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普京的心思 -- 达闻奇

共:💬317 🌺1568 🌵4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2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历史,抛砖引玉提几个要点,供探讨和思考 -- 有补充

一, 冷战确实一直没有真正完全地结束。

一般来说,一段时世真正完全走入历史,需要的是当事各方势力都消失或转变了,或者一家完全独大,整个社会完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比如说,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历史完全走出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社会。或者西班牙统一后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的欧洲走出封闭的中世纪。

相对应地,没有结束的历史时期,就像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故事一直在变化发展着。吴王夫差胜了越王勾践,越国投降成了吴国附属国;燕国几乎灭了齐国,齐国只剩即墨和莒;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穿梭各国……惊心动魄传奇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故事发展和历史阶段并没有结束。每一个故事既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关联着看。

如果同样这样看近现代历史,一战二战实际上是一个历史阶段。因为都是为改变以英法为主的全球殖民统治而发生的战争。之后的冷战是在解决了殖民统治历史阶段后的新阶段。冷战本身是殖民后的新时代,为确立设定和发展新的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初期的表象,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对抗(只有内部合作,东西双方基本是斗争为主);之后是主席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的三方斗争和合作(西方所说的大三角关系);再之后是苏东坡苏联解体,全球进入以美国为主导的一超多强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合作和和平竞争为主,冲突对抗为辅)。然而,只要历史形成的“一超”美国或者任何一方有实力的国家或集团势力没有长期实质改变现有的世界局势,那么都不能说二战后形成的历史时期结束了。

二战后形成并被改变的是(大致按时间顺序):

1.南北越,重新统一成越南;

2. 东西德,重新统一成德国;

3.华约组织,完全解散;

4.南斯拉夫,完全解体;

二战后形成并且还完全没有被改变的局势:

1. 南北朝鲜(中美俄三方斗争的重点);

2. 日本(美国独占,英国放弃,中国和苏联都没有获得二战胜利国应该得到的相关权益。也是中美俄三方斗争的重点);

3. 中国台湾(中美斗争的重点);

4. 琉球群岛(中美斗争的次重点);

5. 北约(美俄斗争的重点);

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中东地区斗争的重点);

7. 古巴;

8. 其他。

只要上述这些方面局势没有得到真正根本的解决,那么二战后形成的历史阶段就还在延续发展,不论它叫冷战,或者凉战、冷和平、或者其他什么名字。

二、能够在历史一个比较长时期(至少是当事领导人在世时期)立得住的领导人,基本都是深谋远虑的,不会是容易冲动、反复横跳、考虑欠周的人。特别是大国强国的领袖。

如果这一点基本确定,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斯大林不是一个会为了小心眼的“报复”而随意行事的人。回看斯大林整个人生轨迹,基本上不是一个喜欢采取主动进攻方式的领导人,而更多的是采用防守反击战略战术的领导。对德国如此,对日本如此,对中国如此(看对老蒋的态度和措施),对英国对美国也是如此。当然,在对待夹于大国强国间的小国或弱势一方,他的态度和行事方式会是比较强力和不尊重。比如波兰、芬兰,比如南斯拉夫铁托,比如新中国建国前的中共。

那么,基于以上认知和1950年初当时的局势,斯大林应该是根据美国主动提出远东防御范围不包含朝鲜台湾,基于中国毛确定收回旅大港和中长铁路,基于朝鲜金和韩国李都急迫想要统一朝鲜的现实情况,同意朝鲜金采取朝鲜统一战争的。而且要求金行事前和毛沟通。如果美国确实不直接插手,只是暗中相助南韩,那么就只是朝鲜内战,或说是代理人战争。同时,苏联根据实际战况,还可以和美国据理力争日本的相应权益来作为交换。如果美国不放弃日本的部分相应权益(基本可以确定),那么朝鲜半岛就可以比较容易吃定了。如果美国真的亲自下场,那么在远东地区也可以拖住美国和朝鲜乃至中国相互争斗。最坏的可能情况是美国既亲自上阵,而且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北朝鲜。这种最坏的可能情况,斯大林基于新的中苏同盟条约(苏联和朝鲜金之间当时有相同的同盟条约吗?),也只会和只需要在战火已经烧到中国东北的情况下出兵。那么这种情况下,中国东北的权益苏联还是会愿意用自己的血肉从美国手中尽力争取回来的。如果这种最坏情况下,毛还是依靠中国自身力量来反抗,那么苏联作为中国坚强后盾,也会在远东通过中国毛来和美国长时期周旋和消耗,实现苏联全面赶超美国的战略。

这样的局势构思和发展,我们普通人能想到,斯大林不会想不到。主席更不是一般领导人,他一定想的更远更全面。在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中南半岛三个可能发生冲突的战场,朝鲜和越南都是独立的国家,要尊重他们自身的选择,不能要求他们为自己的统一大业而承受分裂的痛苦。而台湾被日本侵占已经50年,国民党也经营了近五年,自身的海战准备也是最短板,各方面都是需要长期准备的。那么如果短时期内东西方两大阵营有大战爆发,就在中国或中国周边,哪一个战场最有把握胜利、影响最深远最广阔?

当时的美方面临的是什么局面?会如何思考和布局?

