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家园 是的

没有包产到户,就很难有发展私营经济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

所以,改开要搞一刀切否定人民公社,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否则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会很不容易。

家园 以前宣传说毛错批马寅初中国多了多少亿人

估计后面又要说毛错误的推行了计划生育。反正改开派一直教育大家左右都是毛的错。刘邓等右派从亩产万斤开始就喜欢走极端,强制计划生育就是个典型。到处宣传是十年浩劫,但是各种文件包括自己在当时的讲话著作都不敢公布,让大家看看他们在文革中如何同浩劫作斗争。前些年在四川造成饥荒的四川省委书记的后人说是当初从四川调粮的命令是中央要求的,意思饿死人不是他老爸的错,但是当时他们给中央汇报的粮食产量是多少(是不是亩产万斤呢)又不说,是谁要求他们上报的也不说。还有宋要武大老远从美国回来忏悔当年打死老师,但是谁是真正的凶手就是不敢说(是邓的女儿还是刘的儿子呢?)。走资派及其后人的拙劣表演揭开了一些历史的真相

通宝推:hattie,纹石,
家园 李井泉报的是平均亩产2000斤,试验田放了好几颗万斤以上

的卫星。

所以邓公才在58年底要求四川搞1000万亩万斤田。

家园 会不会带来枪膛磨损的问题?

铜比较软,而且不存在锈蚀的问题,一般都拿来制造弹壳。但我国不产铜,所以用铜包钢来制造弹壳,但这样有两个问题:钢材硬,加剧了膛线腐蚀;钢材存在锈蚀的问题。

家园 说到基层官员,我有一回见过两个鲜明对比

其实官员之间差别很大,对比鲜明,这种情况都是有的,但是一次同时遇见就很罕见了,反差也更大。

有一次听报告,来了很多人做报告,其中一个是社区派出所副所长,一个是乡镇长。年龄都差不多,三十多岁不到四十的年轻人。其中一个,报告做得莫名其妙,给人抽风的感觉,忽然间就放起音乐了,后来才明白那是要为下面的讲话做铺垫,忽然间就放起幻灯片了,忽然间就放起纪录片了,那转折,简直就是秋名山车神喝断片了,一闪一闪亮晶晶。还有一个就是阅历丰富、经历丰富,说话有料、讲话有纲,一听就知道有本领。然后明白在报告开始之前,主持人为什么说要听众看一看二者的区别了。这区别简直瞎子都看出来了。而且更加有趣的地方是,云山雾罩那个还是先进模范……我幸好知道那个人的底子,那模范纯粹就是钱砸出来的,在辖区往死里砸钱,基础设施上去了,工作也做好了。

当然了,硬要从正面说,那我们可以说:要做好工作,上级领导支持是很重要的。李昌平的问题就是没有上级领导支持。他提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但是他自己也被挤出去了。

但是,这样追求领导支持,弄来弄去,最终的结果就是行政力量过强。

行政确实需要有力量,但是行政力量这样强就不太对劲了。

家园 计划生育不等于强制性一胎化。
家园 不搞强制一胎化,80年代肯定会多生不少人

我是小城市长大的人,所认识那些叔叔阿姨们当年要是能放开生,不可能只要一个的。

农村就不说了,认识一个小企业家,在妻子被强制流产过一次,家里房子被扒过的情况下,躲到新疆还要接着生。三个女儿之后总算等到一个儿子。

至于不搞一胎化,再过几年(比如说到了九十年代)大家是不是也会自觉不生了,还有少生了人到底好不好,回答这两个问题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

计划生育不等于强制性一胎化

家园 真理往往在常识和直觉之外。。。

比如上篇海外的实情,说明:只要是工业化,没有强制计划生育,出生率也是大幅下降的,又比如下面这篇:

邋遢道人:人口数据只能证明计划生育政策没效果

自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期间,也就是计划生育最严厉实施的15年期间,中国人口出生率并没有下降。反而处于上升时期。以下是计生委网站数据:

  年份////出生率////增长率

  1970:3.34%/////2.58%

  1979:1.78%////1.16%

  1981:2.09%////1.46%

  1985:2.33%////1.66%

  1989:2.16%////1.50%

  1993:1.81%////1.15%

  1995:1.72%////1.06%

上面数据表明,在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最严厉的时期,无论是出生率还是人口增长率都没有下降,反而比没有实施严厉政策前上升了。其中出生率一直到1994年才达到1979年水平,出生率也是在1993年才达到1979年水平。也就是说,没有数据可以证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起作用了。

很严肃地说,你被洗脑了!

