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三造共和到三一八——民国人物谱之段祺瑞 -- 删ID走人
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清廷束手无策,只好请袁世凯复出派由其一手组建的北洋新军镇压革命。次年北洋军电促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并调兵北上武力逼迫。2月12清帝退位,成立中华民国,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两千年帝制结束,进入共和时期。
中华民国从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开始到1949年9月,蒋记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共维持了二十八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12年到1928年,这个阶段是以袁世凯为首的清廷新军北洋军的军官团主政的北京政府,习惯上称为北洋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第二个阶段是以国民党主导的南京政府,习惯上称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
这里主要说北京的北洋政府,自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北洋中央政府就陷入混乱状态,北洋军军官团并不是现代化的政党,而是靠袁世凯以个人威信维持的一种松散联盟。袁世凯称帝失败,个人威望跌入低谷,不久郁郁而终,北洋军官团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北洋政府大总统就开始走马灯一样的换人,政府不断组阁,中央政府群龙无首,地方上各省的督军也互不统属,进入半独立状态。
虽然北洋政府大总统不断换人,不过从1916年到1920年,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人则是袁世凯的心腹大将,陆军总长兼国务总理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自袁世凯天津小站练新军开始,段祺瑞就是北洋系军官团的灵魂人物,系袁世凯的心腹肱骨。和王士珍、冯国璋一起号称北洋三杰,段祺瑞是其中的北洋之虎。
段祺瑞1865年出生于安徽六安太平集,其祖父和叔父都是淮军将领。1881年16岁的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徒步两千余里到山东投奔叔父,次年父亲去世,又次年母亲病故,18岁的段祺瑞独自撑起抚养弟妹的重任。
1885年段祺瑞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毕业以第一名的身份官派到德国柏林军校学习炮兵,1890年学成回国,时年25岁。
1896年,段祺瑞调入天津小站,任清廷新式陆军炮队统带,代理总教习。其时,在小站奉旨督练新军的正是北洋大臣袁世凯,段祺瑞调入小站之后就成了袁世凯手下最为倚重的左臂右膀之一。至此开始,段祺瑞在北洋军内官运亨通,历任北洋各镇统制,督办陆军学务。到辛亥革命前夕,段祺瑞官至江北提督,赏头品顶戴,加侍郎衔,驻防南京江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复起袁世凯,并调段祺瑞统领前线军务镇压革命军,署湖广总督,受钦差大臣袁世凯节制,时年46岁。
应该说,从段祺瑞20岁考入北洋武备学堂一直到这个时间点,其一路走来,还是一个标准的军人。少年时独立支撑家庭,勤奋好学性格坚毅,从军后深受清廷及上级袁世凯的赏识。不过和袁世凯科举出身的旧官僚不同的是,无论是以段祺瑞等为代表的北洋新军中高级军官,还是发起武昌起义的南洋新军中下级军官们,其青年时代多有留洋经历,成长过程中深受共和宪政思想浸润,其思想与不同于袁世凯这代旧官僚。
跟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相比,张之洞的南洋新军吸收的知识分子青年人更多,其中下级军官多受孙文的革命思想影响。所以在历史变化的关键节点,南洋新军直接选择了革命,而负责镇压他们的,恰恰是同样接受新式教育的北洋新军,其前线最高指挥官,恰恰是段祺瑞。1912年1月份,历史把段祺瑞推上了一个关键的抉择点。(未完待续)
晚清15年,借款白银12亿两,北洋15年,借款15亿元,按照袁大头=2/3两计算,等于10亿两。晚清略胜一筹,不过考虑到晚清15年建设了大量的铁路/企业,并重建了陆海军,应该说败家速度跟北洋相当甚至有所不如。。。
民国人物谱之段祺瑞(二)
在两千年帝制将退未退,共和将生未生之际,是拥抱共和还是继续奉旨讨逆,段祺瑞并没有过多的犹豫。身为旧官僚系统中的高级武将,他毫不犹豫地跟老上级袁世凯合作,做了历史上从朱温赵匡胤开始就轻车熟路套路,武力逼宫。不过这回,他效忠的对象并不是某个皇帝,而是青年时代就受浸润的共和思想。这种对共和思想的效忠,在段祺瑞此后的人生生涯里还会不断地出现。
