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京津准备了六十年的大洪水来了 -- 北纬42度

共:💬851 🌺8789 🌵4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家园 chuchong河友请稍歇

坦率说,这里有一部分人是专门搞事的,有一部分人是什么都要自己赢的,超过一半人是把事做坏的话等别人擦屁股的。我觉得你把道理说清就很好了,有数据有细节就很好了。而且还有一个泄密问题,实在不宜过于细。

@西门飘飘 河友这个贴挺好的卧槽,你让我终于看出了一些脑回路,明白了一个现实中无解的题。你做事情的,必须要可执行,人家只要辩赢的,可不可执行没所谓,你要跟下去,怕是辩到退休都辩不完。

通宝推匿名:1
家园 医院层面核算很好,但实际上是否层层分包?

天朝一直有层层包干这种压力传导的习惯,从前几天吐槽为什么收入没有提高的那个视频也可以看出,最后是在医生层面核算的

家园 你说的确实是drg工具导向的问题

【不好治疗 恢复慢的 我不治疗了】这个叫推诿。

但也有其他导向来打补丁的:你的所有治疗案例都是【轻症】,【重症】比例显著低于平均值,你以后还想升职称么(对应职称改革)??对你的【医疗评价】显示你水平低(因为治疗的重症很少),那你的待遇是不是应该会低点(对应薪酬改革)。

同时【重症】本来就比【轻症】的治疗费用高,你平常的绩效肯定也差,拿着同等级医生里面比较差的工资待遇,你会不会有压力(对应薪酬改革)?

=========================

没有完美的制度。

个人的理想看法 是患者分级 好治疗的 不好治疗的分类管理 根据医生对患者的管理给出相应的价格

如果你是认真的,那么DRG本身就是分级的。正如我上面提到的,虽然它现在的分级较粗糙,但是同一主诊断(主诊断你可以认为就是病种),根据不同【并发症】来简单分成三级:无并发症、一般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对应不同的价格。

我一直描述一种观点:drg是开始,并不是结束。以后的分级可能会考虑更多实际情况,会更丰富。

家园 开主题贴太累了。有空的时候吧。

我还是那个观点:DRG是医疗数据化的起点。医疗大数据化是二次医改的核心。

医疗最难的是做评价:你如何评价医疗质量(临床效果,治疗花费,患者体验,医疗水平),如何评价医生,如何评价科室/医院。

我们不可能靠【主观】来评价吧,得有【数据】支撑吧。

所以如果有心观察医改,咱们把角度放高一点,站在【数据化】的角度来评价医改。

===========================

为什么说DRG是医疗数据化的起点,因为DRG基于【病种】,将医疗服务分成了数据化的三部分:

1、患者情况(对应医疗服务的输入):这里面包括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等),患者疾病情况(主诊断,基础病,过敏,并发症情况,残疾等等)

2、中间过程(对应医疗服务的过程):主要治疗手段(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治疗方案(手术名称等等)

3、临床结果(对应医疗服务的输出):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治愈,转院,死亡,出院等等),出院时手术切口愈合等级(一级愈合,感染等等)

一旦所有的医生/科室/医院,按同样的标准执行这些简单的三部分后,借助DRG工具(病种分级,CMI指数等等),一个对医生/科室/医院的简单评价体系就可以尝试建立了:

这个医生的治疗效率如何:单位时间治疗多少患者

这个医生对某一病种的临床水平如何:治疗患者中患者一半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比例如何,医生的CMI指数如何,患者【治愈率】或正常出院率如何,平均治疗时长如何……

=============================

以上只是简单举个例子。我觉得有河友总结的很好:主观上你没办法对医生的医疗服务进行评价,但是你可以让医生互相之间(客观的、数据化的)对比,得出一个相对性的评价。

一旦可以对医生/科室/医院/医疗本身进行数据化评价,而且评价的成本不高(数据化的优势),那很多现在觉得无解的事情就容易做了。

而随着医疗数据化(准确的说应该是全民健康大数据)的更加深入:对医疗中间过程的信息更完善(现在太简单了),对医疗输出的信息加入患者评价/专家评价,那么未来医疗将会大变。我们在2015年就尝试做了一款APP来做某一单一病种的全诊疗数据库,效果超爆,很多临床专家赞不绝口,可惜我们没有资金来撑,所以后面改成了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最后干脆下线了。但这个尝试的方向是没有错的,只是太超前走在了政策前头。

===========================

回到您所担心的那部分:

经过集采和医保谈判,说实话【国际医药集团】在中国政府面前真的不够看,现在的重点是培育中国自己的医药集团,中国在一些高端医疗上(譬如肿瘤治疗)的医疗水平一直不敢说是世界一流,主要原因不是医生水平不够,而是没有前沿的医药支撑。我之前一直的观点是,净化了医疗体制后,医药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而且国内生产技术发展也到了这一步了,未来世界前20的医药大厂,中国起码占一半才对。

