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不明白为什么对姜萍有这么多质疑? -- johny
在网上看到一句:科学质疑是从无知到有知,初始条件是无知识;无罪推断是从无罪到有罪,初始条件是无犯罪。这是我从姜萍事件的讨论中学习到的。
我已点了认可。但是这个待认可贴不知怎么消失了。那我只能在补充帖里说几句。
首先,“科学质疑”这个词是我生造的,确实比较生硬,但是我不知道用何种术语表示合适。学术质疑,科研质疑等用语好像也不能完全对上这次的姜萍事件。我这里说的“科学”是指“科学共同体”,以及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这个是我读研究生时一位公共基础课老师的观点,我一直深以为然。
这个“科学质疑”确实用的不好,那就不用了。(字数限制是个什么鬼)
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的高数和物理,说是统考,教育部出的题。不知道是北京的还是全国的,反正不是我们学校自己出题。
我考试都过了。线性代数是本校出题,我还得了100分。
但是说句实在话,无论是高等数学,还是大学物理,还是线性代数,我完全不知道说得是什么东西。
除了会做题,什么都不明白。
大概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吧。跟学霸比,智商还是有点欠缺。
但这个真不是。
我觉得,凡是参加过高考,上过全日制大学,在大学里学过高等数学的人,只要去看一眼初赛的题目,就应该了然。
高等数学,光凭兴趣,靠自学,只用两三年时间,学到能做竞赛题的水平,这纯属爽文。
很明显,这位小妹被那个王闰秋老师当成了枪手工具人。
阿里巴巴数学竞赛有奖金。网络上查到的奖金规则,只显示决赛的金、银、铜、优秀奖的奖金,不知是否有阳光普照奖。例如,竞赛者进了决赛,但决赛交了白卷。按理说,这种情况也该有奖金。
本届最低档优秀奖的奖金是5000美元。
本届进入决赛的竞赛者有401人。
我猜,王闰秋的想法是:找枪手搞三、四个决赛名额,用两到三倍的决赛时间,抓一个铜奖或优秀奖;每年参赛一次,挣点小钱。
枪手工具人,出身份证注册账号,再用鼠标点一下,别的不用干,拿个2000块人民币就很高兴了。
没控制好,把枪手的名次搞得太高,引起公众关注。
现在舆情难抑,还附带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贫富歧视等争议性话题。据说官方已经着手调查了,等结果吧。
不知道你咋会得出这个结论:
你是说上过小学就足以在延安绽放了?
我帖中可没这么说啊,不晓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怎么会得出这样一个荒唐结论?
我的这半句话:
沈当年在旧社会,也是上过小学的
是对你前贴内容回应:
现代社会还真没几个是因为家境贫寒上不了学
意思是上学不成问题的,像沈这样,即便在旧社会,也是上过学的,但上学与出头不是一回事,上过学离能出头还差的很远,两者不是一个层面东西,事实上也是这样,沈在去延安之前,一直在为生计而奔波。真正能让他的才能得到绽放的,是去延安之后,新的社会环境,新的 制度才使得他的才能有了发挥机会。这个我在前贴里感觉已经说清楚,不知道老兄你咋会这样理解。
至于老兄这段:
不知道你的经历如何,至少中国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是这样了,那时候学习好的可以靠“公费”,也就是学费很低每月还有补助的大学,学习不好的可以考“自费”,基本就是花钱买文凭。这个趋势现在也有,上好的大学花费其实比差的大学花费要低一些,奖学金也更多。
你这个说的比较含糊,我也是90年代上的大学,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如果较真话,你这段话有不少地方与真实是有出入的,起码我经历的大学不是这样,不过说起来话长,这里不就打算同你多费口舌。
另外你这个“中国大陆”这个表述有点令人意外,你难道不是国内或或内出去的?
那么试问:
1) 第一次参与比赛的姜萍在参赛时就能笃定她的成绩能进入决赛?
2) 同样,姜萍在参与比赛时就已经相信她自己能进入决赛并且能获得第12名的成绩,为什么?
3) 在接受采访时,姜萍为什么不相信她自己已经获得第12名的决赛成绩?
4) 为什么同时参与初赛的姜萍和她的老师在相同试卷的成绩分别是12名,125名?
5) 为什么王闰秋组织它人一起参与作弊一定要借用姜萍的姓名?
6) 为什么组织作弊的王闰秋相信借用姜萍的姓名一定能进入决赛并且能获得第12名的成绩?
