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别忽悠我,让我右手砍自己左手 -- Ace

共:💬743 🌺6034 🌵1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家园 Z: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小队收益分配

云崖暖矣的博客:队为基础,三级管理

生产小队每年分夏秋两季进行预决算,夏粮入库之后进行预算,秋粮入库之后进行决算。生产小队进行预决算时,其收益分配的比例由人民公社按照人民公社的管理章程定出百分比,由生产大队监督执行。各个生产小队将各自小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总起之后,按照收益情况根据人民公社规定的收益分配比例,编制收益分配预决算方案,经社员大会通过之后,上报生产大队审核,经人民公社批准之后方可实施。

实物分配:

当时农业生产小队的主要实物收入有十二大项,即: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主要是粮食分配。粮食分配严格按照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的原则,即,必须确保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的完成,必须确保集体的贮备粮、籽种、饲料留足留够,然后再确定社员个人的口粮分配。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分为公粮和购粮两种,公粮就是农业税,国家以小麦实物无偿征收,购粮是国家根据实际需要向农民分派性购征粮食,粮食是国家统购统销物资,属于国家垄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贮备粮主要用于备战备荒所用,由各个生产小队自行保管,未经人民公社同意,不得随便使用。每年贮备粮贮留比例为当年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贮备粮账面数据和库存数字必须一致,只能增加不得减少。若实属灾荒或其他原因而需要减少,必须与人民公社的批文相应。完成国家公购粮任务,留足集体贮备粮和籽种饲料,剩余粮食即为社员个人口粮。社员口粮按人七劳三的比例分配,按人头分配口粮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按社员的劳动日数分配百分之三十。按人分配的口粮,0——6岁人口算四成,6——14岁算七成,15岁以上为成人。

人劳比例各地不同,有“人七劳三”的,也有“人四劳六”的,总的来看“人六劳四”、“人五劳五”是多数,另外,这种按人分配只是实物分配,现金分配完全是按劳,也就是按工分。分配的实物要折算成货币从工分换算的现金分配中扣减,人多劳动力少的家庭,如果按工分分配的现金少于所分配实物的价值,需要向集体支付现金买粮,当然如果钱也没有(这很常见),就记账,叫欠款户。

资金分配:将全年的各项收入合计起来减去全年各项支出,为全年纯收入,以纯收入进行分配。其中公积金占百分之五到十,公益金占百分之二,各项支出按上年实际支出数字预留,剩余部分为社员劳动工分进行分红。公积金为公共积累,用以扩大再生产,一般情况下,生产队的日常支出,不得在公积金账下报销,生产小队没有大的建设性支出情况下,公积金只能越积越多,不得随意减少。公益金用于为社员办福利性事业的支出,生产性支出不得在公益金账下报销。社员参加生产队分红,是按社员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记共分数进行分配的。一级社员每参加生产队劳动一天记十分工,(级数由社员大会评定,一般青壮年男劳力为一级,每劳动日十分工,青壮年女劳力为二级,每劳动日八分工,其余老弱病残者五至七分不等。)用参与分红的总金额除以全体社员全年劳动工分总数,就是社员劳动日值。按照劳动日值,计算出各户应该得到的分红,再减去各户已经分配到手的实物(粮棉油等项)折价以及社员借欠生产小队的其他账项,就是各户全年应分配到手的现金。往往,人多劳力少的农户,应分的现金不能抵消分到手的实物折价,就造成短款户,短款户需要支付现金以弥补因投入劳力不足而形成的短款。生产小队里的短款户大多都是主要劳力在外工作的“一头沉”家庭和子女较多的家庭。前者到还罢了,有国家发给的工资,其家庭生活水平比生产队里的长款户好得多。后者就成了当时的困难户,其实也不定然,这样的短款户口粮往往不会发生大的短缺,因为小孩子究竟消费少,而长款户由于劳力多,往往陈粮接不上新粮,总是闹春荒。

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就生产小队收益分配制度而言,有其一定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为了保障这一制度的正确执行正常运行,各级也制定了一定的农业生产小队会计核算制度,特别是“三账四簿”制度,即:《现金流水账》《现金分类账》《粮食出入库登记账》《固定财产登记簿》《出纳现金登记簿》《保管员粮食、物资登记簿》《社员劳动工分登记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月平衡报表》《收益分配预决算申报表》等等,要求做到账账相符、账簿相符,账表相符等。凡是严格按照这一套管理办法进行资金、物资管理的生产小队,经营管理就规范,集体积累流失现象较小乃至不流失,发展有保障,生产蒸蒸日上。可悲地是许多生产队没有正确执行和正常运行这一套管理办法,记着一本糊涂账,只顾眼前利益,丰年分光吃尽,灾年陷入困境,导致集体积累空虚,可持续发展缺乏资金和物质保障,生产经营进入恶性循环。

