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几句杨振宁 -- 删ID走人
我知道很多在美教授都是这个出去的,也有很多现在千人回国的。
拿血卡的和考卡(CUSPEA)的,绝大部分不是一伙人。
“老毛,老杨,刘翔这些天才,总被一群庸人骂。”
我觉得真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心情。比附一句吧:
“邓稼先,胡里糊涂,秦桧”这些天才,总被一群庸人骂。
诺贝尔奖也分几个档次的。
有一辈子就这一件事能提的起来的。有做了好几件大贡献,最大的一件得奖的。也有做了几件大贡献,较小的那一个得奖的。。。
爱因斯坦的贡献里,第三大的得了奖。(广义>狭义>光电效应)
杨振宁的贡献里,第二大的得了奖。(杨米尔斯规范场>宇称不守恒)
杨老也是第一类的牛人啊。
女秘书就没兴趣了,女明星是哪位??
去信科学院推荐胰岛素诺奖需要三人的亲笔信及外交部的批复
另外我去过荷兰阿奈姆那个公园,里边有20世纪最伟大的100名物理学家的雕像,杨老评价甚高。大约前10的样子。。
还有,翁是离异,有做香港大货车司机三的传说。。。
喝兵血他不怎么喝还搞了个被服厂吧?让手下眷属也有个吃饭的地方。
抗美援朝打响后,他谋划了几天报告说志愿军可以打赢,哈哈,所以他能有个好结局是可以理解的
沈醉杀了那么多共产党居然结局不错。。
请问方舟子的话到底靠谱吗?他毕竟不是搞物理出身的。
一、从上引李政道的话可知,李政道说的惯例是“一般物理学界合作的习惯”,并非如邢研究员所说的特指基本粒子物理学界。
二、杨、李引起署名争议的论文是统计力学的论文,研究的是相变现象,并不是邢研究员说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并不适用基本粒子物理学界的惯例。
三、我所检索的那一期《物理评论》不按字母顺序排名的文章,涵盖了物理学各个领域,并非“恰好是核物理方面的”。
四、基本粒子物理学界“界内的重量级人物, 如大名鼎鼎的Weinberg和Witten”,并非如邢研究员所说,“与人合作时名字也不得不排后面”。Weinberg和Witten早年发表的论文,都有违反“惯例”把自己放前面的,例如:
S. Weinberg, S. B. Treiman. Electromagnetic Corrections to Isotopic Spin Conservation. Phys. Rev. 116, 465-468 (1959)
E. Witten, D. Olive. Supersymmetry algebras that include topological charges. Phys. Lett. B, 78, 97-101 (1978)
E. Witten, J. Bagger. Quantization of Newton’s constant in certain supergravity theories. Phys. Lett. B, 115, 202-206 (1982)
还有一篇Weinberg做为共同作者的论文,虽然Weinberg放在最后,但其他人并没有按姓氏字母排序:
S. Okubo, R. E. Marshak, E. C. G. Sudarshan, W. B. Teutsch, S. Weinberg. Interaction Current in Strangeness-Violating Decays. Phys. Rev. 112, 665-668 (1958)
可见即使是基本粒子物理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也并非都遵循邢研究员所说的“署名国际惯例”。
问:请教忙总,霍金是否能够和杨振宁相提并论,还是说霍金的成果更多的是科普,而不是建立新的自然界的物理规律。谢谢!
答:你问这个问题,我觉得就像前一段有人问我:于丹跟梁启超比谁更厉害?
我的回答是:你拿一个小土堆跟泰山比高大,太有想象力了。
霍金没什么成果,除了善于走穴,夸张演讲,哗众取宠外。他的黑洞理论已经被他自己否定了,错的。
我跟杨振宁身边的学生(科大物理系毕业的)聊过,评价他是数学非常惊人的好。
问:当时江青和李政道对少年班的争论您怎么看?
答:李政道当时是有私心的,就像搞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现在看来这是挖中国墙角壮大美国实力。(注:不知对西河民族主义热烈的河友,在吹捧李时,情何以堪。)他不过是想获得某些人青睐而已,以便获得更大资源,当然他得逞了,现在北京玉泉路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就是一个没法收拾的烂摊子遗产。
顺便说一句,那时李政道经常去科大,有幸见过,听过。他的看法远不如后来听过的杨振宁看法深刻,不管是物理,还是人生还是对年轻人的道路选择建议。
要多搞应用性研究,而不是纯理论性研究。
等我们也发达到美国这程度,再轮得上纯理论研究。
这一点,在杨与丘成桐的争论中,我觉得杨振宁这才是勤俭持家之道。丘成桐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中国现在有钱,不差钱,什么研究都可以随便上,全面开花。而杨的观点是,中国还很穷,要重点突破,不能全面开花,要选准方向,不能漫无目的。
从一般道理而言,杨振宁的观点更合理,但不够壮怀激烈,也不符合现在很多中国人财大气粗,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
50年代台湾方面对杜聿明被俘情况并不清楚,属于生死不明的状态。
我不研究文史,只是印象中,有篇资料提及第一次特赦时有杜聿明,蒋很震惊杜活着。
只有一系列的发帖者才是反映真正的本意。
但有时我们只是想插一句嘴而已,是侃大山不是历史系发表论文。不该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