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朱槠基为什么在当代难受欢迎 -- 风雨声

共:💬609 🌺2813 🌵6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倒想年轻呢

我1986上初中,算八十年代中期吧,那时候我们乡中学早改成现在的名字了。所以我们那边农中肯定在七十年代就有了。顺便提一句,我们一直到高中毕业也还是农村户口,开上大学才算跳龙门了。

至于国企在农村招工在我们那里几乎没有发生过,谁让我们那里根本就没什么国企。唯一可能的是,地被国家单位征了,那就给失地的农民改变身份,招工,但是很难盼到这个机会。

再说知青下放也算对农村的歧视和剥削,这可以从下放的字面意思理解。而且农村也不缺劳动力,农民自己都很难吃饱饭,再过来那么多知青岂不是雪上加霜。当然北大荒这样耕地过剩的地方是例外。

家园 没错,改农中就是83、84年的事,我记得。

你86年上,当然是农中了。

高中阶段,户口不变,这是一直的规矩。中专要求迁户口,高中就不用,城镇的也不用迁户口。

家园 看你怎么定义地区了

你说的情况也同样有待证明。

我举点小证据吧。我89年参加浙江温州地区的中考,总分640分,我考了568分。温州中学市区录取线是525分,那个独苗的农村班分给我们县5个名额,我县的录取线是574分,我们县中学的录取线是505分。最后我当然进了我们县中学了,尽管我的分数远远超过温州中学市区录取线。

在另外一个帖子的讨论里,好像整个浙江都是这么个情况。littles好像是湖北的,假设你是其他省的,那也就二比一,全国的局面还很难说。

家园 市中学不录取下面县里的我没觉得算歧视。

我上的也是县一中,因为市一中也不录取我们,根本就不让报名。

不录取不是因为农村户口,是根本不录下面县里的,下面县里的城镇户口也不录。

按说你们那情况算不错的了,还有一个农村班。

另外,想起个问题,我们市一中不录县里的很正常,那时候还地区行署,市一级还不管县。温州是不是当时也还没改市,还是地区,这样的话,温州中学不录取下面县里的也很正常。这是条块问题,不是城镇农村户口问题。

家园 我自己的中学怎么称呼我还不知道吗

我上的就是一所普普通通的乡中学,在七十年代最晚到八十年代初叫过农中。依据是我的大伯父,大伯母习惯这么称呼,因为他们的最小的儿子在80年左右读的初中。但是我们家没这习惯,尽管我姐姐84年开始读初中。这农中不会这么短命,83年改过来,84年就改回去了。

家园 温州早就改市了

温州1981年就地改市了,边上的丽水台州改得比较晚。温州中学不录取或者很少录取郊县的学生造成的事实是它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城镇户口,毕竟市区的绝大部分人口是城镇户口而郊县90%以上的人口是农村户口。

你也真容易满足,设一个农村班就够了。但是那是整个地区的重点中学,凭什么这么照顾市区的学生。而且这对学校的发展也不利。比如温州中学最著名的校友是苏步青先生,可他是平阳县人士,幸亏他解放前就进了温州中学,否则按你的看法让他去平阳中学去读书,以后是否有那么大的成就很难说。

家园 请问你的统计数字哪里来的?

改开之后15年也就是94年的时候,上不起学的还是少数吧?现在上不起大学的比94年绝对多很多吧?

我虽然很不喜欢朱熔基,但是这个还是要本着调查结果来说话。如果有证据,那我很高兴。可是那个时候也没有扩招,本来考不上的就多,按绝对数,在学术上可是偷梁换柱的欺诈行为。

还有,

那时候解放也就是不到15年吧?旧时代的影响还未能完全消除。

哦,梁的父亲是在西北工作的建筑工人,那个时候也是当家作主时代呀,反正怎么左说就左有理,右说就右有理?永远按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就像对待二战的苏联人,没有自己参加就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人民的战争,等自己参加了就成了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

哪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还是那句话,没有天堂。每个社会环节都要自己建设,中国人自打孔老二时代就是厚古薄今,老毛批儒尊法这么多年,看来效果全白费了

家园 调查结果人家早有了,你视而不见,装鸵鸟啊。

教育改革造成农村大学生数量下降是公认的事实,也有人做过统计,未必我们在这里讨论是学术讨论?我非得要拿具体数字来,你才闭上你那大嘴?

绝对数?要说绝对数,毛时代没有增长吗?

你还搞学术,明知道我说的是指相对比例,你偏要往绝对数扯,就是为了口头上的便宜吗?你要搞学术的,我看就是一学术骗子罢了。

梁的父亲是什么我不知道,工人也有特困的,那时很多工人本来就是在贫民窟招收的。

如果你认为苏联进行的不是反法西斯战争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你可以写论文去批倒这个观点,跟我扯什么苏联啊?

