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应该成立一个 运十 版面,和 新冠 一样。 -- nanimarcusboy
最近一次打脸。
但一问什么时候可以赚钱,就全都哑火了😄😄😄
他自己也承认战斗机用的PD雷达80年代末才算看到希望,预警机用的的早着呢,那边就开吹运十在80年代可以当预警机,到底用啥雷达呢,他也说不出来,真是前言不搭后语。。。
就说707的老祖宗波音367-80,就这么一架,试飞时干脆像战斗机那样翻了两圈,把波音老总吓得够呛,以后波音飞机试飞时都一再强调不能做特技动作。。。
民用的产品,都还没定型,什么时候能赚钱都不知道,下马的决定有啥好指责的呢?
上帝的视角(通俗一点叫马后炮),当然最容易了。
改机翼伤筋动骨,从DC-9一直到波音717都是同一翼型,直到ARJ21终于换上新机翼。机身截面仍然沿用麦道的,所以还是有一定继承关系。。。
关于毛周的决策问题,用另一个帖子回复。
这里就看看运十到底有没有市场。
1,我在这个帖子里写了运十存在着大市场的宏观背景:
2,实际的数据也印证了我的观点(实际更是毛周的远见)
中国的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在70年代为22.5%,80年代(81-86) 为24.2%,这是个惊人的高增长速度。
从我国民航在国际民航中所居的位次也可以反映出来,1975年我国民航居国际民航第40位,到1979年上升到第34位,到1983年又上升到第31位,到1985年上升到第21位,10年间上升了19 位。
中国的大型民机拥有数量也反映了当时旺盛的市场需求:
1985年2月,是运十最后停飞的日子。
而正是从1985年起,中国开始了持续至今的疯狂进口客机的历程。中国拥有波音、麦道、空客大中型民用运输机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1985年 28架
1990年 72
1995年 232
2000年 378
2005年 623
2010年 1059
2015年 1819
而且,当时市场饥渴到连牟其中用罐头换回来的野路子图154都要。1985年起,中国民航陆续进口了30架图154,其中包括牟其中易货贸易换回来的4架。中国空军也陆续进口了15架图154,时间刚好也是1985年。
难道邓小平和三机部就没看到这个庞大的市场?当然不是,中美1979年建交,邓小平当年访美就专程参访波音公司,而在中美建交前夕,三机部就跟空客联系,希望他们帮助中国造飞机,80年波音麦道公司总裁分别访华,邓小平都亲自会见,要求他们帮助中国造飞机,并在会见麦道总裁后明确发出了那句著名的让运十下马的指令。
3,
80年代-90年代,中国最需要的是737这个级别的客机,经济性要好,能适应国内民航市场的快速发展。
需要737,难道不更应该尽快完成运十的研发和定型过程,然后在运十的基础上衍生出中程经济版737?737就是从707衍生出来的。
实在搞不懂这帮匿名“业内人士”的逻辑,唐兄你能理解吗?想吃煎饺子,为啥要把快煮熟的饺子倒了呢?运十下马,是让国产737更近了,还是更遥遥无期了,这不明摆着的道理吗?
4,
问题是:第一这飞机军用还是民用。如果是军用,那么再困难也要造。而且可以不惜工本,造得不好也不要紧,反正又不拿出去卖。
快别扯了,披露的资料表明,空军从1986年起就多次要求航空部继续运十项目,那帮人说谎都不带眨眼的。
5,
从军队来讲,70-90年代的优先任务是提升空军主力战机的水平,其他支援作战的特种平台真是顾不上。加油机、预警机、电子战平台都不是特别急需,或者有替代方案。
这就属于替空军操心,前脚刚撒谎说空军不要,结果空军要了,又说空军不该要。
这个我刚写了两个帖子,就不重复了。
6,这帮匿名“业内人士”在事实上胡编乱造,逻辑上也混乱不能自洽。在贬低运十时,说运十还没做完,离商用还远得很,想说市场不需要运十时,又撒谎说市场不大,仿佛国产大飞机已是囊中之物,只要市场够大了就能立刻掏出来似的,但凡对行业有丁点了解的商业公司都不会这么精神分裂。
7,任他巧舌如簧,我们只看事实,军方预警机从研制到服役已经三代了,国产大飞机平台还没有用上。新中国从一块白板到运十上天用了30年,但运十上天已经40年了,共和国的天空还没有国产大客机的立锥之地。还有比这更不堪的结果吗?这不就是那些匿名“业内人士”的卢瑟逻辑带来的后果。
如果出个院士就有带头人了。厂里太实在了,上面要搞,就想方设法弄出来,上面不搞了,那就散伙。你看沈机一下子出了8个,说话的人就多了。这样算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核算吧?
