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 斯特拉斯堡
只贴图,不评论。
不对数据真实性做核对,反正信者恒信,疑者恒疑。
下图:债务余额对GDP之比
下图:中国与美国GDP之比,虚线为三年所做的预测
下图:左图2019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深红制造业,浅红基础设施,灰房地产。右图2022年1月以来出口量变动,从上到下依次为电动车、光伏电池、钢铁
下图:制造业全球占比
先是说安装什么设备,保证排水标准,就可以继续干。商家都赶紧安装上了。然后就被全部关门了。
都是不是什么高科技产能,但都是民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环保我主要批评两个事:第一个,环保局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搞。我一直觉得购买社会服务把各机关部门的工作能力大为削弱甚至灭失。第二个,以权谋私混水摸鱼之风大行。也就是说,基本上我是同意响河友你说的现象真实存在,同时我也同意你说的“只要社会离不开的行业,都不是夕阳”,这话总结得很精准,比那句“只有落后产能没有落后产业”精确而易懂。
另一个方面,我赞成搞好环保。道理不用说,说是浪费大家生命,都懂。如何在执行正确方向时减少甚至消除包括但绝对不止上述问题?一个是提高业务能力,第二是哪个啥了,一言难尽就是那个啥了。
有些事情,现行体制,必然出现,比如各种中介掮客。人家还不违规不犯法,还能说有功。腐败都能是润滑剂呢。
我这么说是不是有皇帝不坏坏的是太监的感觉?政策对,执行过程问题多,这个时候,要考虑的两点:客观能力能否实施;实施过程是否合理。
当年劣质低价产品横行的年代终究是是过去了。低价作为竟争主要甚至唯一手段,一直都不是好方法。搞生产的确很难的,随时会死掉,有门道的人罕有搞生产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房价问题,从明面上看,是政府一直在关注和控制,从明面哈。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房价问题,1993年应该就有报刊提出这个问题。至于我个人,1996年就对香港过千万一套普通住宅感到疑惑。
然后突然房地产变成了支柱产业了,我从那时到现在,都想不明白房地产凭什么能成为支柱产业。后面当然是为扶持房地产企业特别是私营房地产企业制定修改了很多法律法规。烂尾楼自打允许卖楼花开始,一直就是个顽疾。
00年代是交锋十分激烈的时候,任大炮之利害,在于其屡屡与政府唱反调,并屡唱屡赢。那个时间段,唯有薄所在的重庆,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房价。
2012年我个人就很明确的说房价问题是中外资本集团勾连与中共对抗的战场。
房地,是基础生活资料,也是基础生产资料。认识到这点,很重要。
而且美国这还是长期高通胀,全靠世界养的节奏。这也是川普MAGA的必经之路,把国债的体量做上去。
一般来说美国高通胀,你如果通缩,外资抢购资产,这是索罗斯行为,那么你只能跟着通胀。但如果闭关锁国,东升西降,则外资完全没有可乘之机,这才是一尊认为通缩有理的逻辑。
所以从反面也证明一尊的预判是什么。
开了个玩笑😂😂,但可以理解。宝推安慰一下。
最近给罗教主回了几个贴,一直在说这个困扰了许多人的话题,但在河里这个氛围下,其中的道理讲不透,毕竟信心重于黄金,逻辑轻于鸿毛么,一直就是这么一个行情,不横跳两下,在河里都不好意思发帖😂。
不过正经的说的话,如果我说一尊其实身不由己,虽然一尊工作中带了不少私货😂,但基本上是按照他的职责,完成他的工作去做的。一尊的权力基础与全票通过😂,不是他只手遮天的能耐,而是真实的全党有决策权的人的支持,这个不是玩笑。因为逻辑上很简单,你只要看看一尊的崛起与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事挡飞锅的这些年就了解了。
所以河里有人说反对一尊就是反党,感觉看到了本质。
但一尊也有一点好处,随网上大家排贬,明着暗着的,里应外合的,双簧默契的,都不是大碍。我猜一尊可能在想,以后你们都会明白的,现在就不扫兴了,还能编排一尊笑话,说明日子过的还不错,心情不错。
政治的复杂性是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中国继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到后四十多年的市场化主导的中特社转型其复杂性尤其突出。
经济上的是市场多一点还是少一点,政府该管的不该管的是什么领域;私有化是不是也彻底越好还是目前基本确立的国有和私营互补抑或是重回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与国际接轨接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该接轨的接不该接的鬼不接,什么是接轨什么是接鬼;政治上是大政府小社会好还是相反更好,社会上党内外从来不乏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党内高层不同观点的人都存在且必定反映在政策路线的制定和执行以及领导人和领导阶层的安排上。
随着新兴资本势力的崛起,这一支的力量也必定会比一般大众更有能力和机会参入到党和国家的高层路线政策的选择制定中而且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所谓的路线斗争舆论斗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只是改开以后由于对前三十年所谓“极左”的普遍反感与忌惮TG羞于谈路线斗争而绝对不是不存。
不懂这种政治斗争的必然存在和激烈性复杂性且贯穿于整个新中国特别是改开后的四十年就简单的认为某个现存的所有问题就怪某个人某一届乱搞,因为自己头脑简单就是蠢,懂但假装不懂就是为诋毁中国而哔哔就是坏。
实际上TG的领导班子的形成一直是由上述不同路线在党内博弈的而达到平衡的结果,从来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一尊,毛不是邓不是还妄言其他人是都是夸大其词为黑而黑。其反腐扶贫抑制过度金融投机重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建巩固边疆强调共同发展一个也不能少,一边大力倡导公平的全球化一边对抗西方的贸易战,该接轨的继续接,不该接的鬼拒之门外,无论外交还是科学技术上重归独立自主道路的努力等等难道不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不是党内路线斗争健康的一方面的胜利,他干的这些没有一定的权威权力比如和谐时代干得了?
