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2013年韩国电影《新世界》 -- 翼德
扩展一下到国家发展和建设就是把经济和赚钱完全等同,忽视人的感受,再苦一苦某些群体的思维时不时就体现。任何领域都要求短期内的正经济效益。
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一部分年轻人声称自己是保守主义者了。
年轻人应该是锐意进取的,这么多人转向保守主义,一方面是对当下秩序的失望,另一方面,这种理性计算的结果就是缺点“人味”,而缺乏人味的社会是缺少归属感的。
1、先说主要矛盾
大家本就从意识形态出发。你说别人「不考虑」,还「相信有脱离阶级的存在」,不是想象是什么?除非你不把我那些文字以阶级解读。
你一再重复阶级分析,又说我脱离阶级,不就是我「反对批资」么。
可上面说了,那些本来就带意识形态和阶级解读。也一再提起,词语有理解偏差、叙事本就看意识形态、情调和叙事有天壤之别。
至于主观判断,光看看你是怎么说我的就足够了。不针对叙事,而是针对我从哪看了什么,有什么观点,不符合什么,你觉得这是讨论问题?
我的观点不过是一句「画面参与了叙事」。你可以证明没有参与叙事,可以证明叙事没有意义,更多是你说的那些作用。
但这就得讨论大众评价和常见理解。可是你没说这些,光说事件是阶级、主创没想法,还有我想脱离阶级去了。是谁的弦更紧?
况且我说的是两部电影。美版叙事也要考虑进去。对于你的「岛型」,我还引入其他电影说明,你又在说什么呢?
要知道,你讲的符号理论、接受理论多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总之,不管怎样你都有理,只要咬死阶级和我怎么样就行了。可我真正反对的有几个?和叙事手法有半分钱关系?
———
关键是你岔开了话题(讨论的不是一回事),并且我不想讨论。比如人家主创想没想过这么深的主题。我又不会测心,说多少也没意义。前面也说了,反对我看法没什么,问题是似是而非,回避关键,乃至诉诸人身。
另外,拔高也不是说你,那本是回复燕人兄的。你转成这个话题,脱离叙事去讨论,才像是在指你。而我想要讨论的,其实是贬低。因为缺乏某种反映或觉悟而贬低。至于韩版,我开始的标题足以说明问题。
2、再说主要差异
先看前面
也就明白最早的回复
简单说,我说的是叙事(story telling)、局面(situation、circumstances)。强调多方面反映,比如场景、色彩(色调、灯光)、服装、镜头、对白等等。他们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整体。我关注的是事件是如何表达的。
典型就是美版俩人办公室面对面。一个人背着阳光,站在影子里。一个人面向阳光,最多照到腿。但实际上没有照到,连坐下都是如此。而且头上间杂一些灯光。
镜头切换到一人、俯视的时候更加直接。
这位头在暗处,身在光明。
这张更直接,背部光明,正面是黑的。反过来小李子虽然整个都是黑的,但是面朝的是光明。另外请注意三个人的手。
(图大小不一,因为是谷歌departed office找到的,本地没有美版。而且这些是用布景(scene)铺垫,还不是整体风格(coloring)。)
类似的布置
镜头上移,可以发现他坐的地方墙皮开裂
注意墙上的补丁。尤其是第二张老大贴着意味着什么。
再来看反差
最典型就是无间道的开头
先是集市的镜头拉长(注意音响的广告牌),然后是一堆专业级HiFi。不只是从市井到专业、廉价到高级,还是从广阔到局促、外部到内部。
这意味着什么?尤其是这个场景里出现的两位。
但是他并不是这里的主人
这里还没讨论在这个前提之下,俩人的交易意味着什么,对比最后又意味着什么。还有更关键的,这些画面比起美版多说了些什么。
还有一些没法说的,比如镜头经常微斜,还缓慢移动。场景细节或者短快镜头,总是有一些杂乱。大部分场景在室内,外景都高、显得局促等等。这些「飘」的主要来源……因为他就是在飘啊。
但是你说的实际上是故事设定(story seting),强调的是设置(set)、背景(seting),还有解读(reading)。这些只是叙事(narrative)的基础。这些有没有画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说
就个人理解,seting+telling=narrative。你强调其中一半,我侧重另一半。关键在于,我说的一半有影像上的证据(废话,本来就是影像),但你说的另一半实际上是市场/接受心理学,没有充分论证。
我强调telling、港美日韩的文化背景、同一内容的不同解读,也是在说并不充分。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岛型」,连带过剩的「阶级」。