正如你说的三大块,耗材、航油、管理费,只要是运十,其实基本都可以降低的,尤其是航材啊。
我看到几乎没有运十黑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单纯质疑航油而已。
也有一个说法,就是麦道更换部件少,意思是省钱呗,其实,你大修小修不得出国啊。我记得当时香港也没有维修麦道的地方,那么去哪里修的,这不得花钱啊。
对运十苛刻,对麦道宽松,这个可算是反驳的一个说法。但是从来没有人具体指出,麦道怎么就省钱了。
如果说,耗费成本,麦道其实是比运十贵很多的,尽管我们也在国内处理了麦道的相关生产处理。实际上,我没看明白上飞说麦道挣钱,挣在了哪里。我严重怀疑,没有麦道90,麦道82也是赔钱的!
我想请问这是什么市场理论?明明世界和中国还都需要这种机型。的确落后,但我们也可以低价生产研发,为什么不干呢?
运十团队确实有一个明显的失误,就是把研发费用计算进入了生产成熟期,从而在价格上落了下风,不能和波音707或者波音737比较的。但是这在今天,这个市场成熟化时期,应该不难理解啊?我不太明白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所谓当时的民用航空市场,就是民航强行想单纯要波音737跟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至于市场经济完全是个不要脸的借口,实际上进口了波音737之后,民航照样亏损几十年,然后迎来了民航改革而已,扯上啥市场经济啊,简直是开玩笑啊,市场经济不是裤衩,你想穿就穿,想脱就脱啊!
80年代,民航行业吹啥牛市场经济?强行扯淡而已。
至于展望,是毛主席的精巧设计吧,第一,肯定是毛主席判断中国民航要大发展,所以指定了这个项目,周有啥功劳,具体执行毛主席的方向而已,确实说了,赶快生产出来,我要坐,为了民族自豪。可惜去世了。
第二,利用这个时期,合理的搞一个自己的东西,出了上飞都是军用的,所以,这是唯一民用的,我个人理解,是毛主席向利用这个时间差,吸收足够的美国技术,尽管美国提防,我们还是在跌跌撞撞中,吸收了一部分技术,运十上天了,基本模仿了波音707,其实不是完全仿制,但是毕竟基于波音707,这是他们的厉害之处,也是我们的低水平能力所在,实际上,尽管比较欧美苏联有一些落后,实际上,还是强过轰六的,在世界上也还是领先的技术产品。
我是不明白北纬河友为何要强行一直对标波音707,唐家山河友更疯狂,要对标波音737,这有点夸张了吧?搞理论的也不好这么离谱吧?你得基于中国研发现实,不是吗?中国也不好全球采购啊。
一方面梦想全球采购,一方面指责运十发动机尚不能自主,我也不知道这事什么讨论理论和路子。
对方辩友实在是自相矛盾啊。
其实大概问题是知道我们航空工业水平低,所以就干脆不研发完事了吧。那么你又为何朝鲜运十,歌颂麦道呢,尤其是麦道是个明显的失败项目,你为何还要歌颂他呢?我确实是服务法理解,无法脑补他们这个思维模式啊。
如果出个院士就有带头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