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春秋》经传所见五等诸侯 -- AleaJactaEst

共:💬15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春秋》经传所见五等诸侯

宋(子姓)

宋为商之後。周平三监、武庚之乱,立微子启于宋。《传》僖公耳二十五年载皇武子语:“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焉;有丧,拜焉。”哀公九年载阳虎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又(宋襄)公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昭公二十五年乐大心语“我于周为客”。可互证。

《经》隐公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为《经》首见。

《传》隐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为《传》首见。

见于《经》《传》之宋君有:春秋前之厉公、戴公、武公、宣公;春秋时之穆公和、殇公与夷、庄公冯、闵公捷、桓公御说、襄公兹父、成公王臣、昭公杵臼、文公鲍、共公固、平公成、元公佐、景公栾、昭公得、启。

虢(姬姓)

虢乃北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称为西虢)。时东虢已亡于郑;又有西虢(一称城虢、小虢),《经》《传》无及。

隐公三年《传》:“周人将畀虢公政。”五年《传》:“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八年《传》:“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则为公爵明矣。

僖公五年《传》载宫之奇语:“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则虢为王季之後。这可能是其爵尊的原因。

愚意虢初封于西地。武王克殷,迁于东地,分为二:北虢承袭“公”爵,当为宗主;东虢为其分支。留在原地的虢人即西虢(小虢)。

虢不见于《经》。

《传》隐公元年:“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为《传》首见。

僖公五年《传》:“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传》载虢君有: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又有虢仲、虢叔及虢公丑。虢仲即林父。桓公十年《传》:“虢仲谮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虢叔疑仲之弟,虢仲奔虞,虢叔代立。丑当为虢叔名讳。

《传》不称虢君谥号,然《周语上》有“虢文公”,非无谥也。

州(姜姓)

《经》桓公五年:“冬,州公如曹。六年春正月,??来。”《传》:“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来’,不复其国也。”《经》称“州”,《传》称“淳于”,杜预注:“淳于,州国所都”。州于《经》《传》仅此一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州,姜姓国。”不知何据。

州为公爵,不可思议。或许州为周初姜姓之大宗,今已不可考。

虞(姬姓)

《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则虞为太王次子虞仲之後。《史记?周本纪》曰:“古公(即太王)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然《吴太伯世家》却谓太伯弟曰“仲雍”,後“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以虞仲为太伯之重孙辈,自相矛盾。按虞仲之称,封于虞而字仲者也,自为虞之始封君无疑。《左传》《本纪》皆以虞仲为太王次子,可从。《世家》以虞仲为太伯重孙辈,乃是拘泥于武王克商始封诸侯之见,不知克商之前,王公贵族即有采地。虞仲奔吴,本以避王季,子孙不必全部跟随,当有留虞地者。若依《世家》,周章袭吴,而无爵称(《春秋》书“子”,乃以蛮夷待之);其弟封虞,却为公爵,岂有此理!且周章、“虞仲”与成王同辈,其时齐、鲁、卫、晋早封,国大而与王亲近,仅为侯爵;“虞仲”初封,其国小而与王疏远,爵尊为公,有是理乎!

《传》桓公十年:“虢仲谗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为《传》首见。

《经》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为《经》首见。

《经》僖公五年:“冬,晋人执虞公。”《传》:“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虞亡于晋。

鲁(姬姓)

始封君为周公长子伯禽。襄公二十九年《传》载司马叔侯语:“鲁,周公之後也”。定公四年载卫祝佗语:“分鲁公以大路、大?纾?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之虚。”

《传》襄公十二年:“秋,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可知鲁既有“周庙”,也有“周公之庙”。“周庙”为宗庙,“周公之庙”为祖庙。

又隐公八年有:“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叼易许田。”僖公二十六年载展喜对齐孝公语:“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文公十二年载秦西乞术语:“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以事君”。文公十八年载史克语“先君周公制周礼”。成公十六年载公孙婴齐语:“若犹不弃,而惠徼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君。”昭公二年载韩起语“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昭公十年载臧孙纥语“周公其不飨鲁祭乎!” 昭公十三年载子服惠伯对晋人:“君信蛮夷之诉,以绝兄弟之国,弃周公之後,亦唯君。”哀公十五年载子服景伯谓公孙成语:“子,周公之孙也。”哀公二十四年载晋使来乞师,曰:“寡君欲徼福于周公。”可互证。

见于《经》《传》之鲁君有:春秋前之鲁公、献公、武公、孝公、惠公;春秋时之隐公息姑、桓公允、庄公同、子般、闵公启方、僖公申、文公兴、子恶、宣公倭、成公黑肱、襄公午、昭公杨、定公宋、哀公蒋、悼公宁。

申(姜姓)

不见于《经》。

《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为《传》首见。申女曰武姜,则姜姓无疑。

庄公六年《传》:“楚文王伐申,过邓。”又庄公十八年《传》:“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同一事也。

申亡《传》无明载。庄公三十年《传》谓“申公斗班杀子元”,则申已亡于楚矣。然昭公十三年又云:“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申与“许、胡、沈”并列,似又迁而封之。

