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有关运十部分细节 -- catspace
情况改变了判断自然会作出改变
这里面每个工时都是钱,不然你以为为啥飞机价格为什么能前后差别那么大,即使有所改进,航材的价格也是相对固定的,就是生产线效率不同影响工时决定最后的出厂价格。
接着吹呗,免费表演不看白不看。
76年文革结束,79年邓成为二代核心,改开开始。
79年运十开始缺钱。
1、2架部、组件交叉铆装,第1架76年7月完成全机铆装,也就是说第2架部、组件铆装基本是在文革结束前进行的,文革后主要工作就是整体铆装、总装。
即使飞机研发部分的经费只有三分之一经费是文革以后的拨款,加上基础建设的投资,两亿这个数字也是完全没有问题。这里面还有一个旁证就是上飞申请三千万完成运十3号机进行测试,上海航空工业志的说法是运十3号机已经完成总工作量的三分之二,即使再怎么加高测试费用,从三千万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运十组装费用最少也要几千万。
没弄明白
洋跃进以后财政困难压缩科研经费,在那以前有资料提过国家给上飞的拨款不足吗?我翻过不少运十党的帖子,没看过这样的资料啊。
50-60年代,全世界都是发动机依附飞机项目而立项开发的,比如斯贝的开发历史就是个典型,英国航空公司要四发大型客机,就有了推力6-7吨的RB140涡扇,很快英航变卦,该发动机下马,不久英航又表示需要三发动机中型客机,发动机推力5吨,于是乎把RB140缩小,有了斯贝RB163。罗罗的水平很高,客户要什么,很快就能拿出来。
到了60年代以后,发动机开发遇到瓶颈,已经做不到这种客户要什么,发动机公司马上就能拿出来的程度。两大典型一个是美国TF30,普惠以为把成功的JT8D发动机简单缩小就行,结果故障不断,经常发生叶片断裂飞出的问题,怎么改也改不好,到最后干脆直接放弃,TF30最后一个改进很搞笑,是在外壳加上块钢板,这样叶片断了也不至于打到油箱造成起火。另一个典型是复杂的三轴涡扇RB211,直接把罗罗拖破产,国有化,罗罗的劳斯莱斯汽车部门被迫甩卖。这以后西方才搞起预研制度,70年代以后才算成熟起来。
还有个原因是因为难度大了,花钱多了,型号就少了,50年代飞机型号众多,一个飞机死了,配套的发动机还能用在另一个飞机上面。60年代以后,一共也没几个型号,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飞机死了配套的发动机就彻底死了。
中国航空工业本来就弱,拨款还少,所以难度大型号少这些问题在50-60年代就已经早早碰上了,没自己总结出来预研制度,而是直到80年代才从西方学来,说航空口没战略大师绝对正确。
http://www.guancha.cn/BaHaoTanKe/2017_07_21_419248.shtml
http://www.guancha.cn/BaHaoTanKe/2017_07_22_419447.shtml
http://www.guancha.cn/BaHaoTanKe/2017_07_24_419600.shtml
此风一出,国内军工行业就形成了两派意见。持支持意见的人认为:该炮弹道性能十分优秀,是一门十足的加农炮,列装这种火炮能为口径简化做出显著的贡献。同时该炮虽然是牵引火炮,但其牵引机动性非常出色。安装有自走装置,能够在阵地上完成简单的行走动作。同时,配套的全膛底排弹和模块化药包装药技术均是西方先进技术成果,能极大提升大口径压制火炮的压制能力。同时,在长期军事封锁后能了解到西方先进技术,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该炮的系统报价十分理想。
而反对的声音也很明显:该炮火线高度高,其设计是为了西方士兵较为高大的身材使用。对于身高相对较低的我军士兵,使用具有一定的不便。同时,全膛底排弹的射击密集度并不好,且加工难度较大。而若不实用该弹,该炮的射程和火力优势又无从体现。最为关键的是,长期使用苏联装备体系的我军,引进西方标准火炮,士兵需要时间熟悉和适应,部分条令条例需要修改调整,并不利于推广。且新152加农炮已经进入了项目尾声,这个时候引进155炮,对已经进行了数十年,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的新152项目无疑是灭顶之灾。
就在这样的讨论中,相关部门领导提出了“不反对,不列装,不出钱”的基本态度(《光辉岁月》)。而这时的兵器部受到72式85mm高炮(新85高,华东工学院凭借该炮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总师李洪昌和107mm火箭炮总师杨荫桐的影响,决定自费同国外公司联系,进口该炮。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只要看一下真正做事的中国军工企业如何把待项目坚持下来,再对比一下上飞的作为,我想谁才是中华民族真正脊梁那是清清楚楚的事情。
另一个与运十的关键不同是,这个项目是兵器部自己要做的,而航空部对运十的态度,就不用说了吧。
所以,你得找到一个286指名要求下马,兵器部落井下石,而研制单位顶住第二代核心和主管部门压力,抗旨不遵自筹资金偷偷研制成功的项目,再来指责上飞无能。
何况,这个项目的规模和影响力也与运十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