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共:💬181 🌺785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几乎没有一个小孩像我一样参加过所有的生产队会议

因为我家人少,房子大,正好作为生产队开会的场所,我因此列席了几乎所有的生产队会议,观看了他们民主选举的过程,观看了重大事项讨论的过程,而这些普通孩子根本不知道, 而数据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否则就像那位翻来覆去说喜悦,这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的视角。

另外说到农忙,长江中下游一代,放暑假的时候已经基本忙好了,没有太多的农活。碰巧遇到周末,我从学校,也是要参与劳动的,因为大家都分田了,农忙的时候实在找不到其他人来干活,只能自己家干。

家园 这个描述没有任何问题

生产队开会的场景,我还有模糊的印象,好像是传达计划生育精神的会。

我们那儿的池塘没有分单干,有几年,村门口的两个大池塘,每年腊月份,都抽干了,大家伙一起还分鱼。

长江中下游的并不都是双抢。我们县的有几个镇就双抢,我们镇就不双抢,我们更靠近北方,只种一季水稻。

陈王的叙述没有任何问题。我不知道你阴恻恻的总把说事向搞人方向引导,到底是想干啥。

家园 此贴被举报了

下河被举报第一帖,发帖纪念一下。

家园 虽然有点此地无银的意思

看到你发帖说有人要封你的口。

可能是因为你这个帖是给我的回帖,所以系统也短信通知我你的这个帖也被举报了。

虽然有点此地无银的意思,俺还是声明一下,俺没有举报你的这个回帖。

下河以来俺还没举报过。

家园 批评包产到户的理由

大概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包产到户导致各自为政,农田水利工程荒废,农用机械低效使用甚至荒废。所以包产到户其实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倒退。第二,包产到户后的八十年代的确农业增产,但真正原因是化肥和良种,包产到户不造成增产。

这些观点单拿出来都有道理,但这些批评包产到户的声音还是错了。错的原因是背离了唯物辩证法。这些批评者没有做到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分析,没有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首先说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因素:人口。五十年代,中国人口达到6亿,其中5亿多是农民。包产到户开始的1979年,中国人口9亿7千万,其中农村人口8亿多。而现在总人口14.1亿,农村人口回到了5亿,而且平均年龄老多了。我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人多地少经常出现,在近现代史,更是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常态。1979年的中国农村,其实存在大量隐性失业,除了一年中有那么几天人手紧张,绝大部分时间劳力过剩。这种情况下,先进生产方式所能带来的好处,大部被充沛的劳力所抵消。中国传统的人力精耕细作仍然大行其道,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东北黑土地上的国营农场等少数场合例外。当时的农业主要矛盾不是生产方式。我至今没有看到批评包产到户的人提到人口因素,这就是脱离实际了。

再说当时农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要吃饱穿暖。不知年轻人是否知道工农业剪刀差。为了发展工业,我国没有原始积累,只能向农业、向农民要。七十年代末的大多数农民,完全没有过上能放开吃粮的生活。再看当时人民公社的工分制度,首先是农民出勤后是否卖力和收入并无直接联系,然后如果大丰收和农民收入也没有直接联系。包产到户,我的一个不成熟的理解是国家终于向农民有限让利。当时有句很著名的口号:“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从今日眼光看这句口号简直在反映农民受盘剥之重,但在当年已经是对农民积极性的鼓励。农民终于可以凭借勤劳和优良农事技艺获得更高一些的所得。说到化肥和良种,是包产到户后的农民使用化肥良种的积极性高,还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对此积极性高?这,就是包产到户的意义。

综上,包产到户并非完美,但大致顺应当时的情况,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有积极作用。

通宝推:假日归客,
家园 江苏气候种单季稻的多

单季稻暑假小孩子的确是很闲的

家园 哈哈,够劲。我又不是农民,我需要知道那么多吗

咱是农村出身的,但咱不是农民,咱那个时候只是一个记事的少年。

我们不是你这种神人,那么小的年纪就什么都知道,咱没有那个本领。

家园 你呀,肆意歪曲他人。有意思吗?为了什么?

集体的时候偷懒,跟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什么关系,别歪曲。你太歪曲人性了。在西方,河里有人就描述过,偷懒是一门手艺,老人会教给新人的,你不会不知道的。别玩这套儿玩意儿。

第三段也是肆意歪曲,把歪帽子高高滴戴到他人头上,你行啊,你厉害。

后两段就是扯淡了,跟我说的一点关系么有。

我只是谈我的体验,在河里这都不容许吗?需要你们几位西河狂人、大佬来攻击吗?!真有意思。

家园 包产到户之组合拳 -- 有补充

包产到户,我的一个不成熟的理解是国家终于向农民有限让利。

兄台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这确实是国家向农民的让利,而且,我也不认为这是让利,而是当初国家实施大仁政,让农村担当新中国工业化发动机的阶段在逐步结束,中国的工业化开始反哺农业的开始,这个过程也不是开始于包产到户,而是国家三线建设基本结束,1970-1975年。

虽然官方只宣传包产到户,但实际上与包产到户同时实施的,还有秘而不宣的组合拳:

1,1979年开始,减少粮食统购数量,增加农民自主粮的留存,以某网友家乡安徽霍邱县为例,霍邱县1982年的粮食产量比1976年低3465万斤,但国家征购少了7884万斤,这样1982年农民手里的自主粮比1976年反而多了4419万斤。这是农民猛烈的幸福感来源之一。