最近看了点李宗仁在1949-1950年的人生轨迹。个人认为美国政府是国民党在大陆完全军事失败、李宗仁放弃走“第三方道路”和中共竞争避走美国、蒋介石死守台湾和中共继续对抗、毛主席完全确定“一边倒”政策而且和苏联正式达成新的中苏同盟条约的情况下,才承认中国大陆“丢了”。要重新调整远东策略部署,持续独占日本,并且加强朝鲜、台湾和越南这三个战略方向。鉴于美方当时的实力如日中天,这三个战略方向都可以作成虚位以待,利用联合国大义名义,后发制人。

有些历史事件发生是各方共同促成无法阻止的,有些是无需阻止、只需要顺势而为的。

现实和历史一样,也是如此。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有关历史,没有展开探讨当事国的策略和思考 -- 补充帖

主要原因是这些地方冲突斗争的战略部署最终决定权都不在当事国任何一方,而更多的是体现其背后的大国强国的战略决策和意志能力。

如果没有背后的大国强国的支持或反对,任其真正自由选择发展,那么这些国家人民自然会竞争斗争出符合自身人民选择的一方政权,或者长时期陷入内战困境。

小国弱国,特别是夹在大国强国之间的小国,必然受外部环境影响极大,基本只能选边站,无法完全展现自己的意志。只有大国强国,有条件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无他,只是因为大国强国可以承担得起为实现意志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

见前补充 4734018
家园 难说

拜振华得位不正,所以要搞这些地缘政治的幺蛾子来维护选情。不过他的虚弱现在美国老百姓也看出来了,现在支持率还在下滑。

问题是谁都不肯退,司机不退,普京又刚射了导弹,顿巴斯大战已打响,如果拜登也不退,接下来我们可能真要准备找个山洞呆着了。

家园 外一篇:南斯拉夫

之前有几篇帖子提到了南斯拉夫的问题。南斯拉夫历史上与中国渊源深厚,不仅因为南斯拉夫文化如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更因为5.8事件让南与中国有了一种同仇敌忾、血肉相连的共情感。

从历史上,我们也能发现,南斯拉夫与新中国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1.二战时期

南斯拉夫的领导人铁托是苏共培养的,算得上根正苗红,因此他在二战时领导南斯拉夫的游击队进行抗争时,理所当然得到苏联的支持。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后,有两只力量,一个是代表国王的切特尼克武装,另一只是铁托领导的游击队。苏联采取两个都支持的态度,并且在前期更多支持代表南斯拉夫国王的切特尼克。这主要是因为英美支持国王,而斯大林不愿意跟英美产生龃龉。

而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后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跟切特尼克势同水火,后来切特尼克也投靠了德国,铁托就更不客气了。总之,铁托领导的力量最终占据了优势。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人民解放委员会开会通过一项决议,将不承认国王及其流亡政府,并且战后也不让其回到国内。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事前没有跟莫斯科通报。

斯大林知道后非常恼火,认为这是在“背刺”苏联及德黑兰决议。这可以算是铁托和斯大林的第一次冲突。

2.领土纠纷

跟很多其他地区一样,在纳粹退却后,原来的势力范围应该如何划分是一个极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以下内容均摘自《南苏冲突》,为英国人撰写。大家辩证看待):

占领的里雅斯特城和整个威尼西亚朱利亚是一个直接目标,因为铁托认为占有这一地区基本上是合法的。1945年5月2日,他的突击部队突破了德国人的防线,的里雅斯特城在一段时间内是由南斯拉夫和新西兰部队共同占领的,但双方的关系却日趋紧张。盟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抗议南斯拉夫人的行动违反了盟军和铁托早先达成的谅解,而在双方相持了几个星期之后,南斯拉夫人被迫撤退。铁托不仅对西方盟国的态度甚为愤慨,而且对来自俄国人的半心半意的支援深感失望。铁托怀疑,斯大林和丘吉尔已经背着南斯拉夫人,在莫斯科签订了一项以对等原则划分势力范围的密约,他在卢布尔雅那一次直言不讳的讲话中宣称,新的南斯拉夫再也不会忍受这样的待遇“今日的南斯拉夫,决不是以货易货和讨价还价的对象”。铁托的愤怒是针对着西方列强的,但俄国人却也把它看作是对他们自己的含沙射影的批评,因而对此感到十分愤慨。苏联驻贝尔格莱德大使奉命向南斯拉夫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卡德尔虽然作了解释和保证,也未能平息克里姆林宫的愤怒。《南苏冲突》

这可算是铁托和斯大林的第二次冲突。

3.战后的经济发展。

战后南斯拉夫基本采取了学习苏联的方式搞经济,不过结果并非那么顺利:

南斯拉夫和苏联的联盟,相应地削弱了它和战时西方盟国之间的联系。贝尔格莱德和莫斯科都表示强烈反对马歇尔计划,前者主要是出于革命的教条主义,而后者则是因为害怕美国的经济援助可能动摇它刚刚通过军事手段取得的帝国工业。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决心只靠社会主义集团的援助来发展他们的国家。铁托在其负责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的高级同僚的陪同下,于1946年5月底访问莫斯科,以便和斯大林与苏联其他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谈的结果签订了一个经济合作协定,次年7月又补充签订了另一个贸易协定,规定由苏联提供一亿三千五百万美元的信用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成套工厂和工业设备。在这些协定的谈判过程中,在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为取得经济发展应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上,出现了某些意见分歧。俄国人对南斯拉夫的雄心勃勃的工业化计划,显得毫无热情,他们争辩说,他们可以提供南斯拉夫需要的全部重工业产品,南斯拉夫最好集中力量开发它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因为俄国人本身需要它们。总之,正象南斯拉夫人后来抱怨的那样,莫斯科把它的弱小伙伴看作一个殖民地式的原料供应地,并且表现出它毫无真心实意帮助南斯拉夫摆脱不发达状态。苏联提出的作为他们经济合作的形式,即已经在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开办的联合公司,看来目的是在为苏联谋取不公正的利益。因此,南斯拉夫只同意建立两个这样的公司,一个是商业航空公司,另一个是多瑙河航运公司,但就连这两个公司的经营方式,南斯拉夫人后来也斥之为具有高度剥削性。面对南斯拉夫明显的抵制情绪,斯大林取消了建立其他联合公司的建议,转而向他们提供了信用贷款。

