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2米天文望远镜之争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 testjhy
这几天中国科技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几位院士关于新一代天文望远镜的建设打架打得热火朝天,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目前建设方案在3镜和4镜之间抉择。
首先是陈建生院士将其4000多字的给中科院条财局书面意见公开了,他认为技术发展要服务科学探索,12米望远镜技术困难很大,应该采用目前成熟的3镜方案,指责4镜方案设计者前面的LAMOST就不太成功,国内的方案论证会也不正常,屏蔽了3镜方案的设计者开论证会,形成了有利于4镜方案的结果。
现在,4镜方案的提议者苏定强院士和崔向群院士也通过激烈的语言反驳陈建生院士,他们认为技术要引领科学探索,他们长期在天文领域工作,对天文和天文技术发展有深刻理解,陈建生是天文学家,缺少望远镜技术的理解,陈建生一次国家奖也没有获过,当上院士后就成了学霸,4镜方案有各种优点,...,天文大科学中心去美国天文界咨询是崇洋媚外。
作为一个普通科技人员,我自己的判断:
1)作为两个方案的倡议支持者,在利益和屁股面前,即使是院士,也是大棒乱飞,没有一点文质彬彬的味道。
2)中国的科技管理水平比较低下,以此事件为例,首先,只有4镜方案时出国咨询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将外国专家请到国内来咨询或者带着4镜方案的设计者一起去咨询,这样便于4镜方案深入交流。国外都是3镜方案,容易对4镜方案产生怀疑;其次由于4镜方案受阻,4镜方案倡导者去影响科学院领导,从而开了国内的论证会,但这个论证会又屏蔽了3镜方案的设计者,这样的科学管理不知道会议组织者是有意还是水平问题。
3)有个内幕我看了非常不舒服,在美国咨询专家时,接待的中国博士竟然将4镜方案介绍给国内华中科大的马冬林博士,马博士根据4镜方案的不足在陈建生院士支持下设计了3镜方案,并在国内先开的国际论证会上得到肯定。这段描写不是苏-崔院士提供的,是陈院士-马博士方提供的。或许这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但对我而言有点象吃了个苍蝇,有失公平。
这几年科学争论不再局限在科技界的小圈子了,远的有转基因之争,年初有杨振宁-王贻芳大型对撞机之争,我觉得杨-王虽然争论激烈,但还是就事论事。天文望远镜之争,有点撕破脸皮,恶语相向的味道,同时也反映出国内科技管理水平甚至背后的利益之争
还可以顺便给吃瓜群众科普呢。
这种事情,有不同意见争论一下,比不争论好多了
出方案的是中国人,传递需求的也是中国人,征求一下国际专家的意见,好像没啥不对的
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我对苏崔方印象不佳,你文中引用的苏崔反映中这段尤其搞笑:
陈说,以前只干过2m的,现在一下子搞12m,步子太大怕扯着蛋
苏说,人家5m到10m,3.6m到8m都没问题,为啥我一定会扯着?
后面扯30m、39m,也没说中间有没有跨度,正确的论证方式不应该说人家从5m直接到30m都没有问题吗?可见苏这里其实是有点心虚的
陈对LAMOST很不屑,苏对其很自豪,那到底LAMOST水平如何,似乎观察者网前面几篇文章的作者对其评价也没苏那么高,自己孩子自己夸吧
可争论本来就在4镜风险难度高,其他望远镜都没这样用,干脆不承认矛盾就不对了
07那段列举了一大堆人名和头衔,似乎很NB的样子。陈方只有一个博士来设计,似乎是差点儿
根据我的感觉,这种直接赤裸裸揭黑幕的,要么真是勇士,要么就是更黑的那位。有理说理,院士直接骂街,啧啧
评审结果很有趣
1/3弃权呀这可是!而且苏也从侧面老老实实承认没有3镜方面的人陈述方案
这句话真赤裸裸,和上面的文风一致,学阀风格可见一斑哪
不懂,宝是因为争论。
有点怪异,会不会一次奖没拿过而得到院士的人更牛?
比照早段对撞机之争……
都一样
谁失败枪毙谁
而且得到4镜方案的细节过程并不光明正大,正常的方案竞争不应该双方互相独立的情况下各自提出吗?
还是出淤泥而不染呢?
谁设计出好东西谁可以出狱
如果那些与技术争论无关的话真是出自院士,那就很不舒服了。
估计也是因为缺少一个公认的公平公正的评判机构,所以只能象马路边吵架一样,靠语言攻击打败对方。
院士争论12米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方案 百名海内外青年学者发联名信
联名信修订里面的:
我们认为,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是否成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为消除争议,予以删除。
很有意思呀
专家必须有个明确的态度,弃权是不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