纪(姜姓)

《传》隐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为《传》首见。

《经》隐公二年:“九月,纪裂垒来逆女。”为《经》首见。

桓公九年《经》书:“春,纪季姜归于京师。”为纪姜姓之证。

庄公三年《经》书:“秋,纪季以崂入于齐。”《传》谓“纪于是乎始判。”四年《经》书:“纪侯大去其国。”《传》谓:“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至此纪已实亡。

《经》庄公四年之前屡见“纪侯”,然无名号。

卫(姬姓)

始封君康叔,文王子,武王母弟。《传》定公四年载卫祝佗语:“分康叔以大路、少帛、拘??、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商。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

《传》僖公三十一年、昭公七年皆有“梦康叔”事。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札赞《卫风》曰“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定公六年载公叔文子谏击鲁,曰:“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哀公三年载卫大子祷辞曰:“会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可互证。

《经》隐公二年:“郑人伐卫。”为《经》首见。

《传》隐公元年:“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为《传》首见。

见于《经》《传》之卫君有:春秋前之康叔、王孙牟(康伯)、武公、庄公;春秋时之桓公完、公子州吁、宣公晋、惠公朔、公子黔牟、懿公赤、戴公申、文公?S、成公郑、夷叔武(代成公)、公子瑕、穆公速、定公臧、献公锈、殇公剽、襄公恶、灵公元、出公辄、庄公蒯聩、公孙般师、公子起、悼公?b。

齐(姜姓)

始封君为太公吕尚。《传》僖公四年载管仲对楚使语“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僖公二十六年载鲁展喜对齐孝公语:“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襄公十四年载周灵王使刘定公赐齐灵公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襄公二十八年载昭公三年载晏婴对晋人语:“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徼福于大公、丁公……”。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赞《齐风》曰:“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可互证。

《经》隐公三年:“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传》:“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为《经》《传》首见。

隐公八年《经》书:“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宋列齐前。而桓公十三年《经》书:“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庄公五年《传》:“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庄公十年《传》:“齐师、宋师次于郎。”齐皆列宋前,可知早在齐桓公称霸之前,齐已居于宋上。

见于《经》《传》之齐君有:僖公禄父、襄公诸儿、桓公小白、公子无亏、孝公昭、昭公潘、子舍、懿公商人、惠公元、顷公无野、灵公环、庄公光、景公杵臼、安孺子荼、悼公阳生、简公壬、平公骜。《传》提到春秋前之齐君有:大公、丁公吕?场?

杞(姒姓)

杞为禹之後。《传》襄公二十九年司马叔侯语“杞,夏余也,而即东夷。”

桓公二年《传》:“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为《传》首见。

隐公四年《经》:“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为《经》首见。

杞之爵称,《经》初书“杞侯”者凡三见:桓公二年书“杞侯来朝”,桓公三年书“公会杞侯于嗍”,桓公十二年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自庄公二十七年后改书“杞伯”,而又有三次书“杞子”者,皆贬也:

《经》僖公二十三年:“杞子卒”。《传》曰:“杞成公

卒。书曰‘子’,杞,夷也。”

《经》僖公二十七年:“杞子来朝”。《传》曰:“杞桓公

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经》襄公二十九年:“杞子来盟”。《传》曰:“杞文公

来盟。书曰‘子’,贱之也。”

按用夷礼者非杞一国,而贬者,实因其小而不服鲁也,故鲁“卑”之。襄公二十九年之贬更是鲁对晋袒杞之发泄。

见于《经》《传》之杞君有:武公、靖公、共公、惠公、成公、桓公姑容、孝公??、文公益姑、平公郁唐、悼公成、隐公乞、僖公过、闵公维、哀公阏。

陈(妫姓)

陈为虞舜之後。《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郑子产语:“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昭公八年载史赵语:“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

隐公四年《传》:“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为《传》首见。陈女曰“厉妫”“戴妫”,为妫姓之证。

隐公四年《经》:“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为《经》首见。

昭公八年,楚灭陈。十三年,复封之。哀公十七年,陈终亡于楚。

见于《经》《传》之陈君有:桓公鲍、公子佗、厉公跃、庄公林、宣公杵臼、穆公款、共公朔、灵公平国、成公午、哀公弱、惠公吴、怀公柳、闵公越。

蔡(姬姓)

始封君蔡叔,文王子,武王母弟。

《传》定公四年载卫祝佗语:“管、蔡启商,??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见诸王而命之以蔡”。

《经》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传》隐公四年:“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为《经》《传》首见。

桓公十七年《经》书:“葬蔡桓侯”。按《春秋》之例,诸侯卒称爵,葬称“公”,蔡亦如之;唯此书“桓侯”。而《传》于蔡君多称“×侯”如庄公十年、十四年之“蔡哀侯”,僖公六年之“蔡穆侯”,襄公二十年之“蔡文侯”,襄公三十年之“蔡景侯”,昭公十一年之“蔡灵侯”,定公三年及哀公四年之“蔡昭侯”。昭公二十一年,楚费无极亦称:“平侯与蔡有盟,故封。”称“×公”者仅成公二年之“蔡景公”及昭公二十一年之“葬蔡平公”。据《史记?管蔡世家》,蔡君无称“公”者,可信。《经》桓公十七年之“葬蔡桓侯”,偶依蔡称耳。

