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有关运十部分细节 -- catspace

共:💬193 🌺842 🌵3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关运十部分细节

这部分出自<一次有意义的攀登——谈运10飞机研制的经验和教训>

七 要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研制一架民用客机,需要有大量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成果作后盾。运10飞机是在没有充分预研的情况下上马的。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 研制人员仍然没有放弃任何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运10在结构形式、系统原理甚至细节设计上都注意吸收707-320C的优点。针对国内风洞尺寸 偏小的困难,采取了用参考机种进行对比试验,然后修正的办法。

在向波音公司购得一批707飞机的图纸资料后,上海飞机研究所于一九七八年开展了"消化波音图纸资料,对照复查设计质量"的活动,仅机身结构部分4157 标准页图纸,就发现需改进的294条问题。消化吃透国外同类先进飞机,使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引进方式。

这里有一个背景是运十研发时中国没有研发大飞机所需的大型风洞,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采取参考外国的飞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方式进行设计,所以到后面买了707的资料来修正原有的设计。

上海航空工业志第二章第四节里面也提到这点:至1981年11月止,共进行63项气动力试验,吹风10493次,试验时间1353小时。共作40套吹风模型,试验对比了18种形态的机翼、3种平尾、 4种垂尾、6种发动机短舱位置和42种前、后缘襟翼的组合方案,选择了一种组合后的优化方案。特别是针对当时国内的风洞都比较小,建设新的大风洞需巨额经费,时间也来不及的问题,科技人员创造性地采取有关飞机风洞试验与实际飞行差量的对比修正方法,解决了小风洞吹大飞机的难题。

通宝推:老老狐狸,桥上,
家园 运十设计跟制造上面的问题

这部分来源是上海航空工业志第二章

第六节 质量整顿

运10 飞机开始研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研制质量上曾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有关部门某些人强调“进度就是政治”、“能不能按时把第一架飞机拿出来就是路 线问题”。因此,他们片面追求进度,曾主张飞机不要做静力试验,生产不要模线样板和工艺规程,成品不要开协调会,甚至把技术人员考察进口设备称作“洋奴哲 学”等等。但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持航空产品质量第一的优良传统,对极左思潮的干扰进行了抵制。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又对飞机的设计、生产质量进行 全面复查整顿,消除各种质量隐患,保证运10飞机的飞行安全。

一、设计质量复查

在运10飞机设计中,先后进行7次规模较大的质量复查,消除了各种技术隐患。

1972年9月,设计组针对方案会审会议提出的50个问题及意见,进行第一次设计质量普查,结合完善总体设计作了改进。

1973年8月~9月5日全面发图之前,设计组进行第二次设计质量普查。共查出较大问题139个,取消了机翼几何扭转和尾翼防冰系统,将机翼内段改为喇叭形等,降低了飞机的阻力,提高了飞机的航程。

1975年1月,运10飞机的图纸设计已基本完成,708设计院进行第三次质量普查活动。共查出各类问题458个,更改了内扰流板的布局等,避免引起副翼的振动。

1976年7月,第一架飞机铆接装配结束,为确保静力试验圆满成功,又组织第四次质量复查。这次质量复查的重点是外载和强度计算,共查出103个问题,加强了机身02、04和05段强度不够的部位,保证了飞机的强度。

1977 年5月静力试验前夕,708设计院开展第五次质量复查。通过复查,解决6个较大问题:加强机身龙骨梁;将前缘襟翼铝支架改为钢支架;纠正机翼后梁6~8肋 下缘条在起飞状态下,多余的附加振动载荷;更改10肋处后梁与蒙皮、垫板连接的环状钉的直径;加大活动面与后缘之间的间隙,避免互相卡滞等。

1978 年1月12日,上海市708工程办公室召开技术质量讨论会,会议归纳出设计和试验方面的问题147项,其中重大问题20项(属第二架17项,第三架3 项)。会后,708设计院组织力量解决127项。对第二架飞机上天前必须解决的17项重大问题,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在1980年9月飞机上天前均已解 决。