1912年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1月26日,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体”。2月5日,段祺瑞又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将领发代奏电,声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10日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迁到河北保定,作出进京逼宫的姿态,11日到京。2月12日,清隆裕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下了清帝退位诏书,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升段祺瑞为陆军总长,随后兼任国务总理,至此,段祺瑞在政坛走到了顶峰。
中华民国成立后,共和制作为新生事物,运作并不稳定。北京政府完全靠袁世凯个人威望维持,政府运作则依靠向日本人借款,不久旧官僚出身的袁世凯便生恢复帝制之野心。此时,身为袁世凯最倚重的心腹大将段祺瑞坚决表示反对,被袁世凯罢黜。外加上以孙文为首的南方革命党起兵反对帝制,不久袁世凯取消帝制,请段祺瑞复出再度任国务总理。此谓段祺瑞“二造共和”。
许多观点认为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官团之所以反对袁世凯称帝,是因为袁世凯称帝阻拦了北洋军官做大总统的美梦,这个说法从之后的历史进程来看是经不起推敲的。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的是黎元洪徐世昌,在北洋政府掌权的十六年间,只有冯国璋短暂代理过一次大总统,段祺瑞代理过一任临时执政,加上曹锟一次贿选大总统,为其时间都很短。
北洋军官团有抓权的本能,也有抓权的手段,但毕竟都是旧官僚体系武人出身,究其深层次的想法,其志并不在做大总统。以段祺瑞为例,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身份抓住中枢权力,立一个有名无实的大总统,维护一个共和的美名,才是他毕生的追求。不过这都是后话。
1917年,在加入协约国对德参战问题上,段祺瑞的国务院和黎元洪的总统府发生激烈争吵,府院之争矛盾不可调和,结果是段祺瑞请辞总理。紧接着又发生张勋复辟的闹剧,段祺瑞亲任逆军总司令讨伐张勋,复辟闹剧结束。作为一个旧体制下出身的新军军官,段祺瑞获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其声望如日中天。
与科举制出身的旧官僚不同,北洋新军出身的段祺瑞在维护共和制这个问题上可谓立场坚定,意志坚强,甚至不惜和提拔自己的老领导老上级袁世凯闹翻。在历史的脚步即将走过旧时代进入新时代的交替之际,对旧事物毫不留恋,积极拥抱新事物,这是其难能可贵之处。不过在其真正面临事物冲击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从旧时代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辛亥革命之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旧武人逼宫的道路一样,每个人都无法克服自己身上的时代烙印。(未完待续)
挫败袁复辟帝制,孙文革命党没起啥作用,护法战争革命党的军队旋起旋灭,没给北洋军和袁的复辟制造多大麻烦。相反的,轻松战胜革命党武装,握有一省实权的革命党人李烈钧等人兵败逃亡,革命党人的影响力降到忽略不计,反而增强了袁的称帝野心。
真正起作用的是蔡锷领导的讨袁护国军的战斗,然而,蔡锷并不是孙文革命党!不是革命党!不是革命党!重要的话说三遍。蔡锷是立宪党人梁启超的门生,他们那个叫进步党。
为了推翻清朝在海外筹款说是捐款相当于入股,革命成功了分红,结果辛亥革命成功了,却没分红,自然在海外再也筹不到款了。
后来东山再起是段祺瑞即将对德国宣战,宣战后德国在华投资全要被没收,孙大炮跟德国人吹牛说他能推翻段祺瑞,德国人死马当活马医,在华资产全部变现给了孙,孙拿钱南下组织护法政府,不地道的是没过几个月就对德宣战。。。
对北洋史不熟,勉强写,总觉得驾驭不住,见笑了。
民国人物谱之段祺瑞(三)
1917年6月,踌躇满志的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准备发动武力统一政策。然而北洋政府的财政维持政府运作都已经捉襟见肘,哪还有钱打仗呢,于是段祺瑞打起了向日本借款的主意。据统计,1917年到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通过抵押东北和山东的铁路、森林和矿产资源等方式,向日本先后借款八次,总计达1.45亿元,史称西原借款。