4.关于巴尔干联邦

事实上苏联赞成建立这样一个联邦:

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建立联邦的问题是和在联邦或邦联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广泛的东欧国家集团的问题紧密相连的。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期,共产国际曾倡议成立一个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规划的巴尔干共产主义联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南斯拉夫游击运动的发展壮大并把其影响扩展到了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甚至希腊北部,俄国人曾考虑过建立一个在铁托领导下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军事一政治中心。虽然这一计划并未执行,但苏联外交人员曾对这些原则作过令人吃惊的暗示,表明莫斯科很可能赞成根据这些原则重新组合战后的东欧。看来这一重新组合的格局是计划建立三个联邦,一个是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包括阿尔巴尼亚)联邦,另一个是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联邦,第三个是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联邦,这可能是俄国人最终要把这些联邦并入自己版图的预备阶段。通过在1946年和1947年期间对东欧各国首都进行的一连串的国事访问,以及随之签订的一系列相应的双边条约,铁托似乎曾奉命充当了为实现这一计划奠定基础的主要角色。

关于联邦的争论主要是谁为主导的问题:

南斯拉夫和它的保加利亚邻居——他们在战争后期已经由敌人变成了盟友——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尽管并不一直都是亲切的。南、保两国成立联邦的可能性早已在共产党人的思想中有所考虑,铁托和季米特洛夫对此也曾进行过讨论。斯大林在1944年11月22日和卡德尔,西米奇以及舒巴希奇的一次谈话中,曾力促他们把建立联邦的事进行下去。到了1944年底,南斯拉夫人已经准备了一个计划草案,由卡德尔带往索非亚以便和保加利亚同志们进行讨论,次年1月莫沙•皮雅杰又率领一个南斯拉夫代表团赴莫斯科,和保加利亚人以及俄国人作进一步的讨论。可是,尽管大家一致同意建立联邦是合乎需要的,但在联邦应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上,却出现了意见分歧。保加利亚人希望两国以平等的条件进入这一联邦,而南斯拉夫则要求把皮林马其顿并入马其顿共和国(该共和国已经是构成南斯拉夫国家的六个共和国之一),并要求保加利亚的其余部分仅仅作为第七个共和国加入南斯拉夫。如果这对一个独立国家来说似乎是有失体面的话,那么南斯拉夫人就可以争辩说,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也都曾经是完全独立的国家;而且不管怎么说,南斯拉夫在战时曾进行英勇抵抗,而保加利亚则直到最后一刻才抛开战败的一方转了过来,这难道不能证明南斯拉夫是处于优越地位的吗?俄国人起先赞同保加利亚人的论点,后来又转而支持南斯拉夫人的论点,保加利亚人只好默认了这种安排。尽管如此,莫斯科却继续执行一种含糊不清而又自相矛盾的政策。保加利亚人历来对俄国人的势力百依百顺,一点也没有南斯拉夫人那种因战时的胜利滋长起来的好斗的独立思想,因此在南斯拉夫党和国家的领导机构中掺进一些保加利亚人使之变得温和起来,对莫斯科可能是极为有利的。但是,难道拟议中的联邦不会变得过于强大吗?如果是那样的话,西方盟国也会起来反对建立这一联邦,从而使这一问题变成和西方盟国产生争议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关于联邦的计划被搁置起来,直到 1947年8月铁托和季米特洛夫在布莱德进行会晤之后,才签订了两国之间进行合作的协定,计划建立关税同盟,并逐步走向建立联邦。三个月之后,俄国人审批了这个草案,并把所提出的无限有效期改为二十年,这样就签订了南斯拉夫一保加利亚友好、合作与互助条约。

而最终触怒斯大林的是铁托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态度。

会议于2月10日在克里姆林宫召开。莫洛托夫在会议一开始就说:在以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为一方,而以苏联为另一方,这两者之间已出现了严重分歧。后来的讨论,主要是关于拟议中的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联邦以及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形势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斯大林不断的大发脾气,并进行恫吓,这主要是针对季米特洛夫及其同事们,但也转弯抹角地,针对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亚人一样,尽力表白自己完全接受俄国人的路线,并否认他们有任何严重的背离行为,或遇事不与莫斯科商量的情况,或尽可能缩小它们的意义。关于阿尔巴尼亚问题,斯大林再次提出谴责说,贝尔格莱德在没有和他打招呼的情况下,就派出两个师进入该国。他在结束发言时宣称:阿尔巴尼亚应当并入南斯拉夫,但只有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结成联邦后,才能这样做。在谈到联邦问题时,他再次斥责季米特洛夫未经慎重考虑,公开信口发言,而不事先和他进行商量,随后他重申他赞同这样一个联邦(虽然不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间的联邦),而且应当尽快地建立起来。

