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焦点访谈独家专访:央行行长详解汇率机制改革 -- 高士奇
焦点访谈专访:周小川详解汇率机制改革
一石激起千层浪。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7月21日起,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对8.11元人民币。此消息一经发布,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乃至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外各大媒体迅速作出反映。如何看待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它将对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主持人 敬一丹:周行长,我们特别想知道就是7月21号19:00以后,您在关注着什么?
周小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00点以后我们也是坐在那儿看电视,因为各项准备工作和部署都已经做完了,我们看新闻怎么播的,看看各个方面都有什么反应。
主持人: 听到什么反应了?
周小川: 总的来讲就是全球和国内都很关注这件事,认为它是重要的向前推进的改革。
主持人: 很多人现在都拿着这个(中国人民银行16号)公告在逐字逐句地看,也能看出来它是字斟句酌,我们怎么理解我们这次汇率改革的核心内容?
周小川: 应该首先理解一下整个改革的方针和目标,我们说我们是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一句话是需要理解的。第二句话是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这两句话涵盖了改革的总的方针。另外,改革也是一个很有艺术的,就是说你有一个方案的选择,对影响的分析,你有一个实际的选择等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本着“三个性”,一个叫主动性、一个叫可控性、一个叫渐进性,这个改革原则我觉得也是一个重要的一条。
核心内容可能有三条,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就是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是一个内容。第二个内容就是汇率将是浮动的了,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第三个内容就是我们做了一个初始的汇率水平的调整是2%。
主持人: 大家都特别关心,媒体也特别关心,金融界也特别关心,然后一直到现在终于今天有了这个举动了,这个时机是怎么把握的?
周小川: 汇率改革也是一个挺敏感的一件事,它的条件需要国内的宏观经济比较稳定;另外就是接受亚洲金融风波的教训,像汇率这样的改革,需要国内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比较健康。所以我们一直是想在改革顺序安排上,先要把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先要抓一步,让它们确实有实质性的改进,能够应付这样的局面。第二,改革将来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市场供求你就让市场供求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就要放宽外汇使用、需求、兑换包括携带进出境等等这些方面的这些限额,这样的话使得这个市场更加能够反映供求关系,这个准备工作我们后来也做了。再有一项条件我们想,外汇市场上要给企业、金融机构以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些工具,比如说我们是远期结售汇,意思就是说市场将来有所浮动,变化了以后,企业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要运用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工具,这样的话它就可以保护自己。
这几项事情都做完了以后,金融方面的条件也就开始比较具备了,因此确实实际上我觉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精密部署下,一看到这些条件都逐渐开始具备了,时机就应该是来到了。
主持人: 这次汇率改革方方面面都很关注,我们也听到一些来自企业的声音。
郝迎晨 某纺织企业负责人: 关于纺织,目前来讲受欧盟退纺事件的影响,出口非常艰难。那么今后一时期,我们纺织企业如何来利用好这次汇率的变化?
周小川: 汇率机制的改革,比方说对进口的企业比较有利,对出口的企业就有一些压力,当然也取决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它自己的竞争能力。那么总体来讲,它调整的策略应该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产品升级换代,争取价钱卖得好一点,克服像其它方面的这些变化对它负面的影响。这种结构调整也是符合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号召大家结构升级换代这么一种方针。
主持人: 除了来自企业的声音以外,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普通百姓的声音,他们也想跟您有一个直接的沟通。
北京市民: 我比较关心的就是人民币升值以后,对中国经济未来这几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周小川: 肯定是利大于弊我们才这样做的。总体来讲,应该看到中国整个购买力提高,人民币更加坚挺,价值更高了,对整个经济好的方面要大大大于负面影响的方面。
主持人: 周行长,我在想,一个打工妹怎么样能够理解这件事和她的关系呢?
周小川: 我觉得一个打工妹,如果她是处于一个出口企业,而且这个企业竞争力如果不错的话,其实对她来讲应该说只要企业能够保持它的出口竞争力,对她的收入没有什么太多的影响。你即便是在出口行业或者是竞争力弱的行业,通过改进也是能够达到跟原来一样的收入,甚至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汇率的改革意味着中国整体开放程度的提高。我们也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由于开放程度的提高,提供了那么多的就业机会,那么多的农民工中间也有挣钱的,也可以有变富裕的机会,汇率改革也正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意味着)更大的开放度,将来会有助于给大家创造更好的机会。
主持人: 现在很多公民手里有一些外币,汇率升值2%是不是意味着这些人手里的钱就白白损失了2%?
