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农民养老的实际收入 -- HAL
大娘出门在儿子脖子上挂了个大饼,那儿子也得把饼子转圈不是。
你这话的意思:是不是想暗示改开之后,就再也没有搞新的水利呢?又或者想暗示大部分的水利都是前人搞的,后人没有搞?
要不请你明示一下?
两句话前后矛盾也脸都不红:
那个年代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这两件事根本就不矛盾,同时做完全没问题。哪个公社不是热烈欢迎招工?
先是说“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马上又说“哪个公社不是热烈欢迎招工?" 说的好像当年
农村很多就业机会似的。
你从来就没想过,公社要是热烈欢迎招工,说明就是劳动力不足,哪里来的”劳动力严重过剩”?
一个人同时打两份工?
你没看到这句话有个问号吗?这分明就是在质疑你:你是不是要求农民这个群体里,每一个人都在打两份工?你断章取义,挑几个字来声称我偷换概念,这倒打一耙的功夫确实了得。
当然,我知道你回应不了这个质疑,才会有之前的偷换概念。
现在说不过去了,又说我胡搅蛮缠了,这些小花招,你能不能升级一下,摆些逻辑出来?😉😉😉
我一直认为你是装傻充楞,但你这装傻装得也太像了,我都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了,也许是真傻,不是装的。
哪个公社不是热烈欢迎招工?
注意,
一,是招工,招工人,不是招农民,
二,是欢迎,说明不是自己招,而是外来的用人单位来公社招;
三,热烈,说明当时农村(公社)里的农民太多了(劳动力严重过剩),远多于外来单位的招工需求,供远大于求。
现在高校在毕业季也经常这样啊,欢迎用人单位到我校招聘,诚邀用人单位到我校招聘,说的都是欢迎用人单位到高校招毕业生,而不是高校招新生。
故意把水利的维护当作建设一样的强度,瞎扯淡。
水利设施当然需要维护,但是每年和隔几年是不同的,由于80年代公社解体靠谁维护,懒厨么?他懂个屁啊。
那时就是逐渐荒废,最近十几年才抓紧维护,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八万七千多座水库已经变成了一半多病险了,这点他基本就是装瞎看不见了。
虽然最近几十年建设了许多大巨型水库,但是对于八万六千多座毛时代水库没有多大的解决作用,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帮助。
所以,他的维护说是可笑而无知的。
当年水库建设时,是一起的。但是维护就可以分段了,这事常识,而且工作量不大,提前发现问题地方,维护也方便。
正因为失去了正常的巡视,所以,蚁穴变成了管涌,维护难度就加大了,这还是正在处理的,实际上很多水库若要处理,难度就太大了,这点可以从病险水库修建就能看出来。网上遍地都是。
所以,这事是显然的,只是他瞪眼装瞎罢了。
然后我解释一下为何我会误解:
首先是我在跟审度过招的时候,提到农民有两条路,一条是留在农村,一条是入城,二选一。
然后你插了一杠,这根本就不是个二选一的问题,标题就说不是二选一。
看了你的标题,内容又提到公社招工,我想当然地以为你说的是第三条路,那就是公社自己办厂,自己招工人。
说了半天,现在你又说,只是公社欢迎工厂来招工,拜托,招了工,还不是农民入城?跟我说的二选一,有何不同?
现在的问题只剩下一个:改开前的农民,多少人有这个机会而已?
承包地别说碰到需要时3.6万一亩被强征,让种油菜你种麦子都不行。
编制就是用来区别赵家人与非赵家人的,把现今的社会用奴隶制来看一切都清楚的多
并不在于是否自带干粮,而在于是否无偿劳动。后面的一段文字表明,修红旗渠的民工每天补助1.5-2斤不等,即使在最缺粮食的六十年代初,这个补贴标准也坚持下来了,考虑到1960-1961的饥饿情况,这是个很不容易的。这个补贴标准是个什么概念?在粮食已经没那么紧张的70年代后期,城市一个成年男子的粮食定量大约是36斤,合每天1.2斤,如果是强体力劳动者,粮食定量可达50多斤,约合每天1.8斤。
红旗渠每个民工都能得到一个城市里强体力劳动者的定量粮食的补贴,而他自己的口粮完全可以留给家里吃。
大跃进时期刮过一阵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中央纠正后就没有了,农民无偿修水利的情况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虽然有摆拍的嫌疑,哈哈哈,我也喜欢今天的小资小右拍点脱衣舞女等等等笑容上来,对比一下,哈哈哈。
带来的好处。
然后维持在什么状态,比如成为了病险,责任在哪里?国家吗?
假如,只要农民出力和出粮食,是否也是合理的呢?
长城、大运河都是百年工程。王陵,也是好多年,只有干做的责任啊。好吧,皇家给你点吃的,你满意不?哈哈哈。
就必定是摆拍,无论是几个人,个人,还是广场,都是摆拍,呵呵呵。
他们这类人确实总是觉得自己的恩科,喜欢娼妓的笑容,嘿嘿嘿。
你这话说得好:
完全不需要贬低一方来抬举另一方,对吧?
是不是各倍河友反复摆事实讲道理,激发了你的良知,你准备对“改开”后对建国后前27年方面特别是经济建抹黑,进行批判?上述抹黑,完全符合你说的通过贬低一方来抬举另一方。
再给你一朵大红花。
让我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