7) 组织作弊的王闰秋在笃定借用姜萍姓名能进入决赛且能获得第12名成绩之后,能给他带来哪些利益?
8) 为什么姜萍取得全球数学竞赛初赛成绩第12名之后,中科院博士刘奔,以及自称牛津数学博士网名”牛津Kate朱朱”分别对姜萍的成绩予以肯定并且对她进行了鼓励?
9) 为什么自称北大硕士的赵x,声称姜萍的初赛成绩是99.99%作弊?
那么赵x是否已经有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姜萍的初赛成绩存在99.99%作弊;
10) 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自称”涟水人”的一份男性录音,那名男性在录音中声称王闰秋组织了作弊
那么这名男性是否掌握了王闰秋作弊的完整且能被司法认证的证据链?
11) 如果这名自称”涟水人"的男性无法提供完整且能被司法认证的证据链
那么这名男性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2) 为何自发布初赛成绩之后,阿里对于姜萍作弊这件事至今还没公开发布一些相关信息?
阿里是否认为姜萍作弊这件事,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贴中1,2,3,6,7项中的决赛应为初赛!
每月国家给27.5的“补助”,因为是部属院校,部里还有额外的5块(据说有些部比较有钱,每月能达到80左右)。此外每年还有奖学金,按成绩排分一二三等,覆盖面30%左右。
其实过去读大学这可以看作工作了,实际上是领工资的,大学期间是算“工龄”的。
1987年开始大学教育双轨制,分公费和自费,1994年开始并轨试点,1996年全面实行。但这个时期同时综合奖学金额度也大大提高了,基本能达到学费的水平,有的甚至更高。
1999年大学扩招,教育开始产业化,一大批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出现,但普遍学费比公立大学贵。现在公立大学学费每年在4000-6000左右,但最贵的民办上海兴伟学院,学费达150000/年,连德云社创办的德云学院每年都要20000。
你这个说的比较含糊,我也是90年代上的大学,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如果较真话,你这段话有不少地方与真实是有出入的,起码我经历的大学不是这样,不过说起来话长,这里不就打算同你多费口舌。
另外你这个“中国大陆”这个表述有点令人意外,你难道不是国内或或内出去的?
我之所以用“中国大陆”,就是怀疑你不是大陆人,因为从你的文字看对大陆的情况基本不了解。
.
意思是上学不成问题的,像沈这样,即便在旧社会,也是上过学的,但上学与出头不是一回事,上过学离能出头还差的很远,两者不是一个层面东西,事实上也是这样,沈在去延安之前,一直在为生计而奔波。真正能让他的才能得到绽放的,是去延安之后,新的社会环境,新的 制度才使得他的才能有了发挥机会。这个我在前贴里感觉已经说清楚,不知道老兄你咋会这样理解。
我之前“现代社会还真没几个是因为家境贫寒上不了学”可能表达有问题,但这里“上不了学”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一点学都不上,这里”了”有完成的意思,所以这句其实说的是”不能完成学业“,或者能考上好学校却去了次一级学校(高中和中专除外,这个比较特殊,各地情况并不一样)。我想这种表达方式虽然不严格,但在中国大陆生活的基本都能理解。就像”吃不了“几乎都明白是”吃不完“的意思。所以我再次怀疑你不是中国大陆人。
.
