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原创】啥?李白的出生地在阿富汗? -- 回车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阿富汗的条支都督府,也就是今天喀布尔西南方向的加兹尼一带。
此时正是大唐在西域如日中天的时期。
四年之后,即公元705年,李白他们家从阿富汗返回内地。
毫无疑问,这是一段漫长而辛苦的归途,但一路上雄奇壮阔的自然景观,以及东西商贸络绎不绝的繁忙景象,一定在这只小海龟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读李白的诗时,常常被李白惊人的想象力所折服,实际上,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诗句,也许都是李白幼年记忆的再现。
正如李白在诗中告诉过我们,“洗兵条支海上波”
可我们都不知道他在说啥,其实对李白来说,他只是想起了条支都督府,这个遥远的出生之地,很平常。
啥?!李白不是出生在碎叶城吗?哪来的条支都督府,又哪来的阿富汗?
唐代诗人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的碎叶城。
这是郭沫若在其著作《李白和杜甫》中,就李白出生地所下的结论。
鉴于郭老的声望,此论一出,便广为流传,但同时也遭到不少质疑,长期争议不断。
郭老认为李白出生于碎叶,依据的是李白墓碑碑文。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碑文大意是,李白没有孙子,也就没找到家谱,他的儿子死后,孙女从箱子里找到一些已经残缺的父亲手书,手书上说他们家祖上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国开国国君李暠,隋朝末年家族遭难,他们这一支,隐姓改名,流散到碎叶。
这就是李白出生碎叶之说的由来。
碎叶在哪?
碎叶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被称为“素叶”,其遗址位于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城西南8公里处。
按理说,郭老的结论来自李白墓碑碑文,碑文内容又来自李白儿子手书,手书中提到的碎叶也是有据可考,证据链可谓完美闭合,为什么还会有争议呢?
因为,关于李白出生地,碑文只是一说,还有另一种说法。
公元762年,李白在安徽当涂因病去世。
临终前,李白把自己的诗文稿交给当涂县令李阳冰,也是他的族叔。请他编辑作序。
在李阳冰写的序文中,关于李白的身世,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神龙之始(705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根据这条序文,今天很多人又说李白出生于四川,也就是说李白是他们家回到四川以后才出生的。
李白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自述自己已经,“年五十有七”,难道李白糊涂到连自己多大都不清楚?
至于指李树云云,应该是断句理解有误,“逃归于蜀”后是句号,不是逗号,只是描写出生时起名的情况,与出生地无关。
今人说李白出生四川更多是为了发展旅游抢名人的现象。
回到正题。按此说法,李白他们家不是流散到碎叶,而是跑到了条支,也就是说,李白出生于条支。
可以相信,这个说法不会是李阳冰杜撰,而是李白告诉他的。
这样,关于李白出生地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两种说法,一个说李白出生碎叶,一个说李白出生条支;一个来自李白儿子的手书,一个转自李白的口述,都是较为可信的史料,凭什么相信前者而否定后者?
面对这样的质疑,郭老作何解释呢?