1979年10月,在市航办组织下,设计人员到生产现场复查设计质量。针对前起落架和襟翼收、放中的协调问题,作了改进。

二、制造质量复查

运10 第一架飞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制造的,生产质量问题较多。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为了保证静力试验的成功,从1976年10月起,赴耀县试验队对静力试 验飞机的质量进行全面复查。2年共组织7次复查、排故,对重要受力部位按照图纸、技术条件逐一核对,共查出各种故障1650余条。其中有铆接质量问题,小钉代大钉、钉插上未铆以及漏铆等;重要受力部位强迫装配;部件之间不协调,旅客登机门开启、关闭紧涩、卡滞等。经采取补救措施,共排除各种故障1386 条。其中重要受力部位左、右机翼10号肋就排除127条。1977年11月,在市航办组织下,上飞厂与708设计院对复查遗留的故障又进行商讨,共同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1978 年第一季度,根据三机部整顿质量电话会议的精神,上飞厂对运10第二架飞机进行全面质量复查。复查从模线样板、工艺装备到零、组、部件全面进行,共复查 34046件,发现不少质量问题。其中铆接部件质量问题5312条,较大故障127条,需报废换新的零件有825件。排除的较大故障有:更换中外翼下壁板 2块晶界腐蚀的机加蒙皮、垂尾及吊挂的接头(因铬锰硅镍钢经酸洗易产生氢脆),将发房进气道上的高抗剪铆钉换成环槽铆钉等。

1979 年10月,第二架飞机正在总装,市航办领导要求对飞机的质量从设计到产品要一张一张图纸、一个一个零件和一道一道工序进行复查。当即组织设计、工艺、检验 等人员共252人,分5个专业组进行。其中结构组检查393个项目,发现57条故障,全部排除;动力、燃油、空调组检查112个项目,发现105条故障, 全部排除;液压、起落架、操纵组检查98个项目,特设组检查425个项目,三新(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组检查92个项目,发现的问题均有处理结论。

第七节 协作

四、结构件

运10 飞机机翼大梁、长桁和水平尾翼大梁等60余项大的机械加工件,长5~10米,双曲面外形。由于尺寸大、外形复杂、精度要求高,需用大型桁材靠模铣床加工。 1974年9月,上飞厂订购的该设备尚未到货,因飞机研制进度要求,由三机部安排到西安飞机制造厂协作加工、成形。后由于大梁、长桁较长,在安装、运输过 程中容易变形,故决定加工后运到上飞厂成形。与此同时,运10飞机机翼上、下壁板20余项,最大尺寸长10米、宽1.7米,双曲面外形,需用大型数控铣床 加工。上飞厂当时无此加工设备,由三机部安排在汉中协作加工、成形。均由708设计院派设计员跟产。后因运回上海途中受潮,全部晶界腐蚀报废,由上飞厂自制正弦平台,铣切加工、土法成形后交付使用。以上加工件分批交货,至1975年上半年全部交货完毕,满足第一架飞机的要求。

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熊焰的《回忆地方办航空的二三事》里面说得很清楚

六 打到四人帮 挽救运-10飞机

运十飞机及其配套的915发动机的生存性究竟如何,能不能使用,关键就是质量如何?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在“四人帮”统治下,运十大客机的粗制滥造是出了名,被他们一伙闹得臭名远扬,正直的同志,不明白全过程的同志无不嗤之以鼻,我们只有说运十的“出身”不好了。“四人帮”垮台后,情况大不一样,有很大的改进。

在“四人帮”统治上海时,他们一伙人确实在胡闹,从生产和技术的管理上,确实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产品质量低劣,这是众所皆知的。如推行不做试验的所谓“新路子”,第一架飞机还在部装时,未做试验,第二架、第三架即已铺开投料,造成返工报废、浪费惊人。试制的第一台915发动机刚上架调试,第二批四台件即已投料,加工过程、试验、测量都无记录,致使出现故障无法查对批次和进行处理。