昭公十一年,楚灭蔡。十三年,复封蔡。

春秋时之蔡君有:宣公考父、桓侯封人、哀公献舞、穆公边、庄公甲午、文公申、景公固、灵公般、平公庐、大子朱、悼公东国、昭公申、成公朔、声公产。其中庄公甲午《经》不书,而《传》襄公二十年载蔡文侯语“先君与于践士之盟”,“先君”即庄公甲午。成公朔、声公产不见于《经》《传》。

滕(姬姓)

始封君为文王子,《正义》引“谱”说谓名错叔绣。《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语:“管、蔡、嗍、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隐公十一年载滕侯语:“我,周之卜正也。”

《经》隐公七年:“滕侯卒。”《传》:“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为《经》《传》首见。

《经》隐公七年、十一年两书“滕侯”。自桓公二年起均书“滕子”。

见于《经》《传》之滕君有:滕侯(不知名号)、滕侯(子)(不知名号)、宣公婴齐、昭公、文公、成公原、悼公宁、顷公结、隐公虞毋。

薛(任姓)

《传》定公元年载薛宰语:“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

《经》隐公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传》:“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为《经》《传》首见。谓“诸任”,任姓无疑。

《经》书“薛侯”者仅隐公十一年一例。自庄公三十一年起均书作“薛伯”。

见于《经》《传》之薛君有:薛侯(不知名号)、薛伯(不知名号)、献公谷、襄公定、比、惠公夷。

息(姬姓)

不见于《经》。

《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为《传》首见。“君子”谓息“不亲亲”,则息与郑同姓。

《传》庄公十年:“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按庄公十四年息妫已为楚文王生二子,则息亡于此前数年,但不得早于庄公十年。

邢(姬姓)

邢为周公之後。二十四年《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传》僖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知为侯爵。

《传》隐公四年:“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为《传》首见。

《经》庄公三十二年:“狄伐邢。”为《经》首见。

僖公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S灭邢。”

邓(曼姓)

《传》桓公十一年谓郑庄公夫人曰“邓曼”,十三年及庄公四年谓楚武王夫人曰“邓曼”,则邓曼姓。

《经》桓公七年:“夏,焚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为《经》《传》首见。

《传》庄公六年载:“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则邓亡于庄公十六年。

荀(姬姓)

不见于《经》。

《正义》引《世本》谓“荀、贾皆姬姓。”

《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仅此一见。不知何时亡。

晋(姬姓)

始封君唐叔,武王子,成王母弟。

《传》昭公元年载郑子产语:“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十五年载景王语:“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商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定公四年载卫祝佗语:“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又僖公十五年载秦穆公语:“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二十四年载楚成王语:“吾闻姬姓,唐叔之後,其后衰者也。”二十八年载晋筮史语:“先君唐叔,武之穆也。”可互证。

春秋之前二十三年,即鲁惠公二十四年,晋昭侯封桓叔成师于曲沃。庄公十六年,曲沃代晋为侯。

《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传》述晋事始于此。晋都于翼,翼侯即晋侯。

《经》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为《经》首见。

见于《经》《传》之晋君有:春秋前之唐叔、晋侯燮父、穆侯、文侯仇、昭侯、孝侯,进入春秋之鄂侯、哀侯、小子侯、??,曲沃代晋後之武公称、献公诸诡、奚齐、卓子、惠公夷吾、怀公圉、文公重耳、襄公??、灵公夷皋、成公黑臀、景公?A、厉公州蒲、悼公周、平公彪、昭公夷、顷公去疾、定公午、出公凿。

随(姬姓)

不知始封君何人。

《传》定公四年:“(吴人)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周室何罪?君若顾报周室,施及寡人,以奖天衷,君之惠也。汉阳之田,君实有之。’”则随为姬姓。

《传》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使隋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为《传》首见。

《经》僖公二十年:“冬,楚人伐随。”为《经》首见。

此后为楚属国,不见于《经》《传》。至定公四年吴入郢,楚昭王奔随,随庇昭王,故哀公元年《经》书:“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复列于诸侯。

南唐

不见于《经》。

据哀十七年《传》:“观丁父,噱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则唐于楚武王时臣服于楚。

宣公十二年《传》:“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曰:‘……敢藉君灵以济楚师。’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从唐侯以为左拒,以从上军。”为《传》首见。

定公四年《传》:“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之,弗与,亦三年止之。唐人或相与谋,请代先从者,许之。饮先从者酒,醉之,窃马而献之子常。子常归唐侯。”“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

定公五年《传》:“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

不见于《经》。

宣公十五年《传》:“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仅此一见。

郑(姬姓)

