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手挣花贴 - 地方介绍 -- 学步桥

共:💬103 🌺125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新手挣花贴 - 地方介绍 -- 有补充

【原创】新手接龙讲故事挣花贴启发,希望建立一个地方,给新手发帖,挣点花宝,早日获得更多的西西河权限。老河友如果愿意,当然也非常欢迎。东施效颦,我仿照前人也建立一些规则,相对简单一些:

1 每个河友无论新老均可直接回复主贴,来介绍自己的家乡,现在居住地,或者任何自己觉得有必要讲述的地方。

2 标题格式建议【地名 - ID】

3 国内的话,原则上希望在市(直辖市、地级市的核心区,不含下辖县)、县(含县级市,县改区)一级,太局限了乡镇村没有代表性,到省、地区一级又太泛,而且很容易前后重叠。国外我不熟悉,大家随意,最好也是市一级吧。当然只要大家觉得有足够理由,都可以突破规则。

4 内容可以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童年回忆的人和事,也可以是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娱乐,饮食、特产,甚至旅游广告都没问题。大家觉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违反西西河规矩就行。

5 一贴写不完的,可以通过对自己帖子(而不是主贴)补充,在标题上加续1、续2等完成。

6 我会回复主贴建一个讨论帖,所有不是地方介绍的,比如规则讨论的可以回这个贴。

本来是很欣赏那个故事接龙贴的,但是感觉自己写故事的水平不够,实在是有心无力,所以搞这一个贴。

通宝推:麦喀士,南宫长万,AleaJactaEst,月之回忆,朴石,rentg,燕人,桥上,八段锦,箪食瓢饮到中年,海外俗人,学菩提,张燕,住在乡下,不远攸高,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再次强调,欢迎老河友! -- 补充帖

@翼德 提的非常好的意见。再次欢迎各地老河友积极参与。我现在没有献宝权限,等有了一定都补上。

家园 【讨论】不是和具体某个地方相关的讨论请回这个贴

比如对规则的意见等等。希望除了这个贴以外,每个对主贴的回复都是一个地方,这样展开看格式比较整齐,方便大家。今天有些晚了,改日我来写一个抛砖引玉。我这个主贴的回复不限制同时发帖,大家随时可以参与。另外刚才主贴没提到,一个ID可以写多个地方。比如【平泉 - 马前卒】、【上海 - 马前卒】、【西安 - 马前卒】、【苏州 - 马前卒】、【关塔那摩 - 马前卒】发五个贴是允许的。我发现马前卒这个ID虽然不发帖,但是在河里出现频率很高,借用一下,希望带来一些人气。

btw:想写大城市的抓紧了。估计北京上海可能很多人会想写的哟。

通宝推:住在乡下,
家园 这种帖子没什么意义

来点好原创,好文章自然会脱颖而出,好宝会滚滚而来

西西河的魅力就是大批高质量的原创

通宝推:审度,
家园 支持

期待你的精彩作品。现在除了燕人和普鲁托坚持的食物、电影贴,万年看客的翻译贴,非政论的太少了。

-

@菜根谭,人家都没开写呢,你怎么知道质量不高?你个人当然可以有表达意见的权力,但是上来就先破坏人家的帖子格式,和老网友身份不相称,更不要说监察了。我已经对你的帖子实名投草。

家园 【邯郸 – 学步桥】

赵都1

我的老乡,每当外面遇到其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几乎都会从历史讲起。因为不知道是这个城市的幸运还是不幸,他几乎是“出道即巅峰”的典型。邯郸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能是《春秋•谷梁传》,提到卫国某公子(这里公子指国君的儿子,或许和prince本义接近)在邯郸卖鞋。但是多数人知道他,还是作为赵国的首都。

点看全图

《资治通鉴》的起始点,就是三家分晋,司马光写的第一句:

〔九鼎震〕,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因为司马光认为这是封建(字面意思)礼教秩序崩塌的开始:卿大夫以下犯上夺取主君土地,天子不但不征讨反而承认。
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赵国初立,都城在晋阳(今太原),然后迁到中牟(今河南鹤壁市境内,和现今的中牟县不同。我揣测京戏“捉放曹”说的应该是后者。因为自洛阳逃出,到陈留起兵,实在没必要两过黄河到前者绕个大圈子,而后者却正在洛阳-陈留连线上),最后才稳定在邯郸,直到一百五十多年后灭亡。这座城市于是伴随着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征伐、捭阖,正式登上舞台。

