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个15岁的阳光男孩,被大而黑心的媒体给活活逼死了 -- hwd99
如果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那么一家大型的正规媒体能产生多大的破坏力?
他们只要轻描淡写地,按自己的喜好发一篇只写了部分事实的报道,就可以轻易逼死一个人。
15岁的男孩刘学州,就这么被活活逼死了。
今天,全网都在批判新京报,一家大型国家级媒体,甚至还具备官方背景。
可惜,它做的事,不符合自己那显赫的身份。
身份证上写着2004年出生的刘学州,实际出生于2006年,他的亲生父母给他取名叫丁晶。
当时,丁晶的生父已婚,生母未婚,生父和原配离婚,打算迎娶刘学州的生母,但凑不够所需的几千块钱彩礼。
所以,他们把3个月大的丁晶给卖了,卖了3000块钱,用这笔钱当彩礼把丁晶的生母给娶了。
而丁晶,被河北邢台的一对夫妻花3万元买下领养,并改名叫刘学州。
2009年,刘学州的养父母在农村房子内制造烟花,不小心引发了爆炸,不幸双双去世,这一年刘学州不足4岁。
从此,刘学州就成了一个孤儿,寄居在养父母的各个亲戚家中度日,依靠国家发的孤儿补助生活,后来又依靠国家的免费义务教育和各种奖学金上了学。
在不断的寄居中,刘学州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养父母亲生的,和这些帮助他的养父母的亲戚们也没有血缘关系。
2021年,网上兴起了各类帮助拐卖儿童寻找亲生父母的活动,孙卓和孙海洋和亲父母相认后,都获得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15岁的刘学州,看到孙海洋等人的美满结局后,也想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而一直抚养自己的爷爷奶奶等亲戚(养父母的),也支持他的行为。
2021年12月6日,刘学州开始寻亲,他在宝贝回家志愿者网上面发布了一则寻亲视频,自称来自河北邢台,养父母在15年前从山西大同的一家饭店将他买来,得到了警方的联系。
2021年12月14日下午,刘学州的爷爷奶奶在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当初收养刘学州时亲父母提供的一张疫苗接种卡,上面有刘学州的本名和亲生父亲的名字。
简要介绍:此后顺利找到父母,给父母表达希望有个家,产生矛盾。父母早已各自多次重组家庭,有5个子女,不愿接受或过多付出。新京报为利益单方面报道父母观点,丑化这个阳光男孩,造成网暴,不胜压力下男孩自杀身亡。
男孩实际年龄15岁,身份年龄17岁,已自立,在大学读二年级,多次得奖。但在成长过程中受过太多苦难,渴望温暖的家庭,通过寻秦却带来更大伤害。
资本控制的媒体,太可恨可怕。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西方资本早已大量控制我国很多资源,包括媒体资源,宣传殖民地文化。
错误报道必须在原刊头版刊登勘误以及道歉,否则停刊处理
如果它哪天想干点人事了,那它就完了。
当贼作奸犯科未必会出事,太多的贼死在上岸的路上了。
也算是天道轮回。
新京报是正经事业单位,虽然是自收自支。由《光明日报》和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锅还甩不到资本身上。
变成了资本管理模式。此后的转让,能有多少改变。
出了事就封杀媒体,媒体越来越少,那么剩下的就越来越尾大不掉,越难管理。
应该立法,建立明确的监督和处罚机制,在合法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合规媒体出现才对。
现在的《新京报》和资本有什么关系?
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光明日报》参与控股。
如果国资也算资本的话,倒是能说得通。
问题现在大部分媒体都是这种资本运作模式,别的媒体没出事,《新京报》总出事,这和主办部门关系更大一点吧?《南方周末》换了爸爸,不也乖得很?
资本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不要出了事就光拿它打靶。放过了真正该解决的问题。
形成了资本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维。此后虽然资本退出,但其模式和思维方式恐怕都留下来了。
这种模式,就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怎么吸引眼球捞钱怎么干。
南方周末现在不是乖得很吗?
南方周末2022年的新年献词不是正能量得很吗?
《新京报》是北京宣传部主办,这板子只打《新京报》,不往上打,能起什么作用?
《新京报》难改,有《南方周末》难改吗?
如果没有改变,只能说明现在《新京报》的主管部门不作为,不担当。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的工作上,存在重大缺陷。
财新可以直接发法庭案卷,大曝内幕。然后,胡某某被贵某某打了,变低调了,财新也低调了,特殊渠道一度变成了新京报,继续看案卷,大曝贪官内幕。什么两报一刊那是老黄历了,根本说不上话。
这些媒体都是通天的
问题恐怕就在上层。例如,中宣部力推的电影 金刚川,实际是一部宣传美国意识形态电影。 参见,《金刚川》是一部宣传美国意识形态的电影
http://www.hongqi.tv/xuehui/xuezhe/2020-11-12/1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