里来的落叶,铺在那里,间杂了几片落下的花瓣,润黄里夹了嫣红,煞是好看。那一瞬间忽然有“大地平沉,虚空陷落”之感,一时哂笑不已。是啊,“深秋已近冬,落叶自飘零”,到了就是到了,老了也就是老了,再也不能回到少年时。不如回忆一下过去的时光以慰老怀,算是给那些少年绮梦作结吧,免得老是午夜梦回,还以为自己是那个喜欢在暴雨中狂奔、往喜欢的女孩身上洒水的懵懂少年。只可惜额头鬓角,早已有了暮色苍茫;厢间明镜,再也不复神采飞扬。

  噫,投笔四顾心茫然,推窗只见园中雪!深秋沉夜,一场少年春梦,不知东方之即白。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武侠记忆之一快乐少年郎——回看射雕处

  实实在在的写东西,就不如写前言那么舒服舒展了,任何事一旦进入实质阶段,免不了多了琐碎少了激情,却也有细溯回肠的纤柔韵致。那些如烟如尘的往事,于己,是午夜梦回沉迷不已,于人,却往往是他乡烟雨无动于衷。还好,写这些记忆不是为了感动别人,只是给自己的青春作结,就用不着为了安排审慎费心,这也是很开心的写法之一。

  之所以把射雕放在第一,那个年代的朋友想必都明白的,那时候“射雕”的出现用横空出世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无论是书的传播还是电视的万人空巷都是前所未有的盛况。得,不勾引别的,收回到自己。

  记不清射雕是不是我的第一本武侠了,(这算是个异数,因为我看过的书一般都记得时间,情节更是历久不忘,偶尔和朋友吹嘘武侠时,全靠的童子功。)原因嘛,一则那时候“今古传奇”登过改写的“玉娇龙”,本来人家是武侠的,经过了所谓的改写,我就不知道怎么给它定名了;二则我实在是忘了“冰川天女传”和它哪个先看的了。另外的原因可能就是,“射雕”实在是好,一下子把其他书都盖住了,让我混淆了自己的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少年时的快乐,有很大一部分要感谢金庸。别的不说,单只那个“天罡北斗阵法”,就让我好好研究了一下北斗星,怎样首尾兼顾才能布阵,连接处的那个天权确实最暗,很费了些眼力才看到。那个年纪,童话已经看的没意思,名著看的更没意思——不懂,当然懂了也未必有意思。少年心性看那些所谓的“经典”,实在是很痛苦的事,当然只看情节倒也无妨——不就一个故事嘛,多看一个有什么!只是要想看明白“编者按”或“前言”里说的那些可就难了,怎一个晕字了得!我倒是至今觉得很多书本来不错,也未必是他们说的那样,也许是“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射雕”是先看的电视。

  那时候可不象如今,资讯铺天盖地,生怕你不知道要放什么,那还是“实行三包代办托运”、屏幕上放张“国优部优”照片的年代。我们家还没有电视,整个楼也没几台,而且还都是黑白,14寸的算是大的,小的9寸,在屏幕前贴一张有放大作用的塑料纸,据说可以看的清楚一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那种作用,反正我没感觉到,只觉得眼花,再说那时候东西的质量,不提也罢。那时候我们楼上的孩子,都是跑到1楼的一个人家,一围就是10几个,真是人声鼎沸,“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都是那么看过来的。后来因为和那家的孩子打了架,我就换了人家,不过“射雕”还是在那里看的。这段涉及个人惭愧往事,再此不表:))(此处删除500字)

  有天放学后玩儿的晚,回家时天已经很黑,走到楼下时,听到一阵很怪的音乐,从来没听过那样的歌,我顾不得回家,直奔电视。到了楼道,就遇到了同伙儿,大家也不打招呼,就直接进门,那家人也习惯了很多孩子的出入,早已经不关门了,免得开关麻烦。后来我知道,他们都是被看到开头的人叫去的。还好电视台算是放广告,来来回回的放片头,结果大家都没耽误。我记得一进门看到的就是:一轮满月的背景,“靖哥哥”力挽雕弓拉开了架势!一时间全场大哗,那时候哪见过这阵仗啊,自己做的那小弹弓连麻雀都射不准。还记得电视里塞外奔马纵横来去,一溜人在高坡上排队,就算是千军万马了,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看的热血沸腾。罗文和甄妮的合唱真是绝配,堪称金石之声。可气的是一直是片头就是不放片子,急的我们一帮人都快晕了,因为都没吃饭,又怕回去了挨打。后来实在是撑不住了,留了话如果开始了一定赶紧通知大家,还威胁如果不通知便如何如何,才一个个一步三回头的回家。这一等就是3天。(这段儿印象深刻,不写自己难受)