实际上,郭老并没有否定李白出生条支的说法,他只是试图将两种说法统一起来。
所以,给出的解释是:
条支是一个区域更广的大专名,碎叶是一个城镇的小专名,碎叶是属于条支的。
也就是说,郭老认为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就像人们可以说马云出生杭州,也可以说他出生浙江一样。
郭老之所以这么认为,是由于当时他确实不太清楚唐代条支究竟指哪里,“旧不详其地望所在”
他仅仅根据李白在《战城南》一诗中写到: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
便由此推断,“此唐代条支,既与葱河、天山等接壤,自当包含碎叶。”
郭老的推断有合理之处,碎叶在天山与葱河(葱河指发源于葱岭的河流,葱岭指帕米尔高原)之间的西北附近,如果唐代确实在天山与葱河之间有个叫条支的行政区域,那么该区域极有可能包含碎叶。
唐代确实有这样的一个行政区域,据《唐书地理志》,在著名的西域十六府中,就有“条支都督府”。
问题在于唐代西域十六府,属于羁縻州府,大唐是不驻军的,由当地部落首领高度自治,只要求归顺朝贡。
而碎叶则不同,是大唐在西域的军事重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碎叶古城遗址,发现了一块刻有汉字的残碑,经考证,这快残碑是唐代担任过安西都护、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的杜怀宝,为其去世父母所立佛像的基座。
从碑文中“碎叶镇压十姓使”这个官名,可见大唐在碎叶的武德充沛。
所以,说碎叶属于条支都督府,从军事上很难说得通。
那么,在条支都督府之外,唐代还有没有一个如郭老想象的条支地区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读李白的《战城南》,就会明白李白对李阳冰说的条支,以及他在诗中提到的条支,都是指的条支都督府。
而条支都督府,并不在天山和葱河之间,与碎叶城没关系。
QUOTE]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
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QUOTE]
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一般的解读总是重在强调全诗的反战思想,而忽视了开篇四句的内容。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唐代早中期的历史,便知道这四句诗,其实是李白对大唐开国以后几次对外战争胜利的回顾,并非泛泛而谈的虚语。
大唐开国后面临的国际形势,北面的压力来自东、西突厥,西南面则是青藏高原上的少数民族。
三股域外势力中,西突厥距离中原遥远,青藏高原的吐蕃还未崛起,真正对大唐威胁最大的是东突厥,因为他的兵锋可以直指中原农耕腹地。
所以,大唐首先要对付的是东突厥,也就是李白诗中说的,“去年战,桑干源”
“去年战”应是诗家用语,非实指去年,而是指从前;“今年战”也并非指今年,而是指最近些年。
桑干指桑干河,是永定河的上游,加个“源”字代指更北地区,此处是游牧民族历来进攻中原的主通道。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徐世勣统兵10万灭掉了东突厥。
这是大唐开国后第一次对外战争取得的重大胜利,解决了最紧迫的心腹之患。
第二次对外战争胜利是28年之后的657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派苏定方率军攻灭西突厥,也就是李白诗中说的,“放马天山雪中草”
西突厥是中亚霸主,其势力范围南到印度,西到伊朗。
大唐灭掉西突厥之后,取而代之,成了这一大片区域的老大。
那些原来依附西突厥的各部落,纷纷来附,史书记载的是,“西域诸国,遣使内属”。
661年,大唐在西域地区设置十六羁縻都督府,又称西域十六都督州府。
西域十六府的位置都在丝绸之路的必经路线上,是大唐对外战略的大胜利,也就是李白诗中说的,“洗兵条支海上波”
说“洗兵”,因为至此大唐彻底赢得了西域的胜利,可以销兵洗甲了;
说“海上波”,是因为在条支都督府首府加兹尼的西面和西南面有两个大湖。
据考证,西域十六府,最远的是伊朗境内,与阿富汗接壤的波斯都督府,在今天伊朗城市扎博勒一带;
在巴基斯坦境内,是白沙瓦与伊斯兰堡一带的修鲜都督府;
其余有8个都督府在阿富汗境内,其中就包括条支都督府,在今天喀布尔西南方向的加兹尼一带;
剩余6个都督府,分别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境内。
总之,是先灭了西突厥,放马天山之后,才有了洗兵条支的西域十六府的建立。
如果,我们按今天地缘政治的概念来理解,碎叶当属天山板块,而条支则不能划归与此,就像我们今天依然不能 把阿富汗,划到中亚五国来考虑一样。
既然条支和碎叶不能混为一谈,那么,郭老试图让两种说法统一就存在有问题。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起点,即,李白他们家在隋末究竟跑到了碎叶还是条支?
要搞清这个问题,先得搞明白李白他们家为什么要跑路?