对于赵国为什么定都于此,有很多说法。当然城市本身在平原地带,大河旁边,符合充足粮食供应,交通便利,军事防御等等大家都经常想到的条件。但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城池在赵国国境内并不稀缺,而邯郸实际上处于战国早期军事强国魏国的边境(魏国一个强大的军事基地,西门豹治邺的那个邺即在今临漳县境内,和邯郸只隔一个县),却并没有像从中牟迁到邯郸一样再度内迁,为什么呢?

我没有看到其他地方提及,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附近的铁矿。很多人耳熟能详西汉著名文学青年司马相如弹琴唱曲搭讪白富美卓文君(父卓王孙)的段子,这个卓家的财富就来自于邯郸冶铁。秦灭赵后强迫富户搬迁,卓家才搬到临邛(我读高中隔壁班有位姓卓的同学对此深信不疑,后文还会再说他)。如果抛开司马光的礼崩乐坏这个浮于表面的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看法,三家分晋,或者说整个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的使用导致农业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带来的生产关系改变。必须有足够的剩余产品,才能支持知识分子和军队来【天下以智力相雄長】。

孙(武)子曾认为赵国会在晋国六卿内斗中获最终胜利。他的理由就是六卿中,范氏、中行氏亩制最小,收取的租税却最重;知氏次之;韩氏、魏氏再次之;赵氏亩制最大,租税最低。不同文献也常提及赵氏施政尚宽俭,这无疑符合后世掌握史书话语权的儒生价值观。但是贵族争斗需要打仗,最后还是要实打实拼人口粮食武器动员力,仅仅宽俭肯定不够。而如果有更多更好的铁器,就可以有更高效的农业,在税率低的时候依然集聚到足够的粮食备战,有更锐利的武器,更多的人口支撑贵族扩张。邯郸在滏阳河北岸,而逆滏阳河而上过滏口陉不远就是磁山(也是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所在地),富铁矿的产区。再往山里去,武安(古亦作午安)、涉县境内都有铁矿,开采至今。占据邯郸,就可以利用滏阳河方便运出山区的铁矿石冶铁,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不能后退。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博读者一笑。

通宝推:麦喀士,燕人,南宫长万,西江城,北纬42度,南寒,学菩提,桥上,菜根谭,张燕,八段锦,箪食瓢饮到中年,
家园 【邯郸 – 学步桥】续1

赵都2

如今邯郸西南沿渚(上声,邯郸人读chu,普通话读zhu,外国文献是du)河有赵王城,即当年赵国首都的宫城遗址。所谓遗址就是一些大的封土堆,过去宫室城垣的残迹。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这里不许建设取土,在邯郸算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我初中暑假时还去那里摘过酸枣,捉过蜥蜴。我一位要好的朋友家住在附近,他的痛苦记忆就是小时候学自行车,被父亲逼着去赵王城练习,战斗中学会战斗,摔倒了跌进酸枣丛,满手扎的是刺。

而邯郸民城遗址核心区即解放前邯郸县城位置,在宫城东北约十多华里,沁河沿岸。渚河、沁河都向东汇入邯郸的母亲河:滏阳河。一般来讲,县级行政单位,在历史的长河中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像邯郸这样数千年来名字、县城位置都不变的,也并不多见。赵国的邯郸民城,范围超过15平方公里,即使到七十年代已经工业化的邯郸市区都没超过这个面积。

赵民城西北在我上初中时还是野外荒地,叫插箭岭,据说是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时的演兵场。生物课采集标本我就去的那里,对于城里孩子算是去郊外“爬山”了。附近还有梳妆楼、照眉池等遗迹,据说是赵武灵王演兵后“大保健”的地方。这些和古代城垣的遗址相连,其实都是夯土堆。后来被圈起来修了赵苑公园,那时我好像已经出门读书了。等有了小家带着娃去,已经是标准的公园+影视城样式古建筑了,丝毫找不到小时候的原生态“荒山”感觉。