近几年,党的益民政策深入人心,为农村60岁以上的人口按月发放养老金。有些年轻人不理解,为什么6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一分钱不交,还要给钱,年轻人每年几百几百的交,还要等到60岁以后才能领?殊不知,如今(2009年)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当年(1958——1978年)正是生产队里的主要劳力,他们为国家为集体作出的无偿奉献是巨大的,且不说他们当年为国家奉献的公购粮,为国家修建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单就为集体积累的公积益金和每年无偿被扣除的义务见勤工日,二十年累计起来,该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吧!人民公社解体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来,各个生产小队(如今的村民小组)当年积累的资金、资产程度不同的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国家给这些老人发放养老金体现了党的温暖,体现了共产党人说话算话(当年就是这样宣传的),而这些老人领取国家养老补助,应该说是受之无愧。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业生产小队,通过二十多年的运行积累,当年的细账大概如今早已无从查起。但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应该大都心里明白,二十多年积累起来的财富,即使再经营管理不善的生产小队,起码拥有一大槽牲口,起码拥有饲养室、保管室等不动产,起码拥有几大席包贮备粮,起码账面上拥有一大笔公积益金,起码拥有一台手扶拖拉机,机井水泵、用电线路,农业机械等等固定资产难计其数。由于当年人民公社解体时,各方面善后工作的不太到位,这些几代人二十多年集体积累起来的财富不是被分光吃尽就是遗散遗失,以实物形式保留下来的可能几乎没有,折价后以资金形式保留下来的生产队(村民小组)寥寥无几,前几年群众集资兴办教育,这几年国家大力扶持兴建农村的公益事业,这些以资金形式使当年生产队的集体积累保留下来的村民小组,这笔资金派上了大用场。以各种形式使当年的集体积累保留下来且不断发挥作用的生产小队——村民小组的管理者,功德无量。

除了按劳动日计算的工分,不少地方还有定额或者包干计算的工分。

核算除了本小队劳动力,还有所谓的大队工、义务工,大队工是大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等,他们由大队记工分参与分配,在有些地方,大队工接近小队分配1/3,对于一些壮劳力多且没有老弱、没有读书娃的家庭来说来说,明显感觉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足够的报酬,这是很正常的。

通宝推:王小棉她妈,盲人摸象,桥上,
家园 乃富老眼昏花,阅读理解能力也衰退得厉害。

就不要出来现眼了!

家园 老则老矣,当年吃不饱饭还印象深刻。

没办法,当时群众水平太低了。8亿农民搞生产硬是做不过6百万美国农民。全是邓小平的错。

现在农村一片萧条,大片农田抛荒,新闻联播还宣传12连增,比前三十年还厉害,一定是撒谎。

家园 改开后我们村没有人多养猪

养猪出栏大概10个月,赚不了神马钱, 每天要张罗给它吃,烦死了。

一般都是家里人多,泔水多,才养猪, 不浪费粮食。

我暑假经常要去地里割山芋藤给它吃,不得不面对自己最讨厌的毛毛虫。这大概是我对讨厌邓改开的心理原动力。

90年代后期粮食多起来后,有了一些新的猪种, 只要6个月就能出栏,养猪能赚点小钱,才有人家开始养几头猪。

家园 先送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你的选择很正常,没有任何错。

但其他人的选择,其他人的担心业没有错。时代在剧烈变革,有人愿意在社会多做点神马,多说几句,当然没有错。

说的人多了,就能逆转“中国如果沿着同样的道路狂奔”了。

家园 说说红酒这事。

红酒小菜离广大老百姓非常远的说法值得商榷。

儿子回家,母亲炒几个菜。这是当前中国寻常百姓家的事吧。

至于那瓶300多的红酒也不远。按红酒喝法,不干杯不吹瓶,一瓶600毫升的红酒得好几顿才能喝完。换算成白酒,啤酒的喝法,没啥大的区别。

真要说红酒离老百姓远,那是因为老百姓不爱红酒这味。

家园 农民积极了2000年了

然并卵,还不是没用

实事求是的说,包产到户确实有助于提高积极性。只是积极性对产量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或者说一点也不大。

家园 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查一查数据

吃饱肚子也有很多情况。

1. 当年风调雨顺,不包产也会产量大增

2. 产量变化不大,但是公粮比例降低

3. 不知不觉用上了化肥良种

主流的宣传一贯都把吃饱饭直接归功于包产,善于怀疑的人才会问究竟为什么

家园 陈王好像是老乡,很多体会能理解

不过还是有些差异。你从小的经历我非常理解,猪这家伙好吃,胃口大,农村孩子很多都要为它服务,把养猪与反邓能联系起来我也是醉了。

我家乡那边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倒是基本上家家养猪的,如果你家能不养猪,要么生产队特别好,工分值钱;要么家里有拿工资的;否则油盐等用什么换,就算生产队好,按我对家乡人勤劳的理解,多养一头猪,多挣一份钱也是好的,另外过年杀猪是一年的喜事,如果自家没猪反过来花钱买肉,我们那儿这样的不多。好像90年代后有养猪专业户,农村条件越来越好,养猪才不再时兴。