巴尔干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以及宗教、意识形态冲突使得这里的政治格局极为复杂、破碎、牵一发动全身,斯大林对巴尔干地区的整合抱有谨慎的态度这不奇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赞同南斯拉夫对巴尔干的整合。

斯大林在意的始终是两点,一是这样的整合是否会触怒西方集团,在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关系上就体现了这一点。

另一点就是性格原因了,即是否听话。可以看出在这一点上,铁托和斯大林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铁托自身确实有某种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有想法也有主见,而这显然是不受斯大林待见的。

5.南苏破裂后的经济发展

因为在政治和外交上的灵活与现实主义原则,铁托在东西方两大集团阵营中游刃有余,南斯拉夫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从这里,我们会发现铁托与毛泽东确实有某些相似之处:

一是都出身革命,并且在国内革命斗争中最初都不是苏联待见的那一派,受到的援助也不多(铁托在战时多次抱怨这一点),最终依靠自己打败了国内的反对派,成为胜利者。

二,都秉持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理念,不愿做别人的附庸。

三,在两大集团之间纵横捭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新路。铁托对南斯拉夫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向地方分权,推动工人掌握管理权(是不是想到鞍钢宪法?)等,与毛泽东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斯大林认为毛泽东可能是亚洲铁托,从时间顺序上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斯大林活到53年以后,看着毛泽东一步步成为他不喜欢的样子,不知会是什么心情。

通宝推:曲道自然,燕人,
家园 沈志华的东西主观臆测的成分很大

例如:

沈志华认为,斯大林支持金日成统一朝鲜的决策,既有转向朝鲜以确保苏联在远东的出海口和不冻港的核心利益,也有报复毛泽东的意愿。而金日成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后来他把事情搞砸了,一方面,将中国和苏联拖入了战事。另一方面,中国不得不延迟原本箭在弦上的统一台湾大业。

首先看不出转向朝鲜和报复毛泽东有任何内在逻辑联系。当时金日成已经控制了朝鲜北部。难道说苏联在朝鲜派驻海军就能报复毛泽东?怎么个报复法?如果说后面打朝鲜战争延误统一台湾算是报复,显然是倒因为果,事先没人想到金日成会搞砸,美国会直接参战。

家园 部分认同

1.关于朝战的起源,沈志华根据苏俄档案发掘出的线索当然是解释的一种。我也不完全接受他的解释,但无论后续史家还是历史爱好者作何解释,至少不能绕过他发掘的那些史料。

目前关于这些,还有部分关键性的史料未曾公开,比如斯大林和金日成在莫斯科究竟谈了什么。

我个人的解释是,斯大林推动或说准许朝战,与其说是对毛泽东的报复,不如说是“测试”。

斯大林需要确认毛泽东到底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从他一贯以来对毛泽东的支持态度来看,他是有疑虑的。

不像今天到处锣鼓喧天,在那个时代,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对立的。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伊始就要废除之前跟苏联的条约,要收回旅大及中长铁路,说斯大林内心没有震动我是不信的。不过,是否要在这点上“报复”毛泽东,在我看来鉴定毛泽东是不是个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者倒是更重要的。

我不认同那种“欧洲比亚洲重要,所以如何如何”的思维,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共产主义的带头大哥,不存在欧洲和亚洲要放弃哪个的问题。斯大林虽然对毛泽东说过“亚洲革命要靠你们领导”之类的话,但前提是毛泽东要经过他的测试,这个测试就是朝战。

相比于台海,越南,显然朝鲜是更适合的,如果选择台海,那么一旦美国介入(几乎可以肯定),那么苏联远东舰队如何自处?不像朝鲜,苏联飞机出动还可以打着中国的旗号,军舰如果缩在那里,无疑让世人耻笑。如果不出动,万一美国打high了直逼渤海,苏联舰队是要重蹈甲午覆辙吗?

越南就更不用说了,苏联又不直接接壤,加上此处各殖民势力更加复杂,在这里更难以控制。

所以只有朝鲜是最适合的,金日成又有这样的意愿,可以说一拍即合。

2.我不太认同那种“做了很久的领导人,一定不会冲动”之类的判断。人做了领导人久了,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或者因为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决策不理智、冲动是更有可能的。远的不说,普京这次出手就有不理性的成分,现在还能见招拆招只能说是乌克兰还不够强,另外英美自身还有疑虑,不能说什么都是普京算好的,这是在神化领导人。

从斯大林这个人来看,审时度势,没有太多的意识形态桎梏,现实主义的外交是他的特色。他喜欢寻找足够的安全感,因此朝战即便没有苏联的点头不能成功,但战火烧不到苏联本土那就是能控制的,而中国则必须在这一次较量中证明自己对共产主义阵营的忠诚和“成色”,这也相当于“投名状”。当然,中国做到了,所以有后来的156援助等。

家园 我上一贴已经回了

沈志华的观点是一种说法。但按照档案,金日成会搞砸这是斯大林和毛泽东都预料到的。他们都预计到美国可能出兵,而朝鲜抵挡不住。不然早就放手让小金干了。

家园 同样的“说法”也可以用在中国统一战争上

沈志华的观点是一种说法。但按照档案,金日成会搞砸这是斯大林和毛泽东都预料到的。他们都预计到美国可能出兵,而朝鲜抵挡不住。不然早就放手让小金干了。

同样的“说法”也可以用在中国统一战争上。事实上,苏联多次阻挠中共的统一行动。甚至到渡江战役还建议“划江而治”。

毛泽东在西柏坡说:“国际上有的朋友,对我们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半信半疑,劝阻我们就此止步,和蒋介石以长江为界,搞‘南北朝’。”(陈广相:《关于斯大林干预我军过江问题的探讨》,《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增刊,第98页。)