始封君为桓公友,厉王子、宣王母弟。宣公十二年《传》载郑襄公语:“徼福于厉、宣、桓、武”。

郑初在畿内。据《郑语》:“桓公为(周)司徒”,“东寄孥与贿”于“虢、郐”,终有其地。《传》隐公三年谓:“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襄公二十五年载子产语:“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平王东迁,郑有力焉,故隐公六年《传》载周桓公语“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僖公二十四年《传》载富辰谏襄王语,称“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又宣公十二年《传》载士会语:“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

《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为《经》《传》首见。

见于《经》《传》之郑君有:春秋前之桓公、武公;春秋时之庄公寤生、昭公忽、厉公突、子??、子仪、文公捷、穆公兰、灵公夷、襄公坚、悼公费、成公??、僖公髡顽、简公嘉、定公宁、献公虿、声公胜。

嗍(姬姓)

始封君嗍叔,文王子,武王弟。《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语:“管、蔡、嗍、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经》隐公五年:“秋,卫师入嗍。”《传》:“卫之乱也,嗍人侵卫,故卫师入嗍。”为《经》《传》首见。

《经》文公十二年:“春王正月,嗍伯来奔。”《传》:“春,嗍伯卒,嗍人立君。大子以夫钟与嗍??来奔。公以诸侯逆之,非礼也。故书曰:‘嗍伯来奔。’不书地,尊诸侯也。”此后嗍不复以独立之国见于《经》《传》,不知何时亡。《经》襄公十六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嗍。”则已为鲁邑。

芮(姬姓)

不见于《经》。

《传》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为《传》首见。

《传》桓公十年:“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此後芮不见于《传》。亡年无考。

《世本》以芮姬姓。芮世仕于周。《书》序及《顾命》、《康王之诰》有“芮伯”,《逸周书》、《周语上》有“芮良夫”,芮伯万当其後也。

曹(姬姓)

始封君为曹叔振铎,文王子。《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筮史语:“曹叔振铎,文之昭也。”又定公四年载卫祝佗语:“曹,文之昭也。”

《经》桓公五年:“冬,州公如曹。”《传》:“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为《经》《传》首见。

《经》哀公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曹亡。《经》哀公十四年:“宋向趔入于曹以叛。”曹已为宋邑。

春秋时之曹君有:桓公终生、庄公射姑、僖公赤、昭公班、共公襄、文公寿、宣公庐、成公负刍、武公滕、平公须、悼公午、声公野、隐公通、靖公露、曹伯阳。其中声公野、隐公通不见于《经》《传》。

不知何姓。

《经》桓公七年:“夏,焚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经》《传》焚仅此一见。

贾(姬姓)

不见于《经》。

《正义》引《世本》谓“荀、贾皆姬姓。”

《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仅此一见。不知何时亡。

南燕(??姓)

《传》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又载石癸语:“吾闻姬、??耦,其子孙必蕃。??,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兰,??甥也”,则南燕为??姓。

《传》隐公五年:“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为《传》首见。

《经》桓公十二年:“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为《经》首见。

《传》载南燕事终于庄公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後事未闻。

《史记》误南燕与北燕为一,不确。

滑(姬姓)

《经》襄公二十九载晋叔侯语:“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

滑亦称“费滑”,杜《注》:“滑国都滑。”《传》成公十三年载晋吕相绝秦语称“殄灭我费滑”,襄公十八年记“墒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滑”,可证。

《经》庄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南、滑伯、滕子同盟于幽。”为《经》首见。

《传》僖公二十年:“滑人叛郑而服于卫。夏,郑公子士、??堵寇帅师入滑。”为《传》首见。

僖公二十年“郑人入滑”,不能有。三十三年:“秦人入滑”,也不能有。

《传》成公十七年:“春王正月,郑子驷侵晋虚、滑。”则已属晋矣。

曲沃(姬姓)

始封君成师,为晋穆侯之子,文侯母弟。《传》桓公三年:“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成师)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

曲沃不见于《经》。

《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为《传》首见。

《传》庄公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此后之“晋”乃曲沃一系。

见于《传》之曲沃君有:桓叔成师、庄伯髯、武公称。

秦(嬴姓)

秦为嬴姓,《传》屡称秦女“×嬴”不赘。

《传》桓公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为《传》首见。

《经》僖公十五年:“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为《经》首见。

见于《经》《传》之秦君有:穆公壬好、康公??、共公稻、桓公荣、景公、哀公、惠公。春秋时之秦君,穆公之前有:文公、宁公、出子、武公、德公、宣公、成公;惠公之后有:悼公、厉共公,《经》《传》无及。

秦为大国,而《传》不述春秋以前秦事。《国语?郑语》载史伯语:“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仪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嬴之俊也,且大,其将兴乎?”“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庄]、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瓦冒于是乎始启濮。”可参。

梁(嬴姓)

《传》僖十七年:“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过期。”可知梁为嬴姓。

《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为《传》首见。

《经》僖公十九年:“梁亡。”《经》仅此一见。《传》:“梁亡,不书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公宫,曰:‘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取梁。”

北燕(姬姓)

始封君为召公?],然《传》不及。唯哀公五年:“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可证为姬姓。召公为周初重臣,而燕仅为伯爵,则五等爵称不起于周初明矣。

