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汪曾祺小识 -- 燕人

共:💬100 🌺2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汪曾祺小识

汪曾祺这个名字大概同学们不熟。他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主创,这会让同学们对他有个初步印象。

我最早知道汪曾祺,是90年代初在《大连日报》上读到他的一篇散文《书画自娱》。文章开头是一首小诗,头两句印象最深: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这是作者人格的自许。经历文革之后,有几个这末问心无愧的人。

文章的正文是讲他对画画的爱好和理解。他很欣赏齐白石的话

【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说自己的画,尽管画工做不到”太似“,-她女儿称他的鸟是长嘴大眼鸟-但是力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实这是很高的境界。我看了他的选集《老味道》中的插图,画风很朴拙的感觉,是随心所欲的作品。

文章结尾他引了南朝陶仲景的诗表明心志: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娱悦,不堪持赠君。】

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他的这个”只可自娱悦,不堪持赠君“的姿态。

通宝推:三笑,桥上,
家园 他的

一篇《受戒》,很好的。

孩子上初中的时候给她买过一本汪曾祺的集,她很喜欢。

他的
家园 异秉,岁寒三友,大淖记事,黄油烙饼都不错

很多短篇都很不错,时不时会翻着看看。

他的
家园 这个20年前在高中语文读本里
家园 他老人家

好像也比较喜欢吃。

家园 也会做

跟着学过几个简单菜式。

家园 出国带了几本文学书

其中一本就是汪曾祺自选集。这么多年都翻烂了。最近儿子上中学了,中文写的那个真是一塌糊涂,打算再买一本来给他看,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喜欢。

我第一次读汪曾祺是大约90年,一本小集子,好像叫晚饭花集,清清淡淡的味道,讲一些平平常常的人和事,非常有韵味。十几岁的少年其实不懂那些味道,只是觉得真得写得好。

家乡和高邮不远,汪笔下的淮上风情,时时温习之,历历如在故乡。

最后说一首还记得的汪曾祺的诗吧, 题目忘掉了: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汪老先生不仅会品,还会做。

据说汪曾祺老先生是能在江青同志面前允许边抽烟边谈话的知识分子。汪老是高邮人,属扬州地区,高邮正好处于扬州到淮安运河之间,江河湖食材丰富。汪老在昆明,北京都生活过,南北通吃;与陆文夫老先生的《美食家》还有点不一样。

家园 我看的第一本汪老的书就是他的自选集。

我儿子小时候晚上睡觉前我记得给他读过《黄油烙饼》和大刘的《乡村教师》。

家园 《黄油烙饼》

汪曾祺儿女们的回忆录里讲汪曾祺对《黄油烙饼》下了真感情,自己差不多要哭。关于口子(张家口)的景物描写是他自己做右派下方时的亲身感受。

家园 一幅小画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熟识许多知名教授,哲学家金岳霖就是其中之一。金岳霖的弟子王浩与汪曾祺很熟,经常一起吃饭,饭后就打篮球,王浩称之为“练盲肠”(因其不科学)。王浩后来去了美国,成为著名数理逻辑学者。改开后回京讲学,请汪曾祺为他画一幅留念。汪曾祺给他画了几个昆明特产的菌子,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宣威火腿。题名中一句“以慰王浩异国乡情”。这不但回忆在昆明时的友情,更附和王浩的山东出身,盖鲁人嗜葱又嗜蒜也。画面上只寥寥几物,可谓言简而意赅。

家园 两次“壮举”

汪曾祺一生如他自己所言,很平淡。他羡慕老师沈从文的见多识广的人生。他是一个平凡的中国读书人,基本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但他也有过两次“壮举”。

第一次是大学毕业时拒绝做美军翻译,因此而未能得到毕业证,给他毕业后几年内的生活造成很大麻烦。

他是1939年入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晃晃悠悠过了四年,到43年的时候,才意识到有两门主课不及格而不能毕业:体育和英语。学校准许他一年内把体育课和英语课再来一遍,得到一定学分就可毕业。他不肯,嫌两年体育课在一年内上完,太累。所以又拖了两年,45年的时候终于拿到学分,可以毕业了。这时候国民政府与美军合作反攻日寇。政府因此要求所有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必须从军,作为美军翻译。汪曾祺宁肯不要毕业证,也不去给美军做翻译。事后就外人看来,这可是了不起的勇气。他最好的朋友朱德熙就这末夸奖他。不过据汪曾祺子女回忆录里说,汪曾祺首先自认英语太差,对付不了差事。就有一位联大毕业生去做翻译,因为英文不精,造成军队伤亡,被执行了军法。其次,大学后期汪曾祺家里的财务来源中断,衣食不周。他对子女说那会儿自己的衣服都露着窟窿,感觉太丢人,就没有去做体检。这个说法可能是汪曾祺逗孩子们。如果他想去做体检的话,借件衣服总做得到。还是他自己不想去。至于不想去的原因,英语水平大概可以算上。那时候给美军做翻译是正经事情。汪曾祺的校友黄裳去做美军翻译,还把经历写成文字《翻译官的故事》,成了知名作家。汪曾祺因为自衬英文不好而不去做翻译,反倒不怕失掉毕业文凭?他的子女们认为老爹有古来名士之风,也有一定道理。

汪曾祺的第二次壮举正面多了。北京解放后,他主动要求加入四野南下工作团。关于他这个举动,可以有多种解释。他自己对子女说他是想去外面看世界,而不是革命思想支配他。我不知道他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如果是晚年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那这表明他对中国的政治多少有点认识而不希望子女介入。

早年他对政治没有表现出兴趣。即是说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性质,共产党的进步性质没有认识。据他子女回忆,他和老师闻一多还因为读书人是否应该参与政治而吵过架。他离开昆明一个月后,老师闻一多被国民党暗杀。我没有看见他对此有所义愤。

他在毕业后因为没有文凭而多处碰壁,甚至有自杀之心,被老师沈从文大骂一通。沈从文托人帮他在上海找了一个穷教职,对付着过日子。后来他妻子被聘去北大教英文,他算是随妻北行。在北京也是沈从文费尽气力,帮他在故宫找了个工作。总而言之生活非常不如意。他的儿女回忆说父亲没有任何实际工作技能-即钱钟书说的”无用之人,学不了数理化。“-,也没有经商才能-汪曾祺说联大同学就有来往缅甸和中国之间做化妆品走私生意,语中有不屑,其实那是正经商业才能-只有一枝笔,即是个纯粹的文人。只有在太平年代这种人才能安心存在。而只有共产党才能给混乱的中国带来太平。

汪曾祺加入四野南下工作团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不再是故宫里一个小办事员。那时候的共产党唯才是举,极为重视知识分子。他回京后成为北京文联的一个编辑。在子女们看来,他的这个壮举,至少使得他能够以49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身份离休。

家园 联大学生从军被一时主流认为是壮举,

还立了碑,但也有联大学生不屑于此。

家园 宗璞在西征记里

描绘了联大那些不愿毕业从军的学生,“上了一年社会系,再上两年中文系,又上了一年外文系,现在又在历史系,永远到不了四年级。”

国难当头,聪明人有的,蠢蛋也有的,田海男和黄仁宇这两位用脚走过几个省去上战场,跟大师比明显是脑子不够用。

家园 汪曾祺对闻一多的死有表示的,

。他离开昆明一个月后,老师闻一多被国民党暗杀。我没有看见他对此有所义愤。

。他离开昆明一个月后,老师闻一多被国民党暗杀。我没有看见他对此有所义愤。

[UR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021/17/56680917_941589007.shtml]朱德熙先生精彩人生·求学岁月

[/URL]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