哈哈哈哈。。。。。。。。

家园 78年前后,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2.8左右了。

当时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相对柔性的计生政策效果是很不错的。

山西翼城二胎试点28年

通宝推:hattie,苏仙岭,
家园 真理往往在常识和直觉之外,但是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

比如上篇海外的实情,说明:只要是工业化,没有强制计划生育,出生率也是大幅下降的,又比如下面这篇:

邋遢道人:人口数据只能证明计划生育政策没效果

姑且不说这篇文章的数据是哪里来的。即使:

1979年出生率是1.78%,1985年的出生率是2.33%。也无法推导出,如果不实行一胎制,1985年的出生率会低于2.33%。

这是个基本的逻辑问题。

家园 关于劳动力供应和赚钱,聊聊天

城市改开经历得比较多,随便讲讲。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从来不缺劳力。不但不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实际上做了很多努力疏散城市居民: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0条明确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从1952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城镇人口由7163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6.8%,远远超过全国人口的增加率和农村人口的增加率[2],该数据说明当时农村人口已经大幅向城镇流动。这部分流动人群,以及之后的进城农民,在《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1953.4.17 政务院)、《关于继续贯彻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1954.3.12 内务部、劳动部)、《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6.12.30 国务院)、《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补充指示》(1957.3.2 国务院)、《关于受灾地区农民盲目外流情况和处理办法的报告》(1957.4.30 内务部)、《批转内务部关于受灾地区农民盲目外流情况和处理办法的报告》(1957.5.13 国务院)、《关于实施阻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和削减城市人口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报告》(1957.5.27 公安部)、《批转公安部关于实施阻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和削减城市人口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报告》(1957.7.29 国务院)、《关于防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通知》(1957.9.14 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民盲目外流的指示》(1957.12.18 国务院)等文件[3] [4][5][6][7]。当年不让饥民逃荒,擅自出来逃荒的称为"盲流",公安部门按嫌疑犯收容[8]。

知青上山下乡本身就是疏散的一部分,78年回城时上海以1千1百万的人口基数要消化1百万的回城知青。当时知青是抗议工厂招收农民工的。可见当年劳动力富裕。

"70年代末,下乡知青大举返城之际,国家迫于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在想方设法、广开就业门路的同时,采取了严格控制从农村招工、大量清退城市农民工等措施。1978年初明确提出:“今后城镇用工,基本上不从农村招收。""

从我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感受来说当时体制内隐形失业是很严重的。这个隐形失业很糟糕。一方面政府费尽心机创造出了这些饿不死吃不饱的工作,另一方面体制内很多人觉得壮志难酬,失落得很。

我喜欢拿78年做标志,因为《追捕》是那一年上映的。轰动效应惊天动地。同一年知青在闹回城,尤其是云南知青。我舅舅是在苏北下乡,和当地女子结婚了,回不来了。家里好失望。这批人知青修理地球十几年后意识到周围变化很小。幻灭感很强。

邓小平去了日本美国,受到的冲击更大,估计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杨凡刚回来哭着报告云南知青还住在惨绝人寰的窝棚里,外国的自动化工厂在刷刷造私家车。

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反思是全社会的共识。担心被开除球籍是真实想法。

我的鲜明记忆是:

1,当时的人民币不值钱,尤其是调整汇率后。

2,就是这不值钱的人民币大家也缺!

