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为“十部委”洗地 -- 多余6569

共:💬98 🌺502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桥上老师的这个“也”字

用的实在是好。说不定,这个就是西方民主的精髓所在。

个人在海外这些年,应该是比较“融入”的了,就是朋友喝酒可以侃三四个小时时政的水平吧。

西方人的民主,是其生活方式。还有一个生活方式是宗教,但这个参与不多。

既然是生活方式,就有一个无孔不入的性质。

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会多。大会小会,公开半公开,无孔不入。这个不由得想起,一共的时候,也有这个标志。

还有个表现,就是婆婆妈妈的。一个东西,讨论来,讨论去,你发传单,我打广告。今年通过了,明年又通不过了,很常见。在米国,还有个法院干政(被有人认为是破坏民主):好不容易过了,某人一告,只要一个法官发禁止令,又不能执行了。

再一个表现呢,拉帮结派。程序这么复杂,牵扯这么多,单打独斗,是没戏的。业余选手呢,也很无力。有志从政的,打小时候就得练,所以他们学校有很多“领导能力”的培养。

这么折腾,人民为什么乐此不疲?

首先是西方原始积累了很多资源,折腾的起。

还有呢,就是这个“也”字了。有人想撇开俺们发财,也没这么容易,这个大概就是英国红波潜在的心态吧。

家园 也就是西西河上闹起来而已

不是业内人士,感觉一下子说不清楚。

我本人支持“公立医院”。认可凡是民营的,必然是以最终盈利为目的的。

但是目前的所谓“公立医院”,又何尝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呢。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佛山顺德医院婴儿感染案,说到底就是因为感染科不盈利,所以在院内不受重视,导致很多监管缺失。这要是发生在民营医院,可能“人血馒头”的说法马上就出来了。

“公立医院”的属性,决定了其在诊疗过程中的下限。但是更糟糕的是,现阶段的莆田系医院没有下限,所以让楼里的众人对这个改革怨声载道。

家园 兄台,接“多余”先生的话茬,

得小心措辞!

您这个“对这个改革怨声载道”,在某些先生眼中,恐怕又会犯了大忌。

前几天,我才因为被这位仁兄绕到头晕,弱弱地提了几个问号。马上

只想逮住机会骂一骂政府。
(请见4408275贴)的大帽子就盖将下来了。吓的我撤都撤不及。不知这位是何方神圣。要在1965年前,“骂政府”就是“反党”!我只怕要被这等人物挂个“反革命罪”的牌子锁了!

恐怖!

家园 我看了“多余”先生的回帖及各位的发言

先各自消消火,别互相扣帽子。

早在2006年,对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市场化”医改已经有了定论:市场化医改是失败的。彻底市场化,完全不可取。所以参与讨论的各位,无论对医疗行业了不了解,都大可放心一点:国家绝对不会回到彻底市场化这条路的,这是个底线。

在这个基础上,其实大家关心的无非是医改后“公立”成分有多少,以及“市场化”成分有多少。目前这个政策透露出的,貌似上面的意思是目前“公立医院”太多,而民营医院太少。大多数人呢,想当然的觉得跟自己的期望是相反的。

其实吧,大多数眼里的“公立”医院,指的只是“区域中心三甲医院”。至于家门口或者小区里的“社区医院”,各种二级的镇医院、乡村卫生院等,根本就不是大家眼里的“公立”医院。虽然政策里面没提,但因为限制的就是大家眼里的“区域中心三甲医院”,这就是惹得众人不满了。

而政策所鼓励的民营医院,很多是属于专科医院,譬如康护,养老,精神病等医院,还有一些发展良好的社会办医机构,譬如康华医院,北大医疗集团等。而大多人眼里的民营医院,说起来就是莆田系。鼓励莆田系,那就是惹众怒啊。

所以啊,大家扯了半天,基本就是鸡同鸭讲。

家园 农村就更不现实了

医疗资源为什么向北上广集中,向大城市集中?一方面是国家投入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医护人员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意愿,谁不愿意去大城市,在大医院里面上班?挣得多,学习的机会也多,前景广阔。造成的恶性循环就是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低下,逼迫人们去大城市看病;没有病人,基层医院既没有收入,也没有经验积累,水平越发低下。

私立医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必然开设到大城市、中心城市,既容易招聘到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又面向高收入人群服务,获取超值利润。否则到县里,既找不到医护人员,又挣不到钱,只有死路一条。

只有公立医院,强行推进医护人员的巡诊制度,人员轮流下到基层,才能保证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为基层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才能解开这个死结,在基层分流病人,减轻中心城市的负担;同时,让出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给私立医院,便于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