特别是他们在反对“管、卡、压”的口号下,推行他们提倡的无人管理的“新路子”,敞开仓库大门,实行领料无凭证、生产加工无定额,任人进出库房,任意取材料、取零件。结果造成材料、零件、样板成批报废,满地乱丢,又逐步发展到加工零件取消验收就入库的“免检接收”。

汽附一厂组装915发动机,总装的零件供不上,则由工厂领导亲自带队开车到零件加工厂去“抢收”,回来后装配出第一台发动机。后来发现仅第一台总装时就有材质差错达448处,其中原材料不合格或错料的有44处;未经热处理及其它不合格的有62处;材质情况不明的有342处。

加工配料中废品很多,如第一台915发动机外涵叶片耗用了200台套的材料才挑出一套合格的叶片来,报废材料价格多达450万元。1975年7月首台915发动机要上台架了,在上台架前发现必须更换的不合格零件就有50多种。在这种情况下,10月上台架试验的第一台发动机,其试验结果表明有五大故障。除了燃油分布器漏油外,其他四大故障排除不了。这样质量的发动机没有试车合格和经过长期试车,没有其他试验,就凭几项指标(推力、转速等)就向北京上报915发动机试验成功,可以装在运-10飞机上进行试验。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在我们的强烈坚持下,最后确定:1、915发动机不能报试制合格;2、运-10飞机不装915发动机的试制品,只能装4台美国进口的“JT3D—7”发动机,待915发动机试制合格后,装1台在波音—707飞机上进行空中试验,待第三轮7台试制合格后,挑选4台915发动机再陆续串装于运-10飞机上;3、在装运-10前,利用波音-707飞机的2402(注:原中国西南航空公司4架波音—707之一,B-2402为注册号)逐台串装,在空中试验,再转而装于运-10合格的飞机上,避免试装时,安装质量没有把握的915发动机。这一方案总算是通过了,没有再强调运-10上天必须安装上海制造的915发动机来试验。

运-10的静力试验,在当时确实是捏着一把汗,硬着头皮将飞机送到耀县623所,反正听天由命吧!在5703厂生产装配时,情况是十分严峻的,我们已根本控制不了质量了,也明知没有把握,只有“走着瞧”了。那时工厂的工艺纪律和生产管理相当混乱,使设计组的设计人员及5703厂的工人和工艺员、正直的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也毫无办法。航办派懂行的干部到工厂去,出发前,领导们都叮咛他们不要说话,不要批评指责5703工厂。如果说了句不符合“四人帮”那一伙人的话,就会有人立即反映到市某些头头那里,就要受到指责和批判。

1976年6月14日组成了以赵杰、汪万年、王关发、王庆功、魏汗山、柴荣、司国均、周银海等八人静力试验领导小组,并派遣设计组、工厂的技术人员、工人、有关领导大约300人的一支队伍去耀县623所作静力试验,由“708”办公室主持。为了满足运-10的静力试验的需要,国家又投资了1400万元,在623所原试验大厅的基础上,扩建了72米跨度的加载达150吨的厂房,供运-10使用。1976年9月23日上午从上海运去了运-10第一架静力试验机,当时不少工作都来不及完成,后来带到了623所去继续加工铆接和装配。

1976年10月,大地回春,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四人帮”倒台了,全国包括上海全市人民无不兴高采烈。这一下,运十飞机的生产研制也解放了,可以认真讨论生产研制中存在的问题,也批判了“四人帮”违反科学,违反生产的规律的作法。这时群众提出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拯救运十飞机,不能再盲目地做静力试验,我们是运十的主人了,不能让“四人帮”破坏的恶果再继续下去,致使运十的静力试验失败,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挽救运-10的静力试验,立即排除运-10的故障,使之试制成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当时立即组织了有关设计人员、工人师傅、工艺人员从上海去耀县,就地检查运-10飞机加工生产的质量和故障,对照资料一项项地查,一个个部件、零件都不漏地查,就地排除故障和隐患,以尽可能地保证符合图纸、资料的要求,保证加工铆接的质量,保证强度合格,保证静力试验合格通过。

