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改开前我们村的主要农业工具有:
(1)抽水泵:大概有两三台,主要是干旱时节使用,但有时候也会把渠道的水抽到高地上的田地。
(2)两台木制水车:主要用于过年过节时抽干村前的池塘,然后把池塘里的鱼分给村民。
(3)机滚船:大概两三台。主要是用于耕地。之前主要是牛耕地,后来逐渐依靠机滚船。
(4)收割稻谷的打谷机,大约10台左右。
(5)分离稻谷的风车,大约10台左右。
(6)茶树油榨油作坊。
(7)耕牛:大约8头左右
(8)农田分撒家肥的木船若干条。
改开之后,由于分田到户农业工具基本都分给私人了,但却逐渐在农村消失了。以前县城有分管农业机械的农机局,后来也逐渐撤掉了。90年代之后逐渐采用国外进口的化学物品进行农作,例如不再耕地了,直接在田里插秧(不在乎收成了),采用化学除草剂等等。
的确,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要高于农业生产。但是不等于农业和农村就不可以进行工业化改造。如今的农业深加工其实都可以在农村实现。同时,农民也未必一定要被迫搬到城里来实现工业化,而是可以在地工业化。这个问题有时间可以深入探讨。
搞得很多人离开家乡,孩子无法上户口,上学等等。
当时的政策是很极端的,怀孕之前,必须申请准生证,否则即使是独生子女,也无法上户口,无法上学就医等。我的一个堂弟在外地打工结婚生孩子,没有办齐这些手续,后来孩子要上学了,不得不找人办孩子户口。其办法是请家乡派出所同意迁入户口在外地的老婆和孩子户口,出具同意户口迁入通知单,同时让迁出地派出所同意迁出,原本不存在的孩子的户口。
随着工业能力的提升,化肥的大量供应,化纤的生产可以减少棉花的种植等等要素发展都指向农业人口的转移。
70年代的时候,苏南苏北沿江和宁波温州等就兴起了一大批依托上海的周末工程师作为技术来源,依托集体作为资金来源的乡镇企业,另外建筑成为一个行业,三泰、扬中,南通,江都等地出现大量的建造公司。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生产队的基本政策就是放行,每个月交纳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作为补偿, 保有正常劳力的工分和其他待遇。
如果没有大的政治变动,这个趋势一定会继续下去。中国一样有机会无痛苦升级成为工业大国。而且农业可以保持集体企业的架构,优化资源,效率高,不用现在这样痛苦。
小平的做法等于中国好好一个人,为了夺权,先来一个化疗。 这个人没有死,后来活得还不错,大家盛赞当初化疗的决策英明啊。
要是78年就算了。
楼下那个什么豪哥不是要农民在文革期间出外打工来源么,看这篇三联文章对当事人的采访吧。亲自采访严宏昌哦,这个打手印的家伙哦。
为丈夫拉不下脸面讨饭而愤怒的段永霞,自然也很兴奋。1977年,严宏昌最高时一个月可以往家里带回200块钱了。严宏昌于是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农民。。。
摆脱农民的活法,不是没有成本。严宏昌每个月需要向小岗生产队交15块钱“赎”回属于自己的时间,这笔钱是队里重要的“公共财政”来源。。。。
很好,这里描写很清楚,严宏昌只需要每月向队里交15元,就可以正常在外打工,此时最晚也在74年,正是文革时期。而他的收入呢?每月都有几十上百,77年最多一个月能往家带二百块,78年回小岗当干部了,不再出去打工了,79年仍有之前打工攒下的:“段永霞掌握的严宏昌干建筑的收入,已经达到了3000多块”。
原来人口增长缓慢,是死的人多了!
"197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严宏昌、段永霞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可家里没有粮食吃了"
f兄找了这么一篇东西?你自己看过没有?即使春荒也要2,3月份,这才11月底已经断粮了。不是说好了文革一片大好嘛?为啥还要要饭?不出去就要饿死人的。这叫偷偷找活干免得饿死。逃荒三年找到工。这是陈王说的“大批”吗?就这样的打擦边球打工啥时候都有。这叫顶住文革压力打工。
给你篇文章自己看。
http://news.ifeng.com/a/20140527/40474400_0.shtml
还有,你把我屏蔽了然后偷偷看我的文章?什么人啊。弄得我回你文章还要借别人的贴。你就不能光明磊落一点?
屏蔽就是为了各走一方,大家不吵架,你倒好,偷看还借别人贴挖苦打击本人,可真会钻制度的空子。
这点机灵劲都用在歪路上了。
弹壳是不通过的。而弹头外皮是比较软的合金材料,包了一个钢芯。
我小时候住部队旁边,经常看战士打靶。我们一群孩子就在后面抢弹壳,步枪机枪都是钢弹壳。刚开始还新鲜,后来就没人要了。干部打手枪靶子时我们都去抢,那是铜弹壳。
无他,懒得看他打滚纠缠罢了。这不他先纠缠陈王“文革期间生产队允许农民出外打工”的事实,嚷嚷“你有资料出处么”?我直接拿小岗村的资料打脸,他就转移话题:197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严宏昌、段永霞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可家里没有粮食吃了,都要饿死人了,你怎么不说?
呵呵,小岗村一群奇葩到极点的懒汉,宁愿饿死不愿团结合作种地,说他个屁啊?招远县离小岗所在的凤阳不足一百里,到了那儿又能要到馍又能找到工,小岗和招远一对比,小岗村一群又穷又懒又自私的东西,还有脸活着哪?当时的中国农民,能被你个小岗代表?
能又屏蔽,又吵架,这么聪明。
大家看清了,这场戏是f兄先发动的,创造性地开发了论坛新功能。
回到f兄的帖子:
有些人嘴上最革命,心里最反动。群众没粮了被骂做“一群又穷又懒又自私的东西”,一副剥削阶级的嘴脸。
再给你贴一段,看看当年的情况。
http://m.blog.sina.com.cn/s/blog_ad9bdacc0101dilz.html#page=20
故意与陈王唱对台戏。
我不知陈王在江浙乡镇企业成长时多大,我是伴随江浙乡镇企业起步而成长的年龄。
(1)江浙乡镇企业是在政策的夹缝中成长的,国家和江苏浙江省从来就没有出台有关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相关政策是在改开后才出现。
(2)说乡镇企业其实并不太准确,在我们那儿,那时没有乡和镇的行政单位,只有人民公社,社办企业也是在改开后出现的,在文革中,大量的乡镇企业其实是大队甚至生产队这级干出来的,著名的华西村,当时就是大队。为啥?公社干部是国家出钱养的,拿工资的。大队干部是农民,有一些补助。公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风险很大,动力不足。大队、生产队干部为提高大家生活水平和自己收入,风险虽大,但动力很足。
(3)乡镇企业能不能成为工业主力军?成为工业大国有一定可能,成为工业强国很难,产品在低层次上重复,人才靠上海退休工程师或周末工程师。只有改开,政策明朗,大学走上正轨,虽然前期大学生并不可能去乡镇企业,但即使进入国营大厂,也有人才溢出效应,无论是大学生乡下做一些临时技术工作还是挤走部分老化的技术人才进入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进入高端是转制后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的,要沿着文革路线,转制的概念可能很难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