  电视可以回忆的镜头太多,不管是看的感动的还是一看就假的,都记下来感受估计比老金原著都长,就不罗嗦了。(当然主要是没人愿意看我也懒得写)只记下一点,我想和为什么大家都对翁美龄演的黄蓉宠爱至今有关系。

  那时候大家还都不知道有书,没有人知道后面的情节,黄蓉出场时,我们都以为是个女的演小孩儿,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评书里也有女扮男装,不是不知道这回事,也许是中国电影里反串的太多,反正造成的结果是:黄蓉恢复女身时,大家都晕了。那个反差啊,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惊诧莫名的那种“惊艳”。一声“靖哥哥”令多少懵懂孩童从此有了对女孩子的憧憬,从来不知道叫人的名字可以那样叫的,有个恶心点儿的说法是:骨头都酥了。那时候哥哥我可是还情窦未开啊,都有这么大杀伤力,可见对别人如何了!(前段时间一个女孩儿一高兴,叫了我一声“*哥哥”,我差点晕菜,估计还有那时候的感觉残余。)“蓉儿”那宛尔一笑的妩媚和顽皮,狡颉中透出的那一点得意,至今还是历历在目,活在心头眼前。坊间追翁风潮从此不可抑止,她的各种彩贴铺天盖地,估计有好多小贩因为她赚到了第一桶金,才有了后来的发达:)

  还是说说关于书吧。

  电视放了几集我才知道有小说,那还是因为我爱逛书店。一次正在书店看书,忽然有人进来,问店员:“射雕到了吗?”我一听就打了个激灵,赶紧回头,看到一个中年人,样子象个干部,穿着中山装。那店员回答:“到了。证明带来了吗?”然后左摸右掏搞出一串儿钥匙,从身后的柜子里拿出一个纸包,小心翼翼打开后拿出两本书。那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射雕版本,封面是土黄色,淡描着些线条,似乎是俩人打拳。那样子不象买书,倒象是地下党接头。从俩人闲聊中我知道,那两本书要40多块,这还是内部资料,没有介绍信根本不能买!我听了没晕过去,要知道我那时候的零花钱一个月才1块,够我买3本书的!

  后来我动用了所有的社会资源,才打听到一个人有这书,就贸然跑到人家家,死缠着要看(比我后来追女孩子用功多了:)),人家不给,估计一则怕我弄丢,二则他也是借的,弄坏了也麻烦,三则借给我这样的小孩子,那还不是进了狼窝,有去无回,就算是我兴许好点儿,我旁边还有那么多狼盯着呢。谁敢冒那个险啊!现在想来他是聪明人,比长大了的我强多了,老吃亏还不长记性。

  他不借我就缠着他不放,他干嘛我都跟着。就这么缠了几天,他终于受不了了,答应讲给我听,我想知道什么就问。现在想来他的叙述水平实在是差,我却还是听的有滋有味。记得我开始觉得江南七怪的武功即使不是天下第一也差不多了,结果他嗤之以鼻,那算什么啊。听到王处一一只脚踩在悬崖边上站到天下英雄皆服,(后来看书知道他因此外号“铁脚仙”)觉得他功夫一定第一了,结果还差的远,他师兄丘处机比他强的多,我就不知道那是怎么个强法了,以为丘处机一定的老大了,没想到他说,在欧阳锋手下一招儿都过不了。结果欧阳峰又不如别人,还有个王重阳在上面。我整个一晕菜。那是对我整个想象力的开拓,自己想的什么都不对,在根本没有概念的脑子里建立一个武侠世界,我可是经历了放弃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的痛苦过程。所以后来那些大陆导演导的那些破片子我一点儿都不奇怪,我那么小都换不过脑子来,他们都老成了那样,还怎么换啊!我爸爸就对武侠不以为然,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跟我分析,我则瞠目结舌。还讲到了“第二次握手”(估计现在的小朋友都不知道这本书了)。他们的思路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关于轻功的问题也是,开始马钰教郭靖“金雁功”,我以为那是天下第一等的轻功了,因为比江南七怪的强多了,没想到那根本不算什么,后面的好东西多的是。当然我想这个“金雁功”应该也是金老随手的结果,因为后来都没怎么提。另外,看这么土的名字也知道是随手了,哪象“兰花拂穴手”、“黯然销魂掌”那么的“siyi”,让人不由得想挨两下试试感觉会不会很陶醉:)