“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00页。)

中国革命的成功对于苏联来说是个意外。苏联在二战中是“惨胜”,不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所以苏联不想和美国直接对抗。对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不看好。不是说不看好中共能打败国民党,而是担心美国介入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但中共风卷残云般的只用了三年就统一了全国又让斯大林对于美国的战争决心作出了误判。这才有后面的朝鲜统一战争。

家园 不知道你想说什么

你是想证明,因为斯大林在中国内战的问题上出现了误判,所以在朝鲜的问题上不会出现再一次误判?

政治事件是不能直接拿来类比的,美国没有参与中国内战(其实也不是没有,只是没有直接派兵),不代表它不会参与朝鲜内战。

即便照你的思路类比,那么斯大林在中国内战上过于谨慎,为什么不会在朝鲜问题上继续谨慎?

如果中国的作战能力让他感到有信心,认为即便美国参战中国也可以挡住美国,岂不是更说明他把中国当耗材了么?

家园 谢谢回复。我个人只谈朝战,以史为鉴

就目前各方公布的史料,基本可以说,朝战是所有参与各方共同促成的,并不只是一方或一个阵营方面。

1. 从朝鲜金和韩国李的立场角度出发,很显然统一大业势在必行,这是全朝鲜人民和精英上下共同的意愿。和谈不成,那么打就是必然的,只是时机问题。都自认为优势在我,双方都想早打大打。

2. 苏联方面,正如您所说,苏方斯大林的考虑可以从共产阵营、国家利益、远东战略等各方面来阐述,包括苏联一直期望的需要和美英中三方兑现分享战胜日本的胜利成果,和瓜分德国一样,瓜分占领日本本土。美英中苏各占日本本土一岛以及占领东京一部分,苏联应该得到北海道。中方的代表权未定,基本确定美方不会按之前协议瓜分日本。如果美方继续独占日本,那么全朝鲜半岛能够归属红色阵营也是可以接受的,从第三方角度看,这也算是公平。这也是在上面三层考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从斯大林的人生轨迹来看,斯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农民。看他实行的苏联国内政策,他只信任工人,对农民是缺乏感情和需要彻底改造的。在朝战前,他对毛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否则不会一而再再而三推迟毛主动提出访苏的要求,见面后谈的主题更是让他吃惊。所以说,斯大林利用机会极限测试中国毛是顺理成章也是必须尽快尽早办的事。

3. 美国方面,到了1950年2月后,已经“失去中国大陆”,战略调整势在必行。中国大陆失去,中国代表权未定,美国是不可能同意再分日本了。太平洋战争美军付出很大代价取得的成果,是不可能拱手相让一半给红色阵营的,也完全不放心部分交给国民党中国了。朝鲜半岛南部、台湾岛、越南三个方向如果再不战而放弃,在美国内部也很难接受和解释了。这三个方向任何一个地方有战争爆发,美方都可以也必然运用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平台,挟天下以令诸侯,充分发挥全球超强优势,后发制人。不论哪个方向成功后,还可顺势利用国民党的老蒋和老李,或新兴实力派,重新和中共争夺或分享中国的主权和话语权。所以说,美方有极强的后发制人的愿望和规划。

4. 中国方面,其他领导人不多谈了,所有人都希望和平搞建设,更不希望和美国直接对战。后来的抗美援朝主席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下定决心的。那么朝战爆发前,主席有没有深思熟虑过各方面呢?我个人认为是有的。从主席一生的人生轨迹来看,主席也是一个不喜欢主动攻击、而喜欢文攻武卫,先退让三分、之后打防守反击。这有助于团结群众、万众一心更彻底地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

所以在朝战爆发前,在三个方向上,在无法判定战争会在哪里打响、规模会打多大时,主席都有一定准备,也都没完全压上。相对来说,在海南岛解放(1950年3到5月)之后,军队对海岛的战役有了一定经验,地理上也钳制了越南方向。美方是否会插手台湾海峡,其实没有一点把握。若是美方不插手的话,解放台湾应该大致还是按解放军后来的实际操作进程,先解决舟山群岛、金门马祖方面的敌军,取得胜利经验后,再前出澎湖台湾。

在越南战场上,根据越共胡志明的要求,毛在1950年4月即从各部队抽调精干筹备军事政治后勤顾问团。同时从4月起,中国援越物资开始运进越北根据地。此时海南岛战役正在进行。

5月13日,金日成向中国通报统一战争准备情况。这个时间点是个分界点,目前个人还没看到相关整理或分析此时间点到一个来月后朝鲜战争爆发时中美苏三方的很多细节准备或应对的说法做法。南北朝鲜方面也需要查看。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6月27日,美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同日,联合国通过83号决议,建议组建联合国军参战。

6月28日,美军作战飞机进入朝鲜半岛战斗。

朝战开战后,1950年6月30日,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在中南海接见了赴越顾问团师以上顾问及部分团级顾问,给他们提了要求。