赵民城东北现在是丛台公园,其核心建筑丛台是赵国时代的阅兵台,几经损毁修缮,都不知道有没有哪一块砖是赵国留下来的。唯一比较确定的是二层有棵槐树真的四百多年了。此丛台和清《二度梅全传》梅良玉,陈杏元哭别的“重台”应是同一处。它在邯郸市区内,本市唯一的动物园也在园内。当年文化娱乐匮乏,邯郸人“公园”一词就是指这里,因为实在没有其他公园了。小孩子吵着去公园看老虎,外地人听来诧异,在那个年代的邯郸人听来再自然不过。

我读的高中正在这个公园的隔壁,据住校生说早晨常常被吃不饱的老虎、狮子怒吼声吵醒。而晚自习的时候,也常有早恋男女逾墙幽会,墙上形成一个永远修不好的缺口。为此市园林管理局长(亦公园园长)在市委会上长年“抨击”同为市委委员的我们校长。

我的ID,学步桥,即从北门出城后过沁河的一座石拱桥,这三个字刻在桥头附近一块年代(至少我)不明的石碑上。本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修的一座木桥,后来因多次毁坏,于明代改修为石桥,如今看到的桥应该是80年代重建的。我读书离开家乡后,在桥旁还修了一个小广场,有一座反映邯郸人奚落北京人恶趣味的“邯郸学步”雕像。

在整个战国时代,能逆历史潮流,和立志统一的秦国打得有来有往的国家,赵国算是比较突出的。或许因为秦始皇不得读书人的心,赵国IP格外受文学作品青睐,相关段子被反复引用形成了成语。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出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引出的毛遂自荐、锋芒毕露、利令智昏等;《史记•魏公子列传》引出的围魏救赵、虚左以待、无地自容等等。据说后来有好事的邯郸领导牵强附会了1584条,还拉着央视搞了一个成语大会。不过,最后邯郸出生的赵政(秦国公室嬴姓,趙氏)还是把赵国灭了,做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

苏洵《六国论》除了隔空怒骂国台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对赵国也颇多惋惜: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宝推:南宫长万,学菩提,AleaJactaEst,西江城,北纬42度,南寒,燕人,张燕,用心荐华,桥上,八段锦,
家园 【邯郸 – 学步桥】续2

赵都3

秦末,【山东豪俊遂并起】的时代,陈胜的部将武臣自立为赵王,被杀后,手下张耳、陈余拥戴赵国公室后裔赵歇称王,邯郸为其占据。可惜很快赵军主力被秦将章邯及所部王离(王贲子、王翦孙)击败,邯郸城破。这次失败导致邯郸宫城及城垣被毁,军事要塞身份丧失。

当然,后来赵歇退守巨鹿,向楚求救,才有了霸王项羽最闪亮的登场:弑卿子冠军宋义,破釜沉舟五万对四十万,杀王离、降章邯,一气呵成消灭秦军主力。此后就是大家熟悉的楚汉相争。一个插曲就是陈余因对项羽封赏不均与张耳的反目成仇。陈余奉赵歇从楚,张耳从汉。后者虽然打不过前者,但是站队一流,佐韩信“背水一战”于井陉击败陈余后,受封赵王。在这些作战中,邯郸基本都是被轻松拿下的,没什么醒目表现。

张耳后来和刘邦、吕后作了亲家。不过刘邦翦除异性王的运动中,女婿张敖并没有幸免。邯郸虽然军事意义丧失,但是作为诸侯国赵国治所,经济上依然繁荣,

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 《汉书·食货志下》
刘邦封自己最喜欢的三子刘如意为赵王。如果你没听说过或者记不得他,他的母亲一定能让你想起来,就是继他被毒死后,那个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之后在吕后掌权的时代,邯郸的主人(赵王),先后是刘邦的六子刘有(为吕后幽死),五子刘恢(吕后逼死宠妃,被吕氏女强嫁后不久自杀),再是吕禄(吕后侄子)。

吕后病逝后,周勃杀诸吕。文帝刘恒封弟弟刘有儿子刘遂为赵王。在七国之乱中,后者因为领地被削减而随从吴王刘濞叛乱,最后自杀。战后邯郸缩小,又重建新城。汉景帝封第八子刘彭祖为赵王,其子孙相继直到西汉结束的王莽时代。