家园 81年就改市,那是应该增加郊县的录取率。但是,

他设的你所谓农村班,我看并非是农村户口吧?而是郊县的,郊县班名称更合适。原来的几个班在两个区招收,两个区也有大半是农村人口的,只要面向两个区招收时没有区分城乡户口,我看不算歧视农村户口,只是条块问题。

当然,主要是温州中学比你们县中学好多了,所以你对招收郊县少了有意见。我们那市一中不比县一中强多少(升学率),经常考不到第一,我们也不稀罕什么市一中。我看到的现象是,八十到九十到现在,县一中的学生中农村人口大大下降。大学不用说了,早有人统计过。

家园 哟,这就开始人身攻击了,火气不小嘛

西西河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公认的事实,你也要给出引文或者链接来支持你自己的说法不是吗?总不成你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什么都成了事实,别人问一声就要激烈的谴责别人是

学术骗子
,这是你家的道理,还是什么地方的天理?

苏联人打的是反法西斯战争,英国人就不是保卫国家了?波兰捷克法国的抵抗组织和游击队,就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了?我这么说,就是说你永远要站在一个道德高地训斥别人,像苏联人对待二战的态度。至于被人家问一声就恼羞成怒,除了自己出乖露丑,在别人眼里徒增轻视而已。

还是静下心来讨论事实吧。梁的父亲,在哈尔滨是平民,招工到了大西北,每个月只吃窝头和臭豆腐,省下钱寄回家里。梁的母亲,在街道上开的服务组帮着做杂工,养了四个孩子。梁的哥哥学习很好,酷爱读书,考上大学后,上了一学期,因为花费大,家贫,梁父写信指责他太自私,被迫辍学,后来精神失常。当时确实没到文革,是63年或者64年

梁父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梁下乡后推荐考上复旦,梁父当时仍然在西北,和梁母为了他能上大学,一起隐瞒了梁哥哥的病情,(因为梁总要剩下伙食费寄回家),一直供养他到大学毕业。回家后梁发现实情,怒不可遏,指责父母不让自己为家里尽力。等冷静后愧疚不已。他的街坊邻居没少帮忙,当时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当时就是很穷,上不起大学的梁自己看到哥哥的同班同学就有好几个,比例也不算小了。

今日上不起学,肯定和朱沙皇的下岗扩招一系列措施脱不了干系。现在国家发展了,钱多了,教育反而落后了,对未来国家发展是致命的,对个人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马大胡子和毛老爷子都说,螺旋状上升,曲折发展,这个我很理解,但是对现状绝不赞同。不过要驳倒老朱,要的是过硬的证据,不是怒火,那个没用的!

家园 给老百姓压上三座大山的也是他
家园 你是马列老太太吗?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你先说我欺诈,我不过反唇相讥,有何不可?要慎言你自己先。

我何时说过英国和其他游击队不是保卫自己了?退一万步说,莫非苏联说过二战是英国强加于世界人民的?

我哪里恼羞成怒啊?你不是问我要证据要数字吗?

我不过接着要你举证罢了,你就恼羞成怒了哈!

哈哈哈!

真好笑,这世上什么人都有。

家园 你不知道苏联的故事,就不要评论好了

1940年英德大战,苏联连篇累牍地攻击这场帝国主义强加给英国人民的战争,号召英共反对战争不要去参加。

问题是英国工人也有祖国,所以很多英共成员还是去打仗了。当时苏联主张英共开除这些人,可是等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的调子就全转了--如此而已。

我哪一句指责你欺诈来着?这个一直是你在指责吧。你先举证好了。如果我说你欺诈,那你的反唇相讥有理,不然,基本上就是与事实八杆子打不着了。你看看你自己写的,有什么事实依据没有?你要论证,靠得全是空对空的话,那我可没那么多闲工夫陪你。

家园 自己看吧

可是那个时候也没有扩招,本来考不上的就多,按绝对数,在学术上可是偷梁换柱的欺诈行为。

苏联的事我不知,不过我说中国城乡升学的事,你扯这个干什么?

我又何时有双重标准了?

你喜欢给人扣道德帽子吧?

我说的空对空?那是对你,为什么?自己想去。

我下面回了很多事实,你看不见吗?

我也没工夫回你,是你自己一再纠缠,上来就给人扣上立场道德的帽子,真是马列老太太的好传人啊。

家园 那个‘绝对“是你提出来的吧

现在上不起大学的比94年绝对多很多吧

说苏联,是因为,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解释,而不是看具体事实。

马列主义,抱歉没怎么好好学,不如您来讲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