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一)(完) -- 晨枫

共:💬112 🌺8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六)

在阿富汗,米-24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圣战者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经常以2-4架的机群出击,执行所谓“猎人”行动。机群在可疑目标出没的地区活动,左右之间成15-20度角度的梯队,间距一般在600-800米,高度1500-1700米。这样视野比较好,观察地面近便,但仍然便于在遭遇地面防空火力时迅速散开机动,也在12.7毫米和步兵轻武器的射高之上。发现目标之后,先在车队或骆驼队前横着打一串警告弹。如果车队或骆驼队停下了,伴随的米-8就把搜查组降落在车队附近,检查货物和人员。但是游击队也越来越精,常常在卡车的帆布篷下隐藏12.7毫米高射机枪,打苏联人的伏击。苏联人当然也以牙还牙,以后看到车队或骆驼队,格杀勿论,先打后查。估计美国人在伊拉克也是这么过来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匍匐在沙丘上的米-24

游击队仗着熟悉地理,经常在夜间活动,米-24也就经常在夜间出击。夜航高度只有80-100米,主要找车灯和篝火。在确认无友邻部队在附近时,米-24就迅速投入攻击,动作一定要快,否则游击队一哄而散,消失在黑暗里,根本没法打。攻击时,先打一排火箭弹,把游击队压在地上,不至于立时就散开。然后打照明弹。早期战术是飞到照明弹下攻击,这样照明弹不晃眼,看目标清楚,但米-24也像舞台上的大象,照得一清二楚,常遭游击队的就地反击。后期米-24改变战术,躲在照明弹上空,这样从地面就看不见米-24。尽管照明弹也晃飞行员的眼睛,但经过一定的训练,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知道在什么时候实力注意在那个方向,晃眼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像晚上在高速公路上开汽车而对面的汽车开大灯的情况一样。86年底时,苏军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附近也用过致盲弹,在30-50米半径内的人可以失能几个小时,但不至于永久致盲。战争后期时,75%的米-24出击在凌晨,日出时分是穆斯林游击队员集体面向麦加早祷告的时间。黄昏是另一个出击的好时候,因为穆斯林的传统是在日落之前埋葬死者。这两段时间,游击队暴露在开阔地,又不便机动,是偷袭的好机会。米-24在白天比较少出击,一来目标都消失在犄角旮旯里,二来天太热,发动机出力不足。

发现游击队基地时,机降突击或垂直包围是一个重要战斗模式。苏军会出动大批运兵的米-8(可以多达60架),米-24在两侧伴飞,高出400-600米,作为掩护。苏军的地面炮火对机降区先作饱和轰击,然后固定翼飞机跟进轰炸、扫射,最后才轮到米-24抵近攻击,直到米-8降落。这时,米-24在1200-1800米中空盘旋,压制残余敌人火力。米-24机群出击时,一般在基地留一组米-24待命,以接替因机械故障或弹药耗尽而推出攻击的米-2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米-24在为卡车队护航,不过这个车队很小嘛,莫非是尾巴?

米-24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沿公路护送苏军的补给车队,这占米-24总出击数的12-15%。驻阿富汗的苏军第40集团军每天需要的几百吨物资,都要从苏联的几个中亚共和国千里迢迢地运过来。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动辄百多辆汽车,是游击队最热衷的目标。苏联人也不蠢,为什么要组织如此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呢?这是吸取英美在二战期间大西洋护航的经验,大型车队容易组织重兵保护,游击队的兵力小了,不好下手;兵力大了,容易暴露意图,招引苏军的重兵打击;即使遭到伏击,重兵保护的车队也有一定的资本顶一段时间,直到援兵到达,或者反包围,或者突围。但是游击队艺高胆大,仍然痛下杀手,83年4月间,一支180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在一个坦克营的护送下,也遭到伏击,米-24赶到救驾的时候,已经有20多辆汽车和6辆坦克被击中起火,最后空地协力,车队冲出伏击圈时,附近坎大哈基地只有再支撑两三次米-24出击的燃油了。执行公路护送任务时,米-24的巡逻范围在公路两侧2-3公里、车队前方5-8公里,一旦发祥可疑目标或遇到伏击,米-24从公路两侧攻击,让开沿着公路的主要方向,避免遭到车队护送火力的意外杀伤。车队行进速度只有15-20公里/小时,米-24必须实施不间断的护送,所以在公路沿线修建了一些简易的起降场,供米-24加油和飞行员换班。尽管这样,汽车损失仍然十分严重,每年都要有几千辆。

