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罗马尼亚电影《核磁共振》(2022) -- 多余6569
本片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成名作是《四月三周两天》,大师水准的一部电影。
但是本片的感觉是:一部很不艺术的政治电影。
电影主题是罗马尼亚国内的种族矛盾。
影片话题很多,摊子扯得很大,但是像一把珠子洒在桌面,零零碎碎没有组织,艺术是把珠子穿成项链的一根线,本片恰恰缺少这根线。本片蹭热点的意图非常明显,然而仅仅是现象的罗列,见不到出口,也没有可供深思的余味,18分钟的所谓大辩论,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徒有其表,不过是全村吵了一架。
电影艺术的一个原则是——切口要小。
另一个原则是——影像可以表现的,就不要用对白。
《四月三周两天》符合以上两条原则,所以很好,《核磁共振》反过来,所以不好。
同样是政治电影,本片远不如同为罗马尼亚的《野名留史又如何》(2018).拉杜·裘德。《四月三周两天》以后,蒙吉一直在走下坡,本片已经是江郎才尽的感觉。
另外,豆瓣影迷有个奇怪的G点,一部电影只要看见长镜头立马高潮,本片18分钟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又是谀词如潮,但是机位固定之后,无非是一个演员调度的问题,真的很难吗?比远不止18分钟的一部舞台剧更难吗?即便是《路边野餐》的运动长镜头,如果没有合适的内容,和一个小孩子扛着摄影机跑一圈有什么区别?摄影技术要为艺术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这不是最基本的常识吗?……长镜头崇拜可以休矣。
.
印象中好几部吉普赛人题材的罗马尼亚片子,似乎有个法国导演专门拍这个题材的电影,从印度的大篷车故事拍到罗马尼亚。
不过我没有兴趣看完任何一部。
吉普赛人、犹太人、德国裔、匈牙利裔,历史上和罗马尼亚人有过纠葛的族群,影片中差不多都有提到,但是也仅仅是背景,点到为止。故事的主线是三个斯里兰卡劳工,罗马尼亚人去西欧打工被歧视,斯里兰卡人来罗马尼亚也被歧视,形成一条歧视食物链。电影涉及的话题也多,欧盟补贴、西欧对东欧的经济剥削、砍伐森林、湖水被采矿污染,搞得复杂无比。表面上导演野心巨大,实际是灵感枯竭,只好样样都来一点,指望说不定哪点可以打动戛纳评委,但是最终还是颗粒无收。
你提到的法国导演,我网上查了一下,好像是托尼·加列夫,本身是吉普赛人,专注吉普赛历史和现实,比较出名的作品是《只爱陌生人》,听说过没看过,有空找来看看,我口味杂好奇心重。
这里有个链接是你提到的吉卜赛人电影只爱陌生人
是这个吉普赛血统的法国人导演的作品,IMDB上评分最高。我估计是因为男主角是法国演员,最知名作品L'Auberge Espagnole西班牙公寓,我以前介绍过。查这个男演员的时候,找到这个吉普赛电影,看的比较郁闷,也没看完😁。
我试试,看能不能坚持到底。
各种散乱的情节、角色,就像原子核在磁场下共振自旋,那它是不是一定想反映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确定统一的方向?我决定找来看一下🤔
https://www.talkcc.org/article/4856553
半个小时起,即使只有一个演员,也会让你看的津津有味。
移民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文化差异和歧视,欧盟的法律结构。
这就去下载看看。
拍电影也太容易了吧。
蒙吉这部片子,什么都有点,什么都挠不到痒处,看得我东倒西歪,浪费我时间,身为大师尤其不可原谅,必须黑他一嘴以此泄愤。
个人并不推荐观看,所以评分都懒得贴。
当然各自口味不同,燕兄好像对政治题材比较有兴趣,看看也很好。《野名留史》我觉得更有意思,女导演揭露二战罗马尼亚屠杀犹太人,片尾露天演出一段尤其精彩,诚恳推荐。
看这段时我老觉得似曾相识,直到找到了这个。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X4y137pQ/?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半个小时起,那应该是至少两个演员吧,所以你看的津津有味。
关于蒙吉,等我看完再来处理他
多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