周小川: 首先是看手里的钱是美元还是别的货币,因为现在各种货币都有。如果是美元的话,还取决于你是不是想把它换为人民币来花。如果你想换回人民币,为什么你过去没有换呢?如果你现在换的话,可能跟过去相比是损失了2%,但是如果这些美元还是打算比如出国旅游时候用,或者是出去的时候采购一些东西,或者也许是子女上学的时候用,那么它的购买力跟原来一样,也没有变化。
主持人: 刚才您谈到这次汇率改革的时候,谈到了它的原则?D?D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渐进性?是不是我们现在在渐进的过程中仅仅是一个开始呢?
周小川: 我觉得不是这么理解。渐进性首先是指中国整个改革的进程,我们朝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你可以想象我们1980年末的时候搞了双重汇率,后来就搞了外汇留成制度和外汇调剂市场,也是双重汇率情况,有一个官方汇率是相对固定的,但也调了好几次。还有外汇留成,外汇调剂市场是随着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1994年,我们实行了把两个汇率并轨,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汇率制度是不断前进的,亚洲金融风波的时候,又有一些特殊情况,现在又在不断推进,整个这样一个过程从长的历史进程来看,朝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包括汇率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原则,也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要完善汇率机制这样一个进程。
□ 周小川/文
两天前,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改革现行汇率机制。我愿意结合汇率机制改革问题,谈一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变革。在此次改革之后,大家还会做很多分析研究,市场对很多问题也会有各自的看法,人民银行也会听取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汇率机制的改革,要求辅之以思维模式的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应该发生变化。汇率问题争议历来比较大,有主张汇率固定一些的,有主张浮动一些的,各种各样的思路都有。从固定汇率角度来看,浮动汇率有各种毛病;同样,从浮动汇率角度看,固定汇率也有很多缺点。这都有一个参照系的问题,而参照系和脑子中既定设置的标准会影响看问题的结果。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条件变化和改革深化,如何不断校正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适应这个变化呢?
第一,以美元为参照还是以一篮子货币为参照,这就是刚才说的参照系问题。比如孩子的成绩,绝对分数不是一个最好的参照系。改进的办法是,和成绩好而且稳定的邻居孩子比较。但如果邻居孩子的成绩不那么稳定了,你就看班上的平均分,从而知道在班级里是什么情况。
怎么看人民币汇率水平位置是否合理呢?很多银行家希望有一个固定的或者恒定的标尺。但是万一没有会怎么样?以前是黄金本位,黄金相当稳定,但后来黄金不稳定了,就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后来美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了这个作用,这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美元的相对稳定有关。此后,特别最近这些年,美元也变得不是那么稳定了。欧洲区货币联合起来形成欧元,欧元成为一个新的强大的具有代表性的货币。
美国的经济本身也存在它自己的问题。比如说大家关注的双赤字,它自己也需要调整,美元的代表性也不再惟一。中国重视中美之间的关系,中美之间的贸易、投资数额也很大,但并非一统天下。如果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好的标尺和参照系,对大家的工作和计算都有好处;万一没有这样的参照系或者情况发生变化,我们就应该采取新方法或者进行调整。
本质上讲,此次汇率机制改革是强调以市场为基础的浮动汇率,浮动也需要有一些参考点。我们根据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美元地位的变化,选择了采取一篮子货币作为参考。大家可能习惯了以美元为参考点,现在参考点变了;而且你会发现,这个参考点没那么直观了。这个变化是我们金融界、银行界特别需要适应的,需要不断摸索和判断。
第二,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应对金融风波传导的思维方式也需要转变。究竟是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更能经受风波呢?这二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从固定汇率角度看浮动汇率缺点比较多,从浮动汇率看固定汇率缺点也比较多。这个情况是随时间变化的。
比方打仗。固定汇率就好比是手上的一个盾牌,得拿住坚持不动,否则就会受到影响和冲击。因为你一动摇,就等于给出一个信号,使攻击者发现弱点,有机可乘。浮动汇率对待危机的逻辑就不一样。它相当于一个海绵垫子,你要打进来,可以,但不让你打到我,你撤的时候我再夹你一下,就好像游击战一样。所以,这两种汇率制度的思维方式和防范外部汇率冲击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第三,汇率机制的改革涉及到对微观经济主体灵活性的偏好。对企业和居民,是更希望他们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还是希望他们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用更多的灵活性来应对经济条件的变化?当然,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去企业的各种条件都是比较固定的。现在企业已经面临越来越多市场条件的变化,也开始学会各种各样的灵活调整。
