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兼整理,中庸考辩。 -- 铁手

共:💬18 🌺134 🌵2新 💬17 🌺28 🌵1 待认可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中庸,老普的解读才是最到位的

现在有的人把“中庸”解读成“中等”、“不好/上/左不坏/下/右”、“平庸”……总之就是不在两极。更有的人把它解读成“稳定”、“不闹事”。

其实,俺说呢,你要说中等就说中等,要说不好不坏就说不好不坏,要说稳定就说稳定……,干嘛非要套一个“中庸”的壳呢。套一个孔子曰,或者言必称希腊,都是唬人的🤔🤔

尤其是这句结论,可谓是一针见血,把那些不懂装懂的画皮都剥了,都是唬人的。因为中庸的中从来不是中间中等更非平庸,而是恰当、适当。

关于中庸的地位,主席有过明确的评论

“‘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这个思想的确如伯达所说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但是一直以来,中庸却被望文生义,甚至被一些肤浅的人去抨击。

《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所认为的世人长久缺乏的最高道德的“中庸”主要包含:

一是中,即用中。《论语·先进篇》记载:“子曰:‘过犹不及’”。

二是和,即中和。《论语·学而篇》讲:“礼之用,和为贵。”

三是时,即时中。《论语·学而篇》记载:“使民以时”。

这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的全部内容。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讲,就是用正确适当的方法,和而不同,讲团结,与时俱进。

而了解中庸思想产生的过程,对这一思想理解才会更深刻。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从尧谓“允执其中”,舜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到孔子提出“中庸”之德,“过犹不及。”再到《中庸》一文全面阐述“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的精义,在于张弛之度,也就是用最恰当的方式去做事。

所以这也是主席谈论中庸之道的逻辑所在。他谈这盘话就是针对的统一战线。而这段话里本身就体现了辩证法,即统一里有斗争。

“统一战线一方面讲亲爱、讲团结,另一方面又要斗争。那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们在学校,一个人自身也有统一与斗争,自己犯了错误,不是要斗争吗?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也是说统一里有斗争。”

“中庸”作为方法论,核心思想即是“度”。“过犹不及”便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要求对任何事物的把握不论认识还是改变要恰如其分。中庸追求的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是质的最优,而不仅仅是质的保持,即“和而不流、中立不倚”。而这,也是质和量对立统一的体现。正如列宁所说:“真理再往前迈进一步,哪怕是极小的一步,也会变成谬误。”

而对中庸最大的误区是认为其平庸、稳定、不闹事。事实上它对事物变化之度、对一定质所能容纳的量的限制要严格的多。《孟子.尽心上》说:“大匠不为拙工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中于绳墨、合于彀率”,可谓追求最高标准和最佳状态了。

但这种严格是统一于更高的层次。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于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统一,并不是要求任何事物要有一致而固定的模式,而是实际结果的实现。对此,孔子就有过形象的阐述:“文质彬彬”,要求文和质恰好的匹配与契合;因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并非要求固定的文、质标准,这完全是最朴素的辩证法。

正因为中庸之道非后人望文生义的保持中立的骑墙派,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所以《中庸》里写道:“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通宝推:大眼,
家园 “中”的物理学和心理学解释就是高一维的球心

  “中”的物理学和心理学解释就是高一维的球心。“庸”则是说球面为一体

  我们一般为人处事,都是以自己或他人的立场(我相人相)为支撑点发力进行思考和行动,在社会这幅画卷中泼墨作画,既是作画者,也是画中人。但如果把这幅画想象成一个球面,那么就有一个球心,不在这幅画上,并且和这幅画上的任何东西都是等距离。球心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个中也不是淡漠的意思,因为淡漠还是在画卷上。修习儒学大成,(勉强按照习惯说)应该以球心为支撑点进行发力,才能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为球心和画卷上任何东西都等距离,就不至于有偏私,也就容易通达。

  修行啊,灵魂提升啊,精神超越啊,重要一步就是要达到那个球心。

  庸的解释,孟词宗的解释很好:直译过来,“中庸”的意思就是“中这个概念的用途和变化”。不过不是太具体。

  庸,还有愚笨,分辨力不强的意思,引申为不要分得太清。也不是说要凡事糊弄,而是在人和事的画卷底层要体会到一体性,在表层则是可以分清楚的,表层画的人和事还是可以一一分明的,不一定要混沌一片。

  中,相当于深观;庸,相当于广行。

家园 程颐释“庸”很有道理的

中庸/辨证法实际运用起来并不很容易,比如线段上的点,光谱上的光集于一端,这时取“中”也是偏见,是小集合里的“中”,还有常见评人说某某世故圆滑,喜欢当老好人:你也对,他也对,谁也不得罪,

程颐敏锐的察觉到以往中庸阐释的不足,独家阐释为“庸者,天下之定理”,定理就是原则,天下之定理就是行于天下的原则。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2 / 0
    这个解释说不通

    规律不变

    但规律会导致环境的变化

    人必须要不断调整中的位置

    比如春夏秋冬

    冬天定的中是穿棉袄

    夏天的中是穿裤衩

    这个过程是要不断花费时间精力去再平衡

    规律不变

    但规律对于人的作用是在不断改变的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都已经非常道了

    你怎么守住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变的东西?

    “中”才是定理,“庸”只是应用

    《中庸》里开宗明义就说明了这一点: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什么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所以程颐说“庸者,天下之定理”就是在胡说八道。如果要阐述“中”的变化和使用场景,完全不需要硬性重新定义“庸”。所以说程朱二人误人子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