另外还有很多词语上的误会,你认为是某种符号,但我只是用日常语言而已。
比如叙事,本来就是「叙述事情」。而SNP,是三个不雅汉字的首字母。肮脏等更是大白话。只有理念不易明白。理念(ideal)强调理性和理想状态,侧重逻辑。这里理解为观念就行,强调因视角而设想。它有一个近义词,叫做意识形态。
最后,以上英文大致看看就行,不精准,但足以说明差异。
———
@燕人 兄看过我分析《功夫》的细节和画面,应该知道我这里在说什么。
———
修改快累死我了,at人如果at不到 可以在前后加上空格。
简单讲,你只是把电影当故事,其余的作为商业风格或者某种价值取向。而且这里的故事偏向story、事件。很少有故的成分。
我的意思是,电影不只是故事。画面也很重要,画面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在编导布置这些的时候,不一定是阶级情调,他们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这是常识,是个电影人都知道的事情。
比如内外转换那段,可以对应身份、心态、局面和价值。
表面市井、廉价,尽管纷乱、烦杂、拥挤……忧心重重,但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内里专业、高级,虽然优质、通透、立体,但却低廉、局促,生活空间是借来的。
就不说他们的试音了,尽管蔡琴一般只是试音,可《被遗忘的时光》在这里太过直接。
而且当一方沉迷「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这句的时候,一方却换线材,让另一方重新听到「是谁在敲打我窗」。然而再到「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俩人在商讨生意,已无人沉迷。
00:08:04 到 00:10:30 总共两分半,已经把他们的境遇、心态完全交代清楚,不需要太多描写,也不需要具体的生活。
而且内外的时间差异也是表现的一部分。外面的嘈杂、缓慢的拉长(镜头),只是短暂的一段生活,又或者双方都认为这段时光即将过去。
然后他出门去干什么了?
考虑到你用金钱衡量卧底,而且涉及到所谓“普遍人性”,这几乎是在说现实中的卧底会怎么样了,而不是电影怎么样。这不是侮辱是什么?
我又不是说现实中没有叛徒。而是你的想法反了。人家没有信仰,会选这条道路?
月兄的影评写得很精彩(比中医、科学那些好很多😄😄😄),跟 @达闻奇 兄写的,属于高手过招,看得我津津有味,您俩请继续。
看了您俩的影评,我才知道,当年我看无间道,就是看了个热闹,看完就完了,现在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没文化😥😥😥
我比你强,还知道抛砖引玉。
不过我抛过好多砖,很少见玉的机会😁。
还刚被铁手回收了一块砖去老君炉了😥
港版所塑造的情景超出我能理解的现实。因此我不喜欢。
注意港版和韩版都是安排年轻警校毕业生去卧底。这些人肯定业务素质超人,心理素质超人,还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不比普通人。可但是长期的卧底不改变一个年轻人?
2006年港片《卧虎》你大概没有看过。也是卧底情节,王晶拍的,曾志伟主演黑老大。两个人被国外观众持固有观念嘲笑,IMDB只给6分。故事中苗侨伟演曾经卧底7年回到警方担任主管官员,很好的安排。在影片开头上司要求派出大量卧底时,他说一定要给这些卧底警察免罪保证,否则谁去做卧底?他的助手接话说,梁朝伟去啊😁。他说这话有涵意的。电影情节深入后观众看到他卧底时枪杀了一个警察。我认为这个情节很真实。与韩国的《新世界》一样真实。
这要自己回味。不过大家估计懒得去找,还是多说一点。一点就够了。
比如美版除了光影,还有衣服。
比如港版墙开裂,多是脚底下出发,虽然已到远处的墙头,但还没到他坐的地方。而且这和拉镜头是一致的。
比如从表面到内里,刘德华为音乐而来,他遇到了有相同境遇的梁朝伟。他们的心态不同,对音乐的关注也不同。刘德华帮梁朝伟感受不同的音乐,事后梁朝伟给了刘德华一个建议,从他这里选一个更好的地方。
由表及里,由里而里。(换一个好商店)我想做个好人。
由外而内,由内而外。(从局促中离开)等待他的是出殡。
中国的作品有意境,许多东西都通过一个事情体现,一两句说不完。
可以慢慢说。
卧底的电影说完,可以说其他的电影😄😄😄
偶尔被没收一两块,湿湿碎啦😄😄😄
这个帖子要进八卦炉了。
但不知道是不是晚了一步?
不理解,这种影评怎么也会进八卦炉?😮😮😮
以前西西河有句老话,“回帖必花”。那时人气不行。现在人气分布过于集中。
现在不止4朵花了,也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