如果是僵死的,比如过去的中央计划经济的模式下,产品、原材料、销路、价格,所有东西都是固定死了,照这个逻辑,汇率也应该是死的,否则企业计划不好做,也不好执行。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改革过渡期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企业经营承包制的一个原理是企业起步点不太一样,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方面的自主性,希望他们承包一个目标;企业同时会提出,原材料的价格、产品的渠道最好得到保证,否则承包有困难。而外贸企业就提出汇率不要动,但实际上,那个时候汇率制度已经变了。虽然官方汇率相对比较固定,但外汇留成都是在外汇调剂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交易的价格天天在变。尽管外贸企业希望汇率不动,但也已经不可能了。
因此,随着改革不断演进,企业的灵活性提高了;而且我们现在强调,企业应该具有更高的灵活调整能力。当然也要区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方面。从宏观上讲,我们希望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构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预期的宏观经济条件。但从微观上来讲,灵活度越大越有适应力,越能适应当前的变化。
汇率机制作为一个价格机制,既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反映整个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本流动的客观环境的变化。这也是需要企业去适应的。我们在进行汇率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些同志在分析汇率问题的时候有固定性偏好,希望所有东西越固定越好。另外一些同志希望能看到企业更多地用灵活性来应对变化对这种偏好。讲到银行业也是一样,银行业也要结合市场条件,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以自己的灵活调整能力来应对各种价格的变动。
第四,汇率体制改革可能涉及到对定价机制的态度问题。这里的定价机制还不是指定价能力,特别不是指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应该定在什么水平上。我是想讲,汇率机制改变之后,首先会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产品定价来影响整个经济,同时也就达到了调整结构的目的。
汇率发生了变化,首先的影响应该是进口产品会降价。这的确会使得国内的企业和居民受益,这也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壮大,人们所得到的好处。
至于出口商,有些人偏重只从成本角度进行分析。即如果汇率变化,假定销售价格不变,那么利润空间就会减小,甚至竞争力弱的企业就从盈利变为亏损了。我觉得这个看法应该说计算是对的,但是静态的,可能不够全面;就是说有些条件是可以变的。
在汇率变化了以后,出口产品应该尽可能调高它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价格,这也是有序校正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需要。价格可以高一些,数量可以减一些,不见得出口的总收入会受到侵害。那么这里头就取决于和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我们在某一个市场的竞争对手是其他国家的商品,那么我们的企业可能不具有价格调整的优势,是由买方来决定价格;但有些产品是有价格调整的空间的。特别是很多产品是在中国厂商之间的相互竞争,人民币汇率调整导致成本折合成外币有变化之后,对中国的出口商来讲,实际上大家都是等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情况下,有可能使得定价机制发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
所以,涉及到进口商品价格和出口价格的最终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在非常简化的假设下来进行计算。这些价格都有变化的余地,但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这其中涉及到的计算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涉及到如何应对挑战与变革;是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思路指导我们的计算和应对,还是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应对?你有哪些机会,有哪些可能性?这也涉及到思维的调整,要更加面对市场。
此外,这里还要谈一下对此汇率机制改革的理解。比如有些人提出,中国是不是又盯住了一篮子货币?其实,我们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新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考一篮子货币和盯住一篮子货币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还是要强调,中国的汇率决策是我们自主的决策,是根据中国国家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需求作出的决策,考虑的基点是自己的需要,是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不是跟别人商量沟通所得的结果。这一点一定要明确。-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本文为作者2005年7月23日在“2005年中国银行家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