【医疗集团本身搞精英化贵族化】在数据化医疗面前就更加不能看了。这种趋势其实已经开始有了,我认识的几个医学博士,在我跟他们描述了数据化医疗的进展后,都是变得忧心忡忡,他们直觉就明白我说的绝不是瞎话。中国本身的医生产出数量绝对是高的,也就是事实上不存在【医生资源不够】这种情况,只是【医疗投入】不够大才导致医生相对短缺。

通宝推:天狼星,一着,zwx650,落木千山,青青的蓝,南门桥,西电鲁丁,newbird,
家园 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满足一尊的初心

医生,病人都是那个代价。

以后教师也会成为那个代价。

-------

达雅的问题,就是认识不到,自己就是那个代价。

家园 我们凡人就应该支持三十年河东而不是万年河东

穷人与富人的本质区别是啥?

穷人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假设李佳琦存了五十亿,在确定性的思维逻辑以穷人的思维方式约摸着够他子孙后代躺赢5000年吧,请问这样的社会是更好的社会吗?

要拥抱变化。

插播一个故事

你以为他们第一时间拿到华为mate60拆机仅仅是为了看芯片上是不是“made in china”?当然不是,他们更想看华为的技术专家们是怎么将卫星通信整合到小小的手机里的。

中国移动将铁通纳入麾下,联通实力较弱就给了一个他比较强的网通,在起名的时候双方有了争议,因为双方实力差不多,最终协商的结果是联通出了一个联字,网通出了一个通,这就是新联通。而电信的实力最强,于是就把当时爹不疼,娘不爱的卫通给了它。卫通,和胃痛谐音,电信没办法,只能捏着鼻子把卫通拿了回来。但万万没想到,15年过去了,华为竟然出了卫星通信的黑科技。

想当年,电信被迫收养卫通,移动和联通躲在家里笑的那叫一个畅快。这下好了,只能眼睁睁看着电信赚的盆满钵溢,自己干瞪眼。

家园 非常感谢。讨论确实分人,有些人不能跟他们争论
家园 “双减”进一步凸显甚至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点看全图

有学者对双减政策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双减后,收入处于下10%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了9.3%,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了21%,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下降了9.19个小时。而收入处于上10%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了5.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了67%,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上升了10.37个小时。

也就是说,减负政策总体上在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和家庭教育支出方面效果不显著;反而带来了教育产出的分化,使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上升,而低收入家庭的概率下降。

【网评】论文可以在这里看到: https://nsd.pku.edu.cn/docs/20230719145943514162.pdf

通宝推:ccceee,
家园 你是机器人吧,或者你在用GPT

来,回复一下这个帖子,证明你不是机器人也没有在用GPT。

家园 你有好几个问题

坦率地说,你好像不了解国内教育的现状,所以有好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的现状是,城市里,教师的编制是严格受限的。一个班大概50个孩子左右。这样,无论老师多么有责任心,他能分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这个边界条件不改变,你再怎么引导怎么逼,他把学生“教好”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而课外辅导,无论是机构还是老师自己课外偷偷补,客观上都是小班教学,一般不会超过15个孩子一个班。这就更容易因材施教,把孩子教得更好,或者说,更能在考试中提分。所以,客观上,教培机构和课外班就是对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补充,它是有合理性的。这也就是打击效果有限的原因。

第二,你对教培的能力太低估了。“如果每花一百万,仅有30%的可能中考提高一分”,这基本只对最头部的孩子和彻底不学的孩子有可能。对于从top5%到top90%这一段的孩子来说,如果有时间,“花10万提10分甚至更多”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你低估了家长的鸡娃心理。对于top5%的孩子,家长的普遍心理是:“再努力一下,保证985,争取冲清北”。而对于最后10%的孩子,很多家长会想:“孩啊,爸妈省吃俭用,给你把最好的班给报了,我们尽到努力了,你再学不好将来也不能怨我们了”。所以这两段,即使课外辅导的效果不那么突出,有钱的家长还是会报辅导班。

所以,在目前的这个情况下,课外班对不甘心躺平的家长就是个刚需。打击课外班,只能让它从地上转到地下,加大筛选家长财富的力度。

家园 你又回到老路了,混淆利益判断和专业

这是个利益问题,不是专业技术问题。下面这句你说的非常对,

卫健委就是医管部门?医保局是医保部门?

