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投票宋朝是个和平朝代还是个战争朝代 -- xiaobailong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17 / 0
宋朝是个和平朝代2/0宋朝是个战争朝代15/0
我跟“俺老孙”讨论大家对宋朝的看法,大家觉得宋朝是个和平朝代,还是个战争朝代?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门心思只顾整钱。
改开不能单独算一个朝代,只能算是红朝的一个阶段。红朝将近七十年,分别跟联合国军以及越南打过一场。
那么宋朝呢?你认为宋朝是一个和平朝代,还是一个战争朝代?
赵官家对辽金虽然怂包,对西夏安南可不算怂包,那可是说打,他就打。
宋朝是一个妄想和平结果引来更大战争的朝代。
毛主席说的,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古人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是中国最朴素的人生哲学,丢掉了就要吃亏。
有宋一朝,对外扩张的企图在赵二时代就幻灭了,此后唯有自保。
祈望和平的战争朝代,准确否?
两个判断法。一个是主观决策上,奉行战争扩张政策就是战争朝代,奉行和平扩张政策就是和平朝代。一个是客观环境上,战争频仍或长期牵动国计民生就是战争朝代,战争稀少或很少深度干预国计民生就是和平朝代。然后,在这两个基础之上,主客观条件统一观察,奉行战争扩张政策并战争频仍或长期牵动国计民生就是主动战争朝代,奉行战争扩张政策但是战争较少或较少深度干预国计民生就是被动和平朝代,奉行和平扩张政策但战争频仍或长期牵动国计民生就是被动战争朝代,奉行和平扩张政策且战争稀少或很少深度干预国计民生就是主动和平朝代。
当然这样分比较乱,我们可以简单地搞论迹不论心,只看客观环境。
从客观环境上来说,宋朝的事仍然不好分析。因为按照宋人自己的观点,汉唐旧疆是他们考虑问题的主要地理范畴。为此他们甚至在与汉唐旧疆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政治交流时持消极态度。可是按照汉唐旧疆的观念,宋人始终面临着国土被外敌占领的问题,也就在理论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然而与此同时宋朝自己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十几年就认为国际形势已经是“近岁边陲彻警,兵革顿销”(《宋会要辑要》,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因此提出裁减军队重装备:“诸军战马尚未减数,颇烦经费。望加裁损。”(《宋会要辑要》,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进行了大规模裁军行动,而且主要是从质量上削弱军事力量。可见在一定时期内,宋人对战争的判断是热战结束后几年内、局势和缓,就算恢复和平了。
所以当时的局势应该这样理解:
按照宋人自己理解,宋朝整体处于国土被侵占状态、但是同时又长期处于和平状态。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抗战中期以后日军忙于太平洋战场和敌后战场因此导致前线战线战事减少战线稳定,然后蒋介石宣布天下太平下令裁军(当然历史上蒋介石没有这样做过)。
从客观国际环境上来说,我们认为宋朝处于战争环境下,但是从宋人自己的看法上来看,宋人认为自己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下。
当然,后来到了北宋中后期我们的看法就和宋人较为一致了。宋朝忙于军事改革和进攻西夏,他们显然自己知道自己处于战争状态的。这和我们对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
我觉得宋朝应该属于这样一种状态:
陈汤在前线琢磨怎么打单于,匡衡在长安琢磨怎么打陈汤。
嗯,一种很完美的“凿壁偷光”的状态。我们可以根据字面上的巧合,强行理解为挖塌墙角把值钱东西全部偷光(当然实际意思不是这样)。属于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毛发却极力要干掉皮子的状态。
宋朝应该属于比较典型的冬行夏令。明明是需要加强补给、防御的冬季,却偏要大晚上趁着有风跑到场院里头的风口上穿着背心裤衩铺着凉席摇着蒲扇睡大觉。
不过有趣的是没有人去论证说宋朝已经到了必然灭亡的地步,用机械唯物论和机械历史唯物论去论证宋朝内外矛盾到了爆发点,这样的观点在讨论明朝灭亡时很常见,不知道为什么在宋朝不常见。难道是因为元朝太没文化么?