同年8月,段祺瑞政府决定对德宣战。为了筹措参战资金,又秘密把德国原先在山东的权益抵押给了日本。1919年1月,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商讨战后利益分割问题,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在会上,日本根据段祺瑞政府签订的秘密协定,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代表拒绝在协议上签字。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随后运动就像火苗一样传遍中国。高校学生、知识分子、工商联等团体作为新生的政治力量踏上了历史舞台。
自1905年袁世凯废除科举之后,到1919年,新式高等教育开始在中国普及开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城市,各类学生知识分子团体、新式报纸杂志,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各种新潮的思想,新的文化,在年轻人头脑中激荡,在这14年中,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只需要一个契机就能把这股力量激活。中国政府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使这股力量有了突破口,于是新时代的最强音轰轰烈烈地爆发出来了。
然后身处漩涡中心的段祺瑞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还沉迷于旧权术给他带来的权力巅峰之中,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解决府院之争,及北洋系内部的矛盾平衡之中,试图打造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段祺瑞为了平衡北洋系内部直皖矛盾,正好辞去了国务总理,在暗中通过安福系操纵政府和国会,所以“五四运动”他本人并没有收到多大冲击,在段祺瑞的心目中,学生娃子不过是被欺骗的人群。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次运动意味着中国社会政治光谱已经多了一极,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极,知识分子公共媒体,在中国成型了。
段祺瑞没有意识到,然而他的对手,直系军阀更年轻的吴佩孚却意识到了。吴佩孚在湖南前线一篇又一篇的檄文,直指北京政府汉奸卖国,口号喊得比学生还响亮。段祺瑞掌控的北京政府,此时实际上已经民心尽失,在次年的直皖大战中,段祺瑞的皖系军队被吴佩孚的直系轻易击败,这个结果实际上早已注定。1920年,段祺瑞黯然下野,从此一蹶不振隐居天津。
段祺瑞担任总理期间,号称“六不总理”,在贪腐成风,奢靡享乐成风的北洋政府中堪称异类。虽然缺乏证据支持,但这六点都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军人的基本素质:不抽不喝,保持身体康健;不嫖不赌,不易被人控制;不贪不占,方能无欲则刚。无疑是一名军人的优秀素质。段祺瑞作为军人,在战绩上虽然乏善可陈,但究其人生历程,在每一步重大事件的抉择上,无论是武昌起义阵前逼宫电促共和,还是1917年美国参战后决定对德宣战,还是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后立即指挥徐树铮收复外蒙。其意志之坚定不移,行动之勇敢果决,都表现出一个旧时代武人枭雄的优秀素质。这些素质使他成就了“三造共和”的美誉,走上了人生之颠。他虽然极力维护共和之理念,但终究还是一个旧式军人。他年轻时接受的教育,使他明白共和乃是新的方向,然而他的成长经历使他注定会用旧军阀的方式行事。本质上他还是武昌首义张振武的放大版。
六年后的1926年,隐居天津的段祺瑞被奉系军阀张作霖请出山,抬到前台做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一辈子善于幕后操纵的段祺瑞,这一回也被幕后操纵了一把。随后没多久就酿成“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开枪打死请愿学生47人,其中就有北京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刘和珍。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以上这段耳熟能详的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近代史上三造共和的风云人物,北洋军阀段祺瑞,就以这样的历史形象留下了我们中学教科书上。
“三一八惨案”之后,段祺瑞知道自己政治生命已经终结,1926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倒台,段祺瑞退居天津,从此不问政事。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后曾联系段祺瑞让他出面组建华北政府,段祺瑞严辞拒绝。1936年11月,段祺瑞病逝于上海,终年72岁。(完)
哪有钱发展工业。
宣统年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2.5亿两,换算成银元就是接近4亿元。