第一次在623所复查故障,重点先反复查了8个大部件,共查出895项故障。从机身大开口和几个主要肋中均发现有制孔毛刺、孔椭圆、铆钉用错、铝铆钉代替钢铆钉等问题。这不是个别的,而是一条条,一片片的非常严重的故障。有些人还认为不需排除,认为加工有困难,说在上海生产时,是经过故障单处理同意了的。在我们的一再坚持下,最后统一了意见,只要是故障,这次查出来了,全部要排除,要达到合格。前后从上海派出了3批人员,进行了3次复查,真是问题成堆,3次共查出故障达1500余项之多,除了铆接的各种故障外,仅小钉代替大钉,一处一片就多达100多个,甚至插上钉不铆、漏铆等等。重要承受压力之处,大量存在强迫装配,用重磅榔头敲,强迫配合,部件之间不协调。登机门打开时要由3个人在里面撞,两个人在外面拉,才能打开。在作静力试验加载时,机身要充气,保持气密,但是因漏气无法进行,只有堵死6个门中的5个,留一个门充气才勉强充上气,维持压力,进行机身加载。

由于粉碎了“四人帮”,上海“708”工程的全体同志解除了压力,特别是技术人员能够按科学规律办事,经过了3次大复查,排除了在上海加工装配时,被“四人帮”及一伙人的干扰破坏造成的故障,将发现的1500多项故障,抢在作静力试验加载之前排除,终于在全机破坏试验时达到了要求,静力试验合格了,这一关总算通过了。运-10在强度方面基本是合格了,这就为下一步运-10上天进行性能试验创造了条件。这次运-10静力试验的成功,是运-10有关的设计人员和工人、干部辛勤努力奋斗的结果,是这些同志对祖国航空事业高度责任心的体现。虽然花了近6年的时间,在这6年中,我们对“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作了机智的和奋不顾身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我们靠全体运十工程的同志改变了过去一直依靠国外飞机的状况,从而使我们也有可能根据国家需要而研制旅客机。我们没有躺在外国人的身上,我们并没有一丝不苟地测绘波音707,没有依样画葫芦,而是学习和运用外国先进的技术规范等,来设计我们的运-10,经过了静力试验的成功,走出了我们自己的路。运-10的研制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继往开来坚定的一步!”

从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看,在“四人帮”统治上海的时期,运-10飞机在研制上是出现了不少无法控制的违反科学规律的事,因此,运-10的生产质量是粗制滥造的,这些都是“四人帮”及其同伙一手造成的。但是,我们的设计是精心的,学习先进技术是刻苦的,因此,运-10设计是基本成功的。随着四人帮的被粉碎,套在运-10身上的枷锁被斩断了,过去的错误被更正了,运-10求得了新生,所以取得了静力试验的成功。运-10的设计人员、工人和干部在“四人帮”打倒后。立即迅速设法挽救,这样运-10才能顺利上天。

家园 叹一口气。这流程混乱到这个程度,脸红不?

是75年出图纸开始造运十。76年样机下线。

对比,关键节点进展如下:

开始学习波音图纸是78年。

准备上马6.5万吨压机是75年。

发动机试飞是82年。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家园 有关84年上飞更换领导

84年新上任的领导都是原来弄运十子系统的其他厂出来的,以下内容出自上海航空工业志的第十二和第十五章。

1977~1987年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行政负责人更迭表

姓名 性别 职务 任职时间

萧卡 男 主任 1977年10月~1980年5月

蒋祖同 男 副主任 1977年10月~1984年6月

郭万亭 男 副主任 1977年10月~1981年8月

冯火 男 副主任 1979年3月~1982年7月

王允祥 男 副主任 1979年3月~1984年6月

陈绍力 男 副主任 1979年3月~1984年6月

童清平 男 副主任 1979年3月~1983年11月

陈国照 男 副主任 1979年3月~1983年12月

郎广恒 男 主任 1984年8月~1987年5月

袁振孚 男 副主任 1984年8月~1986年6月

薛德馨 男 副主任 1984年8月~1986年9月

1985~1994年上海航空工业公司行政负责人更迭表

姓名 性别 职务 任职时间

郎广恒 男 总经理 1985年7月~1986年5月

袁振孚 男 副总经理 1985年7月~

薛德馨 男 副总经理 1985年7月~1986年9月

刘翌 男 副总经理 1985年7月~1993年3月

王宏年 男 副总经理 1985年7月~1986年5月

1988年6月~1993年3月

赵金德 男 副总经理 1985年7月~

胡定洲 男 副总经理 1985年7月~1986年5月

刘希武 男 副总经理 1985年7月~1986年5月

田丁 男 副总经理 1985年7月~1986年5月

景德元 男 总经理 1986年5月~

严慧发 男 第一总经理 1987年3月~1989年5月

陶发宽 男 副总经理 1986年5月~1987年7月

程宏发 男 副总经理 1986年5月~

潘继武 男 副总经理 1989年8月~

吴作权 男 副总经理 1990年12月~

吴铭望 男 副总经理 1993年3月~

丁良弼 男 副总经理 1993年3月~

1950~1994年部属企事业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更迭表

姓名 性别 单位 职务 任职时间

章华 男 上飞厂(修理队) 队长 1950年9月~1953年4月

陈直斋 男 上飞厂 厂长 1953年4月~1956年9月

1957年10月~1964年6月

霍正光 男 上飞厂 代厂长 1956年9月~1957年10月

胡大祥 男 上飞厂 代厂长 1964年6月~1971年2月

毛鹏 男 上飞厂 革委会主任 1971年2月~1974年1月

吕广杰 男 上飞厂 革委会主任 1974年1月~1976年

萧卡 男 上飞厂 革委会主任 1977年4月~1978年7月

马肃 男 上飞厂 厂长 1978年7月~1982年11月

汪万年 男 上飞厂 代厂长 1982年11月~1984年11月

刘翌 男 上飞厂 厂长 1984年11月~1986年6月

景德元 男 上飞厂 厂长(兼) 1986年6月~1990年3月

吴作权 男 上飞厂 厂长 1990年3月~1994年2月

刘乾酉 男 上飞厂 厂长 1994年2月~

司徒福根 男 二机部四局上海供应办事处 主任 1952~1956年

张文广 男 二机部上海供应办事处 副主任 1964年5月~1967年12月

周海秋 男 物资管理处 负责人 1976~1979年

张政 男 物资管理处 主任 1979年4月~1983年3月

王福章 男 物资管理处 主任 1983年3月~1989年6月

黄永祥 男 物资管理处 代主任1989年6月~1990年12月

主任 1990年12月~1992年4月

李蓉熙 男 物资管理处 主任 1992午5月~

李辉鳌 男 航空电器厂 厂长 1954年5月~1957年7月

李志坚 男 航空电器厂 厂长 1957年7月~1965年7月

陈汉威 男 航空电器厂 厂长 1965年7月~1972年1月

张华 男 航空电器厂 革委会主任 1972年1月~1972年4月

施福全 男 航空电器厂 革委会主任 1972年8月~1974年8月

周培健 女 航空电器厂 革委会主任 1974年8月~1977年6月

石明 男 航空电器厂 革委会主任 1977年6月~1978年3月

方政 男 航空电器厂 革委会主任 1978年3月~1978年7月

齐全振 男 航空电器厂 厂长 1978年7月~1983年6月

陈伯兴 男 航空电器厂 厂长 1983年6月~1985年10月

钱秀春 男 航空电器厂 厂长 1985年10月~1987年7月

1989年11月~

王伯阳 男 航空电器厂 厂长 1987年7月~1989年3月

戴宗琳 男 航空电器厂 厂长 1989年4月~1989年10月

邹瑞源 男 上海航校 代校长1960年6月~1962年5月

校长 1962年5月~1966年12月

