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人民的名义》看党争 -- 冷如
的必然和偶然的对立统一,那么为什么偶然的那个就要获取更多的利益?为什么这个偶然的他就比普通劳动者要高一等?难道这个偶然的他的生命时间就是更宝贵?
没有牛顿,不是还有莱布尼兹吗。
钱学森也是站在维纳的肩膀之上。
社会有三大资源,权力、财富和人,前两者可以通过各种制度限制,让大家有一个基本公平的竞争机会。如科举制,限制了权力世袭;如遗产税,限制了财富的世袭。但是对人却不可能限制。很简单,没法跟姚明比篮球,没法和宁泽涛比相貌,没法和院士比智商(别以为读书不需要天赋)等等。有些人天生在某个领域内就能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
所以,鄙人认为一个成功的社会制度,是限制权力和财富的影响下,尽一切可能把人这个因素调动起来创造新的财富。人是自私且精于算计的,有些人的某方面能力非常强,要使得其充分发挥出来必须重赏才行。当然你可以说用道德来约束,不过鄙人信奉法家。从来认为人不仅自私且天性邪恶,必须重赏利诱让其尽力,重罚威慑让其不逾矩。道德神马的,口头上说说就得了。
平民上位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阶层固化,统治集团的代表性就会削弱。
然后就是整个社会丧失活力,上层不劳而获醉生梦死,下层终日奔波浑浑噩噩。
好像是邓公说的,没有主席,我们可能还要在黑暗中多摸索几十年,话说的委婉,实际上gcd这一政治势力能否摸索到活下来,都很难说,中国可能就走了另外一条路线,由蒋公而印度模式。
大公司也一样,少了几个牛人,研发体系可能就散架了,关键产品一旦断档,公司很快就完蛋。
无贵无贱,同为枯骨
问题是,总是会有乱世的,而且是全社会的合力造成的。老毛想努力改变这个治乱循环,但是失败了,历史又恢复了常态。
封爵制度?信不信本朝里面先干起来?到时候爵没封成带路党倒变出几千万来。
军功的逻辑:
红朝革命,为了推翻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平等的国家,成千上万的人献出了生命和青春。
然后,侥幸不死的,甚至更可恶的,躲在后面抢夺胜利成果的,红一代和他们的后代红二代们跳了出来,宣称军功合理。因为他们为了红朝的建设付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他们要世世代代,骑在广大国民以及为国牺牲者的家人和后代的头上,作威作福。
造就了人与人的不平等。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人和人之间生物上的差距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就不要怕刘裕,凯撒之辈出现
主席也只是小康之家。
特殊性必须要承认。
刘邦的老丈人和吕不韦是这么近的亲戚,胡里糊涂先生您说这句话之前做过基本的核实没有?
讲个道理,犯不上用“应该…应该…”的模式来臆测历史提供佐证。
吕文不是吕不韦侄孙吗?
或者说严密点,极大可能不是。
秦始皇生年史记有记载,是公元前259年,刘邦的生年没写,但根据史记两家注解起兵时和去世时的年龄可以倒推,是公元前256年,俩人就差三岁。而据八卦野史,吕不韦是秦始皇生父,吕公是刘邦丈人,从俩皇帝推算是一辈人。当然加上种种条件,拉开两辈不是不可能,但是条件恐怕就比较苛刻了。
还有您提到这个“吕不伐”,我孤陋寡闻,之前没听过,以搜索引擎稍微找了一下,是出自于吕氏的族谱。族谱的可信性且不提,但看了一下相关的文章,根据族谱世代推算,普遍也不认为不伐不韦是兄弟。认为二人为兄弟,大抵是因为名字相近,但兄弟名字类似是相对晚起的习俗,战国时期未见有此。
又,中文维基百科“吕公(吕后父)”条目中说:“郭沫若考证他是吕不韦一族”,而且没有给出出处,这个我感觉又是厚诬郭老了。据我所知,郭沫若提到吕不韦的地方,是《十批判书》最后一书《吕不韦和秦王政的批判》,翻了一下书,原文如此:
郭老这寥寥数语,为的是论证秦王政乃吕不韦私生子说法之非,提出一种吕后党假造说,并不能视为考证。而且郭老自己也明说了,只是揣测,尚无直接证据,这反而证明了博学如郭老也不知道吕公乃吕不韦一族的确切根据。
==
其实我回复胡里糊涂先生,主要倒不是想说历史事实有问题,而是我认为这历史逻辑也有问题。胡里糊涂先生讲这个道理太新了,是解放后的逻辑。因为男女平等,再加上后来的少子化,使得靠女人上位成为了一种可能乃至常态。历史上其实不是这样的,所谓“娶妇当娶其不如我者,嫁女当择其胜我者”,历史上靠女人上位的有,主要是靠女儿或者姐妹,靠老婆上位的少之又少。
还有,胡里糊涂先生关于大族和平民的见解,我也有点意见,不过这个话题大,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