如前提到的,无论是碑文还是序言,均载明了两点。
第一,李白他们家是在隋末出走西域的;
第二,出走原因的是避祸,碑文说的含蓄,称“隐姓易名”;序言说得直接,称“非罪”,也就是强加之罪。
隋末天下大乱,内地流亡西域的人特别多,按今天的话说,出现战争难民现象。
《隋书•突厥传》记载:
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突厥)者无数
这是李白他们家出走西域的大背景,具体到李白他们家,还有一个特殊情况。
《隋书•炀帝纪》记载:
十一年(615年),五月丁酉,杀右骁卫大将军、光禄大夫、郕公李浑,将作监、光禄大夫李 敏,并族灭其家。
隋炀帝出此狠手,族灭手下重臣,据猜测,主要是因为这两位大臣姓李。
隋炀帝很信任一位方士,这位方士精通算卦,他对隋炀帝说,“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劝隋炀帝杀掉所有姓李的人。
后来李渊起兵造反,原因之一也是“主上猜忍,尤忌诸李”
面对如此恐怖环境,李白他们家隐姓埋名,流亡西域就好理解了,甚至可以用逃命来形容。
那么,既然是逃命,自然是逃得越远越好。
很明显,条支相比较碎叶,距离内地更为遥远,也就意味着更安全。
另外,前面提到碎叶是西突厥的王庭所在,而据史书记载,突厥与大隋关系友好,还经常朝贡,也就是说,如果李白他们家跑到碎叶居住,岂不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而当时的阿富汗,西边是波斯人(伊朗),南边是印度人,北边是突厥人,是三大势力控制的边缘薄弱地带,属于都管都不管的三不管区域,自然是逃亡的首选目的地。
当然,这些都是按常情在推理,有没有别的证据,来表明李白他们家并没有在碎叶居住?
627年,也就是唐太宗刚上台的第一年,唐僧玄奘偷渡出国,开始了西天取经之路。
前面提到玄奘取经路上经过碎叶。
其实看玄奘取经路线,会发现碎叶是北上方向,与他应该走的南下方向是反的,明显属于绕路。
玄奘为什么要绕路去碎叶?
因为西突厥可汗在那里,他要去找可汗办护照,并寻求帮助。
却说玄奘取经路上的第一个大贵人是高昌国国王,高昌国遗址在今天新疆吐鲁番市附近。
玄奘一到高昌国,高昌国王一见到玄奘,便成为玄奘的铁粉。
高昌国王甚至不让玄奘继续西行,要求玄奘留下来为他的子民宣扬佛法,最后逼得玄奘通过绝食,才打消了留人的念头。
高昌国王对玄奘真不是一般的好,在玄奘临行前,据《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送了一堆人财物:
制法服三十具;
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袜等各数事;
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
充法师往还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
不仅如此,高昌国王知道西边的老大是西突厥可汗,为确保玄奘西行的安全,他还写了封亲笔信,让玄奘去碎叶找可汗:
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
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
意思是,玄奘是我弟弟,想去印度求法取经,请可汗罩他像罩我一样,并下令给西域各国,予以通行方便。
玄奘到了碎叶,见到可汗,可汗对玄奘的欢迎不下于高昌国王。
乃举手叩额欢喜信受。
因留停数,劝住日,师不须往印特伽国(谓印度也)。
彼地多暑十月当此五月,观师容貌至彼恐销融也,其人类黑露无威仪不足观也。
可汗对玄奘说,你不要去印度啦,那地方热死人,你的盛世美颜到那就毁了,那里的人又黑又不穿衣服,难看得要死。
玄奘大概心说,我是去求法的啊。
所以最终可汗还是没留住玄奘,于是为玄奘找陪同翻译官,下通关文书,送玄奘到印度。
可汗乃令军中访解汉语及诸国音者,遂得年少曾到长安数年通解汉语,即封为摩咄达官作诸国书,令麻咄送法师到迦毕试国
注意,上述记载中,可汗发动部队寻找翻译官,找来找去的结果,不是汉人,只是年少时到过内地,懂汉语的胡人。
如果,李白他们家此时在碎叶,可汗的部队怎么会找不到?
