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身边的事情说说我为什么认为国企和公有制经济没有出路 -- 烤糊的卷子
目前找一个纯私有制的国家还是很难的。事实上完全的任何东西都是没有出路的——哲学和科学都证明了这一点。
公有制的探索其实还在进行,过去国有国营在效率上失败了,公平也没太优越。但是目前公有制或者说混合所有制还存在的各种形式很难说都失效了。
从理论上说国有资本参股或是控股的产权结构明晰,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公司,特别是海外上市公司,比如万科,联想与私有制的股份制,运营机制上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经营更好更坏都是正常的,像楼主这样挑一半来举例是不行的,毕竟没有人认为国企必须个个健康盈利。国企的腐败和私企管理层的腐败都是同时存在的,危害也难分伯仲,安然倒下的时候,CEO的名声很好么?
另外一种边缘的公有制是集体所有制,从定义上来说,上市公司其实应该是集体所有制吧,华为也算另类的集体所有制,目前来看集体所有制运营尚好吧?
地方政府和国家确实给国企拉偏架,但其实地方上私营的大企业也一样可以获得拉偏架的资格,比如到处被欢迎的鸿海。你如何证明没有国企,政府就不拉偏架了?忘了美国如何拯救保险公司,汽车制造商了?
另外有的拉偏架是必须的——比如京东方。怎么能说出正在发展的行业不需要国企这个结论?这个世界,这个全球化的市场从来不是那个理想的自由市场模型。一个人力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市场也叫自由市场么?
政府,确切的说是官员确实应该从国企或者说公有制经济中把手缩回来点,但不是卖掉拉到,而是创造一个国企不被政府,特别是下级地方政府业绩所绑架的环境。目前国资委的地位有点尴尬,它应该是一个或是几个独立的超级法人,而不是国务院或是地方政府的下属政府机构。目前的国资委应该保留监管和协调的功能,把持股和经营的权利独立扔给人大的下属委员会(政治伦理上的选择)。
国企或者说公有制企业的存在,一方面说是我国历年积累的公有财产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是公平和福利的保障。既是社会主义的余温,也是社会主义的火种——马克思说过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天然阶梯。
我不论列出多少事实和理由,也是不可能证明公有制经济没有出路的。首先公有制经济现在事实上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次就算是以后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也不可能证明其不会再次大规模出现。这就好像任何争论也不能证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一个道理。对于某种观点,相信的人自然相信,不信的人永远不信,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我理解得对吗?
这么好还要一帮人拼命在网上吆喝?
这年头连古巴都开始私营改革了。。。
宣传归宣传,苏式公有制经济已经死得透透的了。都是成年人了还信这个。谁信谁倒霉。
多研究混合经济体制是真的。
链接在这里,外链出处我转一段过来:
【忙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
▲、中国要想政治稳定,中央政府必须控制至少一半财政收入,(这是历史经验),而想控制一半财政收入,中央政府必须在控制涉及稳定的军火工业和其他战略行业外,控制能够产生最大财政收入的企业,这是国家长期稳定的基础。目前国资委的国家队战略就是这个设想的体现(本人参与过咨询)。
▲、国家资源配置必须计划与市场结合,市场为主,但是平衡权力由计划掌握(类似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时的做法),我们现在做的不好,例如4万亿和10大产业规划就破坏了市场资源配置和计划平衡的关系。
▲、公平和效率必须随时调整,社会就是一种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状态。过于讲究效率,就会导致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积累,这时就要讲点公平,例如最近这些政策----杀民营企业猪,建立全社会的社保和医保等等;但是过分公平了,社会就会死水一潭,无法进步,就像以前的大锅饭,这时就要改革----让少数人先富起来。这就是社会进步的跷跷板状态,所以总是在来回折腾。国家就在折腾中进步了。
▲、最后,中国的脊梁仍然是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不能担当大任。而且过于投机和唯利是图,不但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缺位,而且过度投机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冲击和破坏。要控制和加大监管,不能让他们随心所欲。
简单地说,市场和计划,两者不能偏废。当年纯计划是有历史的原因,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但是现在比如教育,医疗等问题明明是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反而喊着私有化好来就是好。我等P民确实不能理解。
很多东西也不能只看表面,比如支付宝之类的移动支付平台如果没有被批的满头包的国有银行体系承担了身份认证,转账结算等最基础的业务。移动支付不会发展那么快。类似支付宝的产品国外早就有了,但是普及率和发展速度比国内就差远了。
国内搞公共自行车时候,智能手机可没那么普及。共享单车这种模式也是技术进步代带来的结果。现在杭州的公共自行车也改成共享单车模式了。
至于教育,私立学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肯定是越来越难进,需要投入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这种事情,可没什么好叫好的。