7月初,陈赓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率20多名随员率先由昆明风雨兼程赶往越南。陈赓小团队是秘密入越,和正规顾问团不同。可见,此时的主席对国民党军队在美方法方支持下,借道越南反攻回广西云南,也是注意防范的。

7月7日,联合国授权组建联合国军参战。

7月下旬,赴越军事顾问团正式建立,79名干部、250名随员,在团长韦国清率领下,于8月12日拂晓到达越军总部所在地广渊。

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

第二天1950年9月16日,至抗美援朝开始前的10月13日,在中越边境首先打响了越法边界战役。这是越盟主动发动的战役,目的是打通越北解放区与新中国之间的交通补给线。是否有中方顾问建议要求越共在朝鲜半岛战争规模扩大同时,在决定志愿军入朝参战之前,测试分散美军在半岛的注意力、测试美军法军在越南方向的增兵意愿?我看很可能,时间点非常吻合。

在完全确定美军就是主攻朝鲜半岛方向,主席下了最终入朝参战的决心。

通宝推:燕人,
家园 如果看看中国共产党对铁托南斯拉夫的批评就更有意思了

在资本主义世界面前,这些共产主义理论主导的国家矛盾层出不穷,最终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家园 其实那时批判的做法还是可以的

骂的厉害,但是下面处的还是不错的。斗而不破。内部斗争。

这是对的,搞的动作剧烈了,就不好了。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太不够成熟,大家之间没有处理机制。经常过火,也是需要思考吧。

毕竟还是年轻。

家园 谈到铁托,必须要学习一篇文章,1964年11月21日,

中国的【红旗】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

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 】(红旗杂志1964年21、22期合刊)

这篇文章发表于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的第二个月。

我摘录一段其中有关南斯拉夫和铁托的内容,这段内容代表了中共中央对当时的南斯拉夫和铁托的态度和评价。这应该也是毛泽东本人的态度。

【六、他(指赫鲁晓夫)公然违背一九六〇年声明,不遗余力地替叛徒铁托集团翻案,把已经堕落成美帝国主义走狗的铁托说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把已经蜕化成为资本主义的南斯拉夫说成是"社会主义国家"。他反复宣称他同铁托集团"属于同一个思想,以同一个理论为指南",表示要向这个出卖南斯拉夫人民利益、破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叛徒虚心学习。】

再摘录几段:

【八、他极端仇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革命路线的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他推行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大障碍。他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任意造谣诬蔑,同时采取种种卑鄙恶劣的手段,妄图颠覆社会主义的中国。他背信弃义地撕毁了几百个协定和合同,擅自撤走了数以千计的苏联专家。他在两国边境上制造纠纷,甚至在新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颠覆活动。他还支持印度反动派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动武装进攻,同美国一起,用军事援助,去鼓励和帮助印度反动派向中国进行军事挑衅。

。。。。。。。。。。。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妄想扭转历史潮流的丑角,但是,这些丑角没有一个不是以身败名裂而告终。无数的事例证明,凡是不顾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违抗人民意志而胡作非为的人,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英雄人物",也不管他是多么的骄横跋扈,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变成一个滑稽可笑、一钱不值的人物。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下场结束,这就是他们的共同规律。

  第一国际时期的"人物"如巴枯宁之流,曾经是嚣张一时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英雄",但是,为时不久就被人们抛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第二国际时期反马克思主义的"好汉"伯恩斯坦和考茨基,曾经是霸占国际领导地位的"庞然大物",到头来只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叛徒称号载入史册。列宁逝世以后,反对派的头目托洛茨基曾经把自己装扮成好像是一个什么"英雄",但是,事实证明斯大林说得很对:"与其说他像个英雄,不如说像个戏子,把戏子和英雄混为一谈无论如何是不行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谁妄图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谁就要被压得粉身碎骨。正如毛泽东同志反复指出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修正主义者也是纸老虎。那些代表反动阶级、反动势力的"英雄好汉"们,尽管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实际上不过是貌似强大的纸老虎,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不要多长时间,他们就会被历史的巨浪所淹没。赫鲁晓夫并不例外。想当年,他在苏共第二十次和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大反斯大林、大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气焰何等嚣张。但是,曾几何时,这个反苏、反共、反华的"英雄",就步了他的修正主义前辈的后尘。不管人们曾经怎样劝说过他,要他浪子回头,但是,他毫不理会,终究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我的感想:铁托能够同时让苏共中央和中共中央仇视,不得了啊。是个人物。

可悲的是,苏共中央已经完了,铁托的国家也完了。历史人物赫鲁晓夫和斯大林的后代,都逃离了自己的祖国而生活在他们的敌人---美国的国土上,这真是历史的奇幻剧。

家园 大致是这么几个层面。

一、 越南

关于越南的事情很明确,在早期,苏联是相对不重视越南的。柯庆生在《东亚社会主义同盟与美国的遏制战略》中说:

在越南,毛泽东向胡志明(H。ChiMinh)的共产党军队提供了大量援助。如果斯大林能更牢固地控制中国的对外政策,胡志明得到的援助可能就要少得多。1949—1950年,毛泽东把越南视为中国的战略要地,并认为他可以借此确立自己的国际主义者身份。而苏联对越南则没有那么大兴趣,它对越南明显要比中国谨慎。作为全球性大国,苏联的主要利益在欧洲,它担心共产党人支持越共抵抗法军的国际主义高姿态会削弱法国国内甚至法共内部对苏联的同情。由于北约刚刚成立,欧洲防务的本质尚未清晰,法国的未来走向对冷战至关重要。对苏联而言,越南的重要性要小得多。苏联还担心,越南冲突可能升级为美国介入的战争。最后,斯大林显然对越南共产党(以下简称越共)的意识形态疑心甚重。