由于地面运输危险太大,兵员轮换大多由伊尔76或安12运输机空运进出阿富汗。在整个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苏联民航Aeroflot还保持到喀布尔的正常航班。随着游击队手里的肩射防空导弹越来越多,这些大型飞机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米-24又担负起为所有大型飞机起落航次护航的任务。除了在起落航线和机场附近巡逻外,还有米-24专职在航线上发射红外曳光弹,干扰肩射防空导弹的瞄准和制导。必要时,米-24的飞行员有命令要冲上前去档导弹,以保护载运百十名兵员的大型飞机,这些米-24飞行员自嘲为“不情愿的马特洛索夫”。

米-24的损失率十分惊人,驻阿苏军每年都要损失8-12%的米-24。为了节约战地米-24的飞行小时数,一般的维修就不说了,大修也在阿富汗就地进行,不再送回苏联,所以换人不换机,平均年飞行时数在360-380小时。巴格拉姆基地有两架米-24,86年交付,一年就飞了1000小时。这种情况下,原本的定期维修也变成视情维修,只要看着没事,就接着飞,所以经常有超期使用的飞机。有问题就拆东墙补西墙,补到补不动了,就报废。

苏军地勤的本事很大,很多平时在外场不可思议的维修,在战时都实现了。空气滤清器堵塞了,用压缩空气吹一下疏通;用得太狠的蓄电池过热了,浸到流动的自来水里冷却;地面起动车不够,米-24的辅助动力装置(APU)就用坦克或装甲车起动。82年秋,坎大哈基地的备用发动机跟不上,地勤就用三台报废的发动机拼凑出一台工作的发动机。在阿富汗,机修人员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加倍,但弹药手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要高24倍!所有抓得住的人员全部抓来帮助装弹,没有正规的工具就人拉肩扛,用撬棍、扳手,反正把弹药装上去就是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抢修队在拆除武器,这架米-24看来是没救了。

驻阿的第40集团军的米-24抢修队也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初期,米-24的修复率只有70%,但到后期,达到90%。这些抢修人员不简单。苏军没有美军那么大手大脚,能回收的尽量回收,整机回收不了的就回收机载武器和重要系统,很多时候要在敌后抢修、回收。这时的抢修队更像特种部队,武装机降到敌后,在敌人火力下,一面抢修,一面开枪自卫。抢修完毕,再自己把刚修好的米-24飞回来,有时则用米-8吊回来。米-8最多可以吊2500公斤,所以要先拆除一些设备,抛弃一些非关键器材。这些都是战地抢修队的事。在游击队装备肩射防空导弹之前,损失的米-24中,24%损失于12.7毫米高射机枪,42%损失于各种口径的高炮,其他的损失于机械故障或飞行员的操作失误。

家园 据说后来的阿富汗北方联盟飞行员更是了得

游击队里懂飞机维护的不多,基本上飞行员自己得把全套维修维护都做了... CIA几个人坐过马苏德的私人米24直升机,据说连舱门都没有,门口拦了两道铁丝... CIA们直后悔上机前没多买两份保险...

家园 萨大,攻击B17最有效的似乎是迎头攻击,远距离开火或者火箭弹攻击几种

从机腹攻击也会受到炮塔的反击

家园 着阿

不过B-17腹部的液压炮塔常出故障,转动不灵,所以德军经常从下方靠近观察,当意识到对方的腹部炮塔转动不灵时,就会上跃攻击。。。问题是没想到人家是引诱,上面还有一个冲水马桶!

家园 第一次知道直升机还能横滚,长见识了,花
家园 原苏联当时强盛一时, 楞是耗散了架, 值得深思啊
着阿
家园

原来是拖马桶计~~~

家园

是倒马桶。。。

家园 您在第二段开头有个错误

应该说主旋翼翼载高,不是低。

家园 感谢指出,已纠正
家园 【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七)

阿富汗的炎热高原条件对米-24的飞行员是很大的挑战。由于发动机出力不足,垂直起落要大幅度减少武器弹药的装载,所以极少使用,一般都是短剧滑跑起落。但“阿富汗特色”的短距起落也很有特色。茹可夫斯基试飞中心开发了一种短距起飞的方式,先把旋翼转起来,用升力把机尾抬起10-12度,这样可以得到很大的前飞角度,发动机可以把本来用作升力的功率用作前进的动力,直升机加速前飞时是就是这样头朝下、尾朝上的,但这时直升机还在地面起飞阶段,所以整个飞机都平衡在首轮上,然后加大马力滑跑,通常几十米就可以飞起来。但这个动作要求操纵非常精确。抬尾过少,起不到作用;抬尾过多,主旋翼会打到地面;马力加得过快过猛,也会造成主旋翼打到地上。巴格拉姆基地的一架米-24在紧急起飞时,就是动作过猛,主旋翼打到地上,受到损伤。还好飞机还是飞起来了,除了旋翼发出巨大的怪声音,像一大群愤怒的黄蜂在呼啸,羞愧难当的飞行员不好意思在自己的基地降落,飞到邻近的一个简易基地,等待维修人员的到达。

