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一)(完) -- 晨枫
作为攻击直升机,米-24具有速度快、爬升好、载重大、火力强、装甲厚的特点,不光可以提供直接的强大火力支援,还可以运载突击分队,或后送伤员。理论上,米-24既有强大火力、又能载运人员的特点,使它成为战斗搜索救援(combat search and rescue,CSAR)的理想直升机,可以在敌后独立地搜索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但没有见到苏联把米-24作为专用CSAR直升机的记载。实际上,苏联对CSAR没有像美国那样下功夫,没有专业CSAR直升机也就不足为奇了。
米-24具有水平机动性上的不足,而水平机动性对于空中格斗至关重要。由于主旋翼翼载较高,要比重量和动力系统相仿的米-8低50%,米-24作持续高速机动时,容易掉高度。以250公里/小时速度作20度俯冲拉起时,可以掉200米以上的高度,这要求低空机动飞行不能出一点差错。更有甚者,过于激烈的机动动作可能导致主旋翼可能打到尾撑,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冷战期间的东西德边境上,美军的AH-1常沿边境线打擦边球,米-24照例起飞截击。80年代初有一天,在东德南方,一架AH-1贴着边境只有百把米,还不时越境个若干米,米-24自然步步紧逼。但是这架AH-1飞得很刁,一会全速前飞,一会猛然减速拉起作突停动作。追踪的米-24由于机动性不及对方,跟得很吃力,但还是紧追不放。终于在一次减速拉起时动作过猛,飞机开始失速和翻滚下跌,飞行员赶紧推杆压机头以增加速度,但离地过近,只好再拉杆,飞转的主旋翼的翼尖发疯一样地上下挥舞,最终打到了尾撑,造成机毁人亡。类似问题在阿富汗也有过。一次战斗中,一架米-24的主旋翼打到尾撑,好在飞机还是安全地回到了基地。但是战斗紧张,地勤在外场紧急抢修后,飞机再次出击,但被地面的12.7毫米火力击中尾桨,飞机发生剧烈振动,勉强修复的尾撑终于断裂,机毁人亡。在阿富汗的炎热高原,如果机动动作过猛,飞机就掉高度,飞行员的自然反应就是猛拉杆,但在炎热高原,发动机出力不足,猛拉杆的结果是飞机反而下沉,甚至一屁股坐到地面。高过载机动时,主旋翼也可能出现失速,导致剧烈上仰然后侧滑下跌,翼尖着地。飞行员称这个现象为pick up,解决的办法只有“平缓”地操纵,但激烈的战斗中,平缓的操作谈何容易。何况苏联飞行员是按中欧平原作战训练的,对阿富汗的炎热高原飞行条件普遍不适应。
米-24在设计时考虑外场使用条件相当周到,发动机盖翻开,地勤可以站在上面,大大方便维修。
按照西方的标准,米-24的火控系统也比较粗糙,很长时间内,米-24只有昼间攻击能力。不过就苏联的电子技术水平,这不奇怪。
米-24虽然有双套操纵系统,但射击员的备份操纵系统十分简陋,战斗中万一驾驶员负伤,射击员要么有超人的飞行技术,要么运气好得昏过去,否则要安全地把飞机飞回去再降落下来难上加难,备份操纵系统有和没有实在差不多。
米尔设计局在很早就开始考虑直升机空战问题,在米-24上试验过R-60(AA-8)、R-73(AA-11)空空导弹和9M30“针”式肩射防空导弹。试验结果表明,如果敌机装备红外对抗措施,地表温度又比较高时,直升机空战中导弹的有效截获距离不超过600米,所以更重的“正规”空空导弹没有必要,最后选定“针”式导弹为主要空空导弹。
1987年5月29日西德青年鲁斯特驾驶一架塞斯纳飞机,穿越层层防空警戒网,出人意料地在莫斯科红场降落,使苏联恼羞成怒。此后,有几个中队的米-24转到国土防空军,也担当起防空截击的任务,专门对付此类事件。还别说,在西部的加里宁格勒防空军区,米-24还真迫降过几架有意无意迷航的飞机。
这是一个自己人看了安心、敌人看了寒心的镜头
米-24的主要战斗使命是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和伴随运兵直升机(只要为米-6、米-8)实施机降突击,提供压制火力。米尔最初的“飞行步兵战斗车”概念在实战中证明有问题,满载武器和兵员后,重量太重,性能严重下降。在实战和演习中。米-24极少作为“飞行步兵战斗车”使用,基本上还是像西方同行一样,作为“飞行坦克”使用。为节约重量,连后舱的座椅和装甲也常常被拆除。只有在阿富汗,米-24偶尔运载过特种部队(Spetsnaz),向敌后渗透。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四)
您在第二段开头有个错误 1 TopGun 字28 2005-08-23 08:00:58
感谢指出,已纠正 晨枫 字0 2005-08-23 10:49:56
😁火箭巢是空的! MacArthur 字210 2005-08-20 01:26:25
火箭巢不空,空的是反坦克导弹挂架 晨枫 字0 2005-08-21 10: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