《传》庄公三十年:“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为《传》首见。

《经》襄公二十九年:“齐高止出奔北燕。”为《经》首见。

《经》《传》所见燕君仅燕简公款,余皆不及。

邾(曹姓)

《郑语》谓“曹姓邹、莒”,邹即邾。昭公二十五年《传》:“季公若之姊为小邾夫人,生宋元夫人,生子以妻季平子。昭子如宋聘,且逆之。公若从,谓曹氏勿与,鲁将逐之。”曹氏即宋元夫人,亦即哀公二十三之“宋景曹”,其母为小邾夫人,可知小邾曹姓。邾乃小邾之宗国,自也曹姓无疑。

隐公元年《经》: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篾。《传》:“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篾。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篾之盟。”邾时无爵称。直至桓公十七年《经》仍书“公会邾仪父,盟于邺。”

庄公十三年《经》:“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邾既列诸侯之会,则已有爵矣。故庄公十六年《经》书:“邾子克卒。”

见于《经》《传》之邾君有:庄公克(仪父)、邾子琐、文公蘧哨、定公??且、宣公?尽⒌抗?华、庄公穿、隐公益、大子革、公子何。

莒(己姓)

《经》隐公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传》:“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为《经》《传》首见。

文公七年《传》曰:“穆伯娶于莒,曰戴己,生文伯,其娣声己生惠叔。”知为己姓。《郑语》谓“曹姓邹、莒”,当为另一莒。

见于《经》《传》之莒君有:莒子(不知名号)、兹丕公期、纪公庶其、渠丘公朱季佗、犁比公州密、著丘公去疾、共公庚舆、郊公狂。

楚(荆)(芈姓)

楚,芈姓。《传》昭公十三年载叔向语:“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定公四年:“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涉雎。”“丁丑,楚子入飨于郑……。飨毕,夜出,文芈送于军,取郑二姬以归。”可互证。

楚为祝融之後。《传》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郑语》载史伯之语:“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楚自称“王”,而《经》书“子”。

《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为《传》首见。

《经》庄公十年:“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舞献归。”为《经》首见。初书为“荆”,僖公元年始书为“楚”。

见与《经》《传》之楚君有:春秋前之鬻熊、熊绎、若敖、袜冒,春秋时之武王、文王、堵敖、成王铈、穆王商人、庄王旅、共王审、康王昭、郏敖麇、灵王虔(围)、訾敖比、平王熊居(弃疾)、昭王轸、惠王章。

巴(姬姓)

《传》昭公十三年:“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则为姬姓。

《传》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为《传》首见。

《经》文公十八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为《经》首见。

《传》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围??。……三月,楚公孙宁、吴由于、隋固败巴师于??,故封子国于析。”《传》述巴事终于此。

小邾(嘬)(曹姓)

初书“嘬”。《经》庄公五年:“秋,嘬犁来来朝。”《传》:“秋,嘬犁来来朝。名,未王命也。”为“嘬”《经》《传》首见。

后书“小邾”。《经》僖公七年:“夏,小邾子来朝。”为“小邾”《经》首见。《传》襄公二年载荀??语:“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齐故也。”为“小邾”《传》首见。

《经》襄公九年:“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伐郑。”《传》:“冬十月,诸侯伐郑。庚午,季武子、齐崔杼、宋皇郧从荀??、士??门于??门,卫北宫括、曹人、邾人从荀偃、韩起门于师之梁,滕人、薛人从栾?d、士鲂门于北门,杞人、嘬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经》之“小邾”即《传》之“嘬”,可知“小邾”与“嘬”乃同国异名。名“小邾”者,邾之分支也;名“嘬”者,立国于嘬也。

昭公二十五年《传》:“季公若之姊为小邾夫人,生宋元夫人,生子以妻季平子。昭子如宋聘,且逆之。公若从,谓曹氏勿与。”曹氏即宋元夫人,亦即哀公二十三之“宋景曹”,其母为小邾夫人,可知小邾为曹姓。

小邾初无爵,故《经》书名。至僖公七年《经》书:“夏,小邾子来朝。”已有爵矣。

《传》载小邾君之名号者仅穆公一人。

不知何姓。

《经》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传》:“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谭于《经》《传》仅此一见。

据《齐语》:(齐桓公)“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似乎齐仅仅限于军事占领,而没有灭亡它。后事如何,今不可考。

不知何姓。

遂之事《经》《传》二见:一为庄公十三年,一为十七年。

庄公十三年《经》:“夏六月,齐人灭遂。”《传》:“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夏,齐人灭遂而戍之。”

庄公十七年《经》:“夏,齐人歼于遂。”《传》:“夏,遂因氏、钔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遂诱歼齐军之後结局如何,《经》《传》无解。窃以为难逃覆亡命运。

遂之爵称《经》《传》皆无。然遂有“会于北杏”的资格,则有爵称无疑。《齐语》曰“军谭、遂而不有也”,大约谭、遂地位相当,故列遂于子爵。

温(苏氏)