事实上斯大林的态度一直很明确:

除了上面提到的法国和北约这个关键问题之外,即便出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苏联也不太会积极援助越共。首先,苏联面临的威胁和中国不一样;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斯大林比较重视朝鲜而轻视越南,因为越南离莫斯科比朝鲜要远得多。其次,苏联外交政策史学家伊利亚•盖杜克(IlyaGaiduk)认为,斯大林非常怀疑越南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主义性质,因为他觉得越共和西方接触过多。尽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通过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决议,国防预算增长了两倍,但这时斯大林正把主要精力投注在比越南更重要的问题上。所以,他仍然觉得越南是次要的,更不愿冒险在越南发起另一场朝鲜战争(这种冒险会使他的盟友和美国再次卷入战争)。

文安立认为,斯大林不仅不关心越南,而且担忧北京支持越共的热情程度。1949年斯大林让中共“负责”领导亚洲革命的做法符合同盟的等级制。但当苏联获悉1950年中国的大规模援越计划(其中包括中国军队直接介入)时,斯大林警告中共不要在越南冒险。文安立解释道,毛泽东建议越共采取进攻行动,而斯大林却主张防御和谨慎。虽然斯大林在原则上支持越共,但他还是不希望中共给越南过多援助。他认为,中共不应过分相信美国不会援助法国。

1950年1月,北京牵头安排胡志明为首的代表团去莫斯科。斯大林接待越共代表团时态度冷淡,而毛泽东和周恩来却是热情洋溢(那时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莫斯科进行中苏条约谈判)。盖杜克认为,斯大林同意接见胡志明的唯一原因是,他不愿让正在莫斯科访问的中国领导人为难,因为胡志明的行程是他们安排的。根据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Khrushchev)的回忆,胡志明抵达莫斯科之后,斯大林并不高兴,而且轻视胡志明。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20世纪50年代初,如果国际共运紧密地团结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那么遏制越南的革命就会容易得多。实际上,莫斯科并没有积极插手东南亚局势;北京比莫斯科更关注亚洲、更信任农民革命而不重视法国政界的反应,越南因此得到了大量中国援助。总之,越共难以遏制的原因在于:中苏各行其是,毛泽东想在国际舞台上证明其革命者身份。

而中国支持越南的理由也很明确,一个是“自古以来”,历史上越南一直被视为中国的势力范围。

二是意识形态原因,毕竟是“社会主义兄弟”。

三是地缘安全,这也有防止美国等“帝国主义阵线”进犯,也有防备当时国民党残余势力借道袭击中国南方的考虑。

所以你说的,战略试探,恫吓,防御,肯定都是存在的。我的意见还是以防御为主。因为如果将其视作嵌在一个大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角力的视角的话,当时的中国显然只能以防御为主。

这里还有毛泽东在九月16日发给前方的两封电报:

军委关于同意对广东、 广西的军事部署的电报

(一九五○年九月十六日)

邓谭赵苏〔1〕并各军区党委:

九月十三日电悉。(一)同意你们对粤桂五个军的部署。

(甲) 目前形势下, 海南岛有四十三军一个师已足; 该军主

力仍可位于大陆, 并可照你们部署以一个师开钦防〔2〕。

(乙) 你们于南宁西南地区集结一个师继续剿匪, 并准备与

四十三军调驻钦防之一个师配合歼灭由越南窜入之残匪,

是很必要的。 惟请注意, 这两师兵力不要太迫近越南边界,

要距边界远一点, 如匪军由越回窜, 则诱其深入百余里或

二百余里, 然后我军以必要力量切断其来路, 由西向东歼

灭之, 切忌打得太早, 迫其逃入越境, 麻烦甚大。 为歼灭

该敌, 我两个师及地方部队, 须指定一个能干的军级人员

统一其指挥。(丙) 广州佛山花县英德及其以东地区经常保

持四个师是必要的。 惠州及其以东, 包括潮汕海陆丰区域

须经常保持两个师, 以便及时歼灭可能由台湾方面乘机偷

袭之敌。(二) 你们对四十八军的部署是对的, 该军收缩地

方工作的时间如来不及, 可以推迟至明年一月底或二月底

519集中完毕。 (三) 湖南之两个军, 请你们考虑, 在明年春季

集中一个军于机动位置, 明年夏季或秋季再集中一个军, 是

否可行, 盼查明电告。 (四) 主力各军明年的剿匪工作、 军

事训练、 文化训练和生产任务须作必要的调整, 不使互相

冲突。 即是说, 凡有匪的地方, 必须争取于明年彻底剿灭;

文化教育须用大力推行; 军事训练亦须占有一定时间完成

一定整训任务, 务使武器不生锈, 装具不遗缺, 战斗意志

不降低。 为达上述目的, 则生产任务不能太多, 应以改善

部队生活为主, 不以增加国家财富为主。 如不减少生产时

间, 则文训与军训两项任务即不能完成。 此问题为全军共

同问题, 除请你们考虑外, 亦请西北, 西南, 华东, 华北,

东北各军区负责同志加以考虑, 以其意见电告为盼。

军 委

九月十六日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军委关于广西我军注意不要超出国界的电报

(一九五○年九月十六日)