王树元 男 上海航校 革委会主任 1967年5月~1969年6月

陈烈 男 上海航校 校长 1979年8月~1982年8月

周金圃 男 上海航校 校长 1982年8月~1982年12月

朱钦兆 男 上海航校 校长 1983年8月~1985年3月

乐卫松 男 上海航校 校长 1985年3月~1994年3月

张育仁 男 上海航校 校长 1994年3月~

王官兴 男 航空测控所(573厂) 厂长 1964年4月~1965年1月

赵成俊 男 航空测控所(573厂) 厂长 1965年4月~1966年5月

王庆功 男 航空测控所(573厂) 厂长 1966年8月~1967年3月

林树民 男 航空测控所(573厂) 革委会主任 1970年5月~1973年7月

邢义全 男 航空测控所(573厂) 革委会主任 1973年11月~1978年9月

易积受 男 航空测控所(573厂) 厂长 1978年9月~1983年4月

王春生 男 航空测控所 所长 1983年4月~1993年10月

乔世民 男 航空测控所 所长 1993年10月~

李辉鳖 男 航空电子所 所长 1978年6月~1983年4月

聂万福 男 航空电子所 所长 1983年4月~

孙文卿 男 航空机械厂 革委会主任 1971年1月~1978年12月

秦南泉 男 航空机械厂 革委会代主任1978年l月~1978年12月

厂长 1979年9月~1981年11月

倪金堂 男 航空机械厂 厂长 1978年12月~1979年9月

胡伯钧 男 航空机械厂 厂长 1981年11月~1983年11月

郭其纲 男 航空机械厂 厂长 1983年11月~1994年3月

刘哲 男 飞机研究所 革委会主任 1973年12月~1974年10月

李祥豹 男 飞机研究所 革委会主任 1974年10月~1977年8月

马凤山 男 飞机研究所 副所长1978年4月~1982年7月

所长 1982年7月~1984年8月

马肃 男 飞机研究所 所长(兼) 1978年10月~1982年7月

赵金德 男 飞机研究所 所长 1984年8月~1992年5月

吴兴世 男 飞机研究所 所长 1992年5月~

陈绍力 男 航发厂 厂长 1979年1月~1979年11月

林云泉 男 航发厂 厂长 1979年11月~1981年11月

王在 男 航发厂 厂长 1981年11月~1983年9月

程宏发 男 航发厂 厂长 1983年9月~1987年10月

周克成 男 航发厂 厂长 1987年10月~1990年12月

沈焕生 男 航发厂 厂长 1990年12月~

张政 男 中航技上海分公司 总经理 1980年8月~1985年2月

陈大公 男 中航技上海分公司 总经理 1985年2月~1992年2月

章礼胜 男 中航技上海分公司 总经理 1992年2月~

金德琨 男 上海航空电子公司 总经理 1994年4月~

1977~1987年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党组织负责人更迭表

姓名 性别 职务 任职时间

萧卡 男 领导小组组长、党组书记 1977年10月~1980年5月

蒋祖同 男 党组副书记 1977年10月~1984年6月

郭万亭 男 党组副书记 1977年10月~1981年8月

陶人观 男 党委书记 1984年6月~1986年6月

郎广恒 男 党委副书记 1984年6月~1987年5月

潘继武 男 党委副书记 1984年6月~1986年6月

1985~1994年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党组织负责人更迭表

姓名 性别 职务 任职时间

陶人观 男 党委书记 1985年7月~1991年12月

郎广恒 男 党委副书记 1985年7月~1986年5月

吴作权 男 党委副书记 1985年7月~1986年6月

潘继武 男 党委副书记 1986年6月~1991年12月

党委书记 1991年12月~

1952~1994年部属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更迭表

姓名 性别 单位 职务 任职时间

陈直斋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52年11月~1957年3月

霍正光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57年10月~1957年12月

邹志道 男 上飞厂 党委副书记 1957年12月~1960年2月

熊梦麟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60年2月~1964年6月

周祐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65年6月~1971年2月

毛鹏 男 上飞厂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2月~1972年5月