  后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搞到了书,有分教:“山阴道上,移步换景,目不暇接”,从此开始了我的“金庸”生涯。

  

  关于“射雕”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再说一个吧。

  前天和一个女孩子聊天儿,问起我的小名。她说,我叫你冬瓜好了。我笑:你是不是笑话我矮胖啊?我现在可是减肥成功,很有些玉树临风的拽样了。她奇怪:冬瓜不是细长的吗?我笑:冬瓜当然不是皮球那么圆,但也比番瓜圆多了啊。结果她追问我什么是番瓜·#¥¥……我晕,明白不能和那半边天计较。于是问她,看过“射雕”否,答曰“看过”。我就问她是否记得黄蓉怎么骂韩宝驹的(郭靖的师父之一,号称马王神的,死在桃花岛。嘿嘿童子功!)她自然不知道。我就告诉她:“矮冬瓜,滚皮球,踢一脚,溜三溜。”(:)嘿嘿童子功!)不知道那是金庸自编还是江南小调,放在精灵古怪的黄蓉身上反正很合适。

  其实说起来,喜欢“射雕”的原因还有一样,就是特羡慕郭靖和黄蓉的初相遇。一个懵懂少年,一个天真少女,一个憨拙,一个灵动,一个失了父亲,一个没了母亲,一个是第一次远离家门,一个是头一回行走江湖,这一遇也真是巧中有缘。后来的相携行走江湖,快乐无边,自然又是另外一种情趣。(若说是郭靖愚鲁,却也未必,记得有一次他就趁黄蓉睡着,偷偷数她的眼睫毛。还一次在群斗之时,还没忘了抚摩黄蓉头发。呵呵,估计没几个人有这等心性吧。)我小时候因为父亲,总是换地方,小伙伴儿总做不长久,刚刚熟落了就要分别,大了也还没改,一直到现在还是颠沛流离,没什么长朋友,都是一茬茬的。现在自然是早已习惯,那时候却没这样的心态,经常为此伤心。每到一个地方,总想找到投缘的朋友,可惜那是可遇而不可求,于是常常为此郁郁,看到郭靖如此境遇,为他高兴之余,也还是有些隐隐的嫉妒。世界上的事本来没什么,但如果加上了自己的想法,很简单的东西可能就复杂了。看到了郭杨初遇,羡慕之余,也便喜欢了。现在想来,想必那时候也有一些“青梅竹马”的暗暗期盼吧。这些纯粹自己的原因,按现在的说法,算是“接受美学”了吧:)

  

  最可堪怜是华筝。金庸书中在我看来,华筝是最可怜的了。金庸写的女子不少,多数命苦,不过一般都是有得有失, 即使后来心上人变了心,至少有段荡气回肠的回忆。数来数去就只有华筝这孩子,从开始就一无所有,到最后又是一无所得,痴情一场却不能换得他一眸回顾,后来似乎是一人孤老郁郁而终——唉,自己心爱的人那样,不如此又能如何?漠北沙尘江南烟雨,都是佳人伤心处,夜夜繁星日日相思,不过檀郎断肠时。一个因为“汗血宝马”不听话就要“它不肯吗?我宰了它。”的大气女子,就此换作悲切小女儿态,“情”之一字既出,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郭靖死活不肯娶华筝,就算没有感情,也比让她一个人过强啊!那个年代多个老婆根本不算什么的,而且黄蓉都不介意了。其实也是,知道自己的心上人对自己那么痴情,又有那么没办法的前缘,通情达理的都会同意的,反正自己是胜利者,又不能真的分走感情。估计是金老自己想表达些什么吧,不得而知。金庸似乎总喜欢安排一些这样的场景,女的已经愿意了,男的却坚持不允,这里的郭黄,“笑傲”里的令狐盈盈,尤其在“笑傲”,还专门放到悬空寺的死地,让他们在生死一线的时候做选择,够狠。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射雕”看完,便记得了这阕词。少年记忆,终生难忘,至今随手写下,词中拳拳之意历历,免不了扶膺长息。当时的懵懂少年早已是面目苍茫的中年人,开怀痛看武侠的少年时光也随风而逝,不可复追。

