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个谣诼的诞生 -- qq97
从材料(航空铝合金)、机械工业基础(大型锻压机)、电子工业基础,1970年的中国都与1955年的美国差距都相对不太大,大型飞机结构安全设计技术与1955年后的美国基本相当。
也不要忘记,你龟缩不前,别人继续发展,更加大了你的起步难度:
事实也证明如此。
计算机,伺服电机早就出现了啊。组合起来做加工机床有那么难吗?
著名的黑鸟 SR-71,发动机进气道就是数字计算机控制,也是60年代初期。
1954年7月15日首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52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铣床。1955年用于制造航空零件的数控铣床正式问世。
所以波音研制707的原型机的时候,没有数控龙门铣。
本来原型机制造就常常很多人工。
手动操控加工台移多少,刀具进多少。。。
707原型机还特别手工多,到量产连机身直径都大改了。
你以为啥
北纬是胡说八道。
有句话你说对了,原型机的技术状态工艺状态和量产机是完全不同的,原型机手工特别多。运十也仅仅完成了原型机生产。
北纬攻击运十原型机那些技术状态的理由,完全是经不起推敲的。运十原型机三段梁,量产机完全可以改成一体成型。运十原型机起落架焊接成型,量产机完全可以一体锻打。
北纬根本不懂什么叫原型机。
原型机有很多手控,生产形可未必啊。
而且没数控就生产不了了吗?又不是多复杂形状。。。
不数控也有自动启停,转向,进刀。。。
也没有在机加车间干过技术员?
普通铣床和数控铣床区别大了去了。数控能加工出来的东西,普通铣床真加工不出来。数控可以三轴五轴联动,手工是不可以的。
这种长度的梁,如果上普通龙门铣,只能分段切削大致的外形,然后拼接。普通立式铣床能加工的外形确实可以复杂些,但这个长度太大了,没法装夹。
只有数控龙门铣,多轴联动才可以加工超长长度结构复杂的机翼主翼梁。
普通机床走刀范围,装夹范围都是有极限的。装夹范围大的龙门铣,走刀简单。走刀复杂的普通立式铣床,装夹范围小,而且普通机床也做不到多轴联动。只有数控才可以达到装夹范围和走刀范围的完美结合。
国家有条件就一体,没条件就铆接。
还能继续减少空重。如果还能增加复合材料,还能继续减少空重。
就是这样。当然,前提是铆接可以起飞,安全。
运十做到了,通过疲劳实验就可以了。
看到了马凤山的军令状,明显是有股势力阻碍运十试飞啊,这个和民航阻止的资料是相配的,很明显,民航也只能是其中一股势力之一。呵呵!
说的都是可笑的东西。
翼粱和机舱大梁是一回事吗?是北纬的工字作业面吗,可笑死了。
机械加工,这是专门的专业。北纬懂个屁。
普通龙门铣,如果上小刀头,加工精度都不好保证。小刀头只能在普通立铣上用,而普通立铣,又加工不了大尺寸零件。
只有数控龙门铣,在大尺寸范围内用小刀头也能保证加工精度。数控龙门铣床,可以在十米二十米加工范围内,保证走刀精度在0.01mm以内。普通机床是做不到的。
不太对吧,碳纤维材料都是黑色的,而且表面有编织纹路。你贴的这个东西怎么看也不像碳纤维做的。
印象中碳纤维材料要保证强度,得做成管状空心结构,可能我见识少,真没见过碳纤维材料做成工字面的。
轻佻的否定,到底是什么意思?炫耀自己的短视和轻佻吗?
大事记、项目报告、包括视频都能显示这是一个扎实的项目。怎么就一再的说运十是拍脑袋呢,这不是很奇怪的思路吗,讨论过程也验证了这些运十黑的拍脑袋状态,呵呵,我也是醉了啊。
英国彗星的确是仓促了,有毛病,可是问题是英国人完全可以避免的啊,做了 疲劳性实验就应该可以克服的,他们有这个技术实力的啊。怎么就能表示运十也必然重复彗星的失败呢?
这真是太奇怪了。波音翼梁能借鉴到波音大梁上面嘛?哈哈。
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