归根结底,当年的医疗改革属于完全的路线错误,将医院推向市场,完全扭曲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现在需要的是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医疗的服务性质:经费来源于国家,工作服务于全民。而不是变相的私有化,将市场拱手让出。

家园 土地一承包,产量就能增加几倍、十几倍,这都不算事儿
家园 这是一个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

把各种矛盾拿到桌面上来,这是好事儿,看起来前期耗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最后能够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比领导事前拍脑袋,事后拍屁股要强得多;一方面过程中得掣肘少了很多,细节、优缺点都考虑到了;另一方面能够坚持下去,不会让某人交了学费,就算是缴学费,也是大家一起缴学费,让民众得认识得到提高。

家园 有啥好洗的

就是赵家人跑马圈地,医疗这一块被圈上了。老百姓就自求多福,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话又说回来,除了抗感染和外科手术,西医也解决不了啥病痛。

家园 河里的三观还是比较正的

这也是西西河吸引我的原因。便说这个楼吧,不管批评的对不对,众口一词的对“公立”有着强烈的推崇与信任。

不过有些问题,想深入讨论必须是业内的专家。不然就是瞎起哄了。

国家医改的方向,明显的在于“保基层,稳高层”。希望通过患者分流、分级诊疗,实现“防重于治”、控费增效的目的。公立属性医疗机构,重点在于“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其余医疗服务则市场化。

这个思路并没有明显的槽点。毕竟,你不可能全部指望“三甲医院”包办一切,这不现实。而且,医院一旦大了以后,管理上面的难度指数性增加,可不是许多人简单描述的“加强监管”四个字就可以的。

楼里的文字中,“十部委并不是傻子”这个标题,说得其实是对的。超大型的公立医院,譬如郑大一附院,在当地有个笑话说:XX土豪刚到郑州,对出租车司机说,拉我到你们这里人最多,最贵的地方去。司机想了想,把他拉到了郑大一附院。类似的笑话在成都华西也是。也就是说,超大型医院,基本也是最贵的。这很正常啊,仪器设备最贵,医生水平最高,材料药品最好,焉能不贵。这些超大型医院,用于解决“基本医疗服务”,未免大材小用了。而他们的虹吸效应,直接导致了当地区医疗生态的失衡,整个马太效应的循环,患者越来越集中,“看病难”“看病贵”根本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回到政策文件本身。限制了目前这种公立三甲医院的数量、床位及规模,鼓励民营机构发展,难道就可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么。不是的,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其实是减少国家及政府层面的医疗资本投入,鼓励社会进行资本投入。发展总是要钱的,医疗特别是高端医疗是个重资产行业,医疗需求又在不断增长,总得有利益,才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吧。为什么鼓励民营医院这么多年,民营的高端医院依然屈指可数,资本也不是傻子,这么大的前期投入,回收周期这么长,他们也得慎重啊。

家园 “民营“资本的定义是什么

就说我老家新近几年成立的几家医院,那些个三甲医院都是建在还没完全成型的新城区,而独独一个民营医院把个老公安局的地盘全租下来了(规模还不小,光住院部就二幢十多层的高楼,病房条件和服务态度都比三甲医院好很多,就诊医生一部分是些返聘的专家教授,一部分是三甲医院挖来的业务骨干)。

因这家医院地处老城区,住院门槛费用又低于三甲,所以成立三年来,那边新城区有些三甲分院还没开张(开张的也是病员不多),而这家医院已是经常床位爆表。

它的医疗费用并不比三甲便宜,我家老父最近一次住院(老人家肺气肿多年,是这家医院的常客),光一个血常规和粪便检查就两仟壹(药费大约三百多一点),那些繁杂的检测项目是列了两张清单。

老父亲今年开春以来己入院多次,医疗费用已是上十万(自费部分只有一万多)。

所以私下认为,像入股这种民营医院的资产持有人,绝对不会是一般的“民营“资本。

家园 这例子说明什么

不妨比较一下:

位置:民营比三甲方便。

门槛费:民营比三甲低。

医疗费用:差不多(“不比三甲便宜”)。

医疗水平:差不多(“返聘老教授”,“三甲业务骨干”)。

病房条件:民营“好很多”。

服务态度:民营“好很多”。

那么结论应该是:这是一间好的民营。

这样好的民营,还不用国家投资,那又何必在意它是不是“一般的“民营“资本”?

家园 血常规和粪便化验就2100

这个医院倒不是直接喝老百姓血,它喝医保的血,等于间接喝老百姓血。

中国有14亿人,每人死的时候花100万,这个医疗费用就是1400万亿,你没有看错,1400万亿,大概是中国社会总财富的3~5倍。

大善人不是大善人,其实是吸血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