如大家所熟知的,绿林、赤眉反王莽期间,刘秀兄弟拥戴更始帝刘玄。后者攻占长安,新莽灭亡后,派刘秀平定河北。这时候,在邯郸有一个叫王郎的卦师,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在当时的赵王刘林和地方豪族支持下称帝。邯郸以北,辽东以西的广袤地区都服从他。史书多说是诈称,我总是有点怀疑,因为实在想不出一个卦师平空口白话能够说服宗室和如此多贵族、官员相信自己。

至今邯郸市复兴区还有一个村子叫王郎村,所在地据说是王郎称帝时所筑王郎城,被刘秀消灭后平毁留下遗址。刘秀攻这个城用了一百多天,想必十分艰苦,城落后进行了大规模屠杀。从此邯郸一蹶不振,成为归属魏郡的普通小县。

事后刘秀顾忌王郎影响,把当地的许游村改叫王郎村。还为他修了座庙,这座庙的位置在邯郸市酿造厂院内。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小时候过年,总会去那里打酱油、买咸菜。

刘秀称帝后,重建赵国,赵王王位和邯郸一直属于刘秀叔叔刘良及其后裔,直到东汉末诸侯蜂起的时代。

通宝推:方平,南宫长万,学菩提,西江城,北纬42度,南寒,燕人,张燕,桥上,
家园 【邯郸 – 学步桥】续3

蕞尔小县

河北的军阀袁绍着力经营邺(魏郡郡治,冀州州治,在今邯郸市下辖临漳县境内),作为其统治中心。读历史细心的,大概能记起袁绍部将沮授子沮鹄守邯郸,在袁绍死后被曹操击败,取城这个小插曲。

而曹操击败袁绍后,把统治中心也迁移到邺,并且修筑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加强军事作用。曹操被封魏公、魏王后,一直以此为都城,此后邺风光无两,先后为六国古都:曹(操)魏、后赵、冉(闵)魏、前燕、东魏、北齐。因为本文写邯郸,就不细讲了。北周灭北齐后,尉迟迥据邺反抗杨坚失败,邺城被焚毁。州、郡、县三级治所及百姓被迁至安阳古城(今安阳市区)。多写这句,是因为隋唐后说到的邺(相州治所)指的是安阳,而不是这次迁徙前的古邺。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也曾封过赵王,不过这时候的赵国治所在房子县,城垣遗址今天石家庄下辖高邑境内。此赵国更接近先秦中山国的位置,而非古赵国。这个赵国区域发展变化,涉及后面赵郡、赵州(熟知的赵州桥)、赵县等都与秦汉赵国、邯郸无关了。在这段时间,邯郸一直是邺光芒照耀下的一个普通小县城。直到邺陨落后另一颗明星升起。

在历史长河中,此后邯郸作为一个普通县城,上级行政单位(郡、州)的治所在今永年县(区)的广府古城和今磁县城间摇摆。前者有广平郡、武安郡、洺州、广平路、广平府等等;后者有磁州、昭义郡(军)等。磁州从洺州分离,大约因窦建德起义,曾以洺州治所永年县为都,所以洺州被分割。或许类似美国内战后,从里士满所在的弗吉尼亚分出西弗吉尼亚一样,是一种惩罚?

隋唐间,邯郸附近的魏州兴起(治所元城县,今邯郸市属大名县境内)。唐代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最强的魏博节度使(天雄军)驻于此。所谓“长安天子,魏府牙兵”是也。在北宋时大名府(治元城县),还曾是“北京”。这种险要地位,或许和黄河的改道相关。元城与大名两县,夹河而立,特别是元城在黄河两个河道间,军事上防守尤其有利,在北宋和北方少数民族国家作战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家熟悉各个评书,我就不多说了。另外,元城、大名两县关系,有点像美国明尼亚波利斯和圣保罗,或者德国美因茨和威斯巴登这种twin cities。大名府的明星地位一直维持到清,如曾是清初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的驻所。

