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死亡陷阱”谢尔曼坦克 -- 史鉴
显然是某个二战中丧生的美国坦克兵的孙子,长大后精研历史,爱好武器,发现了导致爷爷壮烈牺牲的罪魁祸首,不由得义愤填膺。遂志愿入伍,在波斯湾学会了地面引导激光制导炸弹,指哪炸哪百发百中。然后说服了合作伙伴(两个开F15E的黑人小伙子),一起乘坐时空机器回到一九四四年七月,用“误炸”的手段给爷爷和千千万万美国装甲兵报了血海深仇……
麦克奈尔的最后时刻:他老人家正襟危坐在掩蔽部里,秉烛夜读《夏冬》,一枚500磅激光制导弹药呼啸而下……
可惜小了点,看不大清楚...
献朵小花...
初期坦克战究竟怎么搞谁都不知道, 各种战术都在探索阶段.这种坦克分工的想法其实也是很时髦的, 比如英国将坦克划分为巡洋坦克如克伦威尔和步兵坦克如马蒂尔达, 德国古德里安的最初构想也是用四型坦克装个榴弹炮来支援步兵, 三型坦克则担负起机动反坦克等任务.
最初的想法不切实际很正常,改了就行, 就像以前学哲学中大家都熟悉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问题在于德国,苏联有残酷的装甲战争来实践, 而发展出一系列优良的坦克. 而美国人则是闭门造车, 更要命的是固步自封, 对战争中爆发的新问题视而不见, 这就要命了.
分析一下美军二战的基本经历. 41年底参战, 当时陆军少得可怜, 42年基本就是扩军练兵, 43年进攻北非, 获得初步作战经验, 坦克的问题初步暴露出来, 但被北非的胜利所掩盖. 在意大利并没有大规模的坦克战, 真正坦克的缺陷暴露出来已经是诺曼底登陆, 而这时候的德国装甲力量经过东线的殊死较量, 正是既有战斗经验又有装备优势, 美军吃了大亏毫不奇怪.
蒙哥马利一个集团军打不过据守卡昂的两个德军装甲师,于是出动400架轰炸机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德军防线上面扔了1万多颗500磅炸弹,这种蛮横打法,德军战术再精妙也无济于事啊。
美国人更过分,所以欧洲的说法是美国大兵带着毯子和口香糖避孕套走向战场,外行的 -- 但是胜利地把仗打完。
有时候不是专家一定赢的。
公坦克用火炮,母坦克用机枪。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关于一战那一章,那张坦克的插图就是个母坦克,好像是法国的雷诺。
个别精英部队好一点,比如两个空降师。战后利德尔-哈特编辑的德国将军访谈录,里面对美国大兵的评价几乎没有好的,这书出版以后让美军很没面子。
区别是公坦克有一门大炮伸出来,母坦克只有机枪。
有了婚姻经验的男生,大体都有被老婆张口机关枪横扫的经历吧?这坦克是不是挺形象?
简单的说就是缺乏战斗经验. 装备美国人不用担心,但素质就是另一码事. 这个差距不是光靠训练就能弥补的, 战场才是唯一的课堂.
从41年到44年,陆军膨胀了几十倍,和平时期培养的几个军官一下就稀释光了, 而缺乏合格的军官也是影响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的原因一样影响着德国武装党卫军的战斗力,还是那句老话,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罗斯福对此还是非常清醒的.假如按照马歇尔等人的意见, 43年就进攻欧洲, 恐怕就得被赶下海了
不过虎豹干掉一个少一个,德国可以说是被美国佬的钱砸跨的。
毕竟,豹子比潘兴和斯大林还重
谢尔曼坦克、P-51战斗机、M3冲锋枪都是简单实用,便于大量生产。和同期德国装备相比,美国装备几乎没有不在制作精美上大大落后的。美国大兵钟爱缴获的德国P38手枪也是一例。和M3相比,美国大兵更喜欢“汤姆逊”冲锋枪,精确、可靠、威力大,但“汤姆逊”的制造复杂,产量上不去。美国大兵不是靠“汤姆逊”打赢的,而是靠“黄油枪”M3打赢的。
嘲笑谢尔曼的故事太多了,但是战争结束的时候,谁还屹立战场?不是威风凛凛的虎王,而是灰头土脸的谢尔曼。战争不是总统科技奖。
史鉴兄的好文一向是存档的,这篇也不例外,只是对武器和战争的关系随便发表一点谬论,得罪了。
1941年德军初次遇到T-34/76坦克时是何等的震撼,所以谢尔曼直到1943年初都算是称职的。不过这一年苏德两边都大规模提升坦克装备,苏联是T-34/85和IS-2坦克,德国是虎豹,唯独英美这边没有什么动静。美军老兵对谢尔曼最大的牢骚还不是装甲和发动机,而是主炮威力太小。如果谢尔曼全面换装英国的17磅反坦克炮,战斗力肯定提高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