在阿富汗起飞不容易,降落也不容易。由于灰砂太大,降落只能以很陡的角度接近着陆场,落地前夕猛加油门,减缓着地速度,然后必须保持一定前进速度,使座舱正好在扬起的巨大灰尘团的前面,否则看不清地面的不平,很可能造成整个飞机的倾覆,滑跑时要尽量刹车,减少滑跑距离。这样的起飞、降落对飞机很伤,发动机叶片常常被沙石打得缺一块、少一块的,刹车和轮胎也很快就磨得和纸一样薄。

由于很大一部份问题出在炎热高原下发动机出力不足,米尔设计局也想过办法,其中之一是对发动机喷甲醇和水来加力,米格-25就是通过向发动机喷甲醇和水来达到超常的加力,达到3倍音速的。但问题是这种加力的效果太猛,在直升机上很不好掌握,弄不好就失控。而且水必须是纯净的蒸馏水,前线的普通水很快会堵住燃油系统,这个改进方案很快就放弃了。

飞机损失惊人,飞行员的损失同样惊人,死亡的30%是头部或脊椎伤,55%是烧伤,9%是内伤。早期飞行员穿轻薄的浅蓝化纤衬衫,但机舱一旦起火,化纤面料极易融化,粘连在身上,加剧烧伤。这也是化工厂内严禁穿化纤服装进入操作现场的道理。后期飞行员改用全棉制服,米-24飞行员是空军中最先换制服的。二战时期的飞行服多用皮夹克,防寒是一个原因,防火也是。但阿富汗实在太热,穿皮夹克受不了。现在其实应该用Nomex面料,可以有效地阻燃,也凉快。

落地的凤凰不如鸡,面对相当高的击落率,米-24飞行员要认真考虑被击落后的自卫问题。米-24飞行员的自卫武器一开始是标准的马卡罗夫手枪。马卡罗夫手枪使用9毫米弹,但是威力嫌小,作为警用手枪或高级军官的自卫手枪还行,但在野外作战斗手枪,和百把米开外、手持突击步枪的敌人对抗,或对付大型凶猛动物,就捉襟见肘了。美军特种部队出于同样理由,也放弃了9毫米M92贝雷塔手枪,而专门开发了0.45口径的Mk23 H&K手枪。苏联也专门研制了一种大型战斗手枪:斯切奇金冲锋手枪,口径仍为9毫米,但弹匣容量达到20发,而且可以将特制的枪套作枪托使用,这时手枪可以全自动击发,冲当冲锋枪使用。为了进一步增强被击落的飞行员的火力,米-24飞行员开始装备AKS74U短突击步枪。这是5.54毫米的短管折迭枪托型的AK74突击步枪,尺寸和一般的冲锋枪相仿,但威力大大超过冲锋枪,接近常规的AK74。为了避免匆忙离机时来不及拿AKS74,飞行员将AKS74索性绑在腿上。为了保险起见,米-24飞行员还是额外带上手枪,但摒弃了马卡罗夫手枪,改用虽然老旧但威力和可靠性都更优秀的二战古董7.62毫米托卡列夫TT手枪(就是中国的五四式)。也有飞行员改用缴获的装20发子弹的贝雷塔手枪。为了多带子弹和手榴弹,飞行员的应急食品也取消了,只带巧克力和水。

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事打到89年。87年的时候曾经达成过停火,但双方都没有诚意,停火归停火,实际上照打不误。87年8月间,巴格拉姆基地遭到游击队的大规模攻击,苏军在10分钟内就损失了4架米-24。整整两天,全基地的所有能飞的飞机统统出动,不间断地攻击敌人。米-24起飞后,刚出停机坪,就要开始发射火箭、扔炸弹。以后的事情越来越荒唐,嘎兹尼基地的米-24遭到警卫的阿富汗坦克的设计,原来是游击队许诺,每开一炮,就可以得一小包糖。很长时间内,主要苏军基地24小时有米-24在空中巡逻,飞行员24小时待命,直到撤出阿富汗。米-24在阿富汗的最后的战斗损失是89年2月2日,戈罗瓦诺夫上校和射击员佩谢尔霍尔德科在侦察撤军路线时,座机被击中,双双丧生。