此外,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关于碎叶,玄奘也没有提到有汉人。
可参照的是,当玄奘离开碎叶继续西行约270公里,来到一个叫呾逻私城的地方,他就提到了汉人:
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
要知道,《大唐西域记》并非单纯的个人笔记,可以随便写,而是645年,玄奘回到大唐后,唐太宗交给他的一项任务。
因为此时唐太宗正在考虑对付西突厥,迫切需要掌握西域的一切信息,他让玄奘将西域见闻一一记述下来,不是用来阅读消遣,而是搜集军事情报。
也因此,玄奘写《大唐西域记》不仅要真实、准确,而且不能漏掉关键信息,不会出现碎叶有汉人不记的情况。
综上所述,李白他们家的流亡地不可能是碎叶。
那么,为什么李白儿子要说他们家流亡至碎叶呢?
只能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已经难以想象祖先的荣光。
公元751年,高仙芝,“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
这就是著名的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也就是玄奘提到过的呾逻私城。
史书中讲的大食,其实就是穆斯林军队。
大唐军队与穆斯林军队能够在怛罗斯发生遭遇战,表明曾经是大唐羁縻州的西域十六府已经归于穆斯林,所以才说高仙芝深入胡地。
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调集西北边防军与作乱的东北边防军开战,自此大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此时距大唐设置西域十六府已近百年,按三十年一代人算的话,就是三代人。
李白那一代人可能还知道西域十六府和条支都督府,但后人估计连这个名字都会觉得陌生,尤其在交通落后,地理知识贫乏的古代。
怛罗斯之战后,穆斯林内部出现问题,也无力继续东顾,如此,如怛罗斯以东的碎叶,这样大唐传统势力范围的地方,唐人还能保留印象。
或许当年李白和儿子说起条支的时候,说半天也说不明白,只好说,那还是比碎叶还远的地方,结果造成儿子模模糊糊只记得碎叶。
这大概就是李白儿子手书里说他们家隋末流亡碎叶的原因吧。
(完)
《草堂集序》原文: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这里翻译过来就是:
神龙初年(李白家族)回到四川。就像当年老子(李耳 字 伯阳)指李树而生那样,又有一个姓李的贤人出生了 。分娩的时候,太白金星入梦,所以给他取名为白,以太白作为字。
神龙年号一共两年(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所以按《草堂集序》,李白应当是出生在705年。这里不存在断句歧义。
后世正常人家,在正常环境下,应该都不会这么做,恐怕历代名人也找不出来一个不跟父亲姓的人。话说,老子在文献记载中,也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人。
只有在特殊环境下,需要保存家族时,才隐姓埋名,还不是改姓,所谓易姓为名,将祖姓换成名字,还是要保留祖姓的痕迹,可见祖姓的意义。
如果说李白是在四川出生的,此时,已经无隐姓埋名的必要,他们家可以堂堂正正让他恢复祖姓,姓李,没有必要再拿老子的姓氏传说来说事。
恰恰是他们家在外逃异域,隐姓埋名期间,又想自己的子嗣能够传承祖姓,才想出来这个指李树的借口。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其中,“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为一段,是讲李白的。
“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为一段,是讲李白他们家族的。
“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为一段,又是讲李白的。
如果将“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断为一句的话,就会出现两个主语,就是病句,意思也不通了。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在前,而“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在后。
正常的理解都是李白家族回到四川,然后李白出生。否则顺序就应当是:
“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另外,”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是赞美之词。是说咱们老李家又像先祖那样出了个大贤人的意思。这是个典故。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传说老子生而能言,出生就指着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这里类比的是李白出生时太白金星入梦的异相。而不是说什么恢复姓名的事情。
最后,“易姓为名”是个成语,就是“隐姓埋名”的意思。这里的“为”是个通假字,通“伪”。例如 《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夫子假装没听见走过去了。)这里没有把姓改做名的事情。如果真的把姓改做名,那么李白家族跑到条支很多代了,难道每代人都得在名字里带个“李”字?
日本人倒是有这个传统。但中国人这里却是要避讳的。顺便说一句,王羲之和王献之是特殊情况。他们信奉道教,“之”、“道”不用避讳,名或字中用到这两个字,表示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身份。
李白他们家是隋末跑出去的,在627年之前,如果一直在碎叶,那么西突厥可汗为唐僧找翻译官,就会有可能找到他们家,但唐僧没提碎叶有汉人的事,可以佐证李白他们家并不在碎叶,与705年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