  “手握灵珠常奋笔,心开天籁不吹箫。”是谭处端临终时吟的诗句,我至今不知道出处,然而感动却是于今未消,一个人死的时候如此平淡,这份潇洒可是极难得了。那时候我也还不明白“天籁”的意思,这两句算是开启了我了解道家的兴趣吧。

  还有一句话印象也深:“却不是黄蓉是谁?”,每到此处,都是令人开心展颜。金庸此语类似病句,却是好句。

  金庸书少年人写的极好,大约也是青少年读者推崇的原因,放眼天下,大约也只有武侠能如此汪洋恣肆的大写少年时光,不只是“射雕”,“神雕”、“倚天”、“鹿鼎”、“连城”、“白马”、“侠客”,莫不如是,给我那时侯平添了多少快乐。有多少夜晚捧金庸度过,真是数也数不清了。古龙虽然又是一番风光,但是写少年人,比金庸功力明显不足,除了“双娇”就没什么了,当然他写中年人的烦恼写的比金庸好。记得我后来向一个朋友推荐古龙说“别是一番天地”却被他讥笑,过了几年告诉我:原来古龙也很好看的。我笑话他:你终于长大啦!大约就有古龙不怎么会描写少年人的原因吧。

  

  久未动笔,很觉得生疏,自己也觉得写的了无趣味。无可奈何,也就这么着了,没什么办法可想。本来“射雕”可以说的还有很多,无论是黄裳的“九阴真经”还是老顽童瑛姑之恋,都是可以大费口水的地方,只是再写下去,自己也累了,话不能一次说完,故事自然也不能一次讲完,就留着以后再说。再说。

  

元宝推荐:履虎尾,
家园 先花再看!

当年看金庸看得俺差点没有考上大学!

家园 兄台好文,勾起偶不少记忆,花
家园 快马加鞭送花
家园 呵呵那就不合适了。。。

看来你是看晚了:)

家园 射雕的主题曲和插曲也都值得一赞。。

过耳不忘啊。。。

看了射雕,喜欢郭靖和黄蓉,“一个懵懂少年,一个天真少女,一个憨拙,一个灵动”。。。后来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在我心里,总是不及这两人有分量。也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吧。

金庸目前在大改自己的文章,不知道射雕有没有被改,看过一段改过的《天龙八部》的结局,王语嫣最后回到了慕容复的身边,啼笑皆非之余,我还觉得改得满好的,逻辑性更强。。。赫赫。。

家园 花你,不过我倒是赞赏郭靖不娶华筝
家园 知音呐,有这样一篇文章做伴,童年的回忆不会寂寞

这部连续剧的后遗症是现在我都不想看任何新拍的射雕。

有一次偶然重新看了83版的,也觉得后悔,破坏了在心目中的美好回忆。

我当时也始终搞不清楚为什么华铮那么可怜不一起娶了,哎哎,许许多多。。。

谢谢楼主好文,童年记忆从此不寂寞

家园 故乡不可回,初恋不可续,现在不可执,未来不可期:)

我就一直没再看:)知道不能再看啊。

家园 呵呵太没同情心了吧?你好意思让人家那孩子苦一辈子啊:)
家园 是啊,歌特好听:)