农村散养猪,确实长得不快,我记得我们那儿一般三、四月抓猪仔,养到过年也就120-130斤。猪饲料主力应该是米糠,当然不能全是这些,每家的米糠还是有限,煮猪饲料只能放三分之一甚至不到。春夏就要辛苦象陈王这样的孩子割猪草,秋季我记得舅舅家是用山竽籐剁碎搀在米糠中,然后秋冬用山竽(红薯)喂肥待宰。所以养一、二头猪成本不高,另外还可以收获农家肥给自留地。

家园 关键是就那年数据低,拿出来比了

2002年和2004年都高过1979年,这是数据解读技艺,

家园 要有足够多的肉可吃,靠两条

一要靠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临界线。

动物性食品归根结底是靠植物提供能量转换而来。所谓4斤粮换1斤肉等说法,就是这样来的。

1973年,人均粮食占有量继1956之后再次突破300KG(56年是净出口250万吨,73年是净进口423万吨),1973-1977,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00-310KG之间波动。1978年,增产加上大量进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320KG,79年,超过350KG,84年,接近400KG,其后虽有波动,除2002、2003年以外,都在350-KG以上。

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300KG,是很难有足够的粮食用于转化为动物性食品的。油水少、肉不够吃、饭不经饿,这种记忆很难忘怀。

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

1952年(此前数据无)猪牛羊肉产量338.5万吨;

1957年,398.5万吨,53-57,五年年均增长3.32%;

1962年,降到194万吨1963;

1965年,551万吨,58-65,八年年均增长4.13%;

1975年,797万吨,66-75,十年年均增长3.76%;

1979,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350KG,1980年猪牛羊肉产量1205.4万吨,较上年暴涨51.24%;

1984年,人均粮食产量接近400KG,创下历史新高,1985年猪牛羊肉产量1760.7万吨,较上年增长14.29%,76-85,十年年均增长8.25%;

1993年取消粮票;

1995年,人均粮食产量412KG,再创历史新高,当年猪牛羊肉产量4265.3万吨,86-95,十年年均增长9.25%;

2004年,猪牛羊肉产量5776.8万吨,96-04,九年年均增长3.43%。

二要靠由现代饲料工业等支撑起来的养殖业,打猪草、煮泔水,农户散养一年出栏三两头猪是提供不了足够的肉食的。

从1980年到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年递增率仅为1.7%,而肉类、禽蛋、养殖水产品产量年递增率分别达到6.6%、7.3%、9.1%。其间,饲料生产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资料,节约了大量的粮食资源,提高了养殖效益。

1974年,上海市进出口公司土产分公司兴建江桥公社配合饲料加工车间,生产“大象”牌饲料,这是我国生产配合饲料的第一家企业。

1976年,4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套大型配合饲料国产线在北京南苑配合饲料厂动工;6月,农业部从匈牙利引进第一套配合饲料成套设备(北京东沙配合饲料厂)。

1977年,我国第一个饲料科研机构——北京饲科所成立。

1979年,泰国正大进入中国,成为第一家外资企业。

1987年,希望集团第一家饲料企业竣工投产。

1980年,饲料产品产量110万吨;

1991年,全国配合饲料产量达到3494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1999年,基本建成了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时产5吨和5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有1937家。饲料产品总产量6871万吨,其中配合饲料产量5552万吨;

2007年,饲料产品产量12331万吨,80-07,27年增长112.1倍,年递增率为19.1 %。

点看全图

分析76-04期间历年粮食产量、居民价格指数、生猪出栏数,我们发现,在85年以前,生猪出栏数增速与上年粮食产量增速相关,这说明在人均粮食占有量有效突破超过临界线之前,上年粮食增产或减产决定下一年生猪出栏数增减速度。

85年以后,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有效突破超过临界线,生猪出栏数增速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关,中国的CPI俗称猪肉指数,肉价高涨快过养猪成本上涨,下一年生猪出栏数增速就快,反之,则慢。

关键词(Tags): #养猪#饲料通宝推:阴霾信仰,
家园 后来统计局篡改安徽历史数据以证明包产到户不差

参见: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68251.html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75年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三项指示为纲,全面整顿

9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华国锋作报告,陈永贵致开幕词,小平同志作重要讲话。小平同志说农业搞得不好要拉国家建设的后腿。

9月27日,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小平同志说农业要整顿,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

为落实会议精神,全国各地抽调了上百万干部组成工作组到农村帮助整顿,不少地方,工作组搞得鸡飞狗跳,大割资本主义尾巴。

家园 包产到户仅仅提高了部分人的主观积极性

整体来讲并没有提高。

因为积极性还有另一种,我称之为客观积极性。比如在团队里面,别人都很卖力,我不卖力不好意思,其次会被领导批评。

分田到户之后,客观积极性消失了, 反正我最大,不干就不干。

过去农闲的时候,要堆有机肥,揽河泥,平整坡田, 参与大型水利工程。分田后这些事情都没有人做了。吃毛时代水利建设的红利,吃不了了就怨天尤人,百年一遇的词老是会出现。

过去集体劳动,不太会种田的人不用操心,跟着人按照指令干活就行了。分田后惨了, 有时搞错了农药配比,选错了化肥,种子,收成猛降。如果碰巧和队里的种田能手关系不睦, 种田真是吃苦头。

从3年以上的长期角度看,分田绝对是错误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