温为苏忿生之封地。《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

《传》庄公十九年:“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苏子奉子颓以奔卫。卫师、燕师伐周。冬,立子颓。”为《传》首见。

《经》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为《经》首见。《传》:“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苏氏本畿内诸侯,因立子颓而叛惠王独立。为狄所灭。

徐(嬴姓)

《传》僖公十七年:“齐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可知徐为嬴姓。

《经》庄公二十六年:“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为《经》首见。

《传》僖公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为《传》首见。

昭公三十年《经》:“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长羽奔楚。”《传》:“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经》《传》述徐事终于此。

《经》僖公三年:“徐人取舒。”为《经》首见。徐取舒而不能有,故后复见于《经》。

《传》文公十二年:“楚令尹大孙伯卒,成嘉为令尹。群舒叛楚。夏,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为《传》首见。

《传》称“群舒”,非一国也。见于《经》《传》者有舒蓼、舒庸、舒鸠。

宣公八年《经》:“楚人灭舒蓼。”《传》:“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

成公十七年《经》:“楚人灭舒庸。”《传》:“舒庸人以楚师之败也,道吴人围巢,伐驾,围??、虺,遂恃吴而不设备。楚公子橐师袭舒庸,灭之。”

襄公二十五年《经》:“楚屈建帅师灭舒鸠。”《传》:“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舒“偃姓”,《经》《传》无据。

《经》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传》:“楚斗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经》《传》仅此一见。

陆浑(允姓)

《传》僖公二十二年:“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为《传》首见。昭公九年载周王使詹桓伯曰:“先王居??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课抑罴В?入我郊甸,”即陆浑之戎,原居瓜州。曰“允姓之奸”,则允姓。

《经》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为《经》首见。《传》:“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传》成公六年:“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雒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

《经》昭公十七年:“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传》:“九月丁卯,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雒。陆浑人弗知,师从之。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周大获。”《传》称“陆浑子”,则子爵。

??(姒姓)

《传》僖三十一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相即夏后相。又《周语下》载太子晋语:“有夏虽衰,杞、??犹在。”则??为有夏之後,姒姓。

《经》僖公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子遇于防。使??子来朝。”《传》:“??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子之不来朝也。夏,遇于防,而使来朝。”为《经》《传》首见。

《经》襄公六年:“莒人灭??。”《传》:“莒人灭??,??恃赂也。”??亡。

《经》昭公四年:“九月,取??。”《传》:“九月,取??,言易也。莒乱,著丘公立而不抚??,??叛而来,故曰取。”??此后为鲁邑。

须句(风姓)

《经》《传》凡二见:

僖公二十二年《经》:“春,公伐邾,取须句。”《传》:“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二十二年春,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礼也。”

文公七年《经》:“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辔。”《传》:“春,公伐邾,间晋难也。三月甲戌,取须句,置文公子焉,非礼也。”须句事终于此。

《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顿而还。”为《传》首见。

《经》僖公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为《经》首见。

《经》定公十四年:“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归。”《传》:“顿子??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顿事终于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顿“姬姓”,《经》《传》无据。

夔(芈姓)

夔为楚王子熊挚之後。

《经》僖公二十六年:“秋,楚人灭夔,以夔子归。”《传》:“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经》《传》仅此一见。称其始祖“先王”,则亦自称“王”矣。

姜戎

姜戎自是姜姓。

《经》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ァ!薄洞?》:“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进,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ィ?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为《经》《传》首见。

姜戎事又见于《传》襄公十四年:“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范宣子……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对曰:‘……自是(指?ブ?战)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ブ疽玻?岂敢离咝?……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姜戎会于向,而《经》不书,盖晋属国。

白狄

狄有白狄、赤狄,杨伯峻以为皆隗姓。

《经》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传》:“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嘤缺获白狄子。”为《经》《传》首见。

《经》标明“白狄”者有:宣公八年“晋师、白狄伐秦”;成公九年“秦人、白狄伐晋”;襄公十八年“春,白狄来”。《传》另有襄公二十八年“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

《经》文公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传》:“春,庄叔会诸侯之师伐沈,以其服于楚也。沈??。”为《经》《传》首见。

《经》定公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传》:“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秋,楚为沈故,围蔡。”沈事终于此。

《经》文公十一年:“春,楚子伐麇。”《传》:“厥貉之会,麇子逃归。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为《经》《传》首见。

麇事又见于十六年《传》:“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墒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

郯(己姓)

少??氏之后,则为己姓。《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可证。

《经》宣公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传》:“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礼也。”为《经》《传》首见。

《传》述郯事终于哀公十年:“公会吴子、邾子、郯子伐齐南鄙,师于囫。”

不知何姓。

襄公二年《传》:“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恐?。”知为子爵。《齐世家》谓“莱侯”,恐不确。

《经》宣公七年:“夏,公会齐侯伐莱。”《传》:“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为《经》《传》首见。

《经》襄公六年:“十有二月,齐侯灭莱。”《传》:“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嘬。”

伊雒之戎(雒戎)