除阿富汗以外,两伊战争是米-24得到大规模运用的又一次战争。双方的战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员的素质。伊朗的AH-1直升机的机动性比米-24好,但是速度和爬升比不上米-24。所以伊朗的AH-1如果先发现敌人,就用陶式反坦克导弹先敌攻击,如果一击不中,逃是逃不掉的,这时就要用AH-1的机动性,力图摆脱米-24的追踪,或者把米-24引到伊朗空军的截击圈,让鬼怪式战斗机去收拾米-24。如果伊拉克的米-24先发现敌人,那就要利用其速度和爬升的优越性,高速爬升到1000米的中空,然后绕到敌人后方,从背后打。在开战初期,伊朗的AH-1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偷袭伊拉克的米-24屡屡得手。80年11月,两架AH-1偷袭两架米-24,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直升机之间的空战,一架米-24被击落,一架被击伤,在10公里以外迫降,伊朗的AH-1追上去,降落在旁边,捉了驾机的伊拉克少校作俘虏。第二次是81年4月24日,又是两架伊朗的AH-1对两架伊拉克的米-24,还是两架米-24被击落,AH-1没有损失。这之后,运气就转了,83年9月14日,伊拉克的米-24在巴士拉附近首次击落伊朗的AH-1。此后,伊拉克战绩节节升高,整个战争期间,直升机之间的空战有56次。战争结束时,双方在直升机空战中被击落的总数是10架AH-1和6架米-24,伊拉克占优。不过这个战绩很难证实,可能有水分。此外,还有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之间的空战118次,战绩不明。

伊拉克米-24最辉煌的战绩是在82年10月27日,在Aon Hoshah附近,一架米-24用反坦克导弹迎头击落了一架伊朗的F-4D,可能是AT-6超音速无线电指令制导反坦克导弹。战斗细节并不清楚,有些细节是矛盾的,比如有的来源说,这是一架米-25,那就是米-24D的出口型。那样的话,导弹就不可能是AT-6。还有一个消息来源说,伊拉克米-24是用机头机枪击落那架背运的鬼怪式战斗机的。不管是用机枪,还是用AT-6,看来这是一次瞎猫撞上死老鼠的战斗,而不是伊拉克米-24飞行员高超的技术所致。不管怎么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升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战例。

米-24在黎巴嫩战争中也有出色表现,叙利亚的米-24干得比空军出色,和法制SA342一起,给以色列装甲部队已沉重打击,占被击毁的55辆坦克中的大部分,自己没有损失。

米-24在世界上别的地方也参加了正义的和不正义的战斗,比如利比亚干涉乍得的战争,斯里兰卡打击泰米尔游击队的战争,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战争,尼加拉瓜对康特拉游击队的战争,塞拉利昂内战,安哥拉内战,和波黑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都能见到米-24的身影。但近年米-24最活跃的地方,还是车臣。米-24在车臣的战绩不佳。在阿富汗时,米-24还是新式武器,机械状态良好。车臣的米-24很多都已经有15年以上的使用时间了,有的竟然还没有红外对抗装置,没有夜视装置,武器弹药短缺,很多次出击时弹药只装了一半。前线观察员指示目标时,不愿意点信号烟火标明自己的位置,怕遭到车臣武装的射击,但这样有时会遭到米-24的误击。最重要的是,苏军士气低落,作战情报走漏严重。有时前线观察员报告,发现敌人动静,这时指挥部应该派飞机空袭,但空袭会被莫名其妙地取消,而前线观察员的位置反而被暴露,遭到车臣武装的“特别关照”。米-24飞行员也是斗志低落,扫射、投弹后很少观察攻击效果,而是赶紧回去交差。整个俄罗斯军工体系的崩溃,也对武器弹药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不时有哑弹或走火现象。

米-24老了,但是老骥伏枥,至今仍然在很多国家的军队里担任重任。北约的东欧小兄弟急于脱手空军中的苏式战斗机,但米-24大多保留,还涂上斑斓的老虎花纹,去参加北约的“老虎会”。这其中固然有经费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米-24在今天仍然是长满很犀利的獠牙的母鹿。米-24的成功是和米尔的远见分不开的,米-24的缺憾也源自米尔的“飞行的步兵战斗车”的设想,很多体积和重量被用到在实战中极少用到的兵员运载上。米尔设计局总结了米-24的经验,研制了米-28,并信心满满地要和阿帕奇打擂台,但历史终于没有再给米尔一个机会。米尔的帷幕可能要落下,但是历史会像记住梅塞斯密特Me109一样,永远记住米-24。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国虽大,好战必亡

中国老祖宗写的兵书已经超越了战争的层次了啊。厉害!

家园 沙发献花,并纠正一点点

马卡罗夫手枪使用9毫米帕拉贝伦弹

马卡罗夫手枪用的是9x18mm马卡罗夫弹,帕拉贝鲁姆弹是9x19mm。前者性能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如后者...

家园 呃,看来我想当然了

一直以为马卡罗夫用的是帕弹,谢谢纠正。

家园 感谢好文,听说

战斗机打直升机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二者速度差太大。更有甚者,直升机可以前飞、倒飞、侧飞、悬停,并且可以飞得非常低。

面对战斗机时,直升机快速地变换上述几个飞行状态,就够战斗机喝一壶的。

如果我没记错,美国海军Top Gun专门有战斗机打直升机的训练,可见重视程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