洛川 男 上飞厂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2年5月~1974年1月

吕广杰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74年1月~1976年

萧卡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77年4月~1978年5月

姚哲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78年5月~1982年11月

李小访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82年11月~1986年6月

吴作权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86年6月~1990年3月

石志塘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90年3月~1993年2月

魏积森 男 上飞厂 党委书记 1993年2月~

张宝堂 男 物资管理处 党委书记 1979年9月~1983年3月

傅志翔 男 物资管理处 党委书记 1983年3月~1985年2月

王福章 男 物资管理处 党委书记 1985年2月~1990年5月

曹子仁 男 物资管理处 党委书记 1990年5月~1992年4月

李蓉熙 男 物资管理处 党委书记 1992年4月~

李辉鳌 男 航空电器厂 党支部书记 1954年7月~1956年9月

总支书记 1956年9月~1957年1月

罗云汉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57年1月~1964年6月

李志坚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64年6月~1965年12月

王文兴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65年12月~1969年12月

金玉水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69年12月~1972年1月

张华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72年1月~1972年4月

施福全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72年8月~1974年8月

周培健 女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74年8月~1977年6月

石明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77年6月~1978年3月

方政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78年3月~1980年6月

葛恭一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80年6月~1983年6月

陶人观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83年6月~1984年6月

熊世和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84年8月~1990年6月

李连仲 男 航空电器厂 党委书记 1991年2月~

邹瑞源 男 上海航校 党委副书记 1960年9月~1966年12月

张富荣 男 上海航校 党委书记 1962年1月~1966年12月

陈烈 男 上海航校 总支书记 1979年8月~1980年12月

高振林 男 上海航校 总支书记 1980年12月~1983年8月

乐卫松 男 上海航校 总支书记 1983年8月~1985年3月

朱钦兆 男 上海航校 总支书记 1985年3月~1987年9月

党委书记 1987年9月~1991年10月

连永华 男 上海航校 党委书记 1992年4月~1994年3月

郭其纲 男 上海航校 党委书记 1994年3月~

郝鸿章 男 航空测控所 党委书记 1964年4月~1966年

林树民 男 航空测控所 党委书记 1970年5月~1973年7月

邢义全 男 航空测控所 党委书记 1973年11月~1978年9月

顾如松 男 航空测控所 党委书记 1978年9月~1983年4月

陈甫金 男 航空测控所 党委书记 1983年4月~

孙进 男 航空电子所 党委书记 1970年5月~1972年1月

陆义忠 男 航空电子所 党委书记 1973年1月~1977年10月

文克 男 航空电子所 党委书记 1977年11月~1983年4月

黄永祥 男 航空电子所 党委书记 1983年4月~1985年5月

薛岗 男 航空电子所 党委书记 1985年5月~

孙文卿 男 航空机械厂 党委书记 1970年12月~1978年12月

秦南泉 男 航空机械厂 党委书记(代) 1973年8月~1978年1月