这段时间的邯郸,乏善可陈。唯一能拿得出来讲的,大概是乐府诗《陌上桑》,据说是宋朝编写(整理?),讲的是邯郸的一个美女在采桑时被搭讪时的严肃应对,以及把自己老公吹上天的做法。古代的女人啊,比橡皮娃娃还忠贞。她留下语文课本名句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通宝推:燕人,南宫长万,学菩提,西江城,北纬42度,张燕,桥上,
家园 【邯郸 – 学步桥】续4

新时代

这种局面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有改观。因抗日时期,刘邓大军在太行山区活动,129师部在临近邯郸的涉县。所以日军投降后,刘邓大军10月4日即迅速占领了位于平汉铁路上的邯郸县,将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四个战略区连接在一起。邯郸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在邯郸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在邯郸战役中顽军高树勋部马头镇起义,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北上大军由此止步。1946年1月13日晚24时,国共《停战协定》正式生效时,以邯郸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边区已建立200个县市政权,区域人口3000万,野战部队30万人,地方武装40万人,成为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解放区。

当时一个对后世比较重要的决策,就是在邯郸建立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这是我们小学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几乎每年清明都会小朋友们列队去扫墓。后来也允许有些更平等的老百姓可以租用墓地。当然,也就有了很多的段子。比如某年清明前一天,一个女青年下班晚了,夜里自行车坏在邯山街上,正着急,来了一个穿灰布衣服的男青年帮她修好了自行车,她送了一支钢笔作为感谢。第二天(也就是现在),人们发现陵园一个墓碑边上赫然放着这支钢笔。然后就是讲故事的小朋友拉着你一吼,“你看!”你发现你的钢笔就放在他指的一个墓碑边上 …

当然,还有一个稍有争议的事,是《人民日报》于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市火磨街创刊。1946年7月1日,毛泽东为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亲笔题写了“人民日报”四个字做报名。该报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出版了746期。史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邯郸版”。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1948年5月20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原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边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于是1948年6月15日新版《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创刊,刊号从头算起,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新报名,从左往右书写,这个报名一直使用至今。该报1949年7月31日终刊,共出版了406期。史称“华北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华北版”、“人民日报平山版”。于是有了《人民日报》创于邯郸还是平山(属石家庄)之争。

当然,比《人民日报》之争跟我们关系更密切的是邯郸中学之争。邯郸市市立中学1945年由冀南区始创于火磨街,算是有红色基因的学校,除中学部外,后还设师范部。几经蹍转,迁于北门里丛台下,称河北省邯郸中学;师范部于北关外建立师范学校;原火磨街旧址建河北省邯郸中学分部。1954年,河北省邯郸中学移交给邯郸市。1955年,改名为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丛台校址为本部,火磨街原校址为“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分部”。1956年,火磨街原校址的分部改为“邯郸市第四中学”。但是在四中的校史里正好相反,一中是分部。以至于每年校庆两校唱对台戏,某著名校友只好两边邀请都不参加,写上两份“祝母校邯郸中学校庆大吉”之类的毛笔字,一边各送一份。而后先后改名大专院校邯郸师专、本科院校邯郸学院的师范部,从来不跟两个中学争锋,连北关旧址土地后来也都卖给了一中。毕竟有一中毕业的市领导,也有四中毕业的市领导,甚至有既是一中(高中)毕业也是四中(初中)毕业的市领导,但没有师专毕业的市领导 ...

通宝推:燕人,南宫长万,学菩提,南寒,张燕,桥上,
家园 【邯郸 – 学步桥】续5

邯郸是要复兴的

这是老人家1959年9月来视察时说的一句话。邯郸市是当时邯郸地区的治所。(京广铁路为界)西部的复兴区以重工业企业为主。东部北边的丛台区则以棉纺业为主,兼行政中心。东部南边的邯山区则是商业区。外围是邯郸县(当时河北很常见:同名地、市、县并存)。

邯郸市西部相邻的武安县(市)、涉县有铁矿,南部相邻的磁县有煤矿(后独立出一部分成立峰峰矿区,划归邯郸市)。而本身和东部、北部各县是粮、棉主产区。解放前邯郸有平汉铁路及磁山支线,解放后向西延伸至长治;并修建了向东到大名的窄轨铁路和多个支线。因此邯郸有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天然条件。

一五计划156个苏联援建项目里,有3个在邯郸(一个棉纺,两个煤炭)。随后五十年代末建立了邯郸钢铁厂、马头电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再后来是各种机械厂,军工厂,化工厂 ... 以及更多的钢铁厂、棉纺厂、电厂等等。