比如讲,三国时期就是战争时期,隋朝就是一个战争朝代(打仗太频繁)。至于和平朝代,完全和平的朝代没有,但总有相对和平的朝代。如果按照和平程度排个一二三,宋朝排第几?
如果没有统一、还在内部打斗,那自然不能叫朝代。比如什么五代十国乱七八糟的。
别看宋朝又是靖康之乱、又是岳飞抗金,这都是在宋朝后50年发生的事,而宋朝可是有320年的国运的。即使史称的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也没持续多年。对于一个300多年的朝代来说,整体上可说和平。
要说战争的“朝代”,可说大民国,一直在打,都没怎么统一过。
而我朝,快70年了,要就这么长的话,也算和平朝代。朝战、越战要么局部在边,要么在国外且时间短,国人很多无具体感。
除了狄青,在对西夏的战场上还有一个叫种鄂的将领,也很能打,虽然普遍认为宋朝武力较弱,但我在清朝人编写的《续资治通鉴》里记录的种鄂的战绩,他还是打了不少打胜仗的。但中央的文官们却坚定的认为打胜仗对国家不好,不值得提倡,不能增兵,只能对打胜仗的将领加以约束,分他的兵权,拆他的台,坚决的造成吃败仗的结局,然后就理直气壮的说:此战之罪也。
所以当时的局势应该这样理解:
按照宋人自己理解,宋朝整体处于国土被侵占状态、但是同时又长期处于和平状态。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抗战中期以后日军忙于太平洋战场和敌后战场因此导致前线战线战事减少战线稳定,然后蒋介石宣布天下太平下令裁军(当然历史上蒋介石没有这样做过)。
从客观国际环境上来说,我们认为宋朝处于战争环境下,但是从宋人自己的看法上来看,宋人认为自己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下。
先引用林风清逸帖子里的一段,本朝发生的事情,简直是宋朝的翻版了。首先本朝上下一致认为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理论上仍然处于内战状态。但是邓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宣布国际局势将长期处于和平状态,进行了大裁军。而本朝从人民群众到国家主席,都在称赞如今的太平盛世,这怎么看怎么跟宋朝那么像啊?
除了狄青,在对西夏的战场上还有一个叫种鄂的将领,也很能打,虽然普遍认为宋朝武力较弱,但我在清朝人编写的《续资治通鉴》里记录的种鄂的战绩,他还是打了不少打胜仗的。但中央的文官们却坚定的认为打胜仗对国家不好,不值得提倡,不能增兵,只能对打胜仗的将领加以约束,分他的兵权,拆他的台,坚决的造成吃败仗的结局,然后就理直气壮的说:此战之罪也。
再看俺老孫的帖子,让俺恍惚想起南海西沙群岛保卫战的那些英雄们,严厉打击了侵略者守卫了国家领海,可是之后不但未有升赏,反而被变相闲置了。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只会是军队不知所措,无法有效守卫国土,先是部分国土被外族侵占,最后整个国家亡与外族之手。
当然这个事情有两面看法,反面的例子就是日本那样的以下克上,个别好战的低级军官把整个国家拖入战争之中。这中间的度如何把握衡量?
还有宋朝玩策略,表面送岁币给辽金,大失面子,实际上耍手段,先是联合金灭了辽,后又联合蒙古灭了金。这策略看起来玩得很爽啊,不要面子只要实利,听起来是不是和最近洞朗的策略一样?如果只考虑宋辽两家,宋朝是失了面子丢了钱财,而辽是丢了性命,似乎是宋朝大大赚了便宜。但是考虑到多个国家,实际上是宋朝大失面子的同时,并未获得实利。好处都被金和蒙古占去了。这结果是不是也和洞朗颇为相像?红朝丢了面子并且损害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印度获得表面上的小利类似辽金,而实际上的获益者是中印之外别的某些国家。
最悲惨的是,北宋之后不久就丢失了北边的大半领土,变成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最后还被蒙古灭了。但愿红朝不要重复这个命运。问题是,如果红朝采取和宋朝同样的策略,凭什么不会重复宋朝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