《经》《传》两见。

《经》文公八年:“乙酉,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传》:“冬,襄仲会晋赵孟盟于衡雍,报扈之盟也。遂会伊雒之戎。书曰‘公子遂’,珍之也。”

《传》成公六年:“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雒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陆浑、蛮氏皆子爵,伊雒之戎列其前,亦当为子爵。

钟吾

不见于《经》。

《传》昭公二十七年:“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遂弑王。……吴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烛庸奔钟吾。”三十年:“吴人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吴子怒。冬十二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传》述钟吾事仅此。

吴(姬姓)

大伯、虞仲之后。《传》僖公五年载宫之奇语“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哀公七年载子贡语:“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昭公三十年载楚子西语:“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闵公元年载士墒劝申生语:“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十三年述:“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可互证。

吴自称“王”,而《经》书“子”。据《吴语》:“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则吴于周爵当为“伯”。

《传》宣公八年:“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I,盟吴、越而还。”为《传》首见。

《经》成公七年:“吴伐郯。”为《经》首见。

哀公二十二年《传》:“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

见于《经》《传》之吴王有:寿梦(乘)、诸樊(遏)、馀祭(戴吴)、夷未、僚(州于)、阖庐(光)、夫差。

越为春秋后期重要国家,而《经》《传》及《国语》皆无其姓氏。

《传》:“宣公八年: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I,盟吴、越而还。”为《传》首见。

《经》昭公五年:“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为《经》首见。

越,《经》又作“于越”,见昭公八年、定公五年、十四年、哀公十三年。

越自称“王”,而《经》无其爵称;《传》则称“越子”,唯定公十四年述吴人语称“越王”。

春秋时已知之越君有允常、句践,而见于《传》者仅句践一人。

本人考

越国传说是大禹的后代。

关于越国早期的历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应该是会稽吧?谁去找《吴越春秋》考证一下吧),登上茅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贺循《会稽记》说:“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也说“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如果这段记载没错的话,越王就应为跟夏后氏一样的“姒”姓。

《经》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传》:“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经》《传》仅此一见。

蛮戎(戎蛮)

《传》成公六年:“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雒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

又《经》昭公十六年:“楚子诱蛮戎子,杀之。”《传》:“楚子闻蛮氏之乱也,与蛮子之无质也,使然丹诱蛮戎子嘉,杀之,遂取蛮氏。既而复立其子焉,礼也。”

又《经》哀公四年:“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传》:“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

《经》一书“蛮戎”,一书“戎蛮”,而《传》均作“蛮氏”,当为同一部族。

无终

无终为狄之一支。

不见于《经》。

《传》凡二见:

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

昭公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未陈而薄之,大败之。”

?垦簦??u姓)

《经》襄公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肌O奈逶录孜纾?遂灭?垦簟!薄洞?》:“夏四月戊午,会于?肌=?荀偃、士??请伐?垦簦?而封向戌焉。……以?垦糇庸椋?献于武宫,谓之夷俘。?垦簦??u姓也。使周内史选其族嗣,纳诸霍人,礼也。”《经》《传》仅此一见。

舒鸠

舒之一支(参见“舒”)。

《经》襄公二十五年:“楚屈建帅师灭舒鸠。”仅此一见。

《传》襄公二十四年:“吴人为楚舟师之役故,召舒鸠人,舒鸠人叛楚。楚子师于荒浦,使沈尹寿与师祁犁让之。舒鸠子敬逆二子,而告‘无之’,且请受盟。二子复命。……乃还。” 二十五年:“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

定二年《传》又有:“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已是舒鸠亡后事。

胡(归姓)

襄公三十一年《传》:“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则为归姓。另有一姬姓胡,哀公六年《传》“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是也,据杨注,春秋之前亡于郑。

《传》襄公二十八年:“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盟故也。”为《传》首见。

《经》昭公四年:“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为《经》首见。

《经》定公十五年:“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传》:“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二月,楚灭胡。”《经》《传》述胡事终于此。

《经》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传》:“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麓又?,造于中军。……迁赖于鄢。”《经》《传》仅此一见。

肥为鲜虞之属国。不见于《经》。

《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仅此一见。

鼓亦为鲜虞之属国。不见于《经》。

《传》昭公十五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硖归。”为《传》首见。

《传》二十一年:“公如晋,及河。鼓叛晋,晋将伐鲜虞,故辞公。”二十二年:“晋之取鼓也,既献而反鼓子焉。又叛于鲜虞。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硖归,使涉佗守之。”《传》述鼓事终于此。

《经》昭公十八年:“六月,邾人入噼。”仅此一见。

《传》:“六月,噼人藉稻,邾人袭噼。……尽俘以归。噼子曰:‘余无归矣。’从孥于邾。邾庄公反噼夫人,而舍其女。”十九年:“噼夫人,宋向戌之女也,故向宁请师。二月,宋公伐邾,围虫。三月,取之,乃尽归噼俘。”噼事仅此。

许(姜姓)

《经》隐公十一年载郑庄公语:“夫许,大岳之胤也。”《周语中》:载富辰语“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周语下》载太子晋语:“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则许姜姓。

