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点不同意见

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农业生产,这就决定了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前30年的农业剪刀差,以及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人民公社的管理者一样非常乐意输出人口到工业,那个时候的招工表一表难求。

决定工业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主要还是工业化自身,在需求侧,而不是供给侧。

前30年(尤其是一五到三五期间)国家主要是集中所有资源发展重工业,重点解决工业基础、工业战略布局、国家安全问题,在轻工、民生相关产业投入极少,而重工业吸纳工业人口的能力是有限的,1952年,中国第二产业(工业)就业人口1530万,1958年曾暴增至7076万(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真是疯狂),此后逐年下降,到1963年2038万触底,此后逐年回升,经过文革对经济冲击最大的67/68年,69到76年,年均增加360万,跟农业增加就业人员比,从50年代的1:3左右,增加到6:7左右。

经过一五初步重工业基础,二五、三五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和工业战略布局问题,从四五开始国家已经开始逐步将资源投入到轻工、民生和农业领域(吃穿用),我觉得,随着国家的工业基础逐渐厚实,国际安全态势逐步定型,国家对资源的军事化管制必将逐步放松,多种经济成分也将被允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毛还是邓,后30年的经济政策必将与前30年不同,这也是改开大势正确的一面。

回到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其实不需要把农村整的凋敝,只要轻工业、民生工业发展起来,劳动力人口是不愁的,而当时的人民公社基本普及了小、初中教育,农民又经过长期组织化(工业化训练)的生产,为工业化准备了大量素质合格的劳动力。

当然,农村凋敝,又缺乏组织,会大大降低农民的议价能力,降低工业化成本。有一点前后30年工业化的不同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前30年的工业人口,是国营职工,有户口福利职业上升通道退休保障,改开后的很多工业就业人口,只是农民工,没有户口缺少福利,想在城市呆下来还要自谋生路。这决定了前30年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的质量更高,成本也更高。

通宝推:diamond,老老狐狸,发了胖的罗密欧,西安笨老虎,七天,脊梁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