还有以中煤一公司为代表的大量建设、勘探、安装央企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也纷纷落户邯郸。使得邯郸从一个几万人的县城,迅速发展为几十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若算上峰峰矿区(煤矿、陶瓷、水泥等工业为主)都过百万了,但是老邯郸人总是把峰峰看作一县(石家庄的井陉,北京的门头沟大概类似待遇)。

伴随着工业化推进,邯郸的政治地位也在提高,邯郸市是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比苏州还要早一年。

其他贴里有网友提到的与上山下乡逆行的农民招工进城,在邯郸真实的发生着。我们家是“外地人”读书分配到了流动性央企,随企业搬迁到的邯郸。但是企业里多数人还是从农民直接招工来的工人,而不是读书出身的技术员和干部。在我们这些央企口音天南海北,因为走到哪里,勘建到哪里,招工就在哪里,然后都跟着到下一个地方,滚雪球一样。包括我前面提到的从四川“返回”邯郸的卓姓同学的家庭。而省属、市属企业工人来源大多是邯郸地区内的十几个县,不过他们之间口音依然差距较大。

说起口音,邯郸周边是很特别的。虽然属河北省,市区和邯郸地区西、南部几个县方言属于晋语区。邯郸地区东北部(如馆陶、邱县)属于冀鲁官话区,东南部(如大名、魏县)则是中原官话区。九十年代我中考的时候正赶上邯郸地、市合并,有很多以口音为依据拉帮结派抢位子的段子。比如:“张嘴大名话,就把盒子挎”,即公安系统大名人说了算。虽然当时警用五四和严格意义的盒子(毛瑟手枪)看起来根本不一样,但是老百姓才不管这些。

关于口音,当地还有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传说:即明军北伐或朱棣靖难造成此地人口大幅减少,山西众移民于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出发来到此地。记得有住校生说的兴起,当场扒下鞋袜给我看小脚趾的,直接把我熏了一个跟头(字面意义):他坐床,我本来坐那种铁脚板凳,一躲,板凳翻了。

“流动性”央企,到邯郸后,流不动了。因为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在九十年代初,邯郸遇到了全国工业城市都遇到的问题:下岗。我记得最早是自行车厂,我上初中的时候就说效益不好,还和上海的自行车厂整合,结果还是不行,最后工人都去早市、夜市摆摊。

以前大家都要走后门去抢、凭票买的自行车居然卖不掉了。满街花花绿绿纤细性感“私人的”洋气牌子,好像叫斯普瑞特还是什么;那种傻大黑粗的“公家的”(曾经是街头小摊卖衣服最硬核的促销用词)居然没人要了。等上高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遇到了麻烦。体育课自由活动时,很多同学已经开始一边踢着跑道上的渣子,一边一本正经的“老毛不懂经济 ... ”了。

那位卓文君的本家,当时就老攥着拳念叨说,朱镕基最恨的,就是军工和煤炭 … 那时候我们单位下面的工程队,都开始各自找活路,不挑是不是本行,是不是本地,有活就干。俗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队领导脑子活的,敢送钱开路的,效益大多还行;“思想不解放的”死脑筋们,就比较困难。局机关靠对下面抽水“剥削”,倒还过得去。

卓王孙富可敌国,可他的本家,却恰好在一个不幸运的工程队。高中三年我只见他穿过校服,包括他去人大念书的进京火车上,即使袖口早就磨秃噜了。他现在是一个大型私募基金的经理,据说超级有钱,呼风唤雨那种,但是逢中必反。不知道是金融界的铁律还是童年的阴影。不过同样经历了那个年代,我们年级还是产生了屡上新闻联播的海军明星舰长;发掘出“战狼”的著名作家、导演等等“红”人。

从读大学到工作,我一直在外地。虽然过年都回家,不过出门少,对家乡巨变除了堵车一直没有直观感受。直到高铁出现以后把快车全部转移到新火车站 – 邯郸东站。第一次下车居然迷路了。原来我一直以为我们家还是邯郸市的东北角,结果才发现这里堪比北京的大楼林立居然也是邯郸市区,打车向西,到那楼道墙皮大幅剥落,楼梯水泥台阶已经明显破损的家,居然要二十多分钟之久。在房地产大潮下,建成区面积总算超过赵国时期了,邯郸算不算复兴了?