《经》隐公十一年:“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传》:“夏,公会郑伯于噗,谋伐许也。……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为《经》《传》首见。

郑庄公以齐、鲁入许,“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桓公十五年郑庄公卒,“许叔入于许”,复国。定公六年,“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许亡。後《经》哀公元年、十三年又两见“许男”,《正义》曰:“此时许复见者,以许属楚,故疑盖楚封之。”

见于《经》《传》之许君有:庄公、桓公郑(许叔)、穆公新臣、僖公业、昭公锡我、灵公宁、悼公买、许男斯及元公成。

宿(风姓)

《传》僖公二十二年谓:“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

隐公元年《经》:“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为《经》首见。而直书宿事者仅隐公八年一例:“宿男卒。”

《传》无宿事。

骊戎(姬)

不见于《经》。

《传》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仅此一见。

家园 这个“公侯伯子男”是谁封的? 什么依据?

如何世袭?

家园 【文摘】 爵位制度

爵 位 制 度

一般听到的答案都是公、侯、伯、子、男,其实公侯伯子男是西周封建制度

下所订定的爵位名称,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就有不

同大小的封地。公、侯各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各方五十里。

由於外国封建制度极类似当时周朝封建制度,因此当初翻译他们爵位名称时

即将公侯伯子男引用过去当翻译。以英国为例,爵位最高是「Duke」,而周朝最

高爵位名称为「公爵」,因此就将「公爵」当作是「Duke」翻译了。

以下阶层也是依此类推,以英国封建制度为例,英国的封号授予分成七级,

分为贵族与平民两部分。贵族部分,除王室以外,分为五等(刚好与我国周朝制

度相对等),分别为Duke(公爵)、Marquis (侯爵)、Earl(or Count)(伯

爵)、Viscount(子爵)、Baron (or Lord )(男爵)。

而平民部份则有两个阶级,分别为「准男爵」(Baronet )以及「骑士」

(Knight)(这两个阶层又常以「Sir 」直接称呼。

关於他们世袭制度方面,上述贵族的爵位-公侯伯子男都是可以世袭的,由

英国国王授予的封授状(patent)或敕令(writ)来决定该由谁继承(通常是长

子继承)――但有种情况例外,若其爵位为依据上诉审判法案(appe-llate jurisdiction

act 1876年),与终身贵族法案(life peerage act 1958 年)所赋予的特殊爵

位(封为男爵),则不能世袭。

平民方面,准男爵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但骑士则不能世袭。

另外,英国爵位制度是可以颁布给女性的,其阶级名称分别为 Duchess(公

爵)、Morchioness (侯爵)、Countess(伯爵)、Viscountess (子爵)、Baroness

(or Lady )(男爵);平民的称号则没差。在中古时代女性爵位不能世袭,到

了近代贵族法案(peerage act1963 年)通过后,才赋予女性继承爵位权力。

家园 不过有一个疑问想求教方家

好像西周分封诸侯的时候诸侯国的君主最高爵位都是侯爵,但是在史记的记载中似乎都是以公称呼,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家园 正式场合都是齐侯宋公的这么叫,但“公”的那个前面有谥号吧
家园 宋是公爵,不知道夏的遗民是不是
家园 应该是谥号

按照左传的正规记法,都是称呼齐侯秦伯的。不知道为什么谥号能够给他们提升

家园 其实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宋是公秦却是伯?

依据是什么?一些指甲盖大的小国君都能封“公”,楚却是个“子”?

家园 秦楚地方偏远,那时候被认为是半个“蛮夷”

大概这就是地方不小(不少也是后来打出来的)但是爵位不高的原因吧。

家园 许多姬姓小国都是宗室,所以是一等诸侯国

而象楚在当时属于南方的蛮夷,也不是周公册封的,等级当然低了。

秦建国晚,给个二等已经不错了,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的疆界和最初已经很不一样了,没法比较的。

家园 一开始大家都不大,你说的大国都是后来兼并别国产生的

秦地处偏远,出身又不高,有个伯就不错了。

宋是商的遗民。

楚化外之地,又无功。

象许什么的还是男呢。

家园 前朝遗民,自当狠狠收拾,好好发落才是

怎么反倒供起来封“公”呢?

家园 西周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是继承了商代成熟的制度

《史记》中的殷本纪中还记录了箕子和武王的对话。由于商代的遗民的文明程度比周朝高(例如,周代在灭商之前还没有很典型的青铜器的制造,在灭商以后才开始能够铸造大的青铜器),所以周的统治者需要用怀柔的政策来消除商代对他们的影响。

家园 为了抚慰人心呗

汉献帝还封了山羊公不是?

从史传上看,商君啁泽还是不浅的,真是奚我后那样的众叛亲离,武庚也不可能还拉起一大票人造反。

家园 好像是进入战国以后,都觉得地盘大了,周天子下去了,就自己提升了

进入战国后,七大强国都自己给自己提升为公爵了,顺带给自己祖宗追封

再往后都一个个称王了,但魏齐相王以前,大国之间互相都还是行公爵礼的。王礼只是自己家里玩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