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为什么讨厌梁实秋 -- aokrayd
而给看高了。
我们了解文人常常是通过他/她的文字去了解,这里面的偏差可就大了。
对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枪很尊敬,但是在救亡图存的年代,也还要农民继续在地里勤恳的耕地,铁匠在炎热的夏天打磨砸着剪刀,教师在课堂里继续给学生耳濡目染传承中国的文字,没有用匕首投枪的人们依然在维系着这个国家的生存...
把梁先生的话放在今天也还如空谷回音,很多朋友常常谈起官僚腐败令人愤怒,在自己国家暂住而被打死的年轻大学生,流离失所的乞丐,辍学的孩子...我看到这些,听到这些,我依然不赞成有的朋友变成了"斗士"或者要操刀革命,因为假如我们能够从历史悲恫的回声中学到一点教训,革命一次有一次吞噬自己的孩子,胡适先生说还有一种更睿智的方式拯救我的国家.所以我可以理解梁先生为何不赞成闻一多先生的做法,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理念的不同而已...
梁先生的宽厚和儒雅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儒家文化可以培养出来的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这个世界因为有象他这样的人而变得多些情趣少些冷漠...
有意识地把文人同其他职业分开来, 造成人们头脑中文人是很特殊的印象. 由此带来的利益可是巨大的, 实在是绝佳的营销策略.
老前辈给抬出来了。
比较周作人(因为他和老哥鲁迅相煎太剧)我更喜欢周建人,他和叶笃荘、方宗熙合作翻译的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很著名。他的《赫胥黎传》也很不错。
如果这种文字出现在太平年间,俺也许会偶尔看看,而出现在一个国破家亡的年代,俺实在是不大感冒。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 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和身边的社会紧密相联. 在9/11后Jay Leno的Tonight Show停了好长时间, 恢复后的节目里大多都是嘲笑讽刺本拉登的内容, 不也说明美国人很看重文艺和时政的联系么.
我确实读完了全篇,而且恰恰是这最后一段,让我对梁无比反感。我以为这是对闻先生的侮辱。所谓文人的生活困苦是有很多种的,一种便是如梁所经历的,这种困苦其实不过是偶然的一段时间的困难而已,而另一种则是闻所经历的困苦,这种困苦实是绝望之中,若有不慎便连生存也难以为继的困苦。而闻先生更了不起的是能从自己生活的这种困苦之中顿悟几千年来中国的底层人民所承受的苦难,能意识到中国所谓士绅的安逸生活就是建立在这种困苦之上的。正是基于此点,闻先生不仅坚决地走上反战,更重要的,走上反国民党统治的道路。这正是为什么建国后会将闻提到如此高的地位上的原因。这种反省和观点不论正确于否,可以争论。但梁这样貌似恬淡地说闻肚子里有一些气以至于反蒋实在是太小瞧了闻先生。若闻先生地下有知,只怕也该划席绝交了吧?文人无行,这样的春秋笔调就活该落在我这样的小人眼里了。我以声明在下,我自己深受鲁迅之影响,想人总爱从坏处着想,所以若大家对此文有不同的看法,却还要再请勿受我的影响。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文章对人对事有不同的看法,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又和太傅保持了一致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换一个mop格式:国飘零,闲且逸焉,耻也
我说我尖酸可也不是谦虚,酒兄不用担心我不好意思,俺的脸皮一向是不薄的。我对梁的讨厌不是觉得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闲适,比如我对钱写围城全无反感。我是根本对梁很讨厌。一些原因海天兄可以从我的一些回答中看出来。江南兄不是引了一段原文吗?我不知道海天兄是否同意我的理解。但我觉得这实在不是一个朋友所能说出的话。闻连命都送掉了,却仅仅是肚子里一点委屈?我到想知道有多少人会为一点委曲在明知有人要他性命的时候还要挺身而出的。我可以理解他有好多话在当时之情形不方便说,但这样说话,还要来深情地回忆闻先生,真是叫我无话可说了。这就好象眼下的一些即得利益者,占了便宜也就罢了,却还非要装出一幅无鼙的样子,而或者装出这幅样子也就罢了,还要笑别人笨,这类的所谓专家文人我觉得就叫无耻之尤。
老兄大概年纪比较轻吧?不要误解,我只是说,有很多的人世险恶无聊,经历地多一些就会看出这句话的轻佻了。当然, 这也只是我个人理解,老兄理解不同也没什么奇怪的.
俺就是这意思俺可以说他们的文字很好,但是,他们很难得到俺的敬意。有人说,笔毕竟不是枪,笔就应该用来风花雪月。而在那些岁月里,俺依然崇敬那些明明知道自己是一个文弱书生却还是选择了扔下笔,拿起枪的人。
俺不随便鄙视别人,但也不会随便给出俺的敬意,就是这样。
我也并不认为社会只有一种前进的方式。不过下面江南兄也帖了那段让我极为反感的话。风雨兄觉得这是在记念一个知己时所应该说的话吗?闻是真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自觉地选择的结果,原来不过是受了点委屈,肚子里有点怨气而已。我是不会将这种人认为朋友的。
这里,毕竟是龙门,但我想我了解你的意思。
---------你说的,恐怕还是那个“原罪”问题,这种事扯起来就大了,一两句说不清楚。
49年后,从思想改造运动开始,好多人甘心于落井下石,诬陷他人,和家庭划清界限等等等等-------除了现实威胁以外,就是在思想上有了“原罪意识”:季羡林就说过,经过思想改造,他很不能原谅自己在国人受苦的时候还在国外研究学问。可是他们这种“意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产生了他们所希望的结果吗?
龙门谈这些,太沉重了一点,这里又不是副版。
不过因为你的最后一句话我献了束花!
可能真是春秋笔法?在观点不同的人看来理解也就完全不同了?“然而一多的脊背弯了,手指破了,内心闷积一股怨气,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因素,以至于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怪谁?”梁实秋真的不明白闻一多是怎么变成斗士的么?他说的“各种各样环境的因素”真的就只是说闻一多的穷苦生活么?问题是,即使明白原因,他敢说么?毕竟,梁实秋不是李敖!
“梁先生的宽厚和儒雅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儒家文化可以培养出来的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这个世界因为有象他这样的人而变得多些情趣少些冷漠...”,风雨声老兄的这句话真好!也献束花!
看了aokrayd兄的好文,按照以往的习惯就不回帖了:我虽然赞同LZ观点,但是也觉得别人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不过刚好想起不久前讨论的一个二战期间的德国指挥家,就说几句拙见。
文人(或者扩展到名人),还是比较欣赏有风骨的。因为你是名人,享受了名人的社会特权,也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影响责任。祖国正战火连天,劳苦大众水深火热的时候,还能有心情写出雅舍小语,确实需要不一般的冷静和抗干扰能力。 只是,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或许就是做人的荣誉感吧。
鲁迅、闻一多、李公仆、朱自清...这些人的文笔未必强的过梁先生,可在风骨上胜出多矣。虽然国难期间,你也有吃鱼翅的权利,但是忘记了吃白菜的大多数,于心何忍?
虽然,不思报国也不是罪名,偏安雅舍也无可厚非。只是,看着那盘饱含白菜鲜血的鱼翅,是否那么容易下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