我猜邓小平也一样,记得打完越南后他有点后悔,因为打仗花销太大。

当时改开的全部目标就是赚钱赚钱。

怎么赚呢?到了那个时代,大家都看出来了,靠种粮食是不行的。粮食是低值商品,保命很好,发财一点希望也没有。要指望种田发展到日本水平是天方夜谭。

于是搞承包,竟然效果不错,粮食增产,副食品大大增加,这比知青去北大荒戈壁开荒强多了。还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干部编制恶性膨胀问题。

这是个很好的开头,在70年代末农户靠多种经营竟然出现了万元户。当时有宣传照片农民按斤称钱。宣传战线一贯如此奇葩。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窝棚里的知青闹回城,电影反应国外的高消费,农村出现万元户,都压缩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的,心理冲击那个大。

有了万元户,当时大家都觉得找对路子了,于是开始在工业领域折腾。碰了钉子。

按照当时的想法,把工厂承包出去,万事大吉。但是当时的企业福利色彩太浓。很多企业下午下班前的大门都是一景,成百上千人被铁门拦住,就等到点开门放人。实际上现在的几个军工企业还是如此。

85年到89年是伟大的双轨制时期。这次不搞一刀切了,恶果就是盗卖现象严重。好处是没死人。后来政府的手法更加成熟,知道搞开发区等实验手段先。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开始知道怎样搞经济了。明白一些更高级的经济知识。不像更早年代在半月谈上傻呼呼研究“价格杠杆”。知道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了。

虽然知道了,并不意味着能用,国家投资是没有的,搞赤字没用,因为通胀已经是大麻烦了。居民消费是个笑话。于是有钱的外国人就成了目标。86年,开始入关谈判。这是个了不起的举动。非常有远见。

那时的中国,遍地是开发区。大部分是空地。各地减免政策多如牛毛。港商台商满地跑。年轻人进了外企好像入了天堂。

差点忘了说了,农民开始进城了。没有粮票,就用小商品换,形成了独特的非法经济圈。当时他们还是“盲流”,换粮票还是投机倒把。。。

当时工作重点是引进外资。这个有时比较恶心,因为当时很多台商港商,人品很差。经历过港商要特殊服务,当地领导一脸尴尬的场景。

就赚钱来说这个引进外资工作是神来之笔。政府坚持只搞直接投资,不搞间接投资。就是说只能办厂,不许炒股。这从根本上堵住了老外最牛的招数。

然后呢,外汇管制更牛,基本上是单向阀门,只许钱进来,不许钱出去。到现在国内老板在境外买房还要收齐了所有员工的身份证。我一直奇怪美国国会议员是吃什么长大的。这么大一个窟窿看不见。

钱也可以出去,但是管得很严。96年时还有外资企业特批可以买免税进口车,我办理过。办下来了,好难。

我的感觉是中国政府学会了这套流氓生意经后很快就成了大师级流氓。尤其是和美国资本家还有议员的地下交易简直是无师自通。

79年开始还搞到了日元贷款。一些大的项目就是这样修起来的。这个东西大家都不说。

回到劳动力上来。大家现在觉得劳动力紧缺,当时政府可不这么看!我经历比较特殊,接触了近20家合资企业,每一家都打包接受了一堆职工。当时就是这样。企业改制过程就是职工贩卖过程。市场上供应充分后国营企业失去了存在意义。没有一刀切不错,慢慢切也挺痛苦的。我接触的下岗职工都很能干。经济有问题而已。

仅以此文献给那个伟大年代。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我们从革命干将变成了商业帝国。从只会种1毛4分钱一斤的粮食到组装1000美元的手机。这个过程从知青逃离农村开始,到那个谁也不知道的人类的未来结束。

对了,男士们可以读一读《金麟#%^*》,对当时社会的描写非常深入。女士误读。

通宝推:夜郎国主,A9411004,潮起潮落,审度,柴门夜归,本嘉明,epimetheus,乔治·奥威尔,時千峰,普鲁托,文化体制,不远攸高,testjhy,让领导先走,
家园 不会

枪膛不是磨损的,是烧蚀的,主要看膛压和温度

家园 因为出生率高,才搞的计划生育啊
家园 精辟

分析非常透彻。尤其是对所谓农村“大锅饭”的分析。

下面这段我稍微有点不同意见。

中国的成功就在于在这个巨大的劳动力转移的顺利,特别是这个过程保持了社会政治的基本稳定,这是相比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转型的最大特点。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中国文化的逐利传统,一个土共和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这里传统文化的因素很小。中国传统文化不鼓励,至少在表面上还要压制逐利。主要起作用的还是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精辟
家园 中国是很世俗的文化。

整个读书阶级都在念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