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 -- 燕人
王家卫这两部电影缺乏故事性,走的意识流,或者说要观众自己去串故事。简直是自己找罪受嘛。
看电影最怕遇到这种事。所以我看电影都是等口碑、影评,或者别人介绍。懵头懵脑的进电影院是年轻时候干的事😅😅
侯孝贤导演舒淇主演,《刺客聂隐娘》。我是奔着美女去的。
该片获得中外无数个奖项。我了个去。看了开头就开始快进,快进到一半索性放弃了。
导演太有想法了。但我是一个普通人,接受无能。IMDB也只给6.3.
IMDB的分数对我而言,电影可看性的相关性很强。
说实在的,我觉得人生,历史和世界的大道理,在电影里是无法表现的。故事条理明白,人物性格突出,就行。
我请领导看,给她说这是文艺片。电影宣传就是这么说的。
结果也是看不下去,但我们没退场,就在电影院里聊天。偌大个电影院里没几个人,聊天也不影响谁😄😄。坐一起聊一个多小时,谈恋爱都没聊这么久过😂😂
对电影最深的印象就是,电影画面雾蒙蒙的,而且画面转切异常缓慢,我实在不明白导演要我们从画面中看出什么😠😠
看电影,追星不如下河。
你最近看什么有趣片子,也不介绍下。
因为故事条理和人物性格就是大道理。那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这还是西方思路的问题。
所谓哲学建置,就是设置一个理念,然后所有情节都是它的展开。本质上,一部电影解决一个理念,一部电影解决一个问题。理念源于问题,问题出自局面,局面反映的是人类在具体时空中的处境。因此,一部电影能够解决至少一个大道理。
但是这和中国传统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要么是古希腊,讲究逻辑演进,对应的是文艺片。要么是基督教,讲究信念宣讲,对应的是商业片。而中国讲究的是意境和体验,要么如诗般含蓄,要么如史般庞杂。两者都不求什么理念,而是通过展现情境,让你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理在事中。
没用的扯完了。其实核心很简单,中国传统是「一就是多」。一个内容,可以有无数种理解。一个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故事和理解是两回事,读者不需要有太多的探寻。典型就是《西游记》,几乎每句都有出处,但影响我们看了吗?
顺着理念来,未免痕迹太重。顺着逻辑来,未免造作太过。顺着信念来,未免偏见太深。无论哪种,都要求你必须探寻,才能得出一个答案。这近乎强迫。你只能接受游戏的规则,否则就白看了。
总之,现在电影的乱象,包括各种作品的乱象,本质上都是文论不正,削足适履的结果。
水平姑且不论,由于全是他自己,他当然有权利了。😄
但是电影产品的水平千差万别。你看电影的感受有时就是要扁人😁。
都是去年的新片:
《芬奇》比较有趣,汤姆汉克斯演的。《慕尼黑交锋》有点沉重,但比现在的俄乌战争好些😄
等你看完再来聊吧,先不透了
哪怕只是听个响。
理念冲突太大,一个细节整个电影都要推翻。受不了智商堪忧的折磨。
太新,可能投票数量不够多。下来看看再说。
电视剧垃圾,但还算可以有趣,还可以跳着看。电影弱智,你要从头到尾都弱智。当然大部分时候,主要是无法接受他们装腔作势,把大家都当傻瓜。看着高深,其实和中二病并无区别。
当然幼稚是人类常态,就像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你发个主贴,我唱对台戏,好否?😁
不过我觉得《芬奇》更有趣、轻松一些,一定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