辛亥以后,地方纷纷截流本地税收,导致中央政府没钱。中央财政收入只在1亿元上下。
袁大头刚上台全靠借外债,本来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反对湖广川汉铁路大借款,结果革命成功,这笔钱照借,为了省钱连债券都没重印,大清户部的债券盖上民国的大印就发行了,因此极有收藏价值。
袁大头后来要求各地上缴税金,并利用交通系筹集资金,交通部手里有大量铁路,当时就是台印钞机,1915年财政困难稍有缓解,结果这时大头又要称帝,就打起来了。打仗太花钱,和平时每年一亿即可维持,打起仗来轻松飙到两亿以上,可以说一打仗就破产了。除了军费,选举收买代表也极为花钱,动不动就是扔出一两千万,另外给前清皇帝还要四百万。当然最能贪银子的就是军阀们,最富的是奉系,张学良晚年称,九一八前的家产大约五六千万吧。人称小段的段芝贵,在下面提到的挤兑事件中,要求一次性提现130万。
大头倒台后,地方税收是彻底没指望了,段祺瑞政府财政极为困难,而且中国交通两大银行当初为了给袁筹款,纸币超发(当时纸币可1:1兑换银元),袁在尚有信用,袁死了以后就遭遇挤兑,有破产的风险,于是又由交通系向日本借款,是为西原借款。
民国和晚清的另外一个区别是,民国赖账很成功。上面说的湖广川汉铁路大借款,还款时正好碰上二战,于是延期归还,这一延期就到1949年了,于是一分没还,到现在美国还一堆人拿着继承来的债券找土工要账呢。段祺瑞借西原借款的时候更是跟冯巩太爷爷私下表示,老子根本就没打算还。日本通过西原贷款,纸面上获得了东北n条铁路的路权,结果却没一条落实的,后来弄死张作霖和918,跟此次贷款有一定关系。
但吃亏也不小,辛丑条约规定赔给法国比利时意大利法郎,一战后法郎贬到战前的1/3,所以按法郎计算中国实际赔款只有以前的1/3,结果法国硬说要赔金法郎。当时多项外债由海关税和盐税担保,这两项收入由洋人监管,每月扣除应还外债后才给北洋政府,即使这样,这也是北洋最大的收入。到1925年,北京政变后海关税和盐税全部被洋人扣留,为了拿到这笔钱,段祺瑞服软,同意按照金法郎支付,造成损失1.3亿元。段祺瑞把1.5亿的西原借款成功赖掉,却造成1.3亿损失,功过相抵。
更多些,毛主席曾经希望改造我们的学习,批评过只知希腊罗马,不知中国,特别是近百年历史的情况。
上次想看看张作霖,结果发现网上竟然没有一部严肃意义的传记或者年谱,有的都是半野史性质的,让人哭笑不得。
现在网上大家动辄讨论的都是上千年前的事,近代的却又灯下黑的感觉。
不过也许相关研究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比较大吧。
宝推一下,支持兄台从一个极有意义的财政角度看问题,河里狐狸兄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很好!
抗战前的银元,大约是24克纯银,等于2/3两库平银,按今天的银价大约是100人民币,就是说一个袁大头等于一张毛爷爷。
对美元汇率20年代1美元大约是2银元,也大约是2日元或者2卢布,就是说这时候中国元/卢布/日元大致相当。30年代日元跟中国元仍差不多,都是大约3元=1美元,卢布贬值厉害,大约1美元等于5卢布。
当时实力最强的地方军阀就是奉系。东北当时是中国少有的能实现贸易顺差的地区,主要靠出口大豆,20年代平均年顺差高达一个亿,年财政收入达4000万,所以奉系军阀才能发展壮大,但入关以后年军费近亿,东北就撑不住了,只能靠玩超发纸币。张学良上台后,不再打仗,东北财政有了很大的好转,年收入也达到5000万,够小张瞎折腾。相比之下,阎锡山的小气也是没办法,山西收入只有1000万出头。
孙大炮刮地皮也是能手,广州年税收从不到300万迅速提高到800万,商团叛乱,很大程度上是被高税收逼出来的。后来苏联直接给大炮钱,先后出了3000万卢布,打了北伐战争。
老蒋通过四一二政变为见面礼,攀附江南财阀,几个月就拿到了7000万贷款,所以最后老蒋大获全胜。老蒋打仗不行,撒钱行,对军阀直接收买手下,对汪精卫这样的政敌,人家主动让贤,结果汪上台后一分钱都弄不来,军方却在蒋的授意下天天去要钱,最后汪灰溜溜的下台走人。
国民政府建立后,实现部分统一,税收有了很大改善,财政收入重回晚清水平4亿。大危机后各国都在加关税打贸易战,老蒋也跟了这个风,经过多次关税谈判,把关税从5%提高到30%以上,通过这个发了大财,36年收入已经达到12亿,再也不是北洋的穷酸样。30年代前半期,每年军费都超过3亿,财政赤字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有资本一遍遍的剿共。因为财政改善,借款利率也大幅度降低,晚清借款利率为10%,北洋奔着20%去了,而希特勒给老蒋的贷款利率只有7%。
这样一来中日对比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期的日本即使已经开始大规模军国主义化,财政收入只是从15亿日元提高到30亿。日本跟列强比更是不起眼,37年美国中央财政收入是50亿美元,相当于150亿日元,而同年苏联仅仅军费就高达200亿卢布,合120亿日元。。。
再往后就是法币的元,这个贬值的速度可以写本书了。
没记错的话,宝芝林也是之前帮大炮后,成功后被大炮剿灭,所以恨死大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