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急需再次简化汉字改革读音 -- 无此人01
要一统江湖就要想办法给假名以正名。现在台湾的手写字体受日本书写方式影响就很深,这不是好现象。
假名现象说明汉字走出去相对容易,而汉语走出去相对困难,所以需要继续改革。别看留学生们学了点汉语回去,如果没有应用环境过不了几年就忘记了。
为我们想的太少了。
主席的话送给你。
英语:a group/pride/herd/... of + 可数名词复数
汉语:一群/组/... +可数名词
汉语的量词属于语言学中的classifier,隐含表示了所修饰名词个体的某个属性,能将不同名词按照这个属性归类。比如一张纸、一张照片隐含有这类名词具有薄且面积大的共同属性。这和冠词的阴阳性的分类作用有类似之处。
a bottle of water这种的Bottle是measure word,后面只能接不可数名词,不等同于汉语量词。
汉语的量词属于语言学中classifier,隐含表示了所修饰名词个体的某个属性,能将不同名词按照这个属性归类。比如一张纸、一张照片隐含有这类名词具有薄且面积大的共同属性。这和冠词的阴阳性的分类作用有类似之处。
字体是一个逐渐演化的漫长过程,还多种字体并存,所以其本身不具备划时代的特征。
至于秦篆与唐楷的字型不同之处,那是属于美学范筹,字体所承载信息是近似的。
江南话里面,杭州因为做过首都,杭州话最为怪异,看上去特别像我们小时候讲的“学堂话”。
听听杭州话讲的“片儿川”,“孩儿巷”,真的是用南方的音,在发切韵的音。
-----
你想想看,各地的白话的代表,都是当地的州府所在地。
历史上官僚、军队、各地的商人来来往往;秀才举人要在州府学习,准备进京赶考,必然要讲一种符合主流切韵的语言。
广州白话,福州白话,都是历史上的州府所在地。没听说过有东莞白话,顺德白话什么的。
州府所在地讲的话,必然跟周边乡下有区别,也受一定的乡下方言的影响。
我听粤语流行歌,包括苏州评弹,用词雅致而简洁。
真正的方言,表达起来要啰嗦很多。
想拼音汉字,打民国就有人想,可惜不行啊。
语言就像习惯一样,做久了就成自然了,改变也同样需要时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最适用的就是语言这种学习,类似养花,都是慢工出细活的原理,任何找规律,拼公式的取巧想法,都是无用功,而且自寻烦恼。 “明明语法这样规定的,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这样说”,哈哈。
阴阳性语言不只名词,还具备这个句子包括动词,形容词的整体阴阳一致性,据说原理是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主语,宾语,在边界条件下,主语宾语是隐含的。 比如英语如果说 I am, 也可以只说 am,谁都知道是指的“I“,所以可以省略了,当然这是英语中很难得的例子,因为英语不是阴阳性语言。 但这也是有些语言的优势,比较精密,不容易张冠李戴。但也可能本质是发音模糊,大量同音相近音的结果,类似中文中的同音字,如果加上一些外在规范比如冠词(匹,只,个),或阴阳等,便于确定是那个词。
可以看做是不同语言的进化策略吧。各有利弊,殊途同归。
韩国与日本都曾遇到从中文中制造本民族自有产权语言的困境,但是选择的道路不同。 韩文的选择似乎比较后来,看出来吸取了其他的优缺点,自成体系,走了一条既不是拉丁拼音,也不是完全象形文字的道路。
韩语的彦文,就是拼音文字,跟老的蒙文,泰文,阿拉伯文,甚至俄语的西里尔字母,没啥区别。
上面提到的文字,都可以拉丁化,简化交流。类似越南文一样。
名字都是文读,与北方官话相近。有些字文读白读没有区分,音是一样的,有的字文白读就完全两个音。
习惯上的理解就是文读是河南的移民带了的,白读就是当时的闽地方言。最后糅合成现在的福州话。
个人以为,中文国际化的难题在汉字语音发音方面。
用中文日常交流,无非两个主要手段,一个是通过说和听,一个是通过写和看。
中国各地方言不少,在一个方言区域内,说、听都能够相互理解,但是不同区域,语音理解就有一定难度。写和看,则对这个不同语音提供桥梁。
语音和字形的结合,让中文可以有极高的效率。这种设计在我来看简直是牛的不行。
缺陷是,目前的普通话发音有难度,不太容易说。卷舌音含糊着可能也能混过去。on 和 ong,an 和 ang 有区别可以理解,因为发音不同。in 和 ing,en 和 eng,发音几乎相同,区别就没必要。另外,中文语调在单个字上,就不容易在词或者句子上来形成抑扬顿挫,觉得也许可以取消或者弱化第3声来方便连续发音。
字形方面,我倒是觉得目前的简化已经够了。过度简化会影响汉字的间架结构,反而影响阅读。
你举得in 和 ing,en 和 eng例子,我听起来差别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英语的s和th差别,我就听着完全一样,虽然母语英语的人觉得非常不同。
现在的普通话,相当多的北方人觉得说好并不难。哪怕自己普通话不好,也觉得是没必要努力学着说好,而不是觉得不能说好。这里面不公平之处在于普通话发音采取了和他们成长的语言环境更接近的地方的发音,所以他们沾了光;而南方很多地方的人就吃了亏。当然不公平里的公平之处,是或许现在的选择,让最多的人口感到方便。比如福建山地阻隔造成可能隔几个县听懂就很难了,如果选来做普通话,不方便的人口更多。
解决目前问题可能是更多的普及普通话教育,比如婴幼儿阶段就开始接受训练(不一定学校,各种音频、视频材料都算)。毕竟不管北方人还是南方人,生下来是一样的,不存在基因上的语言能力差异。这个差异是语言环境后天造成的。我姑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普通话要到别人家蹭电视,跟着新闻联播学,因为包括老师在内周围没人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