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照片里的1970年代末,上海,香港,台湾 -- jent
有人在河里讲,70年代末,上海 vs 香港。生活水平相当(近,差不多。。。)
我不是上海人,也不是香港人。虽然78年时已经懂事。但是还是没有亲身的经历。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
好在我的工作是和照片有关的。所以就直接上几张老照片吧。
基本上,这几张照片都涵盖了普通人的衣,食,行,老人,年轻人,孩童,普通街景。换言之,即便是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既然是要做对比,那么,简单地问问,照片中的上海人,他们是否愿意觉得,到同时期的香港/台湾去一趟之后,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质量和同时期的在香港,台湾和自己相同社会水平的普通人,是相同的?
-----------------------------------------------
上海 1972-1980 (有河友指出,上海的照片部分拍自1972/1973年。原本这些照片来源如下:老照片,1978年的上海外链出处 。既然有人指不是78年的,索性添加若干78,79,80年的上海照片,一并比较)
-----------------------------------------------
香港 1978
-----------------------------------------------
台湾 1978
而一个时间段的信息(信号)重建,不是靠时间域的单个采样点来完成的。
要么:用多个时间域的采样点,靠插值或拟合来重建信号。前提是采样密度足够,方能重建出所需要的信号。
要么:在某个时间域的变换域上进行稀疏或密集采样,利用滤波的反变换重建该时间段的全部信号。前提就是变换域上的采样数和重建算法的优化。
后者,如果是积分域上采样就是CT。
所以,CT里边的切片,是指的一个slice。而(3维)重建的数学依据,就是傅里叶切片定理。Fourier slice theorem。
这里的切片,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三维图像里边的一个平面取样。而是三维数据在某个方向上的投影积分。
收集多个方向的二维投影图片,就可以利用傅里叶切片定理重建原始的三维数据。最直接简单的重建方法,就是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projection algorithm。
1984 上海
1992 上海
因为环境不大一样。上海主要是大街,港台的主要是小街道和市场。唯一确定的是港台的衣服花哨一些。
衣服样式香港台湾多一点,其他真瞅不出来。
看补充的1984年上海,1992年上海,变化最大的,就是84年在街边卖衣服的小摊,和92年完全不一样的穿着。
而80年代向港台,西方打开国门之后,大家能够与西方真正进行日常的大规模的交换,进行贸易的,一开始,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原材料,和港台日的衣服,玩具,和小电器。
因为我们的生产出来的东西,比如上海的手表,自行车,港台日根本就看不上,哪怕你的做工再好,在上海小青年眼里,一块上海生产的手表,也抵挡不住一块从香港走私进来的数字式电子表的诱惑。当然,您这样的人大约可以例外。
市场,是一定要交换的。对比,一定是要在交换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换言之,在1978年的时候,上海,凭粮票买米,凭布票买布,应该还是错不了的。
从自家照片也能看出来。不过,这些84年上海的照片都是冬天的,即使现在冬装也比夏装沉闷臃肿很多。我看自家以前87年前后夏天的照片,没觉得和这些香港照片有什么区别。
棚屋,寮屋,平房,艇户,徒置区,重置区,还有那等到眼都长虎头蛇尾的“十年建屋计划",再讨论衣食行吧。
要能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就更好了。
92年的陆家嘴,东方明珠还在建,高楼就一栋,还有一栋烟筒
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前几年,上海都以住得不好闻名。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说上海还有多少万户必须每天倒马桶。
倒马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破不立,老房子不拆,下水道就进不来。
如题。比如,至少到1962年为止,几乎所有的有关军队建设的中央层级的文献,都是官兵经常提的。而你却随口说什么 “解放后不提官兵,只提指战员。。。” 云云。
换言之,你让人如何相信你说的是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