某个领导者在某几年权威 更大或更少一点是存在的,正好是党内不同路线斗争暂时某一派占了点上风或者依然处于相对弱势的体现,是正常的政治现象。现任在其第三次连任后确实无论在人事安排还是路线选择上占了些上风属实,说他是靠自己蛮力混成了绝对的一尊怕是忘记了毛和邓曾经在党内的威望吧,这不是罔顾事实为黑而黑是什么?
为什么他代表的路线相对他自己的前两届或者前两任有了更大的优势?难道就能简单的归咎于他的贪权?这也太小看TG组织的强大了,也反映出持这种看法的人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
这也太小看TG组织的强大了,更重要的是太小看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共产党人留在无论是普通人民群众,还是邓之后到现在党内高层的任何不同路线的拥趸,包括是哪怕先富一代本身脑海中的思想印记,也就是过去说的觉悟的巨大威力了
不对数据真实性做核对,反正信者恒信,疑者恒疑。
现在变坏的种子已经在之前“一片大好”时埋下了。
从这些措施中并没有看出能走出当前困境的根本办法,基本上都是维持不会快速继续变坏。对局部可能有效果但整体上应该没有。
个人理解这一轮就是在“去杠杆”,是为之前的房地产经济买单。如果不能在制造业等中国占优势的行业中拿到大量利润,任何经济手段都不会有太大效果。所谓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如此。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利率降到0甚至负都不行,国内经济一直没有太大起色,全靠海外收入维持。当然这个政策至少没有使日本经济崩溃,说明还是有用的。“安倍经济学”曾经使日本挣扎了一下但目前看似乎效果也不太明显。以上说明金融手段有其极限,并不是万能的。除非是像美国这样有金融霸权的国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目前看主要还在探索与等待的阶段,指望快速走出当前的经济形势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有害的。最极端的就是发动战争,走进“战时经济”。
上一轮房地产大潮受益的主要是城市平民和部分“城中村”居民,但因为土地所有权限制广大农民实际上是没有包括在内的。个人觉得这恰恰可以做为下一轮的突破口:可以允许一定比例的农村土地(尤其是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而且要逐步释放出去(这也是城市房地产不停上涨的原因之一)。这样一部分农民可以卖掉在农村的土地拿到资金通过加杠杆在城市买房,这对抑制城市房地产价格是有益的。即使不买房这些人拿到钱后也会大力改善生活水平,其他没卖房的农民,由于农村房价上涨的预期也可以提振他们的消费,因为农民原来收入水平比较低且人数多,所以对消费的提振应该比较明显。
而且农村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人口生育率,因为农村人口一出生默认就是有耕作土地的,成年后还可以领取宅基地。这比现有的那些促进生育政策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农村房地产市场还可以稳固前一阶段扶贫的成果,“扶贫”实际上是不赚钱的,有了农村房地产市场至少一部分“脱贫”的群众有了可以进入城市或其他工商业的资本和机会。
至于18亿亩耕地红线,也可以灵活掌握。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都锁边了,耕地的问题已经不是那么突出。除了东北黑土地等需要重点保护的土地资源外,其他不那么重要的可以适当放宽。如果农村土地也盘活了,地方财政危机也可以得到缓解,可谓一举多得。
@拜登 河友, @懒厨 河友, @思想的行者 河友, @中锋 河友,还有很是一些,他们的目的就是争议,不是求真。你最严谨的逻辑,最清晰的事实,最客观的存在,人家不理,不认,不知道。然后就是反反复复的重复。然后你就踩坑。
拿两个我多事的例子吧,最近的。那也比不知民生疾苦、脱离群众的纨绔子弟上去的好,这里 @pandaly01 河友就可以认为同意 @达雅 河友的国家领导层水平差的观点。
我和你做事风格有很大区别这里 @wolfgun 河友相近于同意跟 @方平 河友交流 是不好的。
跟着人家后面反驳,一拳还一拳,事实上就是把议题和议程的主动权交到人家手上,最后很容易把判断裁判权也交到人家手上。
@月之回忆 河友 跟 @懒厨 兄讨论了40多个回合吧,最后都不知道扯到哪里了。旁观者如果不花精力从头看到脚,跟本不知道来龙去脉,错判的情况就必然出现。
所以我上次说你大好男儿,何必跑鼠辈虚耗。
@审度
我跟你说过,现在真正做事情的人,都不会支持一尊。
工程师,项目经理,工厂管理人员,都是一尊的决定反对者。
楼上的 @响水湾 现身说法,看看一线人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