最后我也大概明白了我们的分歧,我说的“沈这样的人”是内在像沈这样的人,而你说的是外在像沈这样的人。按我的理解这样的人在新旧社会外在会很不同,而按你的理解这两种人当然在那种社会都很难出头。
但我再次怀疑你是不是大陆人,因为你这种理解不是中文里的正常理解方式。因为“沈这样的人”不论在新旧社会都应该包含”沈“本身,但新社会的话很大可能”沈“不会小学都上不完,而更大概率的是一路绿灯直到顶级学府,即使最后做不到院士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沈这样的人”从总体上看出头机会当然是更大了。我觉得这才是大陆人正常的理解方式。
考托考鸡,在美国学校双硕士毕业,再在美国大厂工作,并不需要一个人智商有多出类拔萃,只要中人之资,努力一点,都可以做到
这和在数学上拔尖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我自己是复旦数学系毕业的,中学数学从来没有觉得有难度,高考数学也接近满分。但是在数学系的四年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位置,了解了我和数学牛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有点怀疑自己。
我是怎么重新建立自己自信心的呢?就是你说的,考托考G,在美国双硕士毕业,再在美国大厂工作,后来再回到国内大厂。这个过程让我了解到,原来不是我多差,只是数学系那几年benchmark设的太高了
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我们同学聚会,讲起这些年的经历。听到最多的是“数学系的几年让我认清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绝对不是搞学术的料”,包括很多我当年心中的数学牛人也是这么评价自己的。
数学是做不了假的,这玩意全看天赋,努力不说完全没用,至少作用真的不大。而且越到头部,差距越大。而数学天赋是掩盖不住的,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人初中数学成绩不好,通过努力发现了自己的数学天赋这样的故事。
而且所谓数学天才,至少也得独立做出点什么研究成果吧。假设这个姜萍真的靠自己在这个数学竞赛中得了奖,那也说明不了她就是数学天才。中国每年各种数学竞赛得奖的有多少人?也没见被捧成这样。就算张益唐这,也得靠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自己。
当然脚本要执行还需要后台支持。
目前Markdown里画图用的最多的是Mermaid,因为这是个基于Javascript的画图引擎,一般支持Markdown预览的客户端都会内嵌一个浏览器,支持Javascript比较方便,所以一般都支持Mermaid。
其他的脚本如GNUPlot,Python等等当然也可以支持,但这些一般要单独配置后端,可能比较麻烦。好在VSCode等出现后可以简化。
现在不仅仅可以在Markdown里嵌入LaTex,还可以在LaTex里用宏包嵌入Markdown。还有MathPix这样的神器可以直接扫描公式转成LaTex(Mathpix还出了个mathpix-markdown),比以前真的方便了很多。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就在国内一个东部小城。
还怀疑我不是大陆人,我身边的人很少用大陆这种说法。在西河这个地方交流,印象中用“大陆”这个说法的台湾人多一些,国内出去也有这样称呼的,所以我怀疑你在不在国内?
你在帖中怀疑了我三次,为啥不对自己的怀疑怀疑一下呢?
现在明确告诉你答案了,是不是该对自己的怀疑小小的怀疑一下呢?
至于我的疑问,你没回复,这个我无所谓。
至于你提到90年代大学,我所在学校情况和你不同。如果你是90年代初入学的话,那比我大几岁,应当称一声老兄。我上学时头两年学费还不不算太贵,600多块钱,后来好像涨到1000左右了,时间长,记不清了。但“综合奖助学金大大提高”这事在我的学校没多大意义,因为覆盖面很小,大部分学生拿不到。
至于你说的:
其实过去读大学这可以看作工作了,实际上是领工资的,大学期间是算“工龄”
对于我们当时而言,真不是这样。我们当时津贴好像是每月28,最后一年是不是降到19了,记不清了。但每月生活费要200左右,相比之下,这点“工资”少的可伶,主要还是靠家里。
老兄这个“工资”说法,适用于80年代大学生。我们80年代初毕业的老师闲谈时曾讲,他们那时津贴也是20多块,但用不完,剩下的还可以出去喝点酒,或者家里条件差的,他们还可以补贴一下家里。
至于老兄后面几段,感觉我俩交流不在一个频道上,即便在这个贴里的解释依然不是我前面的意思。可能是你理解的问题,也可能是我文字表达问题。不过我觉得没必要再纠缠了,就此打住吧。
除了第12名的成绩,再无任何证据支持她是个天才。
而反向的证据,比较多。
我一开始是支持她是天才的,后来发现,这种感觉完全来自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恬淡笑容”的照片,而这正是媒体擅长干的事儿。
这个事儿证明,民间考试,真的是规则漏洞百出,幕后深不可测。
如果说:是多人团队,分别答自己擅长的题,那试问这么多人如何保得了密?至今可有找到任何一个承认了参与答题的人?仅凭猜想就认定“替考”,太主观武断了吧?
这是个民间考试,考试机构没有权力搞什么调查,就算有嫌疑,最多限制不能参加下次考试。替考团没有必要出来承认,不存在抗拒从严的压力,而承认了就违反了某些协议,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除去了一切不可能,就是唯一真相;现在除去了部分不可能,剩下的就是可能。所以怀疑替考,没什么问题吧:因为题目是答出来了,而姜同学答题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极大可能另有其人或团队。
动机就是,这个考试的程序bug被找到了,一些人组队想拿奖金,要不是这次搞出名了,风险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