邓谭赵〔1〕并告张莫李〔2〕:

你们十五日廿三时四十分电及张莫李十五日电均悉。

张莫李所提意见是正确的, 但须令我军注意不要超出国界。

军 委

九月十六日十四时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这两封电报主要是关于南方前线的兵力部署,主要强调如果国民党残匪越境来犯,要诱敌深入,让其进入国境一段距离后再予歼灭,防止其逃回国境以外。

第二封标题就很明白了,实际上两封电报都强调了不要越界的问题,这一方面是诱歼国军的战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不要给美、法以误解我方防御意图、防止战事全面升级的因素。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

二、 势力范围

事实上,不管强调斯大林的苏联如何以欧洲防务为重点,这固然是对的,但绝不意味着他会放弃对亚洲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无疑是最重要的选项。而新中国一成立毛泽东就要求收回苏联对旅大和中长铁路的控制权,这无疑会让斯大林陷入疑虑。

不要忘记,在国民政府时代斯大林就强迫蒋介石接受了让外蒙独立,成为中俄战略缓冲区的协议。在新中国和苏联的条约谈判期间,毛泽东也曾试图试探苏联对收回外蒙的态度,斯大林反应强烈。毛泽东于是不再提此事,但无疑有以外蒙投石问路、以退为进要求斯大林接受旅大和中长铁路的处理方案的策略。

而金日成领导的朝鲜对于苏联的忠诚度和服从度,无疑是要比毛泽东的新中国要高的,那么斯大林在朝战一事上倾向朝鲜就很自然了。但要注意的是,斯大林虽然“允许”金日成发动朝鲜统一战争,但并没有在援助等问题上“一以贯之”,将金日成的希望燃起后,他又把球踢给了中国,表示援助等事需要跟中国谈,是否发动战争也要中国的“允许”。

而金日成在这里玩了心机,他跟毛泽东谈时表示苏联答应出兵和援助,中国不需要做什么,只要点个头就行了。毛泽东表示怀疑并电联苏联。斯大林很及时地回复了电报,表示同意金日成发动战争的意见。毛泽东见苏联已经点头,便也“只好同意了”。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战略先后的问题,如前所述,苏联肯定没有在越南方向发动对资本主义阵营进攻的想法,但斯大林和金日成都明白毛泽东在做解放台湾战争的准备。

金日成挑这个时间点抢占先机,站在他的民族立场上固然不宜苛责。那斯大林为什么会“放行”?

这实际上还是要回到斯大林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理解上来,事实上如果中国顺利收复台湾,将直接改变整个太平洋的格局,并且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是否还会听命于苏联这也是有疑问的。因此,保持中国对苏联的依赖性,在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提前爆发的基础上,尽量维持目前地缘政治局面的均势,实际上是雅尔塔体系主导者美英苏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而对此,毛泽东也心知肚明,在经过了朝鲜战争的“考验”之后,中国成为无可争议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老二,亚洲革命的领导者。而对越共的帮助,也体现出了中国的战略思维。

当年奠边府大捷后,北越政府本想一鼓作气趁机统一全国,却被中国领导人力劝和谈,接受日内瓦协议。北越领导人极为痛苦,这也成了日后中越反目的“楔子”之一。

而到了六十年代,因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斗争,中苏都需要证明自己才是有资格领导社会主义阵营的,对越南的争取就成了很重要的一环。而这时候中国对西方阵营的态度则变得更为强硬,越南这时候反而希望与美等进行和谈。之后越与苏走向亲密也有这方面原因。

站在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这种“反复”其实很正常。所以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内心里,你认为某一方是自己的“盟友”,都不能无限制地对其“诚恳”或放松防备。最近俄与越南举行的军事演习就让网上吃瓜们又吵了起来。大家都在吵这个演习是演给谁看的,为此又陷入了站队游戏。其实很简单,既是演给美看的,也是演给中国看的。

三、 战略主导权。

回到之前的话题,关于朝战以及中、苏(俄)、美等的问题,其实主要是一个,就是在自身与外界实力变化的时候,如何把握战略主导权的问题。

毛在这点上当然是高手,而斯大林当然也是个巨人。而从事后来看,在以朝战为核心的这一系列事件上,苏联其实是亏了,事先预想的对日本、中国的控制和辐射实际上都没实现,除了让中国参战以避免中国在苏、美之间“横跳”外,几乎没什么所得。

而后来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阵营主导权、发展方略上的龃龉则有些“宿命”的味道,只能说西方阵营中美国一家独大,而中、苏的体量和实力都决定了其不可能接受自己成为谁的“附庸”。

所以战略主导权,一方面要尊重实力,不能任性而为。另一方面,审时度势,抓住机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小国固然有自身的痛苦,即只能选择依附大国,夹缝中求存。而大国一样有大国的难处,那就是转身慢,每一次“转折”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通宝推:曲道自然,
家园 都是站队搞的

社会主义阵营始终没能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与民族国家范式的问题。

当然资本主义阵营也有这个问题,但其一有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大家在里面讨价还价总还有腾挪的空间。

二是殖民地红利始终还有一些,所以也可以尽量维持。

而今资本主义红利也吃的差不多了,必须面对转型的问题,而如果继续坚持帝国主义思维,那就是把历史上的事情再演一遍,没啥新鲜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2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