兼听则明,世界可没二极管那样简单,可以非此即彼地下判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今天报导,东南沿高钱涨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专家王梦恕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东南沿海铁路属于混合制铁路,而非国有干线铁路。此次调价并不合理,涨价幅度过高。对于铁路混改、票价调整机制等问题,目前各方仍在协商。
外链出处[URL=][/URL][URL=][/URL]
有空可看看。感觉还是有点信息。
楼主说的没错,但只是事情的一部分。私有制的”恶“,也是相当明显的。私有制为主体,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历史已经反复演示了。制度也不是光”公有”“私有“两种,明代,清代部分民间工商业都进行了”员工持股“;现在华为也算是”员工持股“的演进版本。这种制度,包括集体所有制,很难说到底是”公有“,还是”私有“。这种其实是实践先行,理论大大落后的。不要说预测,甚至并没有经济学家能对这做个清晰解释。
企业大到一定程度,所有制会失去意义。因为无论公有者代表,还是私有者代表,都无法全面掌握企业,真正掌握企业的是管理层。所有者一般没有能力进行管理了。所有制代表要强行管理的化,就会摧毁企业。特别是私有制企业,因为其人才选拔范围太有限了,弊端会特别大。美国的标杆企业GE,到底是私有的还是公有的?其CEO 和董事会主席一般都是同一个人,这一般是私企会这样;可是相对其庞大的资产来说,CEO所占有的股份是很小的,大股东才是所有者。个人觉GE并不是一家私有制公司,当然更不是一家公有制公司。很难界定,早就超出理论解释了。
同时制度又要考虑社会情况,比如粮食,占GDP很少,对经济影响不大。但是是一种刚性需求,粮食容易炒作,但很容易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如果私有企业想炒作,那么马上就会面临专政铁拳。制度设计时公有制的粮食企业平时不见得占主体,但是动荡的时候必须拥有控制性的力量。在这些限制条件下,私有制的粮食企业所蕴含的”公有“属性也是不少的。
公有制大规模出现的时间很短,发展很不完善,但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未来是什么所有制,哪种情况实行哪种制度,都是可以不断发展演化的。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要死抱住某种理论,不要认为有终极解决方法,不要搞彼岸思想。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才是长青的。
要动那些占据资源的人,有风险,不容易。
把问题归究到体制问题总是比较容易。
这种事全人类都在干,有好些国家不是来回折腾国有化、私有化么
是的,一旦天下都私有制了,人们就想公有制了
冬天想夏天,夏天想冬天,人其实是既爱夏天也爱冬天或既不爱夏天也不爱冬天
其实呢,夏天有夏天的好,夏天也有夏天的不好,冬天也是一样
自然是神造的都是如此,人造的制度怎么可能没问题,有得就有失,有一利必有一弊,资本有资本的好,资本也有资本的不好,共产、私有、公有等等等等都是一样
可是,由于西方近几百年的成功,加上早期自然科学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非此即彼的,结果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盛行,尽管二取一的模式在自然也不是到处都适用,比如光就是模棱两可的,具体地说是“粒子”和“波动”两可,量子力学就是多可甚至无穷多可了
老子两千多年前就说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我山寨一下“天下皆知共产之为美,斯资本已。”
因为“资本”在先“共产”在后,今天是“天下皆知资本之为美,斯共产已。”
老子又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我山寨一下“天下皆知公有之为美,斯私有已。”
因为“私有”在先“公有”在后,今天是“天下皆知私有之为美,斯公有已。”
当然了,亚当夏娃的时候应该是公有,后来是私有,再后来诺亚方舟的时候应该是公有,后来是私有,等等等等
但是,在人们的记忆里,以前都是私有,至少两千多年连续私有了,所以,各种思维方式和思想都是说私有好,说私有不好的极少,或没有,说公有好的极少,或没有,工业化开始时或以后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其实呢,老子两千多年前就说了“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就是打富济贫,“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打贫济富或用马克思的话说是“剥削”,还有孔子的《礼运大同篇》描述的差不多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联航外包的合同航空公司很多,小飞机,短途,以前我也坐过,只不过不是这个越南医生坐的这个
你说的也是一部分原因
人穷志短,因为,人穷则想钱,想钱就想赚钱钱,同时想方设法省钱,美其名曰“开源节流”,结果越穷,这次联航的眼前损失至少上百万,以后就不好说了
三鹿的问题说明什么?
说明了科技也有靠不住的时候,知识分子也有邪恶的,毕竟三氯腈胺不是义和团发明的
其实呢,三鹿的犯罪问题,卖有毒食品嘛,跟联航的服务问题不可相提并论
老子说的
因为我见过张三王八蛋,所以姓张的没好人。基本是这个思路。
公有经济有缺点,比如对利润的追逐动力不如私企。这个要一分为二的看,有坏处,也有好处。如果讲统计,垃圾的私企多了去了,只不过没进到你的眼睛里去。我们老家一个领导小舅子的企业,零件前脚交货,后脚就当边角料处理,但是不能不收,还不能少给钱。因为领导不开心了,小鞋的成本远大于这点零件损失。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那里的大部分(经济总量上讲)私企基本是这样发达起来,击垮国营企业的。
所以良家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