有机会写写那些武侠歌曲。

家园 不爱的娶回来作甚

只会让对方更痛苦

若我是华筝,也不会嫁给郭靖

家园 武侠记忆之二情花之毒,生死契阔——神雕

  神雕是我最后看完的一本金庸。

  倒不是说不好看,只是我不喜欢,除了不喜欢之外,机缘巧合还是最好的理由。第一次看到此书,是本绿色的面子,泛黄的纸,想必有很多人翻过了,是三本中的第一本,可能是因为还没有写顺手,所以情节上比后面两本相当不如。金庸的小说都这样,开始平平,往后就越来越精彩。当然我主要是不喜欢杨过。借到第二集时已经是月余以后,就没了兴致。这在我于金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可见我对“神雕”的偏见之深。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本书,喜欢的人不外乎男女,而奇怪的是,不论男女都比较喜欢杨过,可惜我问过的人大多没说出什么很好的理由。我帮他们分析了一下,女的一般是因为杨过的痴情,为了一个女子等了十六年,这份心意足可以让所有女子晕眩了;男的多数是因为杨过的特立独行,让大家心理上过了生活中不敢过的瘾,当然最后他终于成了世人景仰的大侠,算是修成正果,也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既可以任性胡为,还可以功成名就,谁不喜欢?!(呵呵,可是要让他们断了臂膀,恐怕就没几个愿意的了,要知道,杨过断臂的时候可还什么都不是啊。)

  可是没这么简单吧:)

  杨过我一直以为是金庸塑造的不太成功的人物之一。首先他幼时乖戾恶毒睚眦必报的性格,大了突然变成大侠,这其中的转折实在是突兀,金庸虽然也给了几处地方补仓,可还是不太够。一个小流氓想成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型的人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点不想多说了,说了就成了专门谈他,没那个雅兴,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当然如果换个角度,把前后分开,后面人到中年的杨过就很不错了,相比之下,青年时的他不够可爱及其他,稍稍有些凑情节的味道。

  还有被许多人奉为天人的小龙女,实在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喜欢她,我想破头也想不通除了漂亮和认死理儿以外她还有什么好地方。不懂得关心人、不懂得体谅别人的难处,自私、狭隘、愚蠢...等等所有女人可能有的缺点她都不缺!优点除了痴情却没有什么,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莫不成如今已是只要不滥交“女子痴情便是德”了?

  另外这本书因为连载所导致的缺点过于明显。到处都是想出了情节或人物下段再解释补充说明什么的,看的让人吐血,偶尔为之无所谓,老这样谁不烦啊,想想也许是那时侯他老人家还不熟练,后面的书就好多了。可惜成型了的东西难改,不然我想金庸自己也会动手的。

  最不喜欢的是,把一个鬼斧神工玲珑剔透人见人爱的“蓉儿”,写的老气横秋面目可憎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十足一中年市井妇女,实在是狗尾续貂之至。憨厚可喜的“靖哥哥”,也成了老学究的面孔,平板式的人物,简直暴殄天物,败笔败笔。只是有一句,虽然平平,却令我看的服帖,忘了出处,只记得黄蓉郭靖说什么事,黄蓉说:“靖哥哥,普天下男子之中,真没第二个胜得过你呢。”以黄蓉冠绝天下的才智,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儿女情事之无奈,然而这话之不易反驳,也是确然。从外看,放眼当世英雄,能和郭靖并论的,实在也没有几个了。金庸纵想把杨过这失足少年写成大侠,比之郭靖,还是差了些。从内看,普天下哪个女子心里,自己的爱人不是独一无二的呢。金庸写情,毕竟还是平淡里见真功夫,比其他人是高明的多了。

  “神雕”里最喜欢的是郭襄,这个年龄段的女子,金庸只有两个好,一个黄蓉,一个郭襄。可惜黄蓉顽皮到顽劣的程度,有些事情做的很过分,而且过于小性,比之郭襄的识大体,略小节,女儿心中不失豪迈,细相思中不陷哀怨,实在是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看世间泥般男子,实在是没有人能般配的上,也只有藏之名山,吸风饮露可寄她的半仙之躯了。郭襄是我最欣赏的金庸女子,有她,“神雕”其他缺点,可以忽略不计。

  

  好了,发完了牢骚,进入正题。:)(不好意思,晚了点儿。)

  这本书之所以那么多人喜欢,主要是因为写情——尤其是“情花”的创意,让人不能不拍案叫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咏叹往复,直至终篇,令人叹惋不已。金庸写情,确实大家,不服不行。然而此书中最令我感动的,不是杨过小龙女之恋,而是李莫愁。莫愁莫愁,岂能不愁——“情人不见了,向谁去喊冤?”烈火焚身之苦,未必强的过爱火,欲爱不能之时,哪一刻不是如颠似狂;荆棘遍体之痛,未必痛的过刻骨相思,欲寄难寄之时,哪寸肌肤不如汤似煎!金庸的这一暗喻,端的是让人扼腕无言。

  情花情花,有色有味,美绝人寰却又毒绝天下,除了“绝情丹”本无药可解,偏偏有一不涉情爱却妙悟其中窍要之天竺圣僧寻得,偏偏又是一臭不可闻苦若黄连之物“断肠草”。哈哈,金庸金庸!