但是,在医保控费方面,上面是下了大力气的,如你引文所说的医改是

三明市率全国之先,突破“九龙治水”困局,整合医保、卫健委、人社、财政、税务、食药监局等多部门力量组建医保局,统一负责推进医改和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监督保障工作,从而方便实现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将部门利益转移给人民。

这个力度是强的。但是我说的【疗效的确认 】是怎么实现的?我知道的,就是如果出了医疗事故,有仲裁。而实际上基本要么医院私了赔钱,要么通过法院起诉解决的,医管部门(卫健委)作用很小。

除此以外对于一般治疗的疗效确认基本就是医生自己的判断。医院是有一个树状等级,科室主任-病区主任-高级医生(正高、副高)-主力医生(副高、中级)-年轻医生。中间的三级有的地方是两级。一般【疗效的确认】(如准许出院)在这个层级就决定了,到不了科主任。做得好不好没有第三方评估。除了作为病人或家属的体验外,也有其他佐证。我的一个亲密的朋友,曾遇到某著名医院(天坛或宣武)的合作邀请,就是开发一个临床算法,证明科室另一个大牛做得不对。他问及该大牛临床效果如何,那个潜在合作者说,他自己的病人,别人怎么能知道。如果自己科室的都不知道,很难说谁知道。甚至还有病人来做癫痫手术,发现前面大夫切错边把好的一侧切了的。如果有【疗效的确认】机制,这种就不可能出院。

当然,我说的是医改前的情况。医改后,你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就是不说

其实就是医生薪酬体制改革和医生职称体系改革,而薪酬和职称的重点是对医生/科室/医院的评价体系。我其实很早前就这个问题发过一系列贴,讲drg大数据如何深度影响对医生/医疗的评价。

这个【评价体系】如何确保客观准确的【疗效的确认】。

家园 感觉好分裂

某些人一边厢说要公平公正,一边说教培是刚需,感觉好分裂。教培是什么?教培是开挂,是搞特权。

教育有很大问题我同意,我一直批评现在教材过于简略很难自学,相关部门和人员为了利益,故意把校内教育搞坏。而这个故意把校内教育搞坏,我把高度放低点,就是教育私有化势力在推动,而教培,则是教育私有化的基本手段之一,超级现金奶牛。要打击教育私有化,重回校内教育,教培是必打的。

教培(明确一下,指文化课程,不含文体课程,)有没有用?对国家教育选材而言,有害无益,因为作弊了。。对于孩子来说,不谈其他,单纯从学习来看,作用其实不大:关键性的高考,高中阶段的学习是最关键的影响,现在,象样点的高中,哪有时间给学生去教培?如果稍好的高中的学生,能有时间去搞教培,必然成绩不怎么样,(少数特牛,不是教培能满足的。)然后我们反过来,教培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有负面影响。

坦率说,我的观察,热衷于教培的,少有中上水平者,拨尖的就更少之又少了。然后这些人,进高中后,一个字:崩。达雅河友,不要光看卖家秀,买家秀也得看。

教培不是刚需,教培是资本引导下,意图开挂成为人上人者人财皆空的骗局。

假如达雅河友是就教育谈教育的话,我的观点是目前问题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教培有害无益。如果达雅河友是借题发挥,醉翁之意不在教育,那就算了,不跟。

家园 到底是否会核算到医生个人?

在隔壁你说核算单位是医院,这里又说会(按一定比例)换算到医生个人,就是说医生要为更贵(可能等于更好)的医疗方案而支付(部分)成本,显然还是在持续地考验人性。

国内的医疗还是体验过的,也用不着拿什么在哪里说事。基本的逻辑在哪里都是通用的,有些事情不用做,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

1. 如果医疗方案导致医疗成本高于DRG标准,医生个人是否要受到收入上的损失?那个换算比例有多大?100%,还是1%?

2. 相反,如果医疗方案导致医疗成本低于DRG标准,医生个人是否会得到收入上的奖励?那个换算比例有多大?100%,还是1%?

3. 医生在确定医疗方案的时候是否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选择低成本的方案?

极端案例很少,但多数情况如何?哪里有权威的完整的统计数据?

家园 教育怎么可能做到“应该是一个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

以同样的标准来录取,难道不是 ?

“确保教育系统更加平衡”、“改进教育质量、提供更多的学术和职业辅导,以及减轻学生的过度课外负担”,这些都是扯淡型的、不可能实现的话。

人生、就业、生活。。这些存在竞争,就学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除非把就学与以后的就业等割裂开,否则,怎么避免竞争 ???

平等,指的是平等的机会、平等的标准,而不是给你提供平等的条件。

这神仙也做不到。

家园 我觉得他的回答没问题吧

如果他的回答内容是真的,整个医疗系统离开以盈利为导向,那确实对于普通人是有好处的。

而对于执着于 “今年我能省下什么钱” 的普通人来说,交流不是靠一问一答,而是大喇叭灌输,以及对于少量刺头的封嘴镇压。普通人很蠢,智商只有一百左右,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是理性,而是大流量信息轰炸的对象,俗话叫人云亦云。你把交流的方式搞错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