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戚本禹回忆江青 -- 燕人
观点和论据,风马牛不相及。
他从来就没有与蒋介石军队做过战,以他的经历和为人处事方式,假设是中共失败,即使他不到苏联去,回身蒋的门下也能谋得个参军的职位。
叶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协助指挥第二、三次反围剿,长征也和国民党打过不少仗,到陕北后指挥过东征战役的中路军。如果真的一点战功都没有,建国后凭啥封元帅?
所谓“对蒋介石部队作战”指的是作为带兵主官对蒋军作战,作为幕僚不算,对地方军也不算。
叶被评为元帅,资历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凭借两次报信,为中国革命立下他人不可替代的大功。如果仅凭资历,张云逸更应该当元帅。没有这两次报信,中国革命历史将被改写。
第一次报信是作为张发奎幕僚秘密通知贺龙叶挺不可上庐山开会,开会会被扣押;另一次报信就是通知教员张国焘要“展开党内斗争”,让中央和一三军团脱离险境。尤其第二个报信充分说明叶的过人之处,换做我们一般人根本体会不到那几个字意味着什么,但叶是穿越人物,立刻就去见了另一位穿越人物而不是洛浦稼祥或是其它什么领导人,说此举挽救了中国革命不为过也!
一共不缺战将,区区几次战功哪能与挽救革命的功绩相比?一共多少人与叶算是有欠了条人命的交情,可笑陈光在广州嚷嚷“你根本就没指挥过打仗”,也可笑在教员死后有四方面军领导私下否认有那份电报,你能过的了花帅这一关吗?
主要是中央和张国焘的矛盾。
现在的常委连江青都不如
指望精英感受底层需求,太难了,人民利益随时都要被牺牲!!!
这才是完蛋!
一共中央是信仰组织,绝不可能妥协。——事实上也绝对不能妥协,中央高层各人很清楚后果。不止政见不同,也不止交权那么简单,以张国焘在鄂豫皖肃反清洗大开杀戒的恶劣先例,交权后人身安全都毫无保障——从穿透历史迷雾的能力和眼光方面看,三人团及各中央高层都是杠杠的,包括花帅在内。所以一共不赢没天理。
党指挥枪经得起历史考验。当然,党的初心和宗旨更重要。
都有疑问。
甚至朱德也产生了怀疑。
虽然说不该英雄主义,但是一共起来几乎是靠毛主席,组织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啊。
还是应该相信,是历史导致当时我们恰好拥有了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张国焘有可能清洗某些亲苏派,这是可能的,但是,亲苏派也同样清洗了对方,是毛主席增加了团队的仁慈性。
张国焘确实服苏联,这点可以确认。
我的意思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央确实有可能从一个角度控制红四,而不是周他们意图的绝对控制红四。中央的耐心失去得太快了。
你总的来说还是老官方说法,即对张国焘怀疑他要快速清算。从那么久的等待来看,要动手早就动手了。
这个时间点稍微有一些不妥,当然,我是认可张国焘有可能大规模清算的,这个也是属实。只是未必那么早。
是这次意图吞并红四的野蛮操作挫折导致了周派再次收敛了一些。
四方面军凡是有可能作为张对手的人都殒命了,地位低的看着像是读书人也被肃反了。许世友晚年替教员说话:你们知识分子总是批毛主席看不起臭老九,换成张国焘把你们都杀了.....
解放以后查敌伪档案,张老四在二十年代就被北洋政府逮捕出卖了李大钊,背叛了中共,但长期位居中共高层,他却能装得跟没事儿人一样。他难道不知道中国革命胜利后他的事情会败露?所以但凡有可能,他一定是要把土工最高领导权拿到手的。
不是这个意思,虽然张国焘在东北有问题,但是我认为他没那么糟糕。
当然在红四也是有错误,但是红四的成长纠正,他也是有功劳的。
我个人以为,毛主席和他攀交情应该是合理的方案。因为毛主席不难确认张国焘服气苏联。
我个人觉得在那时,就断定张国焘要立刻要搞死他们,证据不足。事后中央离开,朱德他们基本也没啥大问题。
那时候,红一的剩余部分人员更少了。
张国焘招认了李大钊是事实,说出卖是错误的,李大钊是张作霖进入苏联大使馆抓出来的。
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两个方面军会师的时候,面对远远向他迎来的中央政治局成员,张就向左右介绍了:洛甫、稼祥都不是核心,核心是那个毛润之。他与他们分别在北大、苏联都共过事,谁几斤几两心里都有数。
不代表毛能没事儿。毛在吃饭时开他经常开的玩笑:爱吃辣子的省份出革命家,不爱吃辣的省份不革命.....张听了就故意从菜里挑出一根辣椒丢在桌上,这玩笑就开得尴尬。这能说张矛头不会对准毛?张的秘书黄超当着朱德张国焘的面连着扇了董正堂几个耳光,表演打狗给主人看,换了毛,以毛的血气怕是要当场呵斥黄了,但朱德能隐忍不发。要不主席在朱德从红四归来后夸朱德: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毛主席和他的沟通还是可以的,他的怼也一直是亲苏派啊,实际上就是步步紧逼周总啊。
所以他离开红军后,和周总有一些对话,显示他俩之间的戒心啊。
庐山会议,毛主席指责朱老总,隔靴搔痒。
而且当年要毛主席下台的一个是陈毅,一个是朱老总。
----
整个五十年代,朱老总还是很活跃的,去哪里视察,看见个什么就给中央发个电报要如何如何。
五十年代末,毛主席到朱老总家直接面谈,要朱老总退出核心圈,朱老总不得不同意。
----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打仗,调朱老总去那里,那里打仗,调朱老总去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