  “毒与情结,害与心通”,情不动,毒不动,情一动,毒就来,情动于衷则毒发于外,毒发症状又偏偏和动情相似,这样的无色无香即植入内心之毒,我看你如何防如何解?呵呵,金庸够狠!

  情之一字,往往除了伤害自己,还要伤害身边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人,这样东西是很难伤着自己的敌人和不喜欢自己的人的。(不过这倒是很象中国人,内战内行。)

  另外一个惊叹就是“黯然销魂掌”,这门功夫应该是“前无古人”,把感情化入武功而如艺术者,唯此而已矣。此功夫和“情花”一起,令人不得不佩服金庸的想象力。还记得央视有次做金庸节目,一女生连说招名带比划,把十七式练了一遍,全场捎带场外的我们绝倒。罢了,这里我也把名目说一遍吧,就算是看一场相思戏,至于情节,大家自己补充吧:“心惊肉跳,杞人忧天,无中生有,拖泥带水,徘徊空谷,力不从心,行尸走肉,庸人自扰,倒行逆施,废寝忘食,孤形只影,饮恨吞声,六神不安,穷途末路,面无人色,想入非非,呆若木鸡.”这些情如愁肠的衰样,可有一般好处?

  “莫道相思好,相思令人老.几番细思量,还是相思好.”高旋时的欲念如潮,低回时的哀怨缠绵,哪一样不让人痴迷难解无法自拔!情之一字,误人庶几之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情面前,生死有时候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 就中多少痴儿女,到此尽误平生!其实,“误”与“悟”差之毫厘,不过是一念之差,何以如此之难?转过来便是柳暗花明,转不过便是苦海无边。可惜了这一转!吁咿兮.

  

  对了,关于“神雕”还可以一提的是电视版,当年的刘德华和陈玉莲堪称绝配,后来的古天乐李若彤也很不错,怎么想大陆也找不出此等人物,想想也可怜,既没有写的出的人,又没有演的出的人,还是不要欺负人家的书罢了。当然,为了钱,已经败坏了许多中国的好家底,再折腾些这样的书,如今的人想必更是不会吝啬的。堪叹、堪叹!

  印象里,有个刘德华在水潭里洗澡的镜头,一脸的顽皮无赖,比较象小说里的杨过,古天乐演的顽皮就表面些了。演员天性使然,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还有就是他和陈玉莲隔着树丛练功,陈玉莲的“香肩”确实挺美,可惜我看的时候是录像,早不知道被翻录了多少遍,非常之不清楚,可惜了一个养眼的机会。刘陈版的“神雕”另外一个可惜是演黄蓉的那家伙实在难看,惨不忍睹。演郭靖的倒是很憨厚,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只是他的功夫神奇了些,可以发绿光,半夜里比较象鬼,而不是大侠:)当然一阳指的激光也够牛,呵呵。。。

  看“神雕”时也小,再加上不喜欢,对文字的理解有时候不是很注意,出过很丢人的笑话。比如杨过被砍了手,武三通想恨不得把俩儿子的胳臂砍了安给他,在那段儿,金庸写道:“至于杨过由此变成了三只手”如何如何,我就百思不得其解:那手怎么安上的,怎么存活,怎么能多栽一只手,他那俩儿子怎么能同意。。。等等,想不通了就去别人那里求教,结果自然被笑的半死。那也算是因为小时侯不老实认真读书而闹的笑话之一。惭愧惭愧。

元宝推荐:履虎尾,
家园 纯粹乱改

老金是近年被捧晕了我估计

好的作品一旦出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哪怕原作者都不能更改的

文学作品若是一味合理,就成不了伟大的作品了,还是必须高于生活。

我估摸着以后老金的作品会分为几个版本,但是应该还是老版本销售得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