田耕 男 航空机械厂 党委书记(代) 1978年1月~1978年12月

党委书记 1978年12月~1983年11月

郎广恒 男 航空机械厂 党委书记 1983年11月~1984年8月

徐钟俊 男 航空机械厂 党委书记 1984年8月~1987年10月

孙士金 男 航空机械厂 党委副书记 1983年11月~1990年8月

党委书记 1990年8月~1994年3月

刘哲 男 飞机研究所 党委书记 1973年12月~1974年10月

李祥豹 男 飞机研究所 党委书记 1974年10月~1977年8月

姜宿 男 飞机研究所 党委负责人 1977年8月~1978年4月

杨洪海 男 飞机研究所 党委副书记 1978年4月~1982年7月

党委书记 1982年7月~1984年8月

姚哲 男 飞机研究所 党委书记(兼) 1978年10月~1982年7月

王健民 男 飞机研究所 党委书记 1984年8月~

陈绍力 男 航发厂 党委书记 1979年1月~1979年11月

盖书香 男 航发厂 党委书记 1979年11月~1981年11月

林云泉 男 航发厂 党委书记 1981年11月~1983年9月

蒋树诚 男 航发厂 党委书记 1983年9月~1985年4月

吴克非 女 航发厂 党委书记 1985年4月~1988年11月

周克成 男 航发厂 党委书记 1988年11月~

张政 男 中航技上海分公司 党委书记 1985年2月~1988年11月

蒋林发 男 中航技上海分公司 党委书记 1988年11月~1992年3月

陈大公 男 中航技上海分公司 党委书记 1992年3月~1994年4月

万修良 男 中航技上海分公司 党委书记 1994年4月~

金德琨 男 上海航空电子公司 党委书记 1994年4月~

家园 运十问题的原因之一——材料

这是运十需要采用金属新材料的研制情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运十2号机是在设计要求的大量新材料没有完成研发完成的情况下组装完成的,其的安全性能可想而知。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wage,
家园 飞机等发动机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常态

这点虽然对空军来说影响很大,不过并不是运十最大的问题。

家园 中国航天就没有犯过这种奇葩错误

飞机要有发动机才能飞,这是很高深的问题吗?

发动机性能决定飞机性能,很难理解吗?

家园 空军也没办法,航天一开始就有钱老做战略规划

也不需要跟中国空军那样直面世界最强大军事集团的压力,最重要的是航天工业对整体工业水平的要求不如航空工业那么高,很多需要的东西可以用实验室的方法来生产。

家园 大飞机要少飞,小飞机要多飞

大家都知道运十并没有完成试飞大纲要求的试飞时间,根据奚伯英的《运十飞机的试飞作了全面的经验总结和综合分析》,运十自1980年9月26日进行首次飞行,至1985年2月11日试航郑州机场返回上海,累计试飞123架次167飞行小时,历时4年4个月,完成了试飞大纲要求的55个科目当中42个,我们不谈试飞大纲没有完成的原因。

单说试飞大纲,说到运十的试飞大纲就不得不提到程不时,程不时作为运10主管试飞的副总师和运12适航审定负责人,他创立了大飞机要少飞,小飞机要多飞的世界先进适航验证手段。FAR25中从A字部类到G字部类的1587个条款和A至J的10个附录,他安排运10用55个科目飞完,预期耗时220小时。FAR23中315个条款,他安排运12试飞2年总计1100小时。

相关内容可以看

程不时:从太阳岛飞向世界

上海航空工业志第二章第八节

家园 这样详细全面的历史资料,对于还原当年运十的功绩和缺点都是

很有价值的,宝推。

家园 涡扇20比运20慢,长江1000A比C919慢

涡扇十比K8慢;

泰山比枭龙慢;

太行比歼十慢;

涡扇15比歼20慢;

……………………

家园 和航天相比,航空是被放弃的,

就是钱老的主张,毛的决策,当然有道理。

家园 上发的周克成是我妈同学北航85班,我和他聊过很多次。

不知你罗列这名单什么意思,你有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聊过吗?

我有,我在以前的一些帖子里说过,国家对航空不如航天重视,投资不够,如果能像航天一样重视航空,能做的和航天一样好。这是九几年的时候周克成亲口对我说的。当时他刚退休。

家园 错误都是别人的,功劳都是自己的

毫无技术储备概念,毫无预研概念。缺乏所有高温合金的情况下铺摊子搞基建。

明知国家缺乏资金,却幻想通过钓鱼的办法蒙混过关。最终造成国家财产重大损失。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家园 加点料,苏联AL31F研制过程总共耗时9年,其间

使用51台发动机,总运转22900h,其中台架试车16625h,试飞6275h。

工程来不得虚假,走不得捷径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