2,1979年开始,减少粮食统购量的同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而且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包括大幅提高农村经济作物的收购价,以至于粮食价格出现倒挂,粮食收购价高于粮食销售价,这个差价当然就是靠财政补贴了,这是农民猛烈的幸福感来源之二。大量的财政补贴当然不能持续,这就是八十年代后期猛烈的通货膨胀的直接驱动因素。

3,减少了农村粮食征购,农民吃饱了,但城市吃不饱了,于是大量进口粮食(主要是小麦),解决城市的粮食缺口。1979-1982年短短4年,国家净进口粮食(基本上是小麦)5093万吨,占当时全国小麦年总产的接近20%,超过了1963-1978整整16年国家进口粮食的总量5078万吨。所以,那个年代不仅大量进口小汽车,还大量进口粮食。

4,包产到户,解散集体经济,直接的后果,就是减少了集体提留,农民家庭直接所得更多了,而且再也不用农闲大搞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了,这是农民幸福感来源之三。什么,水利设施会荒废?没关系,报应不会来得那么快,前人留的红利足够丰厚。

上面这4点,官方宣传当然是都不会提的,总之一切功劳归于包产到户。

而且,评价包产到户这种根本改变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也不能只看短期、局部效应,而应看其长期、全局的影响,从长期看,包产到户并没有改变中国从1962年开始的粮食长期增长趋势,这个长期增长趋势在1998年被跌破。

另外,如果中国在六七十年代没有实施公社化,一直包产到户,那么中国的农业和工业会如何发展,有河友如果有兴趣,可以写一个穿越小说。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写清楚一点容易歧义的地方 -- 补充帖

1979-1982年短短4年,国家净进口粮食(基本上是小麦)5093万吨,占当时全国小麦年总产的接近20%,超过了1963-1978整整16年国家进口粮食的总量5078万吨。

1979-1982年短短4年,国家净进口粮食(基本上是小麦)5093万吨,接近当时全国小麦一年总产量,超过了1963-1978整整16年国家进口粮食的总量5078万吨。

通宝推:阴霾信仰,
家园 你呀,不懂就是不懂,别装,更不要编

先说你最后,你怼人家,也得真懂,好不啦。大夏天,只有午后最最最炎热的时候,农人们才为了避免中暑而选择休息。而绝对不是你说的“没有太多的农活了”。别装。

我告诉你吧:大夏天,学生暑期,先是双抢,就是抢种抢收,那个年代,都是全员动员,还没活了,你也太能扯了。我高二暑假,我大姑以为我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就请我去抢收,结果根本就不中用,我一是怕蛇,二是差点中暑了。幸亏姑父是村医。

什么叫双抢?

其次,棉花,棉花谁弄?棉花那个时候可是战略物资,子弹必须用材,那是有规定必须要种棉花的。棉花夏天需要哪些侍弄,晓得啵?

你的第一段更是荒唐,别瞎编啊。楼下那位侠士不愿意跟你说,我来大伙说说,你那个话的毛病大在哪里。

先赞一下下面的大侠真是火眼金睛,直指你的要害:单干前后你不记事,而现在你把单干前后和长期单干后的事情混为一谈,时空错置,你是要弄啥。

集体的时候,每个生产小队都有自己大大的、大大的、大大的粮仓,必须安排专职的守护人,其中一个往往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比如我们的那个人就是一个单身汉,一辈子都单身。

集体的时候,南方地区有这样的粮仓不用,全部会议跑到你们家“大。。。大。。。大。。。”房子去开,你也太不会编了,丢人了,高手。集体的时候,大锅饭在哪里吃,当然是大粮仓啊,难道到你们家“大。。。大。。。哒。。。”房子里头去吃大锅饭啊,招笑嘛。

共产党会多,这个是人所共知啊,那个时候每天开工前都要集合,安排工作,这些会也到你们家“大。。。大。。。哒。。。”房子开?就算干部会议,那也是在公家房子开,或者说小队长家里开。所以你这些都跟集体时期毫无瓜葛。

所以结论就是你是单干好几年、好几年后,那个大粮仓实在是没用了,就拆了吧。

之后才会发生你说的那些在隔人家里开会。

写的太累了,懒得批你了。

对了,有人居然引用你对单干前后的描述,说实话,两条:

1、我没看过;

2、引用的那位也是那什么什么。

家园 我在九十年代初早餐还是吃红薯

那时候我家乡农村,主粮还是不太足的,在红薯收货季节,基本上家家户户早上都是煮一锅红薯和一锅稀饭,晚上才吃干饭。

我印象中无论是生产队时期还是分单干都没怎么挨过饿,当然我记忆生产队时期都快解散了。尽管没怎么挨过饿,但小时候副食非常缺乏,所以不要说小孩即使大人也很馋,现在人到中年,时常回忆起一些馋事,有空再写出来。

家园 跟你不同意见就是攻击?
家园 那是你看不出毛病,没有任何问题?开玩笑。

别人想干啥,你先问问他说了几分真的。你那个时候也不记事,你要明白这一点。

你的模糊分鱼印象倒是对的,从集体到单干之后好多年还是这样。所以,我推断你那个时候也不记事儿。

家园 为什么是攻击已经说的很清楚。别玩这种下三滥手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