通宝推:南宫长万,学菩提,燕人,张燕,南寒,桥上,
家园 看地图比波黑问题复杂多了

似乎后来很少看到这种细碎的领土划分。春秋时期难道真的跟中世纪欧洲一样,通过打仗、联姻、继承,国家领土都这样碎片化?印象中后来赵国一直有山西北部(代)和河北南部(赵)两块土地,看着怪怪的。从这里看,韩、魏更怪,不知道后来是换地了还是都给秦国收了。

同意你对铁器重要性的看法。还有一个说法说春秋时晋国牛是因为有盐池。秦国牛也是在四川取了巴、蜀有自己的盐产地。齐国靠海自不必说了。

家园 应该给习近平寄一本《六国论》

就怕佩洛西学会汉语也给拜登寄一本。

大家都觉得自己一哥不够man。

家园 说到这里,这也是建国初城市化特征

峰峰等城市崛起。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农民进城。第一批成为城市居民。

改开后,通常都不作为数据的。就连新建克拉玛依大庆东川等都不怎么说的。

家园 邯郸一度是赵家嫡支的主要采邑

这个嫡支部是赵孟那个赵家,这个嫡支后来被赵孟那个赵家灭了,记得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就是出自两个赵家翻脸后赵孟家要求相关人等站队而举行的盟誓。

下面粘几段《左传》,其中的邯郸午就是当时赵家嫡支的族长,以封地名为“氏”。

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jiān)。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人门于卫西门,杀人于门中,曰:“请报寒氏之役。”涉佗(tuó)曰:“夫子则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启门。”亦以徒七十人旦门焉,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启门,乃退。(《定十年传》(p 1579)(11100402))

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置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乃使告邯郸人曰:“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叛。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围邯郸。邯郸午,荀寅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而相与睦,故不与围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孟,曰:“先备诸?”赵孟曰:“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为后可也。”安于曰:“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请以我说。”赵孟不可。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定十三年传》(p 1589)(11130201))

范皋夷无宠于范吉射,而欲为乱于范氏。梁婴父嬖于知文子,文子欲以为卿。韩简子与中行文子相恶,魏襄子亦与范昭子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代之。荀跞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祸者死,载书在河。今三臣始祸,而独逐鞅,刑已不钧矣。请皆逐之。”冬十一月,荀跞、韩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定十三年传》(p 1590)(11130202))

二子将伐公,齐-高彊曰:“三折肱知为良医。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尽克也。克之,君将谁与?若先伐君,是使睦也。”弗听,遂伐公。国人助公,二子败,从而伐之。丁未,荀寅、士吉射奔朝歌。(《定十三年传》(p 1591)(11130203))

韩、魏以赵氏为请。十二月辛未,赵鞅入于绛,盟于公宫。(《定十三年传》(p 1591)(11130204))

晋人围朝歌,公会齐侯、卫侯于脾、上梁之间,谋救范、中行氏。析成鲋、小王桃甲率狄师以袭晋,战于绛中,不克而还。士鲋奔周,小王桃甲入于朝歌。(《定十四年传》(p 1596)(11140601))

秋,齐侯、宋公会于洮,范氏故也。(《定十四年传》(p 1596)(11140701))

冬十二月,晋人败范、中行-氏之师于潞,获籍秦、高彊。又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定十四年传》(p 1598)(11140901))

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哀元年传》(p 1607)(12010301))

冬十月,晋-赵鞅围朝歌,师于其南。荀寅伐其郛,使其徒自北门入,己犯师而出。癸丑,奔邯郸。(《哀三年传》(p 1623)(12030501))

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宁跪救范氏。庚午,围五鹿。九月,赵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哀四年传》(p 1628)(12040301))

通宝推:学步桥,南宫长万,学菩提,张燕,箪食瓢饮到中年,
支持
家园 感谢支持

因为新手有发文章限制,昨天半夜发完正文就用完了,发帖已经要认可,所以现在才回。您提及的几位发的内容我也常看,非常喜欢。他们水平都很高,我不敢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